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好诗点评31:李少君/胡弦/孤城/瓦刀/古筝/黄梵/唐毅等17首诗 点评家:方文竹 (总859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方文竹,安徽怀宁人,供职媒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安徽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80年代起步于校园诗歌。出版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多学科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各类著作21部。




春天里的闲意思


李少君


云给山顶戴了一顶白帽子

小径与藤蔓相互缠绕,牵挂些花花草草

溪水自山崖溅落,又急吼吼地奔淌入海

春风啊,尽做一些无赖的事情

吹得野花香四处飘溢,又让牛羊

和自驾的男男女女们在山间迷失……

这都只是一些闲意思

青山兀自不动,只管打坐入定



方文竹:“世界的世界化”的开启


天人合一是旨归,但是主客体问题绕不过去,主客体问题是天人合一的一个过程。春日里万物萌醒,相互照面、勾连,“戴帽子”“相互缠绕”“牵挂”“急吼吼”等都是人即主体到客体的行为,或人强加给自然的。对自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人的描写即暗中转换。这并非“人类中心论”,恰恰相反,而是“自然中心论”,诗人激活自然,人只有“闲”下来时,才能看清自然,自然才会活起来,并且对象化的自然才会与我粘连一片,相互感应,共溶一体,开启了“世界的世界化”,世界扩大了再扩大。


“闲”,与其相关的有淡、悠、静、轻、小、净、幽、趣而无用等等,全诗即实现了诗意的“拢集”,就像海德格尔分析荷尔德林一样:天地神人的融和。最后“青山兀自不动,只管打坐入定”则颇得佛性功夫。处于现代化运动和后现代叙事的夹缝和尘烟里,我们难得一“闲”,到自然里走一走、看一看、亲一亲。诗人并非质疑现代性,而是主张忙里偷“闲”一下,弄一会“闲”情逸致,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或许能够和平相处。对于亘古如斯的自然还能说什么呢?“不动”“打坐”,这不是寂灭,而是一片生动化机,世界总是处于待定状态。


全诗举重若轻,以少胜多,妙境之上再造妙境,神超理得,韵味饱满。再将她放到时代的“大意思”里晒一晒,像一块把玩不尽的小《碧玉》(这是诗人的另一首小诗),“闲意思”就是“大意思”。再放到目前“闹”和“忙”作品云集的诗坛摆一摆,自可看出她的独有的光泽。和诗人的另外《碧玉》《抒怀》《傍晚》等佳构一起,这首小诗体现了李少君诗歌的一贯特点,无不开一代新风。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起风了


胡弦


让我们安静下来吧

起风了


让我们安静

屋檐、树叶、灰尘……

都在发出声音

——刚才,它们还是聆听者


起风了,

让我们安静。

让我们听一听

一只蟋蟀给心情带来的影响。



方文竹:安静的背后是大神


起风了,万物必然响应,诗人却再三提醒“让我们安静”。如何安静?关键是一首诗的背景,这是一个不安静的时代,只有倾听自然的声音反而安静下来了。表达的部分往往小于未被表达的部分。一首真正的诗更在诗之外,一首诗后面隐藏了另一首诗。或许,那不是一首诗,而是一个时代的万花筒。它的简易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带出了一个时代。诗人的本意是,如何效剔除现世的杂音与诱惑,守住心灵的安静。曾有“贫穷,听到风声也是好的”,应为“现代,听到风声也是好的”。“起风了”平白的三个字,似有创世之初的召唤。全诗看似简短,实则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密码,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与统一。


富有意味的是,在诗人“让我们安静下来吧”的焦迫呼唤中,发生了物我之间的置换:“——刚才,它们还是聆听者”,屋檐、树叶、灰尘,本来也是倾听者,但它们随风而行最终加入了喧嚣者的行列。言说与倾听的关系(物与人)转换体现的是主体位置和身份的确认,非同寻常!正如《庄子﹒寓言》告诫的:“言”使“齐”变成了“不齐”,而现时代做一个沉默的倾听者何其艰难!在这“主体的黄昏”,一只蟋蟀出现了,它发声,但不是喧嚣者,因为它的发声和是否起风无关。蟋蟀似一支独奏,给我们带来命名的启示。安静的背后是大神,人既是倾听者,更是领会者。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路过祠山寺


