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好诗点评77:李少君/百定安/林珊/段若兮/宗小白/林荣等33首诗 点评家:红力/灵川/何澍清等(总1101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本期点评诗人:


李少君/百定安/林珊/段若兮/宗小白/林荣/鹤轩/余成强/安琪/张三棍/英伦/西卢/李不嫁/凡姝/柴薪/王志国/码头水鬼/张文政/田法/木隶南/宫白云/王小拧/韩文戈/黍不语/人邻/叶秀彬/刘黄强/杨角/江莲子/南萧萧/霜扣儿/贺林蝉/殷红(排名不分先后)







《长安秋风歌》


李少君


杨柳青青,吐出自然的一丝丝气息

刹那间季节再度轮回,又化为芦苇瑟瑟

陶罐,是黄土地自身长出的硕大器官

青铜刀剑,硬扎入秦砖汉瓦般厚重的深处

古老块垒孕育的产物,总要来得迟缓一些

火焰蔓延白鹿原,烧荒耗尽了秋季全部的枯草

我曾如风雪灞桥上的一头驴子踟蹰不前

秋风下的渭水哦,也和我一样地往复回旋

一抬头,血往上涌,一吼就是秦腔

一低头,心一软,就婉转成了一曲信天游



红力读评:李少君的诗,是多维景象的交错。季节时序的变迁和空间地域的铺排,历史长河的纵观,构成一种多维的意境,并从各个维度,向他要表达的情感聚焦,从而抵达情感的核心。这首诗即是如此。“从杨柳青青”到“芦苇瑟瑟”,从“陶罐”到“青铜刀剑”,从“灞桥”到“渭水”,甚至从“秦腔”到“信天游”,这种多维度的交织,把诗人对陕西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黄土地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涵蓄而深沉。



《马》


百定安


马厩里的这匹马

当我一眼看到它

为何还是颤抖了一下


主人抱着一捆草,踏过草地

扔进铁皮的马厩里,喂它。

当它把头伸出铁窗向主人张望

那么忧郁,冰冷。仿佛

一个人的侧影,一张羞愧的人脸


那么响亮的一个喷嚏。震飞

一群牛虻。松林之外就是

广阔的道路和大海。对此

它一无所知



红力点评: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诗人敏感嗅觉对生活状态的切身体验。观察生活看到的是表象,当剥开表象深入生活的内核时,诗人便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下的诗意。诗人通过一组司空见惯的可以实际观察到的意象构建了一种境。让读者在这样的境中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深意。“饲养”与“被饲养”看似表面的和谐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悲哀!这或许就是包括你我在内的许多人的悲哀!世上被奴役的人哪个不是那被饲养的马?又有谁意识到“松林之外就是/广阔的道路和大海”?无奈或许是宿命。清醒之后又能怎样呢?无非是“颤抖一下”,还能如何?叹!叹!叹!本诗立意深刻,耐人寻味!味?



《馈 赠》 


林 珊


这是我所遇见的,最为声势浩大的一场绽放

在那辽阔的,无数副棺木日渐腐朽的山坡上

白茅在开,故乡的云朵还在流浪

送葬的队伍已经走出很远

一个陌生的灵魂被安置在——

一个陌生的地方



灵川点评:可以感觉到,诗人用辽阔的心境,用内心的感悟和简炼的文字,绘出了一幅多么逼真的画面,一边是“白茅在开”,天上的云朵在流浪,一边是山坡上“日渐腐朽的”“棺木”和已经走远的“送葬的队伍”,这样的场景,会给人一种怎样的触动和震撼?诗人用隐匿在诗中的苍茫,辽远和沉寂,让铺展开来的画面感,直抵读者的目光和内心。于是,一种人和大地互为照应又互为依存的“馈赠”,就这样产生了。这样的“馈赠”,既是“声势浩大的一场绽放”,成为大地丰盈自然的一种“馈赠”,也是在陌生的地方安置灵魂的一种悲凉,成为灵魂回归大地的一种“馈赠”。整个诗写画面干净辽阔,层次分明,通过一种诗意的“馈赠”,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传统、自然的慰藉和人文关怀。



《疼》


段若兮


一排骨头站起来

要把另一排骨头打倒 

一些血液燃烧起来

要去烧毁另外的血液

每一个细胞都和离自己最近细胞反目成仇

还有肌肤  神经    结缔组织

她们像无数个疯癫的女人互相撕扯

扭打  冲撞


……一个在重症监护室醒过来的人

看着自己的身体变成战场



张德明点评:疫情肆虐,脆弱的生命在遭受病毒的摧残和苦痛的折磨,那是怎样令人撕心裂肺的情景呢?段若兮将染病的身子与病毒的搏斗,比喻为一场战争,用军事话语来充任疾病的隐喻,形象显示了疾病侵身的剧烈与个体生命的不屈。



《星  空》


宗小白


看见一只母猫在结着露水的青草窠生下七只小猫

看见一只野狗在洒满阳光的垃圾箱旁静静趴着

看见世界万有而又无所有,生灵的泪水时时在又无所在

我才知道,为何天空总是缀满

那么多的星辰……



林荣点评:在朋友圈读到宗小白的这首诗,我被深深触动,不由感受到一种刺心之痛。由爱而慧。诗人以爱心慧眼看到在结着露水的青草窠生下七只小猫的母猫、在洒满阳光的垃圾箱旁静静趴着的一只野狗,继而又由这卑微的弱小生命想到缀满星辰的天空,这种诗性思维跳跃其实也正契合了禅家的“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事实真相。宗小白写到:“看见世界万有而又无所有,生灵的泪水时时在又无所在”。这是怎样的看见?这是怎样的感慨?唯善念,唯悲心!诗人能由眼前所见而思考到这些,也即禅者的悟道:无相有相,实相无相。或许,大地上的每一个生灵、每一滴泪水,真的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辰吧。无悲心善念就不会有诗人笔下的《星空》。悲心,善念即为禅!




