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辛泊平:超越技巧、直抵灵魂的“孩子体” ——刘川诗歌阅读印象(总851)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辛泊平,诗人,评论家。70年代生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时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文艺报》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多种选本,有作品被译介到国外,著有诗歌评论集《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等。曾获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秦皇岛市文艺繁荣奖等奖项,河北省青年诗人学会副会长,现居秦皇岛市。



超越技巧、直抵灵魂的“孩子体”

——刘川诗歌阅读印象


辛泊平 


在70后诗人里面,有一类诗人似乎是独行侠,他们不拜山头,不立门户,更不管所谓的江湖恩怨和江湖风波;他们只是写着自己的文本,不拉帮结派,不炫耀,也不低调,只是那样写着,在争吵的边缘的写着,在平静的湖水中写着,独来独往,但一招一式,都是稳扎稳打,目标所指,是稳,是准,是狠。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充斥于诗坛上的无病呻吟和渐成时尚的小情调,而是真正的有的放矢、有感而发。他们的自由状态让人羡慕,他们的独立人格让人尊重,他们的独特发现让人拍案叫绝。在我的印象中,刘川就是这样的诗人。

坦率地讲,刘川是初读便让人眼睛一亮的诗人,犹如在温吞的日子里,突然触到一块冰或者一根刺,锐利,扎人,但不是那种贴心贴肺、感动心灵的那一种。似乎最初的印象,就是他有特点,掺杂着发现和智慧,再加上相对陌生化的话语方式。至于灵魂上的东西,似乎不是诗人关注的。然而,不管怎样,你就是无法忘记他的名字,你就是时时期待他的作品。他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无论如何你都无法绕过他。给刘川写点儿文字是由来已久的心理暗许,然而总是落笔便不成样子,所以,只能沉默,只能继续不断地阅读,持续地感觉,暗中期待那如闪电般的阅读印象划开我在阅读中渐趋麻木的神经,然后水到渠成。然而,刘川的作品给人带来的实在太多,越来越多的感觉涌来,它们模糊了最初的判断,我只有慢慢梳理那千头万绪的灵光一闪。而这样一拖便是多年。多年来,刘川继续书写着他独特的诗行,而我的印象也不时被另一种印象替代。我自己与自己磋商,自己与自己谈判,以期确立一个核心的感受。阅读他的作品,最直接的印象当然是他的诙谐,他的无厘头,他的钢丝一样的触觉,他的针尖一样的尖锐。然而,我知道,这仅仅是刘川的一部分,至多是表面的刘川。

也许刘川不会承认,因为,他以他的话语方式告诉我们,他拒绝凌空的高蹈。而在我的阅读印象中,刘川是深沉的,即使他的语言诙谐到极致,即使他的表达荒诞到极致,但都无法掩盖的是他骨子里的深沉。在这里,深沉并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的忧伤,它来自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反思,以及对苦难铭心刻骨的体认,来自一种对生命脆弱和无解的悲悯。掠过高楼大厦和闪烁的霓虹灯,刘川看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局促和精神困境。“这张报纸/一半版面是新闻/关于大量人口/住房困难/另一半版面/是建好已久、一直滞销的/楼盘广告/这些记者也真够笨的/把这些无处安身的人口/塞进这些/还空着的房子/不就成了吗(《请为百姓做点实事》),一部分人居无定所,一部分人房屋囤积,这是当下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百姓和政府都高度关注并试图解决的民生问题。而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公正,一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和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在放屁,一些无耻的文人在粉饰,在歌功颂德,只有诗人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被广告遮蔽的民生困境和充满悖论的存在。当然,刘川说出的不是杜甫那种诉诸理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告,而是对现实错位的一种直接的认知和有效的建议。这是一种自觉的情感节制,它有效避免了愤怒的决堤,保障了理性的时刻在场。

从某种意义上,刘川继承了屈原的追问精神和杜甫的现实关怀。“这个城市/每个站牌/每天早上/都挤上去/无数个人/每个站牌/一到晚上/又挤下来/无数个人/多少年来/我从没有/看清楚过/他们的脸/这是中国/司空见惯/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我总想/用把锤子/挨个敲敲/这些铁牌子/给这些上去又下来的人/叫叫魂”(《公开为工薪族一祭》)。在酒店、商场的方阵中,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现状是被美化的,是被“今天又是好日子”的春晚话语遮蔽的。然而,那种不应该“被遗忘的存在”恰前是“司空见惯”的现实,那些为生存奔波、拥挤的疲倦的人们,就是是庞德地铁车站上看到的犹如幽灵一般的湿淋淋的落英。刘川没有回避,他正视现实的苦难,正视当代人被遮蔽的精神困境,但他健康的人格让他成功地逃离了祥林嫂式的弱者控诉。

