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德清卢氏的儒门之风
播音:王然、汇哲
1972年从新昌卢渊墓出土的南宋冻石鹿钮印章,印章石质为莹润米黄冻,印面是阴文篆体“卢渊”二字,篆刻刀法古朴苍劲,笔力雄厚,印钮雕蹲鹿昂首仰天状,钮肚下有一横穿孔,可供系绳线携带。中国古代多用铜、金、玉、琉璃、水晶、犀角、象牙、竹、木等为印材,元代以后盛行石章。明代印学家甘旸《印章集说》有言“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又言“不耐久,故不传”。因元代之前的石章存世比较少,今天遍寻各大博物馆藏宋印,却没有发现第二方宋代文人私印实物遗存,这一枚“卢渊之印”也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改写了记载中国印石篆刻文化历史从元代开始的结论,往前推了约170年。观卢渊的墓中出土的抄手式端砚、鼓形玉镇、乌石狮形镇纸一对、仿古锡龙耳瓶残件一对等文房器具以及玉串饰、螭纹剑格式玉佩等玉装饰品,给今人想象宋朝士大夫文化增加了更多具体的细节。
卢渊印章
印主卢渊是湖州德清人,生于当时屈指可数的仕宦人家,据卢渊的墓志铭《宋故府判判院卢公之墓》记载,卢渊的曾祖父是卢革,祖父是卢秉,父亲是卢知原,都系宋代名臣,外加叔叔卢法原,一门四人,《宋史》均为立传。尽管卢革晚年居住地一度从湖州迁苏州,但卢革曾孙卢渊仍返德清定居,由此可以推测卢知原一脉可能落籍于德清。德清卢家以儒学起家,且都知兵,颇有军事才能,战功赫赫,足见这个家族在宋代的影响力。到了卢渊这代,已是第四代,卢渊还做过威武军签判,郴州、太平州通判等官职,并强调自己是“以疾终于德清所居之正寝”,说明卢家人有着难舍的德清情结。
卢渊墓志铭
宋朝科举有了重大变化,如宋真宗明令禁止请托,考官只能阅匿名的考卷,如欧阳修取苏轼第二名是庆历改革中很有名的故事。卢革避试,也是一个典故。卢革,字仲辛,生活于北宋,湖州府德清县永宁乡(今德清县新市镇)人,少年时举为童子科。当时杭州知州马亮见到卢革所作的诗,深为惊异赞叹。当年秋,州县举行考试,马亮暗中告诉主考官,不要遗漏了卢革。卢革听闻后,对人说,因私下举荐而被录取,自己为之羞耻,所以没参加那次贡士选拔。两年后,他一举夺魁。卢革进士登第那一年才16岁,是湖州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进士。
卢革的儿子卢秉,字仲甫,是“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的弟子,未到弱冠之年就有英才之名。范仲淹庆历改革,重建太学、新设州学,胡瑗受到重用。胡瑗的教育思想在苏州、湖州任教时形成,他将课程分为经义斋、治事斋,与以往注重名物训诂相比,更重视人格的培养。胡瑗在苏、湖的教育实践,就是人们经常强调宋代儒教自由学习的前兆,卢秉本人是胡瑗门下弟子“知兵”的代表人物。
卢秉入胡瑗门下后,登进士第,曾前往苏州拜访名士蒋堂。蒋堂邀卢秉至后圃,对着眼前的景物说:“亭沼粗适,恨林木未就尔。”卢秉回答道:“亭沼譬如爵位,时来则有之;树木譬如名节,非素修弗能成”。蒋堂赏味卢革的话良久,料定他将来一定能成大器。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引用卢秉的这个典故,讥刺小说中人物高翰林不修名节,可见其在苏湖地域的影响。有道是“诗言志”,卢秉在元丰年间有能诗声。他在京师旅舍墙上的题诗:“青衫白发老参军,旋粜黄粱买酒尊。但得有钱留客醉,也胜骑马傍人门。”一时脍炙人口,曾引起宰相王安石的注意。卢秉历任集贤殿修撰、龙图阁直学士、宝文阁待制,著有《仲甫奏议》等。
德清县儒学