《雪,半夜来敲门》


林荣


无声地敲

我确信听到了雪的声响,但并没有

从睡梦里挣脱出来


晨起,我推开门

一种蚀骨的、炫目的、安宁的

白——

一种让我从梦里醒转过来的

白——


雪,现在是尼姑庵里削发的小尼

名叫静慈,或者慧安,也可能叫一个我想象不出来的名字



阳坡牛点评:万物皆有其境,各显灵性。林荣选择的是无声而又敲门的雪,“一种蚀骨的、炫目的、安宁的,白——”,一种生存抑或悄然燃烧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又轻松地把雪——生命的一种象征赋予隐喻的禅意。每片雪花,在诗人眼里都是早已远离尘世的削发小尼,它是干净的。就像“我”想不出名字的纯洁与白,进而挖出雪的本质——我们活着另一层意义。诗小,言简意赅,值得品读。



《在黄昏寻找深渊》 


鹤轩


只是一个模糊的,漫长的时辰

我们打开小面积的安静,在黄昏寻找深渊 

并让死亡抵达

谜一样的深渊上空

你充满光亮的梦想在我面前闪烁

我们像永远新鲜的波西米亚人

携带着面包,水壶,拄杖

并在黑色的袍子下,拿出念珠、血管、心跳

我们没有罪行。我们如此清澈 



红力点评:刚刚读到鹤轩这首《在黄昏寻找深渊》时,一下就被诗中弥漫的浓烈的荷尔蒙气息所感染。“黄昏”、“深渊”这些词所给予的暗示,足以把人拖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从本质上讲,这首诗的底色是来源于性的启示。只是在文字推演中把它逐步掩盖了。变得含蓄了。


“深渊”这个词凝聚了整体情绪的意像。它即是情绪上的一种状态,又是感觉上的一种物态。是一种物像与情绪的高度契合。它是一种迷恋、渴望、孤独、欲罢不能的综合体。是一种渴望填补的需要。而这种情绪的最终诉求是:“让死亡抵达”。这是情绪的高潮,是唯一填补“深渊”的方式。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的表达。这种爱是已经超越了世俗观念的。那个“深渊”也意味着一种孤独感。深渊的另一意思可能指向一种世俗道德意义上的深渊。而这个词在这首诗中从本质上讲,是性(以弗络伊德的理论分析)。这种由于爱而导致的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是需要一种异性的力量来碰撞消融的,就像正负电子对碰撞后湮灭一样。这就是潜意识中的激情渴望,那种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死亡快感的高潮。


而“波西米亚人”的引入一下让这首诗的情绪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同时冲淡了纯粹的性暗示,而增加了“自由、奔放,狂野,古老”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掩盖了赤裸,但激情仍在。更自由、狂野、原始,因而,就回归于“清澈”。“波西米亚人”自身的神秘性也让这诗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略带悲剧氛围的气息。

这是一种深爱的激情表达。在一种类似于自焚的文字推演中使压抑的情绪得到满足与消解。


《木椅子》


余成强


我喜欢坐木椅子

那种用小松树弯成的木椅子

无榫无卯,无胶无钉

它的坐面呈凹状

前倾、后仰,均可掌控

母亲曾坐在上面摇过我们入睡

我们,也曾摇过玩具娃娃

和自己的孩子。如今

我依然经常坐在这种木椅子上

就像坐在山中的一棵树桩上

松风有一阵冇一阵

从松树的针叶间掠过

也从我的发间掠过

那风声,像流水,也像流年


 

项见闻点评:《木椅子》其实是旧时光的链接物,诗人睹物忆旧,思绪跨越时空,最后又将这个意象拔高,给读者以启迪。


“如今/我依然经常坐在这种木椅子上/就像坐在山中的一棵树桩上/松风有一阵冇一阵/从松树的针叶间掠过/也从我的发间掠过/那风声,像流水,也像流年”。全诗至此,内在的意蕴清晰过渡,转换自然。


对于诗人而言,生活无处不是诗。一草一木,一念一尘,都会勾起诗人心中涟漪阵阵。我们常说,“文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问题是怎样“高于生活”?这需要作者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思考,和阅历,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学素养的积累。


这首叙事诗《木椅子》,便是诗人在日常生活所见中,将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学的积累融合在一起,最后提炼出来的作品。


诗歌是比喻的艺术。美中不足的是,这首诗前面一些句子还缺乏锤炼,比较平淡和缺乏诗意。



《白葡萄酒为什么也让人脸红》 

(给吴子林)


安琪


红葡萄酒让人脸红

白葡萄酒为什么,也让人脸红?


那天你往我的身体倒酒,红葡萄酒

白葡萄酒,于是你浇灌出了


红脸的我

继续红脸的我。


我红着脸听你赞美我

然后我继续红着脸赞美你


批评的话让人脸红

赞美的话为什么,也让人脸红? 



红力点评:安琪这首诗非常有趣。如果没有说明,则很象一首情诗。诗人抓住了词的表面意义大作文章:白葡萄酒为什么也让人脸红。以一种天真耍赖的方式,引出一种辩证。“于是你浇灌出了/红脸的我/继续红脸的我”。我惊异于这种词语的推进。看似简单的重复的词语推进,却获得了一种神奇的效果。这是一个诗人对词的敏锐洞察。而恰恰是这样的看似简单,却体现了一种极深的功力。这有点像诗经中《芣苢》的写法。关键还在于,这种简单词语推进的内在逻辑,越往后演,越出现一种被自然掩盖的深刻:“我红着脸听你赞美我/然后我继续红着脸赞美你”。最后仍然依照开始的语感,将脸红这个现象的发生推到诗人要表达的核心“批评的话让人脸红/赞美的话为什么,也让人脸红?”从而完成一种由戏谑到严肃的升格。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还在于意义的多解:即可以当一首情诗(甚至情色诗)读,又可以表达一种令人羡慕的友谊,还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哲学的思考。



《醉 话》


张三棍


平生不善饮

也不解酒中滋味

但我希望

至少有那么一次

大醉。沙场取了人头

依旧能够挑着长枪

晃晃悠悠,归来

像为城头上的君王挑回了漫天风雪的大漠

像为守在梅树下的女子挑回大漠的漫天风雪



灵川点评:这是一首很有特色和语言活力的诗,通常酒醉的人说“醉话”,往往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的,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是酒醉时的自言自语,诗人正是利用醉酒人的这个特点,把语言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比如“像为城头上的君王挑回了漫天风雪的大漠/像为守在梅树下的女子挑回大漠的漫天风雪”这两句,就包含着两段“醉话”,第一段是:一会说“城头上的君王”,一会又说“梅树下的女子”,两个人“挑回”的是同一样东西,很显然,醉酒人说话有点不清醒,符合“醉话”的特点。第二段是:“漫天风雪的大漠”和“大漠的漫天风雪”,反过来倒过去,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很形象的体现了醉酒人说话时的那种颠三倒四和语无伦次。诗人通过“醉话”,让语言活了起来,很精确的体现出了一个醉酒的人的心态和神态。这是这首诗的精妙和成功之处。


