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面从临床医生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临床判定真菌感染种类
临床上最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包括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和隐球菌感染,占第四位的是肺孢子菌感染[1,2]。
中国侵袭性酵母样真菌监测网(CHIFNET)数据显示,2016年临床分离的3 603株菌中最常见为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占41.4%,近平滑念珠菌占15.8%,光滑念珠菌占9.0%,隐球菌占10.5%。血标本中白念珠菌占30.9%,近平滑念珠菌占23.1%,更多见于导管相关感染。脑脊液标本中74.4%为新型隐球菌[3]。
不同真菌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如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多见于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等南方地区。工作环境中密切接触大量花草和土壤的人患病时也要警惕吸入隐球菌、曲霉菌等导致真菌感染。
临床遇到高度怀疑真菌感染时,要先尽可能地充分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高危因素和生活区域,经验性判断可能的致病真菌是何种类,再通过采集合格标本争取获取病原体。不要用"真菌感染"一概而论,而影响正确的用药选择。
二、不同真菌感染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且易被其原有疾病掩盖,早期诊断困难,但不同的真菌感染仍具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需明察秋毫、尽早甄别。
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可见于血液病化疗或移植后患者,表现为全身多脏器累及(常见于肺、脑、肝肾、脾脏等),受累脏器影像学上表现为多发占位性病变,有时呈慢性病程,临床需加以鉴别[6]。
颅内的曲霉菌感染,往往由鼻窦炎引起[7]。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临床需行腰穿,做脑脊液检查,墨汁染色阳性和隐球菌培养阳性可诊断,隐球菌荚膜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以上,有助于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需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加以区别[8]。
三、要重视镜检,正确认识某些真菌检测的诊断价值
曲霉菌感染往往在病理组织看到45°分支分隔的菌丝;隐球菌镜下可见带有荚膜的酵母细胞;病理组织中见到粗大无分隔呈直角分支的菌丝应考虑毛霉菌感染;组织细胞内的酵母细胞常提示组织胞浆菌或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棕色菌丝和/或孢子常提示暗色真菌感染。通过过碘酸希夫反应(PAS)、银染等特殊染色可清楚显示真菌细胞。
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直接镜检或培养隐球菌阳性,或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囊内小体则有临床意义。
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是检测分布于大多数曲霉及青霉属真菌胞壁中的半乳甘露醇聚糖,可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尚未出现前数天表达阳性,动态监测血清半乳糖甘露醇聚糖含量既有利于曲霉感染的诊断,又有利于判断疗效和病情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此外,肺泡灌洗液的GM试验比血的GM试验数值对诊断曲霉菌感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0]。
四、真菌感染影像表现多样化、鉴别困难、极易误诊
若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或移植后患者出现肺部典型的晕征、新月征或空洞,首先要考虑曲霉菌感染可能;肺隐球菌病大多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也可见有薄壁空洞,其常被误诊为结核、结节病或肺部肿瘤;有的则从影像上判定为"肺癌",行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往往在肺部呈现弥漫分布的斑片或大片实变、磨玻璃改变,也可有多发小结节样改变,若累及肝、脾、肾脏则表现为特征性的多发占位性改变。
因为空洞样病变不仅仅见于曲霉菌感染,也可见于其他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结核病、奴卡菌感染等,甚至可见于血管炎性肺部改变,如Wegner肉芽肿、白塞病等。临床上往往容易误诊而贻误治疗。
五、熟悉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等特点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唑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等。临床医生常常由于对不同种抗真菌药物的PK/PD特点不熟悉,会出现一些治疗用药的误区。
1.选药正确,但剂量或疗程不足:
临床经常看到氟康唑应用剂量不足的情况。根据氟康唑的PK/PD特点,首剂应该给予800 mg,以后每天给予400 mg,这样可以保障机体次日达到理想的血药浓度,倘若不给负荷剂量每日400 mg需要1周时间才可达到血药浓度。
2.重视药物组织分布浓度:
不同的药物组织浓度差别较大,如棘白菌素类药物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偏大,组织浓度和血浆浓度优势不如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不宜穿透血脑屏障、尿中浓度较低等,因此对以上特殊部位的感染,比如念珠菌脑膜炎、念珠菌眼内炎、念珠菌泌尿系感染等,选择棘白菌素时要慎重[12]。
3.重视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食物-药物作用:
中度到严重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50 ml/min)的患者应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时,可发生赋形剂蓄积,宜选用口服给药[13]。
总之,侵袭性真菌感染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挑战,临床医生需充分考虑到患者(高危因素、免疫状态等)、药物(PK/PD特点)、真菌(种类、致病性)三者间的动态关系,才能更好地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早诊断、规范治疗,实现降低病死率。
引用: 吕玮, 刘正印. 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J] . 中华内科杂志,2019,58 (8): 553-555.
通用技术
常规皮试假阳性率达94.1%?“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