孤城


蚂蚁搬动月光,干着与寂静无缝对接的活儿

斜坡摸黑向低处倾倒草木

三两片碎瓦,压着古徽州的声色犬马

从来处来,向去处去

在佛地

裸体的睡莲,动用了俗家的后园

禅机不比水浅的样子

明月适宜相邀。只是,我已多年不碰杯盏

试图从身体内

拔除孽债,那些早年间欠下的软钉子

争执吗——一切无疑会平息复原

时间与生活从来就没停止,对我们的

有效干预


 

方文竹:在“天空性”与“大地性”之间


汉语的“诗”由“言”与“寺”联缀,如此“言”“寺”则诗,多少透露了中国诗歌艺术的特有的玄机之处。诗人孤城正是一次为过世岳父选购墓地路过家乡的“祠山寺”时,“祠山寺”就像“触媒”照亮了诗人的个体经验和世界真理,佛性在瞬息闪光,在一次途中偶然相遇的直觉体验中,一首“现成”的诗于是呱呱落地。

“祠山寺”无疑成为了作品的“缘构”式存在,与一首诗有着内在的对应,但是对于一首必须具有艺术“型构”特征的诗歌来说,诗人必须进入诗歌的内部结构,进行诗歌质素——词语、节奏、经验、境界等等单元的编织和熔铸,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景象经过不同诗人的抒写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层级。我高兴地看到,孤城的这首在取象联类、内外暗含、心境布置、深度挖掘等方面相当出色。

作品的场景是在一个月夜里,一开始,“搬动月光”的“蚂蚁”就预示着一番细描,对应于诗人的幽微的体验,月光扫过自然和历史,“裸体的睡莲”更是掸去从俗世的尘埃,一片佛光的返照中,诗人也已放下,放下尘念,打开自己,“忘我”中与整个世界拥抱,只有这时才会有“明月适宜相邀”的“时机化存在”(海德格尔)。可是,由于生存之重,更由于前世因果轮回的佛性点拨,诗人对于明月相邀的迟疑中,激活了个人经历中的一种慢疾——胃溃疡,笔触多么具体、实在,诗人却将这种慢疾意象为“软钉子”,可谓独创,说私立象征也不为过,仿佛有意与“诗意”进行一番若即若离式的缠绕。可是,虽然世界以痛吻我,崇高蹈虚之境(“天空性”)仍然时刻激励着诗人,并形成深度“无意识”。于是出现“争执”。“复原”只能是暂时,“时间与生活”表明了生存本身的场景和宿命,人生的无常,生命的卑微,或说,“时间与生活”表示了生存本身,即“大地性”,按照叔本华的说法,“悲”成了生存之常态,诗人由此达到达观、超然。


总之,在天空与大地的对阵、纠缠、撕裂与愈合中,诗人所进行的是一场在心灵与语言中痛苦挣扎的超越未竟之旅。对于一座“祠山寺”,诗人只是一次无意间的“路过”,却产生自然触动、思绪浮沉,两者之间天成妙应,处处藏锋,在“天空性”与“大地性”之间徘徊、求索,最终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灵魂的再生。


 

(选自《诗歌周刊》,2016.7.26  评论嘉宾:方文竹)




两棵树


瓦刀


狭小的庭院盛不下两棵树

一棵杨树,一棵是银杏

它们一齐返青,一齐吐绿

常常为一片阳光,针锋相对


当我决定移走其中一棵

当我刨开一小块坚硬的泥土

当我发现它们并不发达的根系

紧紧缠绕在一起


哦——这两棵看似势不两立的树

多么像这院子里狭路相逢的夫妻

在生活坚硬的土层下,早已

暗中和解



方文竹点评:



《两棵树》取景亲切,转折自然,富于人间日常情调。情景、物理对接,交融,恰如其分,令人味之、思之,现实生活得到了婉转自如的诗性表达。对立、对称、对应的诗性规律也是世界的规律,和谐不仅仅是世界的和谐,也是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不得不追究终极神性的定律。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一个人的水街


古筝


看这条水街。有没有一块站牌

竖立在路边?