《一颗苹果》


英伦


不愿再拥挤在枝头,而是

执意孤零零地来到

我的梦中

所有的梦并非都是虚妄之境

正如所有的篮子都有窄缝,都有

便于风和幻想挽着的提手,都有

不太宽敞的庭院,都有

镶着黑色金属条纹的大门

便于爱恨进出


一颗苹果不会浪费掉自身的芬芳

却会在我沉如磐石的梦中

让一只寻爱的鸟,啄食,忘记飞翔

谁能清晰完整地复述一个梦

谁就能数清一只鸟的羽毛

正如看似简单的事情

也有道不尽的原委,就像

我突然停下饭箸,想你一会儿

就像我经常无端地流泪

就像一颗苹果,执意孤零零地来到

我的梦中


 

何澍清点评:一颗苹果,只是诗人使用的一个意象,但这颗苹果是有品质和性格特征的“不愿再拥挤在枝头,而是/执意孤零零地来到/我的梦中”,这是一颗喜欢洁身自好,离群索居的苹果。这也是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的苹果。诗人以苹果隐喻“人”。常言道:不是亲人不入梦。诗人也认为“所有的梦并非都是虚妄之境”,为什么诗人会这样认为呢?诗人给出了富有哲思的答案“正如所有的篮子都有窄缝,都有/便于风和幻想挽着的提手,都有/不太宽敞的庭院,都有/镶着黑色金属条纹的大门/便于爱恨进出”,而诗人之所以讲出这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就是为了得出“便于爱恨进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梦是表达爱与恨的出口。第二小节诗人又一次将苹果切入梦境,“一颗苹果不会浪费掉自身的芬芳/却会在我沉如磐石的梦中/让一只寻爱的鸟,啄食,忘记飞翔”,进一步表达了这颗苹果(这个人)是给予诗人爱的苹果(人)。通过苹果可食的芬芳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苹果是多么令人喜爱。而诗人的遗憾是不能清晰完整地复述梦境,纠结于某些看似简单的事情道不出原委,正如诗人因思念而走神以及无端地流泪,总是梦见那颗苹果(那个想念的人)再次回到身边。这是一首表达思念的诗,诗人借一颗苹果入梦表达对一个人的深切思念,尤为新颖,其中穿插哲思之笔,辅以类比句,写虚与写实结合,使诗歌分外生动,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诗中的“孤零零的苹果”既暗示诗人思念的人本身很孤独,但却把爱给了诗人,同时也映射出诗人自身也是孤独的。此外,诗人把主观的想念演绎为苹果执意地客观的给予,使人愈发感到这曾经的爱是多么令人难忘,多么令人难以割舍,艺术效果极强。



《活 着》


西卢


我知道,身后的田野还活着

它掏出金灿的谷穗,继续掏棉花


我知道,铁轨还活着

它把越来越多的石头垫在自己脚下


我知道我也还活着

你看,我在阳光下眨了眨眼,在夜里

又眨了眨眼



灵川点评:一个哲学的命题,在诗人眼里,就是目光里储存的生命和高度,诗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活着的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人的目光,就是生命的尺度。只要内心有明亮,会呼吸的生命无处不在,“田野还活着”,“铁轨还活着”,“我还活着”,还有更多的被文字省略的“生命”,它们都还“活着”,这是一种生命的走向,诗人的每一行诗句里,充满着心跳的韵律和生命的底气。这首小诗,带给我们的是:活着,多么庆幸,活着,多么美好。



《哈利路亚》


李不嫁


无数次听她讲述

在昏暗的茅草屋里

生我的情形:

煤油灯点亮的乡村

一只狗吠叫,全村的狗跟着吠叫

一个女人难产,全村的女人跟着揪心

我的命是她拿命换来的

我来到这世上,从未喝过人的乳汁

所以这一生,我的命途艰辛,言语苦涩


无数次听她歉疚不已

十八岁的年纪

胸脯干瘪成人民公社的谷穗

星落如雨,若移一步去屋后的马厩

定会生出另一个我

贫寒至极的年代,一口米汤能养出一个耶稣

哦,哈利路亚,她多么庆幸

不必从十字架上取下儿子的尸体,

她安然吟唱,这天国的国歌,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红力点评:李不嫁的诗总是带着一种压抑隐忍的氛围。仿佛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永远夹杂在他的字里行间。这首《哈利路亚》是写母亲的但又不全是写母亲的。它又确确实实是写母亲的。他确实是写母亲的,他对母亲曾经承受的那些苦难耿耿于怀,他要把这种苦难呈现出来,给承受这苦难的母亲一种慰藉。但他更想揭露给母亲带来苦难的那个时代。也许他还想揭露一些什么,但他不能,他甚至只能用“哈利路亚”这个带着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字做为本诗的题目。


非常佩服李不嫁捕捉诗意的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他描述自己出生的过程,抓住的却是出生的环境。“煤油灯点亮的乡村”简洁准确,又烘托出生命诞生时的隆重。“一只狗吠叫,全村的狗跟着吠叫/一个女人难产,全村的女人跟着揪心”两句话就把那种农村生产时的简陋环境,和母亲难产的痛苦呈现出来。“我的命是她拿命换来的”这句话如果在别处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程式化叙述,而有了后面一句“我来到这世上,从来没有喝过人的乳汁”这就让前面那句有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你可以想象,母亲是多么的羸弱!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李不嫁的诗总是“言语苦涩”。“无数次听她歉疚不已”一语道出一个母亲无私的胸怀。母亲并不是向儿子诉说自己的苦难和不幸,而是因没能给儿子一个强壮的身体而自责,还有比这样的母爱更无私更伟大的吗?而当时的母亲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呢?“十八岁的年纪/胸脯干瘪成人民公社的谷穗”一个形象的比喻,既将母亲当时羸弱的身体表现出来,又成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将时代的背景深深地烙印出来。至此,诗人似乎不忍继续将苦难再说下去,他将笔锋一转“星落如雨,若移一步去屋后的马厩/定会生出另一个我”。这自然是一种假设,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面对无法更改的事实,诗人只能自嘲:“贫寒至极的年代,一口米汤能养出一个耶稣/哦,哈利路亚,她多么庆幸/不必从十字架上取下儿子的尸体,/她安然吟唱,这天国的国歌,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自嘲。这种自嘲中包含着无望、无助、无奈。


李不嫁的诗往往从个人的命运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而深入到社会的层面,让人窥探到社会生活的真实,从而进入到对历史对社会深刻反思的层面。这就使得他的诗常常能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喜鹊喜欢雪》