宋参知政事、德清人沈与求撰《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在述“大中祥符间,予从祖(即沈严)书记,始以儒学中进士甲科,名称籍甚,乡党荣之。邑之子弟,遂风劝于学”,接着就提及卢革、卢秉父子,“其后正议大夫卢公父子,踵取名第,翱翔要途,而学者日浸以盛”。查《德清县志》选举表,沈严是宋代第一位德清进士,卢革、卢秉是宋代第二位、第三德清进士,这对父子进士开启了德清卢家光辉的儒门世家,而德清后学争相以卢革、卢秉为榜样。
卢渊墓出土端砚
卢家到了卢渊这代,已是第四代。卢渊墓志铭中尚未提及他的叔父,官至吏部尚书的卢法原。卢革一门四人,以儒生起家,且都知兵,颇有军事才能,战功赫赫,《宋史》均为立传。
卢渊本人还做过威武军签判,郴州、太平州通判等官职,虽葬在浙江绍兴新昌县城南乡丁村,但强调于淳熙元年(1174)八月二十九日“以疾终于德清所居之正寝”。据同葬在丁村、与卢渊墓成品字形的卢渊的生母季氏的墓志铭《宋故太安人季氏墓》载,因次子卢渊遇皇帝郊恩,季氏先封太孺人,后加封太安人。
卢渊墓出土鼓形石镇
到卢知原曾孙卢子尚、卢子章,也即卢革第六代,定居台州临海,俱进士及第,不坠家声,难得可贵。卢子尚,字仁仲,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卢子章,字元章,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枢密院编修,终宗正丞兼右侍郎。
庆历新政,卢革任京朝官中的著作佐郎。欧阳修在任知制诰时有敕卢革改官:“州县之职,治有常法,而远方之俗,风土异宜。若夫上克奉于教条,下不违于民欲,惟勤与敏,乃克济焉。尔等服职有劳,会课来上,膺兹叙进,无废官箴。可。”所谓改官,即幕职州县官(选人)升阶为京朝官,是文官叙迁之阶的较高级部分,既有资历方面的要求,又要得到一定数量举主的保奏。按此,卢革必深孚众望。
卢秉在任开封府仓曹参军前,已在州县沉浮二十余年,被王安石破格提拔,佐王安石议行新法,为变法制置条例司派遣的八人之一,奉命考察诸路,专提举盐事。卢秉盐法,对两浙盐政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一次变革和调整,绝大多数是有其合理根据,而行之有效,如支付盐本钱,视不同情况制定各盐场产量等举措,既有利于食盐生产,能增加盐利收入,又可适当改善盐户生活。但严捕私煎盗贩,实行保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盐户和广大贫民的监督和控制,史载“持法严苛,追胥连保,罪及妻孥,一岁中犯者以千万数”。因此《宋史》在给予卢革父子定评时,在给予卢革“始终廉退”的赞誉时,对卢秉则书写下了“不免阿徇时好,行盐法以虐民”的瑕疵。
元赵孟頫书卢秉诗
因变盐法有功,卢秉被升为权江淮等路发运副使。时值东南各地遭遇饥荒,宋神宗下诏将上供的米减价出售。卢秉建言,米价虽然降低,但贫民终究很难有钱购买,请求只还米的成本价,而用剩下的来救济百姓。这年,宋神宗看过上报的户口赋税,问卢秉,听闻滁州、和州(今安徽马鞍山)百姓捕捉蝗虫充当粮食,有这事吗?卢秉如实回答:“有,饥民很多,饿殍遍野。”宋神宗悲伤地说:“前此独参知政事赵抃为朕言之耳。”发运使,掌管物资运输,兼管财货,是个“肥差”,大多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财物,称为羡余,以求恩宠。卢秉重申发运使的职责是监督六路的钱财赋税,按时上缴,哪里有什么结余!现在结余的,大抵是正数,请求从此停止上献。
卢知原像
