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上市的116款抗体药物
▎Armstrong
截至2023年6月,国内累计上市116款抗体和融合蛋白药物,其中国产和进口各158款,进口均为创新药,国产的58款中有34款生物类似药或2类药,以及24款新药。
进口抗体药物在美国和中国上市时间差越来越短,另外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进口抗体药物通过本土药企合作即License-in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这背后是因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的创新升级,二元化的市场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国产抗体药中,24款创新药中PD-1和PD-L1就占到了11款,接近总数的一半,这也是第一波创新升级过程中以Fast Follow为主,高度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尽管如此,这一波的研发潮中,也诞生了不少有差异化特色的新药,包括康方生物全球首创的肿瘤免疫双抗PD-1/CTLA-4双抗、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等,以及这里没有统计进来的CAR-T如传奇生物的BCMA CAR-T等。
国产的生物类似药,同样也发展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都达到数十亿元级别,自免的TNFα则体量远不如肿瘤类。此外,生物类似药领域头部效应明显,大部分市场份额均由龙头公司垄断。此外,除了四大靶点TNFα、CD20、HER2、VEGF以外,奥马珠单抗、地舒单抗也已经陆续上市,后续还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的类似药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总结
国产替代仍是目前市场的主旋律,老一代的抗体药被生物类似药取代,新一代的重磅抗体药被me too药物取代。部分差异化创新药形成对对标药物的优势,可以完成反向出海,竞逐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凝血因子、疫苗等领域也正字啊类似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中。双抗、ADC、核药等领域则容易诞生越来越多的中国差异化创新。
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
和铂医药技术全梳理; 荣昌生物技术全梳理; 再鼎医药技术全梳理; 药明生物技术全梳理; 恒瑞医药技术全梳理; 豪森药业技术全梳理; 正大天晴技术全梳理; 吉凯基因技术全梳理; 基石药业技术全梳理; 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 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第2版; 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 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第2版; 中山康方技术全梳理; 复宏汉霖技术全梳理; 先声药业技术全梳理; 君实生物技术全梳理; 嘉和生物技术全梳理; 志道生物技术全梳理; 道尔生物技术全梳理; 尚健生物技术全梳理; 康宁杰瑞技术全梳理; 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 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2.0; 岸迈生物技术全梳理; 礼进生物技术全梳理; 康桥资本技术全梳理; 余国良的抗体药布局; 荃信生物技术全梳理; 安源医药技术全梳理; 三生国健技术全梳理; 仁会生物技术全梳理; 乐普生物技术全梳理; 同润生物技术全梳理; 宜明昂科技术全梳理; 派格生物技术全梳理; 迈威生物技术全梳理; Momenta技术全梳理; NGM技术全梳理; 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 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2.0; 三叶草生物技术全梳理; 泽璟制药抗体药全梳理; 恒瑞医药抗体药全梳理; 齐鲁制药抗体药全梳理; 石药集团抗体药全梳理; 豪森药业抗体药全梳理; 华海药业抗体药全梳理; 科伦药业抗体药全梳理; 百奥泰技术全梳理; 凡恩世技术全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