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在此停留。

空寂的夜空下,仅有的几盏夫子灯,眨巴着

瞌睡的眼。


这便是传说中从宋词中遗落在江南的水街。

有青砖黛瓦,一把古琴,与十根熟悉音律的纤指

和一些慵懒的时光。


这便是一个人的水街。一个人的水街,仅适宜

一个人独居,一个人怀想,一个人,与

一街的清冷。


一个人的水街有多长?

孤独有多长,它便多长!欢乐有多短

它便多短。


 

方文竹:以少胜多的霸气审美


“从宋词中遗落在江南”定下了这条水街的意境基调。或许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平常的“水街”,却成为女诗人独自创造的、展开情思的载体,一片化境。这需要一番功夫,发现的功夫,诗歌的功夫。


女人是“水”做的,何况是江南的“水”,与造化同根,“水街”更添性别之美,显出作品的细腻、别致。“一个人的水街”,体现的是女诗人的精神与审美的霸气!强调“一个人”,主观性极强的“水街”,一个人的天地,一个人的占有,透析出一片巨大的虚空,建构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世界。其实一个人比成千上万个人会“更多”,以少胜多,更多的内容在诗之外,巨大的容量包孕其中。全诗除了少与多,还有有与无、古与今、长与短、快与慢、内与外等等,众多元素的对立统一,诗境在张力中显得开阔、遐想,“一个人的水街”于是成为诗歌的独秘胜场。     


全诗简洁、单纯、干净,萧疏有致,气韵闲逸,像一块碧玉,通体联络,玲珑剔透,令人回味三咂,把玩不尽。


(选自《诗歌周刊》,2014.2.1  评论嘉宾:方文竹)



祖国


黄梵


一座小镇,是祖国

友人的命运,是祖国

一日三餐,只是活,还是祖国

我想抛弃的,比我想说的还要多……


有时,我需要鱼竿的猛力回弹──

提醒我,欢乐里有险恶不定

黎明,只是即将流回黑暗的黄昏

年轻唤出的,不过是压惊的老!   


仿佛属于祖国的,只剩下这么多──

是最不起眼的孤寂,坚守着祖国

是贫寒,浪费,白酒的堕落

几阕乱曲,胜任着祖国!


 


方文竹:从“元祖国”到“对象祖国”


在敏感的诗人那里,“祖国”超越于主流文化笼罩下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了“文本”,而“文本”产生于历史与文化、主体心理的动态流变过程,允许进行阅读和磋商,再经过拆解,挑选,分化,变形,指称,重构……经过第二、三节,诗人对“祖国”的减法处置,最后剩下的“祖国”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的“祖国”已不是“理想国”、“乌托邦”,只是个体的栖息地甚至灵魂的暂住地。和普通人一样,诗人不能没有“祖国”,他必须与自己的“祖国”息息相关、打成一片,只是诗人更多依赖自己的“祖国”,他的“祖国”有着更多的丧失——“我想抛弃的,比我想说的还要多”和得到——“最不起眼的孤寂,坚守着祖国”。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比地理上的祖国更广阔的是心灵的祖国。当诗人解构了日常固有的“祖国”的版图,一个庄严的大词被作者轻巧地据为己用,从而一改“元祖国”为“对象祖国”,即“文本祖国”。在如此的二度性中,“祖国”已经面目全非,两种“祖国”相互对峙,互为照亮。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虚惊


