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155期(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不少企业开启了云招聘和灵活办公的模式。领英调研数据显示,45%的中国企业正在开放远程办公机会,高于41%的亚太区平均水平。同时,调研中87%的中国企业选择合并职能、招聘综合性的岗位。近九成的中国企业招聘时会优先关注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超过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
职场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在与搜狐财经《致知100人》节目对话时表示,混合/灵活办公模式将持续存在,但是这种模式下跨团队合作、员工敬业度、分散性增强和生产力下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和设置综合性岗位变得更为普遍,企业招聘时也加大了对软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考量,这使拥有这些技能的候选人更具竞争力。
“‘以技能为导向’的未来职场已经到来。”陆坚声称,“因为相比于根据学历、专业、工作经历评估人才,‘以技能为导向’的招聘更能打破行业壁垒,在应对新的全球挑战和行业升级时也更具生命力。”
面对全球人才竞争,陆坚认为U10(十所“双一流”)毕业生在国际迁移中呈现出“出国深造 - 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模式。“虽然七成以上U10高校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但在国内首次就业的比例也超过七成,这反映出中国留学人员对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就业形势的认可与信心。”陆坚对《致知100人》说。
以下为陆坚与搜狐财经《致知100人》的对话精编:
搜狐财经:自疫情暴发以来,不少公司云招聘、灵活办公。您认为未来的招聘方式和求职方式将会产生哪些新趋势?
陆坚:未来,设置综合性岗位变得更为普遍。领英平台数据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亚太地区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幅度增长了15%。调研中也有82%的亚太区企业选择合并职能、招聘综合性的岗位,这一趋势在中国企业中更加明显,比例高达87%。
混合/灵活办公模式将持续存在。混合/灵活办公模式将为企业带来灵活的工作方式、平衡工作与生活、更好的危机准备和减少固定成本等方面的诸多收益。领英调研数据显示,45%的中国企业正在开放远程办公机会,高于41%的亚太区平均水平。亚太地区企业普遍认为每周三天在办公室、两天在家办公是远程与线下结合的最优状态。当然,与混合/灵活办公模式优势同时存在的,是构建该模式的重重挑战。跨团队合作、员工敬业度、分散性增强和生产力下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与此同时,“技能为王”的未来职场已经到来。领英调研显示,近九成的中国企业招聘时会优先关注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超过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现了很多新生职位和整合职位,企业招聘时也加大了对软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考量,这使拥有这些技能的候选人更具竞争力。纵览亚太地区,各国企业目前普遍正在招聘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才。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是另外两项备受欢迎的技能,并主要由中国企业驱动。
因为相比于根据学历、专业、工作经历评估人才,“以技能为导向”的招聘更能打破行业壁垒,在应对新的全球挑战和行业升级时也更具生命力。
搜狐财经:企业如何升级“企业人才技能战略”?
陆坚:这里我想提出三条实操性建议:
第一,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和培训员工的技能。我们发现,有很多百年常青的跨国企业早已建立起成熟的员工学习培训项目,并把成功经验复制到了国内,例如通用电气、IBM。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逐步加大投入。人才成为这些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第二,给予员工学习时间和学习奖励。领英旗下的敬业度调研平台Glint在2020开展的全球调研显示,97%的员工都希望增加学习时间。企业可以建立学习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第三,以技能为导向进行招聘。企业可以在职位描述中着重列举工作所需的技能,在招聘过程中可以更加重视技能并采用衡量技能的评估方法。
搜狐财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CIDG)与领英(LinkedIn)中国经济图谱联合发布了《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0)》。中国如何进一步在数字人才的培养上发力?
陆坚:报告显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城市数字人才的技能中,数字技能代表性最高,反映出数字经济在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发展态势。这一点在中国一线城市尤为明显,比如,北京的典型技能分别是开发工具、计算机硬件、动画、数字营销、计算机网络,上海排在前五的技能依次计算机硬件、制造运营、电子学、数字营销、外语,数字技能在两大城市均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城市在颠覆性数字技能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中国城市在颠覆性技能渗透率上的排名依然落后于大多数北美城市、欧洲城市和印度班加罗尔。因此,未来在颠覆性技能领域进行更多的投入将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有力的突破口。
这意味着,在这样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环境中,一方面需要加速培养大量新一代的数字人才,加强海内外人才交流,与此同时,可以重点突破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领域,提高在高精尖领域的科研投入。此外,颠覆性数字技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提升基础研发的能力,从而反过来促进基础科学领域颠覆性的创新。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当中,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搜狐财经:报告显示,中国的数字人才的分布与数字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您认为未来应该如何缩小数字人才的地区分布差异?
陆坚:未来,中国需要全力打造更有利于数字人才发展的整体环境,尤其是促进数字人才向传统行业流动,提升传统行业人才的数字技能,同时在突破性的关键科技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颠覆性数字创新能力。
随着混合办公模式成为未来工作长期的主流趋势,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将被打破,为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带来发展机遇。在未来混合办公时代,如成都、武汉、西安、重庆等新一线或二线城市,都可能成为数字人才的理想目的地,一些以前流出到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数字人才也将下沉回归,缩小数字人才的地区分布差异,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搜狐财经:领英对出海企业的海外人才战略有哪些建议?
