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苏兆瑞:我给莘莘学子辅导高考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本文作者当时为高中理科老师,为莘莘学子补习高考,付出了辛苦的汗水。他的岁月珍藏,给本号“卌年”专题带来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苏兆瑞,南开大学1968届毕业生,恢复高考时为高中理科老师,退休前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虞学院教师(副高),科普作家。近几年发表的作品有:《忆1968年大学毕业分配》《“页岩革命”,前景无限》《生物燃料:新能源的希望之星》等。
原题
忆恢复高考的日子
1977:恢复高考
解放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自1953年开始全国统一招生,但到1966年因“文革”而戛然停止。
从1970年起虽又开始招收所谓“工农兵学员”,但进大学不考试,采取的办法是所谓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方针。自然,这“领导批准”才是关键。
入学要求说是初中毕业,实际上有些小学程度的人也混了进去,以致在大学课堂里往往无法正常地进行教学,先得给一些“大学生”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功课,为此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就专门出版过一套“补课教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了。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5月复出工作,他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个座谈会,33位参与者都是我国科教界的著名教授、专家,如北京大学周培源,清华大学何东昌,南开大学杨石先、复旦大学苏步青等。第三天的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后为博导,中科院院士)发言,他认为招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当前大学新生质量没有保证,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他强烈呼吁采取坚决措施,改进招生办法。其他与会者也一致要求改革现行的招生办法。
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合影,前排正中邓小平,两旁为中国科院院长方毅、教育部长刘西尧
查全性教授
邓小平果断地决定,“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
但这年的大学招生已在6月的“太原会议”上按原来的办法作了安排,他问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改恐怕来不及了吧?刘说,只要追回文件,重开招生会议,还来得及。
于是邓小平随即一锤定音:从今年起立即恢复高考!
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刊登查全性发言的会议简报
消息传开,各地不同年龄的年轻人群情激昂,争相报名。从《招生意见》见报,到进行招生考试,相隔只不过1个多月时间。
我当时是河北省某县的一名高中教师。本校的毕业班学生、一些没有大学学历的教师,都摩拳擦掌,抓紧复习功课。不少往届毕业生也赶到学校里来听课,纷纷准备参加高考。
学校里的气氛真是热烈,记得我给学生上高考辅导课时,校内外来听课的人很多,教室里挤得都坐不下了,有的人就站着听课。还有人私下找到我,要求单独给他们补课,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报考者的年龄放宽到30周岁,有的人超龄了,瞒了年龄也要考。这年冬天,全国570万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197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恢复后的首次高考,全国共录取新生27.3万人。我那所高中也设置了高考试场,但毕业生考上的不多,倒是好几位青年教师都被录取了。
辅导外甥女考大学
1975年,我姐姐的女儿小萍在省城上了高中。那时不论书读得好不好,城市学生毕业后都要下放到农村去务农的,而上大学要靠“推荐”,她和不少同学的家长都是教师,“臭老九”的子女是没有份的。所以学生中“读书无用论”盛行,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提不起来。
1977年年中的一天,姐姐工作的大学传达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讲话,就是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一文。讲话中提到,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
干部、教师们听了传达以后情绪十分振奋,姐姐回家后马上向妈妈(退休中学教师)和小萍转告。晚上小萍兴奋得一直没睡好,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对妈妈说,“我要上大学!”从此学习态度十八变,一心扑在读书上了。
所以,在1977年关于恢复高考的正式文件下达之前,这些教师子弟闻风先动,早早就准备起功课来了。
姐姐也把这些好消息写信给我。
但小萍这些学生的水平实在太差了,姐姐给她辅导物理时,她有时连题意都弄不明白,把姐姐急得不行。这怎么办呢?
