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芳 |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长三角语言治理研究联盟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欢迎点击关注我们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
——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文秋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外语教育》和《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Applied Linguistics,System,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编委会委员。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笔者为高等教育阶段构建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该体系由核心和支撑两个子体系构成:核心体系位于内圈,涵盖高校院系课表上的所有课程;支撑体系位于外圈,包括学校(班级)文化、管理制度、实践活动、家校联动等主要部分。文章进而阐释了“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在“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尝试,积累的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育人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 育人共同体;
文献来源: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02):2-9.
定价:¥55.90
扫码即享限时优惠价:44.5元
推荐阅读: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文秋芳 林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策略与态度的访谈研究 |《外语界》2017(1)文秋芳:学术国际话语权中的语言权问题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秋芳 张天伟:应对学术领域“英汉语之争”的建议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外语大家谈 |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学理论70年发展历程
文秋芳 | 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
学者聚焦 | 文秋芳: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四点建议文秋芳 | 从英语国际教育到汉语国际教育:反思与建议
文秋芳 杨佳:从新冠疫情下的语言国际教育比较看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战略价值
文秋芳教授早年专访: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 21世纪英文报文秋芳 张虹 | 我国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一项质性研究
董希骁 | 文秋芳、张天伟著《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介评
01
引言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尤其是随着国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需要更多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参与国际事务,日益凸显了我国这类人才的匮乏。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复语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7年4月成立了北外学院,提前在全国招收外国语学校保送生,每年开设两个班(1)。建院始初,笔者担任北外学院执行院长,谋划学院高端人才培养方案和路径。北外学院奉行“一流生源、一流培养”的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目前2018级至2020级在校学生已有134人。北外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四个特色:(1)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政治/国际金融);(2)学生预科学习半年(高三下学期开始对提前录取的保送生授课);(3)本硕贯通;(4)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分别出国交流一次。北外学院有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步入常态,经过两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重点阐述“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构成及其内涵,并以实例说明我们两年的人才培养实践尝试。02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基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构建了“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该体系由核心体系和支撑体系两部分组成,核心体系位于内圈,支撑体系位于外圈(见图1)。核心体系指院系课表上所有课程,大致分为四类:(1)思政课;(2)通识教育课;(3)体育、军训、劳动等课程;(4)专业课。前三类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凸显学科特色。这四类课程缺一不可,且应同向而行,紧密结合,协同发挥“育人”功能。支撑体系是指课表以外、关乎学生成长的一切活动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学校和班级文化;(2)管理制度;(3)实践活动(校内和校外活动);(4)家校联动机制。这四个部分不可或缺,密切配合,各有所用,共同构成核心体系的支撑平台,营造氛围良好、充满活力的课外环境。从西方教育理论来看,图1的支撑体系通常被称为“hidden curriculum”(如Kentli 2009),对应的汉语译名为“隐性/隐蔽/潜在课程”(如徐继超 2005;谭伟平 2014;常亚慧,吴彦彤 2019),但笔者认为西方的概念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教育实践。支撑体系不能被称为“隐性课程”,因为这些活动应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计划、无目标的活动。“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体系和支撑体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每个子体系内部有机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良好生态系统。03
