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2845
阅读时间 | 9 分钟
2019年5月31日-6月1日,民盟上海市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乡村委)、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芝英研究中心、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社会》杂志编辑部、芝英镇政府、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联袂举办“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第六届费孝通学术思想论坛”。会议邀请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做题为《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宋小河,乡村委志愿者、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陈越依,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赵慧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但文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贵州师范大学 教授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长期在做乡村研究工作,通过走访不同地方学到了很多乡建技术。在以前一个简单访谈中,有位先生提到了村中一条街道上有三个朝代的建筑,既包括建造记忆,也包含了材料应用。这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报告主要关于技术更新对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的一些思考。
一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影响
乡村第一功能是食物生产功能,此功能不可替代。20世纪的乡村生产以“改造传统农业”、“绿色革命”为代表,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更新。同时,机械化、化学化不断运用,基因化及其带来的基因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
技术更新带来的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手工工具被全面替代,化肥农药广泛使用成为生产必需品,以及兽药泛滥使用。
技术更新带来的专业化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用工大幅度减少,劳动复杂性增加;农业生产支持系统日趋复杂,抗灾能力减弱;农业资本性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稳定且大幅提高;农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与食物安全隐患。
目前,单个农民已不可能完成复杂的劳动,并且农业的资本性投入逐渐升高。近年农产品在资本的控制下涨价幅度较大,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促进了农产品的稳定与大量生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业已成为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排放。城乡居民本身更关注食物安全的隐患。自2006年开始,国内便掀起了食物主权运动。2014年中国农药产量达到了顶峰,此后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产量开始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慎重思考21世纪的农业生产技术。首先我们应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规范化农业,恢复传统农耕技术,包括:种子、肥料与病虫害防治。堆肥在我国历史悠久,有机农业起源于美国与德国,但在泰国应用广泛,因此目前的有机农业技术都源于泰国。2014年开始乡村技术出现了新的趋势,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未来推动乡村的主要动力是“新农人”——农业工人或者农场经理。“新农人”必须接受完整教育,熟悉市场。
二
乡村生活方式改变与技术更新及其影响
随着建筑材料的改良,建造技术的更新以及成本价格的浮动,乡村的民居建造技术也在改变。居住在高大楼房中的居民与传统民居中的居民感受不同,那二者对于个人在村中的社会身份认同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即住高大楼房的人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居住在传统民居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够成功,那么,这些传统民居居民的精神已经丧失。
传统农村中的垃圾基本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污水产量很少,以露天排放为主;养殖与生活废弃物则通过堆肥处理后还田。现代乡村出现了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橡胶、电池、玻璃、金属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大量堆积在村落周围,形成垃圾围村的现象。另外,卫生厕所、洗衣机、洗澡间的出现促使村落生活污水集中排放,造成的村落水体污染普遍发生。除此之外,因化肥取代了传统堆肥,乡村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困难。
学校正式教育改变了过去以家庭与村落为核心的传统知识代际传递。村卫生所(室)的建立使得“全科医生”取代“赤脚医生”(传统中医、苗医、蒙医、藏医、傣医等等)。
乡村的泥土路(牛、马车)转变为公路(汽车);村民出行便捷,也有利于产品的运输。
村民可通过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获取信息;家庭、社区和节日活动中也会为村民提供一系列信息。
有人将乡村比作非洲,城市比作欧洲。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差异类似,乡村整体在改变,各种各样对立要素同时存在,并且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
第一,传统民居景观消失(杂乱无章);
第二,村落卫生环境脏乱差;
第三,传统文化与技术后继无人;
第四,外出谋生成为主流(乡村空心化);
第五,乡村的传统“权威”弱化;
第六,乡村凋敝。
目前的乡村中,除老居民外,还包括很多新居民,如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周末族、乡村服务从业人员,包括(会议举办地)芝英村中的上海大学老师。有资源的外来居民进入乡村改变村落,这些新居民虽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带来了乡村的新产业,是乡村技术振兴的价值趋向,是我们农业技术背后的机制趋向。
三
乡村技术更新的价值取向
效率第一,产量至上。目前,单位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种子抗逆性、高产性;果实的口感、重量等;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
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专业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大量增加,村民必须经过专业化的培训获得农业工人的技能。新的一代年轻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较少,但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资本投入大量增加。农业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替代了过去的传统农业。现代小型农场的投入需要100-200万元的资金。
①
“互助”价值消失。建房的“集体欢腾”消失,开始付“工钱”。
②
“自助”价值消亡。“岁修”传统消失,村落的公共和基础设施维修依靠政府投入。
③
“自学”价值衰落。“社区学习”、“家庭学习”、“代际传递”是传统乡村知识体系传承的基本路径,学校正式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村落“自学”机制,村落知识消亡,丰富的地方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书本记录。
四
乡村技术更新与新乡村多元发展
新乡村需要多元发展,乡村应该是多元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根据“三生”空间可将村落分为不同类型:
常规农业生产性的村落以生产产品主要功能的村落;
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性村落人口稳定、环境优美,是乡村的未来,是乡村振兴应该关注的重点;
新村民村落,即旅游村落、行业村落、养老村落,这种村落不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功能,而是以承接城市中的洪流商圈为功能。
五
几点建议
进入村落的城市人,应学习村落乡土知识,并把城市中的知识与乡民分享。新村民和老村民将村落传统知识体系记录、整理,承接乡村的地方知识体系,以改变居住环境,使乡村产品产量更高,乡村中的民居与景观更优美。
乡村是“熟人社会”,形成一整套人际交往的“规范”,新村民与新农人的生活方式与老村民明显不同,二者的示范与互动将重塑乡村社会生活,这是未来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个人认为用地控制、景观控制、建造技术、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系统、社区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城镇集中管理设计等是乡村规划的课题。乡村规划的使命并不仅仅是规划好一个乡村,而是同村民一起建造一个乡村。因为以村民自治为主的成本不可估计,我们选择为乡村推荐一条发展道路。乡村规划应将技术与乡村原有价值融合,进而创造新的乡村价值。另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乡村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寻找到自己的历史,包括祠堂、道路、人家。
谢谢大家!
图文 | 宋小河、陈越依、赵慧敏、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