现代诗人刘川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没有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身世沉痛,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而是多了现代意义上的调侃和自嘲,但“不平则鸣”的情怀却殊途同归。“每个时代/都会提出/一串口号/每个口号/都会催生/一个模范/他光辉又伟大/圣洁又感人/完全合乎/口号的音色与分贝/每当我刚刚把他/属于自己的额头/准备顶礼/另一个口号/蓦然响起/便听见/他轰然倒下/因为另一个模范/又迅速而麻利地/爬上/我渐秃的前额”(《大时代印象》),这不仅仅是大时代的印象,这就是历史的基本定律。它不是具体的苦难,但在个人的精神历史中,它属于苦难的一部分。虚幻的光荣,重复的荒诞。在这样的历史流程中,普通人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它仅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盲从者和牺牲者;弱者的声音,永远在雪藏在历史铿锵有力的脚步中。诗人明白泪水的局限,它融化不了主义,融化不了钢筋水泥的城市,融化不了为利益腌制的人心,除了屈辱之外,泪水失去了人性意义上的同情。虽然它依然柔软,依然美丽,但只在故事中,它才具有距离制造的洗礼价值。现实就是现实,它拒绝无用的感动。面对这一切,我们只能把泪水交给灵魂,把微笑送个命运。这是强者的态度,智者的选择。上帝眷顾自救者。期盼的神话早已被历史上的暴君和盗贼撕得粉碎。正因如此,诗人刘川才在荒诞的事实中,露出了没有意义的笑容,才说出了解构神话的言语。

刘川是深邃的,他不是哲学家,但凭借他敏锐的直觉,却发现了现实中众多的荒诞哲学。在个性被阉割的教育体制中,刘川睁大了怀疑和警惕的眼睛。“把一个个年轻、有朝气/活蹦乱跳的青少年/摆放整齐/这个肉案子/叫学校”(《肉》)学校应该是培养人健康而独立人格的地方,而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教育也成了生产商品的地方,它以整齐划一的教育目的取代了个性化的“有教无类”。“ 这一对学生从大街上跑过/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跑散/没有一个停下/没有一个扭头/没有一个乱了步伐/他们整整齐齐/从大街上跑过/像被穿成了一串/只是那根铁钎子在哪儿/我总也找不到/每一次看见他们/我都纳闷/这么多头上身上/都冒着青春气息和自由活力的青年/是怎样/被穿到一起的”。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遵守一个社会基本的规则,也应该具有一个社会共有的情感和理性。然而,人又是个体的人,有着这一个所独有的情感指数和理性判断。在共性的背景下多元的个体,才应该是一个时代正常健康的状态。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背道而驰,以扼杀孩子个性和创造力为能事,努力培养中规中矩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产品。这实在是打着神圣旗帜的个性阉割。鲁迅先生曾经期望的立人的教育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升学、获奖之类的硬性指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关于善良、同情、人道等关于人性的教育职能被篡改了,而是变成了某种机器的生产线。

刘川是幽默的,面对苦难的生存,面对荒诞的生存,诗人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也没有深陷荒诞不能自拔,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没有蒙尘的心灵,他坚守那可贵的怀疑精神,秉承批判的立场,不回避,也不掩饰,而是坦率而真诚地说出他的疑惑,他的思考。他问:“公共汽车/一头吞人/使劲咽到/它钢铁的胃里去/一头又分娩一样/把人再艰难地/生养下来/每天上班一次/下班一次/我还真不知/该称呼这头铁巨兽/仇家还是母亲”(《久做城市人的困惑》);他说:“这个社会上/许多人/想整垮我/也许这是现实社会的/必然潮流吧/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性形式/今天我自己/给自己/狠狠下了一个绊子/顺势摔倒在人群中间/弄了自己/一身污点/之后我便可以/去他们那里/领一块/屹立不倒的大牌坊了”(《十万个为什么之最后一个》。诗人明白,他的怀疑已经构成对既成事实的冒犯,其中虽不乏悲伤,但并不绝望,虽有批判,但并没有诅咒,而是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以调侃的话语方式表达不满。这样的幽默不是犬儒,而是力量的一种,因为它消解了那些制造苦难的道德,宣判了衍生荒诞的真理。它不是诗人的幻觉,而是扎根于诗人认识的深度与灵魂的底色。这是心智的成熟,是自觉的善意对抗,是想像对现实的理想超越,是周星驰大话版的新革命。