核心体系的实践尝试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体系内容十分丰富,下面仅列举部分案例说明我们在两年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初步尝试。3.1 重新构建通识教育课北外学院在学校正常的通识课外,增加了两部分课程内容:(1)中外优秀文化和社会研究方法课程;(2)高质量讲座。第一部分增设的课程包括“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大学语文”“《大学》经典与修身”、“儒释道思想经典”、“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明史”和“社会研究方法”。精心设计课程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聘请了北京高校的“明星”教师授课。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爱学生、爱教育,能将知识传授和人才培育有机融为一体,用知识荡涤学生的心灵,用智慧照亮学生的理想之路。例如,“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和“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肖群忠教授和朱之辉副教授,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称号获得者。又如,“西方文明史”的授课教师是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他是全国优秀教师,该门课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了解学生对北外学院增设课程的感受,我们以书面形式对学生开展了调查。比如,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反馈为:朱老师从知识和做人两方面给予我们悉心指导。他的课很容易让人身心都沉浸其中,得到舒缓,暂时忘记真实且负面的东西,然后以释然和憧憬的心态去希冀美好,拥抱希望。(2019级05号学生)上述反馈表明,学生对朱老师的授课非常满意。教师“用心”授课,知识不再是“冷冰冰”、“干巴巴”,而是有“情感”、有“温度”,化解学生的困惑,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火苗。第二部分是北外学院每年为学生安排十多场讲座,讲座主题广泛、内容丰富,例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健的《中国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首任局长张幼云的《紧抓时代机遇,勇担国际使命》、北京大学张海滨教授的《历史长河中的国际组织》、清华大学张卜天教授的《科学与宗教》、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的《乡村的处境和年青一代的作为》、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的《以家作为社会田野的方法》等。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讲座,并就讲座内容撰写反思日记,深化对讲座的理解,以此作为一种考核手段。学生的反思日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讲座对他们的影响,例如:《乡村的处境和年青一代的作为》这场讲座让我印象至深,非常感动,几次要流下泪。老师的语言温润又直入人心,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他不仅介绍了学术理论和方法,也分享了他对生命家园、精神家园、人生理想的深刻感悟,发人深省。我第一次感到作为大都市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不应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为乡土中国做点什么,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尽一份力。(2018级30号学生)3.2 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北外学院第一、二学年除了学校的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体育、军训等课程以外,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是英语课和法语课。从课时数来看,基础阶段英语和法语课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比最大。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学生了解也更全面,而学生一般对专业课教师信赖程度也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更利于开展育人工作。外语课程一般使用固定教材,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合适材料。图2呈现了外语课程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文秋芳 2018:8)。04
支撑体系的实践尝试
支撑体系涵盖课表以外的各项活动。北外学院的两年实践还不足以完全实现“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全部理论设想,下面仅用部分案例展示支撑体系的实践尝试。4.1 组织“朋辈导师手拉手”活动为有效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组织领导力,北外学院开展“朋辈导师手拉手”活动,即由高年级学生以朋辈导师的身份,采用一对一、一对二和工作团队等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流活动对接拟入学新生,为新生的学业、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参与朋辈导师工作的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朋辈导师手拉手”活动在学院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会主导完成。首先,学生会面向全体大一学生招募志愿者,教师与学生会干部根据志愿者人数共同商量分组计划,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正确引导拟入学新生的策略,向新生告知如遇难题,应及时寻求教师帮助。然后,学生会干部召集志愿者开会说明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再由志愿者讨论工作计划。计划包含两部分:(1)个人“手拉手”活动安排;(2)朋辈导师集体活动内容和日程安排。个人活动需要详细说明如何通过一对一或一对二方式帮助新生;集体活动包括全院团建、文艺晚会、学习经验分享等多项活动,以帮助新生建立归属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活动结束后,学院召开朋辈导师交流会,新老生各自汇报活动收获。两年尝试表明,“朋辈导师手拉手”活动的“以老带新”模式能够增强老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乐于助人、善于分享的友爱之心,还能使新生缩短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期”。4.2 实施“师生共治”管理模式学院在招生宣传、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师生共治”管理模式。法语分班教学决策正是运用了这一管理模式。北外学院采取英法双语教学,学生从零起点学习法语。因学习方法、态度和能力等差异,2018级两个平行班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结束时,法语学业水平出现了明显分化,对教与学都带来挑战。为此,学院多次会同法语学院领导和任课教师进行研讨,商议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实施基础班和提高班分班教学。该设想首先在学院管理层达成共识,然后在2020年寒假通过电话征求学生意见。结果发现,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个别学生坚决反对这一做法,提出由学生投票决定。我们认为投票只是过程民主而不是实质民主,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业和思想问题。鉴于此,学院委托学生会向全体学生开展了两次调查。第一次主要调查赞成或反对分班的理由。第二次学生会汇总所有意见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意见后再投票。最后的决策规则是,如赞成票达到半数以上,实行分班教学。投票结果为赞成票26票,反对票16票,和学院最初的决策设想一致。此次法语分班教学决策历经两次问卷调查,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最终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分班安排。后续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和学院分组召开的网络师生座谈会中,学生对法语分班教学都较为满意。