唐毅


白天听同事们说房价又涨了

我在自家的电梯公寓夜读

毫无征兆的梦。我梦见自己睡在了空中

真是好一场虚惊


楼上的邻居搬家,搬走了我家的屋顶

楼下的邻居搬家,搬走了我家的地板

一张席梦思格外醒目

只剩十七层雾在那里硬撑



方文竹:限制让诗艺增殖


停笔多年的唐毅近期复出诗坛,采用自命的“半口语”写诗,间以“八行诗”的写作实践,善于抓住表达的临界点,显示在二元对立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的诗范儿,其实这是真正的难度写作。其猛然转向的“新写实主义”受到普遍叫好。“主义”只是一个“指向”,一个“图式”,而需众多的具体搭建对其填充、共溶,方可彰显一首诗的生命力。“一些新的词语,正经历着分娩的痛”(唐毅《论诗四律》)。这样,在“半口语”“八行诗”“新写实主义”三者之间游荡与捕捉,使唐毅的诗歌具有了一种个我式的建构力量,其中如何处理虚实问题成为关键。


这里随便抽样选取一首《虚惊》作为解读的“标本”以窥唐毅诗歌的“全豹”。全诗可谓出新出异,对其所揭示的社会热点不加评说,只是以梦摆示,梦、想象、虚写是对现实的拆台重搭,梦与现实越来越远,对照度越加强烈,超现实而现实,现实的硬度或“大地性”越加鲜明。而“虚惊”则显示了诗人的忧伤情怀,含有无尽的言外之意。以梦来呈现现实也是一种限制,诗人借此隐藏自己,避免了情绪的放纵,所要表达的元素却在增殖。因此,放大而限制,唐毅的诗歌呈现方式一直是一致且有力的。


最后我猜想的是,“电梯公寓夜读”里已有星光漫溢,“梦思”已经覆盖了世界。词语的建筑就是这样对接了唐毅的诗意呼吸。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果园来信10


聂广友


谷风凄其。荆丛照见

晌午的矗席。赭节,肉脉

塌陷着,于凌厉的芬律

看到痛的纤管,边修造着墙垣。


花瓣逐渐变紫。野草莓

裸呈的印痕里,润绿的晨光

半张着明密的卷轴。

少年手臂高高地擎住。


韶华崩奔。因其幽径,因其

箬叶、良节,在园中诸蔬的

墙垣,在筑建的拱顶下。

母亲阔大的身形仍在分布。


父亲的脸颊在四月渐渐形成。

北方的田塍在四月成型,

长出白马,发出白色气息,

悬挂于垓下。



方文竹: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


诗人聂广友近年写出了一系列的“来信诗”,区别于众多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信”表达什么呢?其用意何在?与现代文明不同,“信”是一种“慢”,“信”在途中,“信”必须手写、沾染人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来说,“信”还是一个角度即叙述角色的设置,加上时空距离的拉开(《果园来信10》:“少年手臂高高地擎住”),“信”包括着叙说的内涵和欲望。


这样说来,用“信”的方式来写诗,“信”本身即“诗”。


在诗人大量来信系列作品中,我随意抽样出《果园来信10》这首,和大多数来信诗一样,这是一首“还乡”之作。有言道:“诗人的天职在还乡。”诗人详述家园的物象景致和亲人亲情,可是“韶华崩奔”、“白马”“悬挂于垓下”,真正的“家园”已经不再,家园的衰微造成了当代人心灵的危机,而“还乡”已成为一种精神救赎。


聂广友古典而现代的写作方式,舒缓,忧伤,沉静,我们体验到一种以“旧”抗“新”、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的诗歌新途径。前一种现代性体现于艺术语言即诗歌的表达手段,按照广友的话说:“重新阅读,理解古典。”有一种文化复兴的意思。在诗歌本体构建的细节上,广友对语言有着深厚的浸润,句子短促、规整、字词打破常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个人语码,刀刻般的景致和细节元素,物象洗尽而又心理对应、粘连,等。后一种现代性无疑是指对传统根基的破坏,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衍生症,诗人深感社会秩序的混乱、大地圆柱的崩坍。


因此,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的实质是诗人所渴望建立的节制和秩序,当然,这也是诗歌本身的节制和秩序。