可以这样说,刘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关注的却是知识分子应该关注的有关民生的问题,他观察着,思考着,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他的声音,不是主流意识,不是媚俗,而是秉承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立场。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知识分子优秀品格。他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现实的批判,也完成了知识分子良知当下的构建。有评论者说刘川是早慧诗人,那是基于刘川的成名和他作品中弥漫的机智。而在我看来,刘川恰恰是那种拒绝早慧的诗人。他一直都用赤子一样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没有被世俗的人情世故污染的思维思考,用孩子般的任性和叛逆来表达。可以说,刘川创造了一种诗歌上的“孩子体”。当然,所谓的孩子体,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幼稚,而是刘川坚持以孩子的笨拙对抗着世界的圆滑,以孩子的天真消解着压抑的世故,他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是那种奇绝的想像。从话语方式上看,刘川的诗歌没有一点阅读障碍,但读后总能让你会心一笑,因为诗人的发现,因为诗人的幽默,也因为是人孩子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超越技巧的智慧,是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而这种笨拙而又充满玄机的写作,必定会成为一个坐标,为更多的诗人借鉴甚至模仿。这恐怕是刘川没有想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2010-7-14子夜



《三峡好人》:贾樟柯的人文关怀


辛泊平


 在66届戛纳电影节上,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获得了最佳编剧奖,一时,国人很兴奋,因为他为华语电影挣了面子,但我却觉得很正常。一直认为,贾樟柯是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导演,是一个有思想的导演,是这个时代不可复制的导演。许多时候,我想谈一谈贾樟柯,却总是不知如何开始,如何展开。我喜欢他的《小武》,也喜欢他的《三峡好人》。面对他作品中摇移不定的镜头,我常常有恍然如梦的感觉。在我看来,贾樟柯是一个有记忆且忠实于记忆的导演。如果按照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那么,面对贾樟柯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则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审美预设和故事期待。怀旧者可以看到昔日的光景,批判者可以发现对现实的拷问,艺术家则可以感受他超凡的叙述方式和结构能力,等等等等。对于我来说,这些不分轻重,同样重要。因为,正是这种多元素的有效融合,才有了贾樟柯的电影美学及艺术追求。


在《三峡好人》里,一男一女,两个异乡人几乎在同一时刻踏进了那个不仅仅属于地理意义上的三峡。他们的目的也几乎一样,那就是寻找他们的亲人,一个是寻找从他身边逃跑的老婆(买的),一个是寻找久无音讯的丈夫(法定的)。寻亲之路同样曲折,而且,他们都见到了他们寻找的对象。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从此破镜重圆,一个从此劳燕分飞。但最终,我们看到男女主人公是不同方式的释然。因为,他们都完成了此行的目的,那就是他们必须接受的事实,现实一旦定格,那就是他们都相信的命运。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正如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都有过在路上的经历,在那个过程中,那漫长而焦急的等待,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洗礼。无论你知不知道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精神暗示。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折磨和洗礼,生命获得了持重的力量和沉默的尊严。或许,这也仅仅是一种解释。就我的感觉而言,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镜头,它给我的震撼甚至超过了故事本身。那就是拆迁的背景。那些拆掉门窗、裸露钢筋的楼群,犹如巨大的废墟,刺激着眼球,也刺激了神经,它逼迫你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生命的意义。在所谓的时代潮流里,人缺乏足够的理由;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人是那样的渺小和卑微。这是一个隐喻,但并非无中生有、故弄玄虚,那是对历史的回望与现实的思考,它源自艺术家的良知与关怀。而这一点,应该是所有艺术形式自觉追求的品质与担当。2013-1-27





真诚与感性的阅读交织

——读辛泊平《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远人


屈指一算,从1987年到今天,我正好有整整三十年时光交给了诗歌写作。有时不免会想,三十年的时光究竟带给了我一些什么。首先是,能坚持三十年,我应该称得上是热爱诗歌的,但我更明白的是,热爱是一回事,对于诗歌本身,三十年时间是否能够让你真正明白和得窥堂奥?诗歌能占据文学之巅,就说明诗歌本身具有非凡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对复杂与多义的理解不一定真的能够由时光带来,它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和悟性,也取决于一个人的阅读方向和方式。

辛泊平的著作《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让我看到一种对诗歌登堂入室的理解。理解诗歌,并非就是写作诗歌的前提,但它一定是不知何时就开始出现的诗歌陪伴。没有这一陪伴,很难相信一个人能写好诗歌。所以,这种理解一定是个人化的。我们总说诗歌是个性的表达,实际上,阅读也同样是个人化的事件。