卢知原,字行之,卢秉长子,以父恩荫知歙县,后为官跨越北宋、南宋。宣和年间,王黼当权,财政支出没有节制,危机四伏。卢知原上疏表明自己的意见,以致惹怒王黼,被罢官。过了很久,卢知原才被再度起用,过阙入奏,宋徽宗勉之。北宋时期的运河,曾长期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接起来。宋徽宗时令各地每年漕运分六路直送京师,号为直达纲。直达运输往返次数减少,管理困难,于是出现“纲运阻于重江,吏卒并缘为奸”的现象,官员上报时则称途中出了运输事故,由于无从核实,盗粮毁船事件往往不了了之。卢知原在江西转运副使任上,先于各路保障漕船运达开封,升任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进秘阁修撰,提举河北。进入南宋,卢知原复龙图阁直学士,知温州。宋高宗避金兵至浙东,卢知原从海道转运粮食及金缯十几万到台州。宋高宗召见,称赞守臣卢知原:“治状有闻,且供亿无缺。”因输粮馈饷有功,升右文殿修撰,管内安抚使。卢知原在温州四年,百姓为之绘像,挂在名宦祠。卢知原后以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上疏修葺临安府外城环绕府城的城墙,因钱湖门、南冲天观等并系相近禁卫去处,容易被人窥探宫中。这些地段的城墙常人不能靠近,临安府亦不能擅自加以修缮,朝廷后令计会中军、皇城司、殿前司前去检计修葺。
卢法原,字立之,卢秉次子,卢知原弟,荫补入仕,赐同上舍出身,曾两拜吏部尚书。相比进士出身的吏部尚书而言,卢法原并无优势可言。不过,正是这位非进士出身的吏部尚书,将官秩、次第、履历编成一书,以明功过殿最,属吏不能欺瞒,把吏部管理得井井有条,上下相通,实在不是易事。此外,他还提出令天下州府各具阙次三本,一交尚书省,一交吏部,一交御史台。
庆历中,卢革任龚州(今广西平南)知州。当时广西一带动荡不安,既有交趾的掠夺骚扰,又有地方势力的不断崛起。他擅于谋划,积极备战,并且集中一州的军事力量,以备不测,致书安抚使杜杞,请治诸郡城,并对边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岭外小郡,合四五不当中州一大县,无城池甲兵之备,将为贼困,宜度远近并省之。”后来侬智高叛乱,九个郡相继不守,与卢革所忧虑的一样。可见,卢革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
卢秉长期戍守边关,曾知渭州(今甘肃平凉),迁泾原路经略使。当时朝廷五路军队讨伐西夏,只有卢秉泾原一路有功。西夏首领仁多嵬丁率军入侵,卢秉在瓦亭整顿军队,分派两将驻扎在静边砦设伏,指着西夏人说:“我天亮就可以得到捷报。”果然,等到天亮时,西夏兵至,见宋军从天而降,惊慌失措。卢秉出兵攻击,指挥得当,西夏兵逃奔溃败,首领仁多嵬丁也被击毙。当时兵士多次奏报仁多嵬丁之死,卢秉考虑到幕府上报的军情多不真实而谨慎对待,不敢虚报军情,后来核实仁多嵬丁已死,宋神宗下诏褒奖,赏赐卢秉驾车之马、金币等,命献缴获的武器铠甲。
川陕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在南宋时期尤为突出,就防守的角度看,川陕对于东南战场具有重要的战略牵制作用,是保障东南安全的外围屏障,时人因有“无蜀是无东南”之语。卢知原曾任梓州路转运副使,看到蜀地承平已久,兵备松弛,就着手补充兵源,修筑城垣二十余里。宋徽宗忆及此事,勉励卢知原:“卿在蜀道,功效甚休。”这里的“休”是美好而清明的意思,能获得宋徽宗这样的评价,想必卢知原把蜀道经营得很好。
卢法原年轻时曾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升司农少卿,赐三品服。金兵攻关中及三辅地区,叛将史斌占领兴州(今陕西略阳),旋即攻剑门关,谋入蜀。卢法原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守剑门关,大破史斌,收复兴州。当时大盗充斥,秦、陇叛兵想攻打蜀,卢法原极力主张安抚,严加防御,传檄各路,人心稍安。卢法原的威名,更在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任上,视山川险阻选将防御,屡败金兵。宋高宗曾对卢法原兄卢知原说:“朕方以川陕付法原。”绍兴五年(1135),卢法原在阆州军中去世,临终不忘奏请朝廷将内藏上供钱帛留充赡军用。
