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有无第三条路可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有无第三条路可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其患病率在高血压患者中达10%~20%[1],常导致难治性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和肾脏病的风险[2, 3, 4]。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PA对预防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十分关键。然而,目前高血压患者中PA筛查率不足1%,大量PA仍按普通高血压治疗[2]。国际内分泌学会于2008年首次推出PA临床实践指南后,国内外许多学术组织也陆续发表PA诊治指南、声明和共识,但有关PA治疗原则并没有实质性变化[5]。依据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PA常分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前者约占30%,需外科手术,后者约占60%,推荐药物治疗[6, 7]。近年随着PA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干预措施展现出了明显优势,挑战现有PA的治疗原则。本文就目前PA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评论。
书籍广告
一、PA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PA药物治疗的窘境:20世纪50年代中叶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s,MRA)螺内酯问世,并被用于PA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特醛症,但迄今尚缺乏MRA治疗PA的长期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MRA的远期疗效和依从性仍不清楚[8]。有研究发现MRA治疗并没有降低PA患者的远期心脑血管风险,尤其是在肾素抑制未解除者中[9]。解除肾素抑制需予足量的MRA,但长期服用大剂量MRA的副作用发生率高达50%,常见男性乳房发育等,治疗终止率达30.7%[10]。此外,MRA仅在受体水平阻断醛固酮发挥作用,但不能减少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且醛固酮可不依赖其受体而发挥作用。其他MRA(如依普利酮)的副作用虽较螺内酯少,但国内应用较少。近年研发的非奈利酮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疗效[11],但尚缺乏治疗PA的循证医学证据。高选择性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Baxdrostat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顽固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疗效,且能显著降低血醛固酮水平、升高血肾素水平[12],但能否用于PA治疗尚不清楚。总之,PA的药物治疗仍处于适用药物少、疗效有限、副作用多及依从性差的窘境。
2.PA手术治疗的困惑:1956年已有手术切除醛固酮瘤的报道,大量研究表明手术能改善PA患者的心血管预后[13, 14],但手术仅适用于部分PA患者,如醛固酮瘤、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和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了肾上腺切除术治疗PA疗效的评估标准(即PASO标准),并采用该标准回顾性地分析了PA患者术后临床和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术后血压控制率仅为37%~52%,生化完全控制率(血钾、醛固酮及血醛固酮与肾素比值正常)>90%[15]。若PA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肾严重损害、代谢紊乱等,术后仍需长期服用降压药[15, 16]。术后血压和生化缓解率还与术前检查手段以及PA类型等有关,有研究报道PA患者中术前进行肾上腺静脉取血(adrenal vein sampling,AVS)检查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仅依据CT检查者[17]。然而,符合手术指征的PA患者中仍有10%~30%不愿接受手术治疗,主要原因包括患者症状及体征不明显、服药有效、检查结果不确定及担忧手术风险等[18]。此外,肾上腺全切术后约27%的患者会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6.9%可发生肾上腺危象[19]。因此,手术虽疗效确切,但对于是否选择手术治疗仍有一些主、客观因素困惑医生及患者。
二、肾上腺消融术是对PA传统治疗的重要补充
近20年来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应用经皮射频、微波、激光、冷冻、导管化学栓塞等消融技术治疗醛固酮瘤的报道逐渐增多。消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产热或制冷、化学溶剂侵蚀凝固蛋白等效应造成细胞死亡和溶解,从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20]。肾上腺消融的适应证包括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且无外科手术适应证者;有手术指征但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风险大者;外科手术后仍有症状,经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者[7]。消融方式主要包括影像技术引导经皮物理或化学消融 及经导管肾上腺消融。本团队近年应用经导管肾上腺消融治疗特醛症及醛固酮瘤,采用PASO标准评估结果显示高血压缓解率达61%~81%,生化缓解率>80%,血压控制率与手术相当,而生化改善稍逊于手术治疗;但与药物治疗相比其具有明显优势,如降低血醛固酮水平、升高血肾素水平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能明显减少用药种类及药物剂量[21, 22, 23]。目前肾上腺消融术多用于醛固酮瘤的治疗,对于双侧病变的特醛症仍选择药物治疗为主。总之,经导管肾上腺消融术的疗效确切、安全且副作用少,对传统PA治疗是一重要补充[24]。目前,日本、意大利及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编写的PA诊治指南均对肾上腺消融术进行了推荐[25, 26, 27]。但如要推广该技术,尚需更多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客观评估其临床疗效。药物、外科手术及消融术治疗PA的特点见表1,不同的肾上腺消融方式的异同见表2。
三、肾上腺消融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目前,肾上腺消融术尚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适应证的选择。需明确以下情形PA患者是否适于消融治疗,如AVS明确诊断为等势分泌,症状典型,药物疗效欠佳;肾上腺无影像学改变,但一侧优势分泌,外科不考虑手术;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血钾正常,但呈持续低肾素状态,且有明显心肾靶器官损害。(2)远期疗效的评估。肾上腺消融术能否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尚无临床证据,需加强这方面的随访研究。(3)疗效的提高。目前肾上腺消融术无效率20%~30%,需进一步探讨疗效与哪些因素有关。另外,专用消融导管的研制与选择,及消融毁损范围的评估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4)肾上腺消融术能否用于除PA以外的其他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治疗?已有个案报道用肾上腺消融术治疗皮质醇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29]。(5)肾上腺消融术与去肾交感神经(renal denervation,RDN)消融术能否联用[30]?两项技术在临床适应证、原理及评估方面有差别(表3),目前原发合并继发性高血压这类复合型高血压并不少见,只要把握好指征,符合伦理原则,不妨可探索肾上腺消融术联合RDN对这类复合型高血压的作用。(6)多学科合作。目前肾上腺消融术多由放射介入科或高血压科或心内科独立开展,受专业局限,在PA筛查流程方面不够规范,一些重要的检查结果缺如,也缺乏规范的长期随访观察[31]。因此,建议开展此项技术实行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影像科、心内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联合模式,做好术前评估、精准消融、术后管理,从而提高远期疗效。
总之,PA患病率高,危害性大,临床治疗存在瓶颈。对于不适宜药物及手术治疗的PA患者,肾上腺消融术是可供选择的第三条路。
引用:祝之明, 伍豪.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有无第三条路可走?[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1): 1126-1129.
通用技术
常规皮试假阳性率达94.1%?“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