凡姝


仿佛一种唤醒,不止一次

除了麻雀的啾叫

我还听到一种往常没有的鸣唱

这不单单是一种巧合

满地的雪,没有齑粉的高空下

总会出现一两只喜鹊

在树叉间呼喊

停一会儿,再呼喊两声

也没有什么寓意在回音中传递

就是觉得喜鹊喜欢雪

像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不需要缘由

也许喜欢

像风找到花枝

心头自有萦绕着的香和美

在岁月中缠绵

下雪后,连续两天

我都像落雪一样,时不时地

感受到喜鹊的欢喜


 

何澍清点评:一个优秀的诗人可以触及各类题材,而不是仅限于某一类。这首诗以“喜鹊喜欢雪”为题,实则是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正如人们常说的“爱情具是盲目的”。  


诗人以喜鹊的鸣叫破题,并着重描写这种鸣叫是平常日子没有的“仿佛一种唤醒,不止一次/除了麻雀的啾叫/我还听到一种往常没有的鸣唱/这不单单是一种巧合/满地的雪,没有齑粉的高空下/总会出现一两只喜鹊/在树叉间呼喊/停一会儿,再呼喊两声/也没有什么寓意在回音中传递”,给出喜鹊的鸣叫只出现在雪天,而这些铺垫都是为了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也正是因为这些铺垫使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显得合理而且自然。“就是觉得喜鹊喜欢雪/像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不需要缘由/也许喜欢/像风找到花枝/心头自有萦绕着的香和美/在岁月中缠绵”,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纯真的因喜欢而喜欢,因爱而爱,凸显了爱的真诚与弥足珍贵。它没有被世俗的利欲以及各种利益所玷污,像雪一样洁白,像雪一样纤尘不染,而这种情感在两个人之间传递的一定是欢愉与纯真,恰如“喜鹊与雪”。


诗的结尾诗人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强化“下雪后,连续两天/我都像落雪一样,时不时地/感受到喜鹊的欢喜”。以一颗纯洁之心去感受另一半的欢愉,于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最美好的事情吧。


此诗首先进行预设情节铺设,而后引出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最后进行情感升华,使诗歌层次分明,主旨明晰,水到渠成。



《国清寺的黄昏》


柴薪


在一个寂静的黄昏

一个人悄悄走过国清寺

无人知晓,只有

远处的隋塔

近外的隋梅

以及寺庙檐角下挂着的风铃

或许看到

我途经这里的踪迹

当国清寺的暮鼓响起

阳光纷纷从我身后落下



红力点评:国清寺的沧桑是令每个走进国清寺的人都会唏嘘感慨的。也正因为如此,诗人选择了“一个寂静的黄昏”,“悄悄走过国清寺”。与国清寺相关的故事太多,而诗人仅仅选取了“远处的隋塔/近处的隋梅/以及寺庙檐角下挂着的风铃”一组标志性的意象,制造出一种一切的发生都被见证记录,而一切又都仿佛从未发生的安然意境。诗人小心地选择“或许看到”是一种犹豫不定的肯定。这个看似不经意,便将“我途经这里的踪迹”与万事万物途径这里的踪迹巧妙地融合。将一切发生都被见证,而一切都会归于平静的思绪引向深入。这首诗具象组织自然,语言平实,从小处着手,见大意境。



《顺 从》


王志国


被风吹得倾斜的青草

我喜欢这垂向大地的弯


顺从中隐含韧劲

多年来,我一直把风吹草低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但在与现实较劲的过程中

却硬不及石头,柔不如草木

在经历了亲人的逝去、时光的流逝、生活的磨砺后

我突然觉得,在这世上,

除了不轻言放弃和生命的尊严

其他,草木一样,顺从



阳坡牛点评:藏族诗人王志国的诗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诗句处处紧扣故乡独特的风。这原起的、无处不在的风,在诗人的手里动情的吹拂,一任笔锋把草木、高原、山川等万象的内质剥开,字里行间露出一种隐忍、韧性与不息的精神。诗歌《顺从》的首句,风就把草吹弯了。这是诗人最喜欢的物与物的交流、抵撞。“多年来,我一直把风吹草低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小草的,一样是我与我们的低处的、微小的、平凡的生活。我们因此,在坚守,在忍耐、在磨砺。但我们历经了生死离别、痛苦磨难之后,总是悟出生活的一个道理——,“除了不轻言放弃和生命的尊严/其他,草木一样,顺从”。这是一个人的底线。这种简洁的记述,以小博大,进而自然掘出我们需要的意境。这里,诗人已给我们很好地揭示出来。



《孤 独》


码头水鬼


我的孤独看上去像一件衬衣

清晨,我从衣橱里取出它穿上。早晨

它是黑色的,傍晚是

白色。我的孤独有柔软的质地,摸上去像

某个人的皮肤。有时候它有

横竖相间的条纹。阳光下,它欺骗着

我的眼睛,以及你的,他的。



特霞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诗人从自身积累的体验切入,把孤独质化在一件衬衣上,就赋予孤独现实烟火味儿,后面顺势打开,揭开孤独“从早到晚”如影随形(有色)、伸手可触(有质)、阳光下闪着横竖条纹(隐藏)的特点,写出了带有普遍性的“孤独”感。全诗明显具有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轻松架构能力!


《白玉兰》


张文政


了却一份心愿

在春天的丝绢上,一朵朵白云

摇曳我内心的独白


俯视花丛,在葳蕤之中阐释

我俏丽的高度

与风雨,与飞鸢,与挥毫的月光

共允共生


看,那桥头的女子啊

一身旗袍,一把纸伞,一个举手投足

在水的倒影里

意会出

我冰心玉洁的神态


 

何澍清点评:这首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运用恰当的意象,形象地映射出白玉兰的高洁,“在春天的丝绢上,一朵朵白云/摇曳我内心的独白”,以白云作为白玉兰的意象可以说是诗人慧眼独具的表现,飘在天空上的白云,没有人能够不喜欢它的洁白,但却是可望不可及的,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高洁”两个字。在诗人的眼里,白玉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与众不同的、冰清玉洁的女子。而诗人并不是直接表述,而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画面,“看,那桥头的女子啊/一身旗袍,一把纸伞,一个举手投足/在水的倒影里/意会出/我冰心玉洁的神态”,激发读者对两种相近事物间的联想,从而对白玉兰的品格理会得更加深入透彻。白玉兰的美在诗人笔下被完美呈现出来,而诗人要表达的绝非是局限于其外表的美,而是她无与伦比、洁白无瑕的品格,当然这种美也部分借助于诗人拟人的第一人称表达。这首诗看似写白玉兰,实则也是对生活中具有同样品格的人(尤其是女子)的赞美。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描写出物象的外在美,更要深入其内里及精神实质,唯如此,才使诗歌具有高雅的格调。