文革前(上大学前)我是高中物理教师,曾教过两届高三,此时任教高中数学。姐姐虽是理工大学教师,但对于辅导高中学生还是我更熟悉一些,我自然决定全力以赴帮助小萍。
为外甥女编写的高考资料之一
当时出版社还来不及出版高考复习资料,我钻研了招生考试大纲、教材,又找来文革前的高考复习用书作参考,日夜奋战,编写了《高中数学》、《高中理化》、《物理解题指导》等几种资料,每编好一本,就复写成一式两份,一份寄给小萍,另一份我自己留底。这些资料也曾被姐姐的一些同事借去,给他们家的孩子看。
1977年秋天、78年春节,我两次回南方探亲时,姐姐就向我妻子“借用”我这个人,妻子在此紧要关头大力支持。我到妻子处稍作团聚后,便马上赶到姐姐那里,辅导小萍复习数理化。
我给小萍辅导大多是在他们学校的假期,有时学校虽已上课,她也不去了,而是留在家里听我的辅导。她那所学校是大学附中,挺好的,但开办高中的历史较短,高考已中断了11年了,那些年轻老师大多没有高考辅导的经验。
小萍非常争气,早上6点开始,晚上9点结束,只在中午休息1个多小时,每天要学习十多个小时,用功用得我都有点心疼她了。姐姐和妈妈则当好后勤,天天买肉买蛋做好菜,给我们加强营养。
我采取辅导的办法是,先给小萍分章讲解知识要点难点、解题技巧,再让她看我编写的复习资料,做题练习,讲评指出问题,再练习再讲评,效果相当不错。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本来就挺聪明的她提高很快。她们学校全年级有140多名学生,她的成绩原排在百名之外,到毕业时已提高到前二三十名。1978年8月份高考时,她取得4门课总分217.5的好成绩,超过该省理工科录取分数线17.5分。
她的录取显然已无疑虑,但还不知道何时发榜。姐姐说,一拿到录取通知,马上发电报给我。
1977年高考语文试卷
参编高考化学资料
1978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招生,但那时教师上复习课、学生准备功课还是只有一份“考试大纲”,没有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出版社一下子也编印不出来。各地等不及了,就纷纷组织人手自行编写。
这年初,过了春节,我所在县的文教局从各高中抽调18位教师,编写高考复习资料,共6门课,每门课3个人。这18人集中住在县招待所,伙食上非常优待,菜肴十分丰盛,还不收钱和粮票,从未得到过这等待遇的我们,一时间真有受宠若惊之感。
我是数学老师,却让我同另两位老师一起编写高考化学复习资料。我对局长说,我可是教数学的呀,他说,别客气了,你的化学好,早就有所耳闻。其实,我已给外甥女编过化学复习资料,此时确实胸有成竹。
复习资料编写完成后,县教育局里又要求,各学校要把本校参编老师负责的部分,按全县所需的份数油印出来,这样各校一交换,就成为完整的一本本了。于是我们学校又安排人刻蜡纸、油印,着实忙碌了一阵。
不久地区教研室来索要我的底稿,说是各县编写的复习资料中以我县的最好。我便把底稿交了上去。
当年北京市的准考证
外甥女考上了,弟弟没赶上
这年秋天,我回家探亲。10月2日一早,我刚起床下楼,岳母正在刷牙,邮递员杜师傅推开院门进来,说:“有电报!”那时如没大事人们是不会拍电报的,岳母一惊,因为我的两个内兄都在上海工作,她以为他们出了什么事,差点把牙杯摔掉了。我心中有数,赶忙说,“妈,别急,一定是好事情!”
一看电报,果然是姐姐发来的,拆开来,电文上写着:“小萍录取淮南煤炭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机电系”。我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后来知道,他们那住宅楼这一年有6人报考大学,小萍是唯一考上的,很使邻居和姐姐的同事刮目相看。她1982年大学毕业,分回省城工作,后又赴美留学,担任一家大银行的电脑主管。
小萍顺利考进大学,是我们大家庭中下一代第一个升入高校的孩子,也是我家那几年最令人高兴的一件大喜事。再后来她的两个弟弟,我的一个孩子也先后考进了大学,又都出国留学。
在小萍考上大学以后,姐姐马上想到应该让弟弟也考大学。弟弟是省城回乡务农的知青,这时早已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他虽只有初中学历,但基础好,从前两年的考题看,只要认真准备功课,考上文科问题是不大的。
大家决定,由兄弟姐妹各家凑钱,把他一家养起来,只要弟弟上了大学,也不过几年时间,他家的问题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好了。
事情定下来以后,弟弟立即开始准备功课。他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复习初中数学、自学高中数学,进度很快,效果不错。1978年12月,又让弟弟来到省城姐姐家里复习,数学由姐姐给他补习,史地由我母亲辅导,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没想到的是,1979年4月,报上公布了当年高校招生的有关规定,报考年龄由前两年的30岁以下,改为25岁以下,且对已婚者有所限制。弟弟显然已无法报考,只好让他回去了。
在恢复普通高考后,国家继续广开学路,1979年2月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随后各地的函大、业大、夜大等纷纷开始招生,出现了一大批成人高校和中专。弟弟后来当了小学民办老师,参加教育学院函授拿到文凭,而得以转正并升任书记兼校长。
新三届学子黄麓、黄卫为查全性先生塑像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