陆坚:我们观察到中企海外人才战略仍然面临人才能力甄别困难、缺乏招聘渠道、跨文化融合能力欠缺、雇主品牌薄弱四大难题,亟需更精准的认知全球人才趋势,并据此制定更为因地制宜的本土化人才战略。
首先,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布局支持。让数据支持人才战略布局,让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岗位和什么人更加契合,分析最适合和优秀的人才模型,用于未来的人才招聘,并不断更新。
其次,人才吸引和招聘需要做到精准且有效。海外人才招聘需要能够助力企业业务走出去,让海外的人才知道企业,能够高效、大量和更精准地触达这些人才并吸引他们加入,是每家出海企业都应当做到的。从人才吸引而言,建议企业在日常的企业经营发展中,需要长期投入,进行雇主品牌建设,持续构建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就人才精准招聘而言,企业可以通过行业洞察,精准得获取自己目标人才群体的信息,从而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去触达他们。
最后,我建议企业应该注重打造人才队伍的柔性,能够匹配企业快速的业务变革。商业世界瞬息万变,尤其是对于全球化的企业而言,国际环境、经济指标、金融因素、法律政策等很多细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海外经营,因此,企业的人才队伍也应当灵活应变,在当地市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平稳地推动企业的本地化。
搜狐财经:目前中外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
陆坚:从就业目的地来看,超过七成的U10(十所“双一流”)大学毕业生选择中国作为首次就业目的地。2016到2020年,首次就业地在中国的U10毕业生比例为75.34%,其他主要就业目的地包括欧洲(7.62%)、美国(6.12%)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6.87%)。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疫情后经济和就业市场积极复苏的总体形势为U10 毕业生在国内就业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保障。同时,中国市场对于在华外企重要性的进一步增强,及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等因素,也为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才在归国后提供了更多匹配的就业机会。
从行业选择来看,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U10和G100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在U10和G100(全球QS排名前100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热门行业中均位列第一位。作为与教育系统联系密切且学生群体较为熟悉的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机会(如教学助理、研究助理等职位)为毕业生从学校走向职场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信息技术与服务和金融服务在U10和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热门行业中均位列前5名。其他共同热门行业还包括同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管理咨询、研究、银行业、医院和医疗保健等,这些行业对于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储备要求较高,是吸纳高端人才就业的主体。
搜狐财经:国际上的人才流动有哪些新的变化?
陆坚:从中外高校毕业生国际迁移的趋势来看,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高校毕业生发生国际迁移比例的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线上教学、在家办公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得以跨国(境)继续学习或工作,因此高校毕业生跨国学习工作的下降幅度低于预期。数据显示,2020年U10毕业生跨国迁移下降比例为3.95%,G100毕业生为2.63%,降幅仅约等于2017-2019年间此数据的十分之一。
U10 毕业生在国际迁移中呈现出“出国深造 - 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模式。U10毕业生中,选择在中国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近三成,赴国(境)外留学的比例超过七成。然而,75.34%的U10毕业生愿意在中国进行首次就业。因此总体来看,虽然七成以上U10高校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但在国内首次就业的比例也超过七成,整体呈现出“出国深造 - 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模式,反映出中国留学人员对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就业形势的认可与信心。
【往期推荐·经济学家】
周小川 | 周其仁 | 许小年 | 高培勇 | 朱民 | 林毅夫 | 黄奇帆 | 周延礼 | 朱光耀 | 海闻 | 姚洋 | 吴晓求 | 丁远 | 高西庆 | 常修泽 | 张军 | 贾康 | 温元凯 | 王忠民 | 宋敏 | 周皓 | 樊纲 | 李扬 | 史蒂夫·霍夫曼 | 赫尔曼·西蒙 | 曹远征 | 盛斌 | 刘克崮 | 刘守英 | 托马斯·皮凯蒂 | 刘小兵 | 董克用 | 汤敏 | 张中祥 | 何帆 | 李实 | 毛基业 | 秦虹 | 白重恩 | 薛澜 | 魏杰 | 毛振华 | 余永定 | 魏后凯 | 霍建国 | 周天勇 | 刘元春 | 甘犁 | 李玲 | 刘世锦 | 周黎安 | 迟福林 | 陈春花 | 李迅雷 | 刘尚希 | 王小鲁 | 斯蒂格利茨 | 黄益平 | 蔡鄂生 | 李铁 | 张承惠 | 管清友 | 谢国忠 | 肖金成 | 金刻羽 | 何亚非 | 郑新立 | 刘尚希 | 许善达 | 马晓河 | 陆铭 | 潘家华 | 安德鲁·迈克尔·斯宾塞 | 苏剑 | 杨壮 | 钱建农 | 张晓燕 | 钱军 | 田轩 | 刘俏 | 刘科 | 李灿 | 李海涛 | 陈德铭 | 毛基业 | 卡尼曼 | 陈勇民 | 刘劲 | 徐怀玉 | 林嵩 | 周鸿祎 | 许善达 | 薛澜 | 郑新立
zhenwang218076@sohu-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