《蒲公英》


田法


行走的过程,刮来一点点风

它都会被吹一个趔趄

然而,想要捧起它时

稍不留意它就会偷偷溜走


它的弱小、敏感,让我想起

在外漂泊的你

外表安静,内心忧伤

对我递过来的微笑却左躲右闪


徒留我举着的手,停在半空

继续举着也不是,放下,也不是



红力点评:蒲公英是一个被很多人写过的对象。对于这种在文章诗赋中具有高出镜率的对象描写,想出新意,难!但作者还是勇敢地去写了。这一定是由于面对描写对象,诗人发现了与自己某种情感发生共鸣的某个细节,从而激发出作者的写作冲动。这个细节是什么呢?就是“刮来一点点风/它都会被吹一个趔趄”,“想要捧起它时/稍不留意它就会偷偷溜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情感。


所以,诗人从这个细节,想到自己的孩子,从而生发出一种天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此时,孩子也象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已经成熟,她(他)要飞出去寻找自己的世界,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所以会“对我递过来的微笑却左躲右闪”。这是一种微妙的父母和子女关系。这是蒲公英给出的启示。这样的情况让对子女有着深爱的父母无所适从,因而“举着也不是,放下,也不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这首诗提供给我们一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深度思考。孩子大了,成熟了,就应该去寻求属于他们的生活。孩子断了奶,父母也应该适应断奶后的生活。否则就会出现“举着也不是,放下,也不是”的情感折磨!



《锯  木》


木隶南


它还没有死

它正设法变成其他东西:

一根椽子,一扇门板,一件新家具皮肤上

永远散不尽的涟漪


更多碎屑离开身体

这回不再是含泪的叶子了

它用仅剩的骨灰

下了此生最后一场雪


最锋利的是声音——

一棵树忍了那么多年的痛

只有在这时候,才自然而然地喊出来



灵川点评:看过锯木的人都知道,就″锯木"本身来说,它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很筒单的事情,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生命在疼痛中被肢解,被升华,被媾变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被诗人用想象和形象的语言,赋予了更多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这样一来,″锯木"就变得不普通不平常起来,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做着向上的运动和提升:锯木,其实是一种塑造和招唤,虽然木头被锯掉了,但"它还没有死/它正设法变成其它东西/一根椽子,一扇门板,一件新家具皮肤上/永远散不尽的涟漪",这是诗人告诉我们的,在"锯木"之后所带来的那些会呼吸的"涟漪",会非常清晰地镶嵌在时光里,其实,锯木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无论是″碎屑离开身体",无论是"最锋利的"声音和″忍了那么多年的痛",或者是″它用仅剩的骨灰/下了此生最后一场雪",在它"自然而然地喊出来"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在″散不尽的涟漪"里放射出永远的光芒。诗人在这首小诗里慎字酌句,语言的后座力很强,形象而不乏意韵,始终保持着一种隐忍和向上的姿态。



《尤 物》


宫白云


苹果的香气透过来

春天省略了颜色

俯身的女巫,大雪后的荒原

珍珠般的光线

补充你


溺水者在银屏前泅渡

那沟壑的跋涉

黑暗的绿,永别的爱

再来一次,莫妮卡

为一块画布,为溪水奔流




曹忠胜简评:


俯身的女巫,大雪后的荒原

——读宫白云之《尤物》


结识宫白云,感动于她的温淑与自由舒放。她是一个勤劳而不急功近利的人,善于博取、吸纳,由此形成一种“大处虚无,小处细节精准”的独特诗写风格。


众多诗歌尤以《尤物》兀立!


每次读起这首诗,不由得想起曼斯菲尔德《启示》中所描写的画面:莫妮卡被吵醒后,看见苍白的天空和被风撕扯的支离破碎的云彩时,显得脆弱而敏感。此时莫妮卡的心境就如同狂风一般渴望释放与自由……多么巧合!小说中蒙太奇的手法,化作诗中场景碎片——


"苹果的香气透过来”,代表主人公入场:尽管已是春天,但缺少色彩缺少新生。仍然"大雪后的荒原",一个凄苦的女人被命运压迫成为"俯身的女巫”。此时,我们看不到女人任何表情,只有"珍珠般的光线”进行"补充”。而这种光线,实际构成女人内心的渴望,那是命运的救赎之光,然而遥远!所以莫妮卡只能现实中选择溺水死亡作为解脱,与爱永别!但诗人没有就此耽于物境,而是内心独白类似于画外音:"再来一次,莫妮卡/为一块画布,为溪水奔流"。诗人多么希望莫妮卡复活,以及世间诸多苦难得以解脱,还世间美好!莫妮卡,应该成为尤物!爱,应该成为"溪水奔流”。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场景的零碎,而映衬出命运的残缺,给读者震撼!激发读者思考并对画面粘合。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小处细节勾勒而精准,譬如"俯身”、"雪原"、"溺水者",从而留给读者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形似于大处虚无而又"无"中生"有"。


黑格尔《美学》中指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由此,“世人关注的更多是眼前有形的客观现实世界,诗人更多关注的则是现实世界背后的投影和未来趋势。"(鹰之),基于此,窃以为诗写很大程度上,是书写诗人的心境与修为。文无定法,并非恣意妄为,而是如同高深武功,只有练好一招一式,纯熟后入化境,才可以拈指为剑!


所以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所谓意境,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的紧密结合,实际已经通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所谓“入道”。


从宫白云另几首新作《大寒》、《雁南飞》、《没说出的话咽回白纸》等看来,她开始挪移对原有的诗歌范畴的看守,而进入形式上的一种简约,然而内在追求却在多重性打开!这是一个智者逐渐进入圣殿而闪耀的智慧之光,也充分印证了一个诗人的天赋大多成就于中晚年。


还是用苏佩维埃尔的一句诗,作为我对白云的祝福吧:"他在他身旁/留下一支燃着的烛/但却藏起他的手"。


                  


《密室》


王小拧


天还擦黑的时候

我要赶最早的一班公交车上班

司机像恋人

每天准时停靠站点

从自卫村到安家楼

车上只有我

和我的司机


我们不说话

偷偷把各自的孤独

削减一半



红力点评:王小柠是个古灵精怪。这首叫《密室》的诗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密室在哪儿呢?神秘来自“天还擦黑的时候”,说是上早班,只有一个乘客和一个司机。这让我想起一个鬼故事的段子,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但这种略显恐怖的神秘感被“我的司机”消减了一半。两个地名或许实有或许虚构,但都契合了两种诉求和心境。“而我们不说话”却並不是无话可说,也并不是没有交流,只是各怀心事罢了。但是无论怎样,彼此的存在都还是把各自的孤独“削减一半”。密室呢?我是不是被带入了一个密室,却还是不知道密室在哪儿?