(选自《诗歌周刊》,2014.5.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十四行:给十六岁的阿文


张智


你说你未满十六岁

就在老爸老妈的调教下

开始皮肉生涯


我说我未满十六岁

就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开始行吟生涯


如今,你小小的乳房依然结实

而我,作为诗人也已声名远扬

你读不懂我内心的沧桑

我猜不透你燃烧的美丽


与其说你在国家的床上自由开放

还不如说你在我的诗中悄然生长

六月的夜风啊,把谁的心吹远

你空空的眸子盛不下火的喟叹



方文竹:诗意是事物本身的附加值


同样一个事件、场景和人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放射出不同的光泽。尤其在诗人的眼里,更多了一点“特别”和“浓墨”,就是这“一点”甚至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点”构成了“诗意”本身!


雏妓在当今社会已不新鲜,而且最与“诗意”不沾边儿。可是诗人张智却通过“诗眼”发现了其“诗意”的脉络,“十四行”,整饬而传统的限制,“阿文”,淡淡的亲切的人称,标题为全诗定下基调。先是第一节居然有“老爸老妈的调教”——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了独到的发现,第二节接着是双方的“对视”,造成了“同是沦落人”的复调式效果,互指、互文、互化,意味和意思得到了繁殖。可是,这种“复调”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第三节“小小的乳房”与“声名”高度概括了各自的人生路向。


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意犹未尽。“国家的床”!张智一向喜欢张力,“诗意”的扩展术,可是再大的“国家的床”也移置向自身,最后只能是借助“六月的夜风”化作诗行的一声“喟叹”。至此,在处理对象化材料方面可以说诗歌超过了小说。


(选自《诗歌周刊》,2014.4.24  评论嘉宾:方文竹)



电影和一条狗的生平


白鹤林


噩梦已经结束

一只电影中的猩猩,曾经学会

穿礼服、干活,甚至调教它的儿女

最后它仍然死于一场

它自己用火柴引发的大火。当然

一切都从教授那里学来

包括抽雪茄烟


而一条狗的生平,是如此平庸

像我早年在乡下的生活

从来没有莫名的恐慌和担心

狗是外婆养的

我也几乎是外婆带大的

当狗长到壮年,我刚刚度过童年


有一回,我从很远的城里回乡

阔别两年,还未到村前我便看见它

飞似的跑出来迎我。后来

当它老了,即使在春天也闻不到花香

最怕的是到了下雪的日子

它一刻也不离的蜷缩在外婆身边

或炉灶旁,像一个穷亲戚熬过冬天


又一个腊月,狗终于死在地里

(死因是误食老鼠药中毒)

我在那年

搬进了城里,从此很少回去

并学会了穿西服、干活和抽纸烟


 

方文竹:动物性与人性的互否互化


作品全用叙述构成,分前后两部分,前面的电影——虚构,后面的故乡——现实, 不过对于诗意构成来说无所谓现实与虚构,一旦心灵的介入和深度的观照,事物显示出它的社会归属和真理样式。   


在这部具有实验性的电影里,教授与猩猩之间是文明与自然的人性教化与被教化,作为文明人的教授总是显示强者的姿态,但是致命的问题正出自文明的行为。是啊,文明文明,太文明了!


诗人由猩猩自然想起的乡村实际生活中的一条狗,纯朴,知情,悠然,像一位可爱的“穷亲戚 ”,是外婆调教的产物(“我也几乎是外婆带大的”)。与雪茄与纸烟相对一样,教授与外婆相对且有各自不同的调教系统,相同的是狗却和猩猩一样难逃死于非命,这里,“老鼠药”是“文明”的产物,且属“误食”,与猩猩是在教授的调教下才引发火灾不同,是自然行为。我还特别注意到了“电影”——“穿礼服、干活,甚至调教它的儿女”与最后“乡村”——“并学会了穿西服、干活和抽纸烟”的呼应与对照,前的“礼服”换成了后的“西服”。最后诗人搬进了城里生活,莫非开始了与“猩猩”相似的命运?追逐文明的进程,此即悲剧抑或喜剧?