辛泊平的个人化给我极为强烈的感受。该书体现出他阅读的宽宏,同时也和盘托出他的审美准则。说他阅读宽宏,是因为我和辛泊平系同代人之故,总以为有大量阅读能够叠合,一篇篇读下来,我的确很惊讶辛泊平视野的广阔,至少对我来说,里面有不少诗人是我从未碰触过的。辛泊平不仅碰触了,还写出了个人的阅读理解。动手写过评论的都有体会,敷衍数篇容易,真正要写好,付出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艰巨。这本书包括八十二首他人诗歌和辛泊平为之撰写的八十二篇文字,他在每篇文字上都付出了自己沉心面对的专注。在浮躁的当代,专注本身就是罕见的品质。能在专注中写出自己由衷的领悟,更非易事。正因为辛泊平始终处在他的专注之中,也才能够对他喜爱的诗歌进行独树一帜的解读。

譬如,他解读羽微微那首短短八行的《墓志铭》,就从最简单的个人阅读入手。他在面对这首诗时产生了什么感受,就立刻写下什么样的感受。这首诗是诗人对细节的描写,辛泊平便从“心灵的细节和波动”入手。因而我的感受是,阅读碰触了辛泊平的哪根心弦,他就让哪根心弦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这首诗的解读而言,辛泊平写出了“让人如沐春风,会心一笑……诗人的爱在里面,诗在诗人的身体里,他们互相映照、互相怜惜”的解读句。这是我特别喜欢的解读方式。解读者和诗歌几乎融为一体,对诗歌作者来说,也必然觉得是知音般的注释。在无数诗歌评论中,我们太习惯看到评论家们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大量的术语、大量的旁征博引、大量的指手画脚、大量的高屋建瓴等等,似乎不这样,他要解读的诗歌就不值得去解读一样。辛泊平的文字彻底弃绝这些姿态感的方式,以自己最饱满的阅读激情去面对一行行诗歌,所以,他的解读差不多就集中在要解读的诗歌本身之上,不需要多余的枝蔓,不需要阔大的背景。一首诗本身带来什么,辛泊平就写下什么。这是辛泊平的解读文和读者在瞬间便能心心相印之故,因为他的感受就是读者的感受,只是读者很难将感受行之于文。辛泊平写下来,几乎就是在替所有的读者写下来。

就书本身来说,辛泊平选择的诗人群也令我感佩。多年来,辛泊平几乎是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阅读写下逾百篇解读文字,收在本书的是其中的八十二篇。里面不乏名家,也有未成名的普通写作者。从这点来看,辛泊平的阅读充分体现了他的个人审美。不拒绝名家,更不拒绝普通作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始终服从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他认为好的,就写下阅读的感受,所以在这部书中,即便一些名家作品,也未见得就是读者们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辛泊平不需要所谓的“代表作”,他需要的只是对自己真正有所打动的诗行。譬如韩东,无人不知他那首《有关大雁塔》,辛泊平选择的是他另一首影响小得多的《这些年》。我们无须去比较韩东这两首诗的高下,就题目来看,《这些年》就充满很多烟火气息。辛泊平注重的,恰恰是这些来自生活的情感流露。这就是阅读的个性。没有这一个性,就无从产生真正的阅读和理解,也无从产生真正的解读者。

在很多时候,解读者的眼光和个人的性情息息相关。所以,辛泊平对诗歌的选择,既是他的审美所致,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情所致。这就像他解读韩宗宝那首《雪是有尊严的》一样,辛泊平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也告诉自己,“这首短诗不是韩宗宝最出色的作品”,辛泊平选择它,是因为“这首诗却是口语的,它直接、尖锐,仿佛一枚钉子,迅速切入思想的肯綮和读者的灵魂”。我们从这句话中能够体会,对辛泊平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是站在读者而非评论家的位置来面对诗歌。对读者来说,代表作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接受了一次阅读震动。对解读来说,难道还有比震动自己的感受更值得去写的吗?所以,辛泊平看似在写评论,实则在写性情。我们总说文字要有含金量。真正的含金量其实就在写作者的性情深处。当我们一篇篇读完全书,很容易看到辛泊平对感性、对深情、对沉稳、对安静、对从容、对细致、对谦卑、对高贵、对真实、对干净、对思辨、对灵与肉的质量、对阅读本身的种种偏爱。他拥有这些偏爱,才能准确地发现散落在无穷诗篇中的微光闪耀,然后,他就用这些闪耀温暖自己的阅读和心灵。不妨说,也正是这些闪耀,塑造了辛泊平的个人心灵。这颗心灵不加掩饰,不加姿态,从字里行间走出来,携带着真诚的邀请。让我们和他一起,进入这些安静的诗行。