《开花的地方》


韩文戈


我坐在一万年前开花的地方

今天,这里又开了一朵花。

一万年前跑过去的松鼠,已化成了石头

安静地等待松子落下。

我的周围,漫山摇晃的黄栌树,山间翻涌的风

停息在峰巅上的云朵

我抖动着身上的尘土,它们缓慢落下

一万年也是这样,缓慢落下

尘土托举着人世

一万年托举着那朵尘世的花。



灵川点评:这首看似平淡而又随意的诗,因为“今天”“又开了一朵花”而联想到“尘世”这朵花,使这首小诗具备了哲学的意味和启示。诗人在从容而又练达的语速里,用聚焦的方式,把一万年的清晰度,形象的展现在一朵花上,让读者很轻松的就穿越了万年的时光,在这里,一种时光的纵深感被高度浓缩的距离感所替代,于是,我们看见开花的地方,“一万年前跑过去的松鼠,已化成了石头”,周围是“漫山摇晃的黄栌树”,唯独那朵尘世的花,已被“托举”了“一万年”,沉静的诗意里,透出了一种尘世的苍茫感和目光的犀利感,同时,又在“开花“的时间向度里,诠释了一种永恒。



《另一种生活》


黍不语


没有人。没有声音

没有城市

落日从楼顶收回它的光线

像一种放弃


躲在屋里的人被白雪放弃

在路上奔走的人被安宁放弃

躺在病床上的人被拥抱放弃

去往太平间的人被道德

和尊严放弃


道路在放弃,脚步在放弃

语言在放弃

爱在放弃


只有夜晚的耳朵承受着疲倦和轰鸣

犹如星星承受着寂静

我只愿记住



灵川点评:当一首诗在陌生化的语言里行走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用目光触摸到它的新鲜度,还可以在陌生化的语境里捕捉到一种强烈的暗示感,这种暗示,足以触动一个人的心灵,触动那些挥之不去的心悸和伤感。一场疫情,就这样剥夺了人们正常生活的权力,诗人用透彻的目光和直抵人们心灵的一种力度,诠释了疫情下的“另一种生活”,“没有人。没有声音/没有城市”让人们在不断滋生的惊恐中,不得不面对许多“放弃”,就像诗人写的那样,“躲在屋里的人被白雪放弃/在路上奔走的人被安宁放弃/躺在病床上的人被拥抱放弃/去往太平间的人被道德/和尊严放弃”,“道路在放弃,脚步在放弃/语言在放弃/爱在放弃”,如果说“放弃”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放弃”是一种生命的“出走”和“重生”,诗人用排笔式的“放弃”,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痛楚与无奈,揭示了疫情下“生存与道德”的哲学思考,在所有的“放弃”里,我们可以深切的读到一种铭刻和记忆,读到深入到骨骼里的悲凉与疼痛。



《荒 草》


人邻


把山坡上的荒草,那被

秋风加重的荒草

按在纸上。


我需要这荒草。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

时间。


我要窄窄按住

直到它们突起、杂乱

怎么也无法止住它们的

深秋里骇人的荒芜。



欣梓点评:人邻是我偏爱的诗人。读他的诗,总有一种令人异想不到的惊奇与内心的触动,惊奇源于他的表达视觉,触动(或者说是触痛)是他的诗句总有那么一两句会总能如闪电一般划过我的内心,瞬间照亮那幽暗或者沉寂的部分。


比如这首《荒草》,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前两节虽只有两行,却如电影里凝止不动的长镜头:随着秋风一天天吹过,一天天地加重,那曾经茂盛、葳蕤的草一天天地枯黄、消瘦,渐渐地失却了生命的底色,眷念万物永恒、生命恒久是人之常情,面对哪怕是野草这样的事物,看到它们日渐委顿的面容,诗人内心如何不悲不疼?于是,他便想将这些他怜爱的荒草按在纸张之上,从而避开那刀斧一样的秋风。


物我一理,荒草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也何尝不像荒草?在第二节,诗人所需要的荒草其实就是可以供人可以去散散步、赏赏花、与三五好友喝点小酒的好时光呵,这样的时光才是人不致于只为劳碌奔波疲于奔命而应该享有的生命的美好滋味的所在,但凭谁,又能敌得过岁月赐予他的日渐苍老?“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时间”句式是肯定的,但内含的情愫却是疑问,悲怆由此涌出,我想,它于此刻裹住了人邻,也裹住了我的心。


第三节为这种悲怆的延伸,一个诗人如何能在纸张之上阻止一棵荒草在秋风中的枯萎?不能,真的不能,他在努力尝试会发现他最初的想法是徒劳的,他无法拯救一棵秋风中枯黄的草,在他回过神来时,他将面对和承受更为巨大的荒芜,一如他日日面对的不断苍凉的人世。



《月亮》


叶秀彬


中秋其实是一枚洞箫吹出的月亮

仿佛故乡的柿子树,挂满

饱胀欲裂的思念

天井落着陈年桂叶的香味

老屋已不存在。风铃

摇响几十年前的旧时光

父亲的咳嗽总是最先惊动母亲

她善于用香油,芝麻和新磨的小麦面粉

把一层层折叠起来的中秋

伺弄成香甜的记忆

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

他们寻找新生活

失传的技艺,像丢失在沙漠中

一只破旧的器物

月色涌动岁月的波澜

故乡那支洞箫,一直在吹奏

吹奏成窗前不变的中秋月



红力点评:一个好的诗人,他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是相通的。他能在画面里听到音乐,他也能在声音里看到画面。他的情感是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记忆与反馈的综合体。叶秀彬这首诗第一句就调动了读者多种的感官:月光下的箫声,仿佛明月是从箫声的音符中跳出来的。这是语言的魅力。意象在词语推进中的转换是叶秀彬诗歌的重要特点。柿子树是个具体的物象,但在诗人的词语推进中,它变成了“饱胀欲裂的思念”。天井是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一带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特有的文化记忆符号,虽然现在许多带天井的老屋都不存在了,但曾经在那样的老屋里生活过的诗人用这样的记忆怀念曾经的过去,以及过去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命的纵深感便在这样的记忆中变得生动起来。一种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一种再也回不去精神原乡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问月》