诗人由此达至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复杂体验,进行一种自我的反思与认知,大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同类乡村题材。而作品对于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的揭示,从实到虚、从表到里、从思到味等,层层递进、诗性浓郁,无论城乡、猩猩和狗等渗透了悲喜交集的意味,构成了复意式的内含,提示了文明文化的进步与反对及缺憾。诗人表面是写动物性,却意在人性。实际上,动物性与人性之间是一场互否互化的没有终结的战争。


(选自《诗歌周刊》,2016.9.25  评论嘉宾:方文竹)



日损经


魔头贝贝


下午四点。和老母亲散了会儿步。期间

谈到失踪的飞机,吃香椿

一定要用开水焯一下。然后

并排坐在草坡。晒太阳。听手机里大悲咒。无言良久。


有的沉默像墙角堆积的空啤酒易拉罐,天天增长。

有的沉默。像眼前海棠花,淡粉,风一吹,片片零落。

有的沉默像你

刚刚完成了一首诗——把痕迹交错、反复涂改的

满满一张白纸,倒扣桌面,使之看上去什么也没发生。



方文竹:日常之“道”及还原


还没有一位诗人像魔头贝贝这样倾力于“日常”,比如这一首,就像从日常的土壤里截取一块。但是,日常而非常,非常之常道,常道而返日常。这样,诗人的生活就在日常、非常、常道之间穿插与摇摆,日常乃大有可究之处,日常白描乃心描。


第一节,再也日常不过了。不过却有“失踪的飞机”“大悲咒”,这是“日常”的“缝隙”,常为诗人的发现“专利”——诗人有一双特异的神眼,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人的不同在于具有日常的非日常背景,有一点着“魔”,人的日常与非日常看似若隐若现的关系透露出“存在论差异”,人的“差异”在于具有时间地平线上的超越之观,人性就在于信仰高于日常,神性高于人性。


第二节,让日常是其所是,由第一节“无言良久”拖延而来,唯有“沉默”,“沉默”堆积日常,还原日常。由此,日常的欺骗性缘于“说”的太多,词语堆积,语法远离此在的流泄。同样,“写”的行为纯属多余,“写”的越多离日常越远、离日常“经”越远,“写”的越多越等于没有“写”。或许,任由“白纸”而“白”乃上策。或许,这就是“日损经”之意,中心乃“损”,奥秘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日常中,“益”之易,“损”之难,似成常识。关键在我们尚缺乏“损”的识见功夫:“损”什么?如何“损”?“损”得越多,离日常越近,原点安慰着人类疲惫的心。“空啤酒易拉罐”——人为,对比于“海棠花”——自然,前增后减,境况不妙。人类的文明史有两条路线:一条向前,一条回头。各有各的走法。


越是日常,越是要小心,日常而处处布下陷阱、暗道机关,尤其是词语的慎用如“你”的告诫或提醒。这也是魔头贝贝诗歌的底色。


(选自《诗歌周刊》,2014.10.7  评论嘉宾:方文竹)



特隆世界诗选·城邦


育邦


我睡下

内心的沉淀物就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梦境制造我的城邦

我是作作索索的小职员

我是为自己征战的王

成为想象的公民

对虚幻的城邦保持忠诚


在空间和时间交换之中

我的淹留成为对自身存在的嘲讽

在阳光下、月光下

总有一座地狱

作为轮回的纪念碑

矗立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阻止我醒来


睁开双眼,我不知道身在何处

现实的城邦正伸展它的趾爪

省略了不可探知的

不是移植术,不是虚构的象征

甚至不是梦的褶皱

从这儿开始或那儿开始

我只热爱夕阳西下

热爱时间尽头的阡陌

——黄昏保留着溃败的优雅


 

方文竹评荐:育邦的“诗歌版本学”