卢革晚年主动请求任外地官职。宋神宗对宰相说:“卢革恬退如此,可与一佳郡。”于是,卢革调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最后以光禄卿致仕。父以子贵,卢革因为儿子卢秉得到朝廷恩典,授太子宾客,以散逸养疴,后转通议大夫,封上护军濮阳县开国子,退居苏州十五年,为元丰“吴中十老”之一,有诗云:“姑苏右浙会,园榭森相望……予此谢病归,旅吴岁月长……”宋米芾《九隽老会序草》云卢革:“太中大夫濮阳公,冲襟爽澈,淑质端清,积厚施衍,父子显荣。”卢革在元丰八年(1085)去世,终年82岁,赠正议大夫,葬苏州穹隆山。宋人毕仲游有《挽卢革通议》诗:“耆宿今多少,惟公景德人。家邻吴市卒,名重汉庭臣。路在犹耕月,门闲似送春。才知图画好,时见旧精神。”
卢秉任发运使,得到准许每年回家探望一次,后来卢秉在渭州任军帅,请求辞官侍奉父亲,朝廷体恤,调卢秉任老家湖州知州,但紧跟着又下诏勉励挽留,让他回渭州。卢革知道了,以为荣耀,也劝卢秉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让他回来。一直到卢革病重,卢秉才得以回家,便再也没有复出。今苏州卢提刑桥,即卢秉所居之地。卢秉性不甚饮,每有宾客劝酒,酒至三分,他就起而拱手,曰:“已三分矣。”至五分,他则曰:“已五分矣。”宾客以此应之,卢秉差不多时候就离席了。由此可见,卢秉的名望和节操,确实是超绝出众、值得赞赏的。卢秉在元祐七年(1092)去世,赠少师,与父亲卢革一样葬于苏州穹隆山。
《吴郡志》卢提刑桥
卢知原在绍兴十一年(1141)去世,赠少师,葬台州天台县南屏乡柑塘村。《两浙金石志》云,卢待制知原墓旁有庵,曰卢少师庵,乞赐守墓者。《台州府志》认为,宋制乞为香灯院,必改赐寺额,无称庵者,或庵为卢知原建。其弟卢法原在绍兴五年(1135)去世,葬苏州穹隆山下。
卢少师庵铭款瓷片
德清卢革祖孙三代四人名列《宋史》,卢革、卢秉父子荣登进士第,卢知原、卢法原兄弟并用于朝,堪称名宦大族。四人虽为儒生,但治事严谨务实而得风气之先,行军带兵治边又能抵外侮,为朝廷倚重,号为国家栋梁。兼及卢知原、卢法原之弟卢宗原,官江淮发运副使,亦多有作为。
严复曾经指出,宋代对于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性和世界观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在重重压力下立国,吸取唐朝历史经验,是政策相对务实、注重制约的时期,另一方面,宋代作为士大夫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是儒家致力于建设恒久典范的时代。一千多年过去了,但“士”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却一直留存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德清卢氏一门四人堪称士大夫建功立业典范,悉入名业,彰显宋代儒门风范,值得后人纪念。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楼挺编辑:顾方明 朱国俊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