刘黄强


娘呀!高高的明月挂在中庭

秋水长又长。


娘呀!桂花糕儿香,白芝麻黑芝麻洒满

月饼皮面上,朱砂笔写平安

写好平安写团圆


娘呀!我们仨分月饼,

我分一个,弟分一个,妹分一个

谁的嘴最馋,吃不够偷来吃

小小的木盒留住案发的泪痕


娘呀!明月的背面是故乡,水调歌头

哪一句写尽了离愁?窗外长满月光

它们都朝着一个方向移动。

南来客,北风中


娘呀!八月有更多的期许

明月在天上,你在天上。

它皎洁你也皎洁



红力点评:诗人用传统的民间小曲调式诉说了对娘的怀念之情。中秋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而中秋思怀是国人上千年的传统。平时的忙碌让我们常常无暇顾及逝去的亲人,而只有在这样传统的节日,在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或缅怀。尤其是对已经离开的母亲的缅怀。此时,诗人做为儿子,自然涌出那些带着童年气息的家乡歌谣的曲调。在这样的韵律中唱出对母亲的缅怀是再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桃枝词》


杨角


桃树一直在往体外掏东西

掏出桃叶,掏出桃花,掏出桃子

到冬天,它已经没什么可掏

灰蒙的天空下

它最后掏出了枯槁的手指



灵川点评:这首看似写桃树的小诗,却涵盖了辽阔的喻意和暗示: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季节”,才有可能“一直往体外掏东西”,就像桃树那样,“掏出桃叶,掏出桃花,掏出桃子”,否则,只能掏出“枯槁的手指“,诗人是细致入微的,也是精心布局的,这首精短的佳作,看似轻松和随意,却又是那么干净利落,熟练沉稳,每一句都能够点亮人们的目光。都能够让人悟出一种在桃树牵引下的哲理和思想。



《一场大雪对应着人间的小事故》


江莲子


这次需要撕碎更多

云层有那么厚厚的一摞

他低头撕着,然后撒着

一天一夜了,也不见停手


写的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所有的说辞

空中飞舞着

地上堆积着


白茫茫一片



红力点评: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写意和留白。写意是为了抽出美的精华,留白是为了给观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也讲究含蓄。含蓄不只是内敛,而多的意思是集聚,是含而不露。江莲子的这首诗就是一首写意与留白,含而不露的诗。一场大雪的纷飞为诗人提供了一个“撕碎”的现实意象。这个意象将诗人带入更深的情感思想绪中。也许是要“撕碎”的太多太多,我们谁没有想“撕碎”的事情呢。所以“写的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情绪在诗意的延伸中“堆积”。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像这场大雪一样:“白茫茫一片”。写一首诗或者读一首诗,能够让你的某种情绪得以承载或释放,那么这首诗便完成了它存在的意义。



《致远方》


南萧萧


千山之远,而落日仍在回头

仍然将尘世

当做可供缅怀的旧居


风浩荡。终于要暗下去的天光

就着稀微的爱

轻轻擦红了眼眶


时间倾泻一地

无须梦,整个夜晚

我替远方醒着,替我爱的人

消磨路途



兰叶子点评:读萧萧的这首诗,让我想起一句流行语“故事的结尾,心上人都是远方人”。而心怀期冀的人,总是在微恙与疼痛中,替爱着的人祈祷并祝福。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远方是什么?也许是心中久存的理想,也许是爱而不得的人。而流年似水,余生清浅,风却依旧,浩浩荡荡。那些泪光中的思念,仍可穿越尘世,抵达千山之远,让深邃的情感有寄寓之处,有栖居之地。这首诗把一个已经写俗了的诗题写得轻灵、洒脱,不落窠臼。特别是尾节,更是紧扣诗题,将诗意延伸甚远,既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更拓展了整首诗的涵蕴,精练且耐品。欣赏了!



《如是永诀》


霜扣儿


若水如弱水,我对空屋吃酒。柳梢为眉

命运收回一切虚线

最初的桃花活在杯底,看我被流年饮尽


得之东篱薄如月色。失之桑榆薄如月夜

半生之光丢在路上。搭凉棚的史册拆了封

泄下的人心啊——那遥远的湖水!


平常如寂寥。南山或西山,我或你

皆如微醉,拐了出去。万紫千红拥挤人声

慢慢青黄。现在我爱枯竭的海


我送你走。我以红透的橘子拿下秋天

和腐朽。从头到脚。从前世到今生

如是永诀。尘土像花一样怒放



红力点评:对于霜扣儿的诗,我已经写过很多文字了。但每每再读她的诗,仍然忍不住要深入她的文字内部去领略那种细腻的如针刺般的变化纠结的情绪律动。


《如是永诀》是一首用情至深的诗。我在读此诗时,用笔随手把自己的感想写满了诗页的空白处。在第一行处,我写下“寂寞之境”以诠释“若水如弱水,我对空屋吃酒”。这里“弱水”应该是“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的化用。这是霜扣儿的一个重要特点:她的诗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传统。而霜扣儿这种用典往往不着痕迹,自然而妥帖,同时创造出新鲜的现代语感。


在第二行,诗人用“虚线”一词表达生命中那些似有却无的事情,非常形象。存在,却又不能存在的东西,用虚线表示恐怕是最准确了。


“最初的桃花活在杯底”非常传神。桃花是诗人喻自己青春的脸庞(也或许是怀春时羞怯的面容,亦或是酒后回忆深爱之人时的酡红)。“杯底”既是一个酒中成像的虚景(与对影成三人异曲同工),也是独自饮酒状态的实描。


“得之东篱薄如月色”中似乎“东篱”这个典借用稍有误。这也许是诗人故意为之。无论是真误还是故意为之都不影响诗意的表达。而且把“东隅”改成“东篱”后似另有意境。字面上让人想起“东篱把酒黄昏后”,而意境也和。


“搭凉棚的史册拆了封”这一句很是令人玩味。我虽然不知道这句是怎么来的,但读上去仿佛这诗本来就在那里一样,无可替代的。“史册”指什么?是与深爱之人交往的记录?是往来的书信?用“搭凉棚”定义也是新鲜的用法。但仔细想想,如果是不能言说之情,也只能“搭凉棚”这样临时处理了。接下来“那遥远的湖水”应指淤积心中的一个念想。


“平常如寂寥。南山或西山、我和你”这是两个人的相思状态。“万紫千红拥挤人生”以喧闹反衬寂寥。后面“现在我爱枯竭的海”则是情已用尽,再也无力爱下去的言说。


“我送你走”直接直白。这仿佛是内心再也不忍煎熬后做出的一个决诀之举。说决诀,其实是不忍决诀。“红透的橘子”代指深爱之人,而秋天和腐朽暗指是时候该放弃了。


最后一句“尘土象花一样怒放”是做出决诀后内心的感觉。尘土是内心被蒙住的意象,而诗人却假装心花怒放,这是何等的压抑之感之痛苦!