育邦的《特隆世界诗选》是一组以独特的诗歌资源和表述方式而取胜的奇妙之作,《城邦》即其中一首。在摹仿和创造之间相互缠绕、转换与替代,在障眼法、烟幕弹中隐身、换身与转身,不是以假乱真也非以真乱假而是以假证真,或说,真与假在作品中就是一回事。诗末注煞有介事地言明一个20世纪中期的一个文本事件,诗者本信以为真,可是“时为2010年8月至12月”却透露了玄机,原来这是育邦的一个玩笑或花招,好大的胆子!他竟敢与极度诡异、对杜撰子虚乌有的故事抱有巨大热情的博尔赫斯平等结友、比肩虚构,其挑战性和冒险性不言而喻。通过戏仿与幻想、达到后现代与现代的合谋,诗人育邦创造了自己的“诗歌版本学”。


仿作之“仿”本身即诗,诗人育邦通过伪作的仿文本,无异于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层,达到多种声音并置,从而表达了他的诗歌态度、诗歌观念或写作观念甚至是有关世界或创造的态度和观念。


在育邦的《特隆世界诗选》系列中我为何仅选这首《城邦》?因为它正是是真实与虚构的典型表述,唯有梦才会创造出一切并最易与现实发生变构的关系(虽然“现实的城邦正伸展它的趾爪”),因而诗中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本身总是带有混淆与自否定性质,结尾“黄昏保留着溃败的优雅”证实了育邦在此诗中一贯保持的舒缓、从容,现实与梦幻分分合合,一切由诗与美所指引,博尔赫斯式的狡黠与一眼就看穿的睿智就在于此。


(选自《诗歌周刊》,2016.4.29  评论嘉宾:方文竹)



它真的会成为一种友谊的见证吗


泉子


它真的会成为一种友谊的见证吗

作为时间在烟尘中最为珍贵的残余

而不是生命中无法克服的私欲的

又一个隐秘出口

当个人的得失成为我们审视事物成败的一个被遮蔽的尺度时

那是一种真实的谜障多么狰狞地显现呀

那是一些多么美好的意愿在现实的悬崖之上的崩陷与坍塌

那是尘世必然的局限性通过我们各自的生命在说话

你说,你的屁股坐在哪?

你强烈的质疑使我意识到我并没有在你的一边

但我的骄傲在于我同样不在我的一边

甚至不在任何人与事的一边

任何单独的人与事都将是短暂的

而惟有诚信与真理作为万物得以持续的秘密

我愿意站在真理的一边,你信吗?

就像你所说的,我们将不会因一本书

甚至是任何的奇迹而得以挽留

而是各自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共同呈现了

一个微小而接近于无的刻度

是一群萤火虫用它们身体中的光相互照耀的

一个被微风铭刻的夏夜


 

方文竹:悖逆时风的坚实


泉子的诗歌一向有着悖逆时风的坚实。读够了诗坛流行的轻巧、柔软的诗,再来读泉子具有“思”之硬度的诗歌,别见滋味。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设置了一个对方,也是一个辩说的对手。起首的“它”来自诗人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吗?这并不重要。在各种关系中,诗人固其所见而又“相互照耀”,将时间放大又捏碎,但又不是通向虚无,尽管虚无是真理的邻居。


“友谊”,“时间”,“生命”,“成败”,“诚信”,“真理”,……抽象词、大词在诗的脉络间翻卷、敞亮,但这只是一种手段,在它们之上还有更为基本的:诗人的终极追索。诗人说,“任何单独的人与事都将是短暂的/而惟有诚信与真理作为万物得以持续的秘密”。“真理”在这里不是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的,而是一种依靠。全诗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从时间到永恒的推移,见证一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缓慢而又坚实地生长。


我敢说,这是一首诗与思、软与硬达到了一种惊人平衡的好诗。


(选自《诗歌周刊》,2014.3.27  评论嘉宾:方文竹)




