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 上界秋光净 中元夜气清
🔺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农历的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唐诗里说:
上界秋光净,
中元夜气清。
中元节时,初秋已经露出它光洁的额头,虽说白天有时秉承了夏的暴热,但暴热之后那些蒸发的水汽又凝聚在冷空气的周围回到了地面,天地之间顿时清澈明净起来。夜晚来临,中元节的月亮圆如银盆,月光如水,夜气清凉。
明朝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写道: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可见古时候七月半亦是赏月之时。如今人们虽闭门不出,却也可在家中缅怀先人。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的这一天,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除了祭祖的习俗外,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还要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在民间又被称为鬼节、七月半。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盂兰”为倒悬之义,表示饿鬼的痛苦如人倒悬一般;而“盆”则为救护的器皿,所以“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的意义。
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观见他的母亲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连尊者于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放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的忧患,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鬼道的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终于使他的母亲得以脱离饿鬼的苦趣。仁慈的目犍连尊者将此情形告诉佛陀,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的方式,也应该奉“盂兰盆”供养。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由此可见,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人生“百善孝为先”,中元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达了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不管是民间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对于生者,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中元节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同时还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二是发扬推己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因而,我们在参与中元节各种民俗活动的时候,应该超越“鬼”的角度,更深领悟其中爱的真谛。
中元节
各地习俗
01
祭
祖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例要向先祖报告秋成,用新米等祭供,并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02
祭祀土地和
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03
放
河
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04
面
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即蒸花馍。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展示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05
送
羊
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民间流行这天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06
做
茄
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诵读:佛赈居士
◎微讲堂 | 善导疏二十五异讲记(三)
◎问答 | 生活遇到困境该怎么办
◎微讲堂 | 导观佛宗入念佛宗,废观佛宗立念佛宗 ——试论“念观二宗”(上)
◎微讲堂 | 观佛、念佛二宗,终归念佛一宗 ——试论“念观二宗”(下)
◎熏染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