《一滴水,藏着风暴》 


贺林蝉


一滴水把我认作故乡

对着黑夜的绝壁惊涛拍岸

它能说出的光亮,比一根针的锋芒

更潦草,我缺乏足够的证据

为它找回大海,找回一些湿度恰当的时刻

如果把我的眸子当成归途,需要一艘

木船的掩护,才能波澜不惊

一滴水波谲云诡,我读不出它暗藏的风暴

被折射的声音里,雷声尖锐

冗长,还有陌生人啜泣过的音节碎片

如果我将一滴水

修饰为一条游鱼用腮说出的心事

石头上的青苔就会进一步羽化

而那些被造物主遗忘的苍松翠柏

多么需要一滴水,脱去身上的旧装



红力点评:诗的结构美学


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方法解构贺林蝉的诗,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更加精致的阅读体验。在以时间为横轴的历时性和以时点的空间剖面为纵轴的共时性构成的坐标系统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深度联想出现的意象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她自身意义存在的语言符号系统。


“一滴水”起源于一滴眼泪。一滴眼泪与故乡紧密相连。而这个“故乡”又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中地理学上的故乡。“一滴水,藏着风暴”便有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与它共时的空间里有江河、湖泊、海洋。在这样的共时空间里,诗人的情绪扩张空间就变得更加辽阔。但与眼泪对应的情绪最强烈的就是“对着黑夜的绝壁惊涛拍岸”。由于“黑夜”的加入,“光亮”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情绪符号。


无论“光亮”多么的“缭草”,在黑暗中它都是迷人的、耀眼的。诗人思绪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共时的平面上,诗意就会缺乏纵深感。


事实上,情绪在一个共时平面聚集后立即延着历时轴回溯,她要设法为一滴水找到大海。亦即为一滴眼泪找到她的归宿。“找回一些湿度恰当的时刻”这就在历时的轴上产生了故事痕迹。


在这样的情绪演绎中,诗人将历时性在她的语言历时系统中虚拟出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如果把我的眸子当成归途,需要一艘/


木船的掩护,才能波澜不惊”,让眼泪再回到眸中,是可能的事情,这只是在假设中的一种情绪消解。


因为在历时性上,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重复一次,因而这个虚拟的未来事件也不可能发生。这就增加了情绪的悲剧感。 没有未来,就还要回到现实,也就是回到当下的共时空间。回到“一滴水”暗藏的風暴。接受它,感受它,聆听它,自我消解它。于是感受到压抑(感觉到而读不出便是一种压抑)、听到它冗长的雷声、还听到“陌生人啜泣过的音节碎片”。(陌生人的啜泣是一种由己而他的人类情绪的通感。) 诗人再次向语言寻求情绪的突破。“如果我将一滴水/修饰为一条游鱼用腮说出的心事/石头上的青苔就会进一步羽化”。


“一条游鱼”让我联想到庄子与惠子关于鱼的情感对话,也让我想到了江湖,想到了大海。甚至想到了孤独与渺小,油然而生一种无助的感觉。“腮”让我想到了过滤和呼吸,然而又不仅仅是这些。诗人在这样的语言组合中实现了能指和所指的完美碰撞。


“而那些被造物主遗忘的苍松翠柏/多么需要一滴水,脱去身上的旧装”。思维的跳跃为情绪的消解进一步打开空间。情绪转移到共时空间的其他事物上。“苍松翠柏”在传统文化符号中即具有生命力顽强和长寿的喻意,还具有死亡护佑的象征意义。松和柏的皮还是粗糙皲裂的形象,具有渴望滋润的意义。这样的词语构成不仅使寻常的语言产生了陌生感,而且生发出含义丰富的神秘性,大大拓展了诗的意境。


 贺林蝉的诗并不拒绝传统语言的使用,甚至包括直接使用成语(这首诗中她直接使用了两个成语“惊涛拍岸”和“波谲云诡”)。但她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使得现代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获得一种和解的可能。以革命的方式完全否定现代诗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试图寻求一种完全不与过去发生关系的新型的诗歌途径,以实现现代诗的发展的理念,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渡口》


殷红


像时间留下的一个伤痕

野草一遍一遍将它覆盖,风

又一次次掀开它的底裤


河水浅下去的时候,它藏起来的星星

也被风吹走,河水涨上来

太阳被它淹死了一次又一次


有多少离别再没有重逢

有多少等待再听不见回声

岸边的老樟树,从一棵变成了一群


 

何澍清点评:这首诗的意象应用恰到好处,用“伤痕”作渡口的意象,让人自然联想到离别的疼痛,而诗人又狠狠地揭开了这道伤痕“野草一遍一遍将它覆盖,风/又一次次掀开它的底裤”,从而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直观深刻;诗人继续加深力度,“河水浅下去的时候,它藏起来的星星/也被风吹走,河水涨上来/太阳被它淹死了一次又一次”“星星被风吹走”是多么令人遗憾,“太阳被它淹死了一次又一次”是多么令人心痛,而诗中的“河水”隐喻“时光之河”,浅下去、涨上来,不过是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化,“星星”与“太阳”隐喻生命中深爱的人;这些铺垫已经把读者的情绪引至伤痛的高点,诗人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直抒胸臆“有多少离别再没有重逢/有多少等待再听不见回声/岸边的老樟树,从一棵变成了一群”最后的结句与其前面两句又一次形成鲜明对比:人与樟树一少一多,更加突出了凄凉感,也揭示了人的生命短暂,而树活得更久的客观规律。本诗的“渡口”,也暗指人生分别的驿站。此诗的亮点是:诗虽短,内涵大。在作者的精心谋划下,每一小节都指向要表述的中心,层层递进,使诗歌的厚度与内蕴不断增加,从而将读者带入既定的情节、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无限唏嘘。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好诗点评


好诗点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3   74  74  76 )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七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七告读者书(总1073期)(2020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汉诗三百首 || 《汉诗三百首》2019卷目录 (新年特刊)

 诗眼睛||快讯:《2019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由台湾甘露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总1036期)

 诗眼睛||快讯:《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20卷)诗歌年选目录 (校正版)(总1037期)

 诗眼睛||下雪诗专辑:欧阳江河/王小妮/李少君/胡弦/李犁/西渡/商震/娜夜等一百首关于下雪的现代诗精选(总1054期)

● 诗眼睛||清明节专辑:席慕蓉\叶延滨\黄亚洲\梁志宏\龚学敏\李犁\潇潇等87首清明节现代诗歌精选,(总1077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