所以,这部书既是一部解读之书,也是一部性情之书,更是一部眼光之书。它处处体现辛泊平对诗歌的理解,体现他的阅读质量,也体现他个人的心灵品质。更奇妙的是,读这部书,既是读辛泊平的文字,同时还是读一部八十二人的合著诗集。这些诗歌散在各处,被辛泊平以真诚的感怀聚集于此,使这部书也变成一部完整的、有着共同体温和质地的诗集。它们建立在辛泊平缓慢而诚挚的叙述之中,让我们情不自禁,渴望跟随那些解读之声,沉浸在这一漫长而又安静的阅读当中。


  2017年6月27日凌晨

  --------------------------------

  刊于2017年7月7日《湖南工人报》



古意


辛泊平


逆水行舟,河畔并无琴音

隆冬,漫天大雪

河流转弯处,有村妇在招魂


炭火在炉中跳跃

行客的脸忽明忽暗

艄公沉默如铁


度人,从岸到岸的距离

一生的冒险

溺水者在河底呜咽


然后,听钟声从远处传来

唤起一轮冷月

满地星光

2011-12-2

 


苗雨时老师的点评


古意,吟咏古代故实以寄意的诗题。多发思古之幽情,叩响现世之心声。历代诗人常有拟用,如沈佺期的《古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等。这首诗的本事和典故是,《公无渡河》,乐府《相和乐辞》之一。据《古今注》记载:一日早晨,一位艄公去撑船摆渡,见一披头散发之人,手携酒壶向河边奔来,其妻在后面追赶、呼喊,他竟全然不顾,结果落水而亡。那妇人悲痛欲绝,遂拨弹箜篌,唱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音凄怆、哀婉,曲终亦投河自尽。这一故事,后被人谱曲,作《箜篌引》,听此曲者,莫不吞声落泪……


这一曲千古哀音,在后世诗人的诗中和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积淀里,衍化,流转,不绝如缕。诗人承续这一历史原型,穿越时空,以现代意识予以观照,对它进行了重新没置和创构,虚拟了更带有普遍性的现场,在其中演绎了这古老而又不断发生的震悸人心的故事:一个北风骤起、大雪纷飞的夜晚,一群人外出,将要涉险渡河,天寒地冷,并设有琴声相送,却在河转弯处,听见一个村妇在为死去的丈夫招魂,悲凉凄厉……。这是一种怎样严峻的人生节点和处境啊!他们聚集在艄公的小茅草屋里,围炉而坐,望着那闪跳的炉火,脸色凝重,内心的纠结像炉火忽明忽暗:险恶与超越、生存与死亡……,游移,辗转,心神不定。而那老艄公却沉默如铁,孤绝而坚定,他心里明白,无论怎样条件恶劣,人们总还是得渡河。这是宿命!“渡”转化为“度”,有深意在,“渡”是眼下的现实行为,“度”是人的一生的运命。二者都是“冒险”,难于避免挫折、失败,甚或牺牲,不信你听,那溺水的人从河底发出的阵阵的呜咽,令人胆战心惊。正当此时,一声声寺庙的钟声响起,在夜空中久久回荡。这钟声,是对生命的一种启悟,它使人暂时忘却痛苦,离苦得乐,心境澄明,就像那钟声唤起的天上的半轮明月、地下的满地星光。这是一次人与天地共感中灵魂的光耀和觉醒。然而,一夜过后,明晨,行旅之人还是要照样出发,渡河而远去……


也许自古以来,人们就是这样停驻--过河,过河--停驻,周而复始,轮回不己……


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在漂泊与定居之间的来回摆动。两者共同铸成了人的生命体验。它向两个维度敞开:一个是超越现实的前倾的精神欲求;一个是对“远方”的忤逆,向内回溯,寻觅家园。漂泊与定居,相反相成,当定居是入住丰富的生命内核时,漂泊才可能是有效的;当漂泊的行程不再是盲目和自恋的被放逐时,定居才具有重建灵魂家园的性质。因此,它们所表现的生命轨迹,只能是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历程。这一现代性的生存体验在诗中的蕴含,贯通古今,必将使它裹挟着神圣的艺术光芒,而放射出恒久、宽阔、超越、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此诗也让我们体认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无数的原型意象和母题,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增强对文化母体的认同感,提升自信心,充分发掘民族精神宝库,运用这些意象和母题,给予现代性的生发与阐释,使其具有普世性的价值,也可能是我们正处于文化转型的今天,实现汉语诗歌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和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往期回顾:


诗眼睛||论写作:张卫平:文学精神的坚守 ——在吕新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总838期)

诗眼睛||论写作:张卫平 :真情地表达自己——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几点思考(总841期)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