“师生共治”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既能认清自身困难,又能考虑他人意见。4.3 邀请学生参与学院招生工作北外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外国语学校保送生,每年招生工作任务繁重,且政策性强,具体任务包括招生宣传、招生考试和新生学习营活动。在招生宣传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学院建设、助力学院发展的机会,学院向在校生招募招生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员通过统一培训后,和团队成员联合制作宣传视频,在指定中学独立开展招生宣讲工作,用亲身经历介绍自己所了解和感知的北外学院。在制作宣传视频和准备演讲稿过程中,学生对北外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多数学生都是回到自己母校宣讲,成为大学和中学交流沟通的使者。在招生宣讲中,他们既要诠释大学生活,为母校的学弟学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又要展示北外学院的特色和风采。双重使命和责任激发了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中学、考生和家长的反馈表明,所有宣讲团成员都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招生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天地,使他们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成为学院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4.4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活动北外学院每年开展丰富多样的校/班课外活动,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和文艺比赛(唱歌、配音、演讲、辩论等),举办主题班会和各类晚会。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我们倡导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具备才艺的学生展示文艺特长,其他学生则策划活动、安排会场或准备道具等,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沟通能力。4.5 建立“社会公益活动”基地北外学院建立了两个“社会公益活动”基地:一个是北京市盲人学校,另一个是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完全小学。每学期固定参与盲人学校支教的学生45人左右,每周日下午赶赴盲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教学后再通过线上微信语音进行跟踪辅导。在盲人学校支教活动中,北外学院学生发挥了外语特长,丰富了课余生活,为一群特殊的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优秀品质,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坚韧不拔和笑对困难。北外学院首批援藏团由两位教师和7名学生组成。他们利用暑期两周时间,赴藏与南木林县完全小学的师生朝夕相处,承担了一些教学工作,组织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主动更换了学校长期无法使用的水龙头,为每个教室安装了时钟,为学生购置了医药急救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学校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4.6 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北外学院教师利用寒暑假走访学生家庭。教师通过家访,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向学生父母传达北外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丰富家长对大学和学院的了解与认知,增进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在家访中,和学生家长深入交流,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便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学院目前已完成两个年级共计79名学生的家访任务(2019级剩余11名学生的家访任务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止)。家访使学生返校后学习主动性更强,和教师的交流沟通更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更高,建设和发展学院的主人翁意识更强烈。家访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学业发展,而是更加重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奉献集体,涵养家国情怀。家访也激发了家长参与学院发展的积极性,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家长还成为学院招生工作的外援,通过现身说法为有报考意向的考生提供咨询和解答,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05
结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北外学院试行本硕贯通,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立德树人是北外学院的根本使命,尤其是面对优秀又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如何为他们打造“英法双语+专业”知识架构,并有机融入思政育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的高端国际治理人才,笔者作为建院初期的执行院长深感责任重大,常常为此煞费苦心。本文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提出了“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分别论述了由课表所有课程构成的核心体系和课表以外活动构成的支撑体系及其实践尝试。“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须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精准施策,真正实现核心体系和支撑体系有机融合、协同发力,使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院系领导及学生家长等真正形成育人共同体,做到步调一致,在育人全程中同向同行,使思政教育渗透至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开拓创新路径。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界》2021年第2期原文。
本文编辑:孙雨
本文审核:沈骑
长三角语言治理研究联盟
欢迎关注
Language Governance Alliance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公告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定价:¥72
扫码即享限时特惠全网低价:52.84元
定价:¥55.90
扫码即享限时优惠价:44.5元
扫码即享6.8折限时优惠
在线公益论坛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复旦新学术承办)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84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何不来个点赞、在看、分享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