穿西装的杜甫


申文祥


意图翻译出

语言的实验课

告知

智力水平测试

杜甫先生

写份检查

交给戴无框眼镜

穿短裙的上司


原因,问题

乡村繁衍着城市


薪水

提前支取



方文竹:文化的当代境遇


1000多年前的杜甫咋的突然穿上了“西装”,改换了行头。只是这次不是演戏,而是严肃的当今生存现场。“西装”显然隐含本土化的他者,所以要“翻译”。语言和智力在中∕西二元对立和碰撞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此在场景一旦由当代诗人的视角唤出,必然彰显出生存的布局。


杜甫是唐朝大诗人,同时又是寒士,落入当代谋职谋食的竞逐之中,生活形态却获得了新的提升。“西装”对“短裙”,文化投降的窘态。“无框眼镜”,颇有生存策略。“繁衍”,日常生活麻木后不经意地留下抽搐的印迹,星点理性之火首先最亮的还是自己。最终是:“薪水∕提前支取”,一幅文化的当代境遇写照,同时解构了文化。


也许,“杜甫”不仅是文化的他者,也是诗人申文祥的他者,不过,这里的他者也是诗人主体的投影。


(选自《诗歌周刊》,2014.4.13  评论嘉宾:方文竹)




白云深处


量山


卡在床和生计之间

我的一生

屏蔽太多的向往

并找借口杀死另一个自己

白云生处,丝瓜的藤蔓

一到夏天就翻越红墙

那时山上有许多灯

山下也有许多灯

我们在奇怪的石头上刻下

春天的名字

手拉手下山,像一朵云

推动另一朵云

这种高峰体验,多年后

在我第一次乘飞机时重现:

它越飞越高

高过人类历史所有的建筑

天蓝得没有一丝雾霾

云朵在天上重新建立了宫殿

2018.3.29


 

方文竹点评:


“云朵在天上重新建立了宫殿”,美而大。这是一首较易领会而曲径通幽、意味深厚的佳作。围绕“白云深处”在虚实之间奔突、翻卷与暗勾。诗人就像一位实地勘察的导游,更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现实与超越之间实现蜕变式的神奇一跃,“高峰体验”体现出存在者直面虚无的勇气。

当然,人人尤其诗人都有自己的“白云深处”,而量山飘来的深处白云则是通过记忆(“那时”)敞亮的,无疑具有了个人经验的色彩。


(选自《诗赏读》,2018.4.04  评论嘉宾:方文竹)


你的名字


林国鹏


你的名字由三个字组成

如果进行排列,会有六种情况

你说一定会把每种情况都尝试用一遍

把熟悉的自己,用到陌生


 

方文竹点评:


词语命名组成事物。不同的词语组成不同的事物,词语的命名魔咒一样安排个体的命运。问题是,双脚一旦迈了出去,就不会中途退下来。因此,本诗采用的角度“你”所述主体的命运已成定局(从“我”这个角度看出来),而“你”依然进行“如果进行排列,会有六种情况”的假设和推理,显示出命运的质疑和改变。


“把熟悉的自己,用到陌生”这一反常显示词与物的缝隙出现了:命名不动,命运在动。


(选自《诗歌周刊》,2014.2.1  评论嘉宾:方文竹)



在K343火车上


郭海明


悠长的葫芦丝艰难地穿过车厢

想要熨平这里嘈杂的人声

他们总是带着方言上路

交织,重叠,拥挤

在火车破旧的口袋里


只有她,安静得不发一言

用泪水漂洗往事的姑娘

目光呆滞,她凝望窗外

秋天走过树林的声音一定

会让她不自主颤栗


而我,和她一样保持了缄默

埋首于窗外的一行行短诗

在贫瘠中隆起的菜畦和庄稼

默读它们的叹息

默读大地的起伏



 方文竹点评:


“火车”这个视角,快速、长度、广阔、变异,便于诗人将自身放入其中。第一节写出的是低生活,按照弗莱的说法是低模仿,但无反讽。第二节人物特写镜头,与第一节和谐一致。第三节主体出场,两人共同“缄默”,更多的来自于心灵的感应。内外观照,世界变成了文本,意思意味包孕其中。


(选自《诗歌周刊》,2014.1.6  评论嘉宾:方文竹)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