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聂权的诗(总736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聂权,1979年生,山西朔州人。现为《诗刊》社编辑。曾获“2010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2016华文青年诗人奖。有作品被译为英、韩文。著有诗集《下午茶》,《一小块阳光》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寻常诗意与爱的可能

——评聂权的诗


刘波

  

聂权的诗,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现实性,当然,这一现实并非完全是俗世意义上的,而是他在竭力靠近某种真相,这真相里有残酷与冷漠,也有温暖和爱意。就像他经常触及到的、“弱势”、“沉默的大多数”和那“一小片阳光”,这些冷暖色调的人生融合在一起,看似矛盾、冲突,甚至不乏对立和对抗,然而,它们又不得不同处于一个时代,其交叉存在本身,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真实格局,同时也构成了聂权笔下诗意存在的可能。这也是我愿意去读聂权诗歌的缘由,面对那些令人揪心的现实,他没有控诉,也没有说教,他在给出自己切入人生与观察人世的角度,每一次下笔,每一个意象,都出自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触之深,识之切,这为人生的写作心态,当是聂权朴素运笔的前提,更是他前行的动力。



我还记得前两年和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聂权诗作《疯子》的情形,面对这首“疯子”之诗,好多学生一脸茫然。他们不明白,自己在校园中经常能碰到的某类外表疯癫的人,何以在诗人笔下成了一道“内心的景观”。诗人是这样讲述的:“活在这个尘世间,他多少有点/可笑,甚至/多余。这个疯子/这个曾经的山西大学的教师/每天穿行在草木之间,以往的/供职之地,蓬头垢面/提一黑色旅行包/呜里哇啦地喃喃自语/不知者视他为游荡的小偷/知晓者避他如避蛇蝎/偶然迎面撞见,不知有多少女生/从侧边,落荒而逃/我只曾见他两次面部收拾得干净/不久又乱草丛生。很多年了/已无人有兴趣探究他的疯癫之因/也无人愿意与他对视/但透过那些枯萎又复活的春日草木/我却看见,他的踉踉跄跄/摇摇晃晃/蕴含的是不同于植物的/别一种生命之殇”(《疯子》)。聂权作为亲历者,他记录下了这个“曾经的山西大学的教师”几乎到此为止的人生命运。对于疯癫之因,诗人说无人有兴趣探究,但我们或可找出更多理由,以解释这其中难言的苦涩,然而,这些是无济于事的,“疯子”教师行为举止的常态化,也就成了诗人难以逃避的回忆。

学生们是面对诗人笔下的疯子茫然,还是面对《疯子》这首诗本身的不解,我至今也不清楚,或许各种原因都有吧。只是,我们在校园里,在大街上,在世间各个角落,都能碰到这样的疯子,但我们多数时候一走了之,还是因为遇到的多了,见惯不惊。当聂权以诗人的敏感重新调动他的记忆时,疯子不仅仅是他书写的一个对象,而是他在精神上的疯癫,已构成了对每一个人世敏感者的触动,继而获得共鸣。诗人是在可怜那位曾经的大学老师吗?我想,没那么简单,这种疯“蕴含的是不同于植物的/别一种生命之殇”,这才是诗眼,乃诗性呈现之关键。这不完全是一种对个体人的同情与可怜,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悲悯。

聂权有他自己的正义伦理,这虽不是其写诗的标准,但却成了他下笔的参照。诗人走进个人的生活,也是切入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他希望以厚重之文字来感受这个社会的心跳,以平视之姿来承担自我的责任。这可能无关多么高尚的知识分子气质,它就是来自一个人的良心,也源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并伴以平和的,真挚的,深沉的追问。当很多诗人选择以大开大阖之激昂闳阔来进入诗歌时,聂权走了一条“寻常”路,写最寻常的人,立足于最寻常的生活,这看似一条平凡之路,却也不失为写人生之诗的大道。他有一部诗集,名为《一小块阳光》,也是其同名诗作。从标题看,虽为“小诗”,却含深意,有着对日常经验至为凝练的重塑与再造。“一小块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落在桌旁的水泥地上//它带着秋日的气息/慢慢照亮一家人/清贫而温馨的生活:/旧但洁净的厨具/小客厅油漆脱落的木柜/白瓷碗、妈妈晨起做饭的背影/和桌边诵读声朗朗的孩子//秋凉了,风声和树在窗外晃荡/一小片阳光/却是那么亮,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暖”。由一小块阳光引出的生活感慨,可能也有不少人尝试过,但感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滑到了某种语言暴力之境,而无法转化为更内敛的诗意。聂权的节制性感慨,恰是其个人平淡体验后的自然诉说,他拒绝了狂欢,也无涉于在语言上炫技,仅遵循自己求得“寻常”的信念,那一切真实,便都可尽收眼底,也同构和共鸣于他写作的初心。

聂权在为《一小块阳光》这一诗集名称作阐释时,曾谈到了他的创作理念:“切入最平凡的现实生活,用最大程度的真实临摹,将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心灵中的阳光呈现出来。”无论人生多么卑微,生活怎样惨烈,我们活着的动力,肯定不是绝望,在向死而生的途中,可能那一小片阳光,就是爱与希望的融合体。诗人从不公不义中挖掘真相,从芸芸众生里寻找“活着的亮点”,也从平凡、平淡和平静中淘洗经验,那落在笔端的诗性文字,可能就是我们的希望之光。这是诗人将目光投向民间的体现,他从那些被遮蔽的背景中,也从被我们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个体与群体里,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愁”,它是诗人内心无法割舍的记忆,他必须记录它,见证它,并最终完成对它的自由言说和深度反思。当这一切冷的记忆诉诸笔端,它们在不经意间带上了诗人的体温,于是,不管是乡村记忆,还是城市经历,都被转化成了一种精神观照的产物。这些体验和经历一旦投射在诗人笔下,我们的记忆与感知之门,由此被开启;而关于生活本身的审美,也就相应地成为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因为它是带着乡愁在书写自我独特的历史与现实。



聂权在写每一首诗时,都是将自己置于其中,他虽为书写者,其实也是参与者和亲历者。只有真正将自己放到诗里,他才会以感同身受的姿态去写出那些隐忍、微妙与内在的声音。诗人把自己放到诗里,这是危险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主宰者,沉迷于炫耀和自我絮叨,自己也就成了诗歌的敌人。对于聂权来说,他愿意且不得不去冒这样的风险。和凭借虚构与想象完成的“句法转换”不一样的是,聂权的诗几乎都取材于他真实的日常生活,“记录的是一个大的时代中一个普通个体生命的真切的爱、疼、痛楚和快乐,诗中的每一份情感,几乎都可在我过往的生命中找到对应的事物或事件”,这是聂权书写人生之诗的底色,他是在这样的底色上完成自己的创造,并赋予了诗歌以爱与痛混杂的美感和力量。

如果说聂权诉诸现实的写作是因为要直面时代的残酷,那么,他退守到往事中的选择,难道是他抵抗遗忘的途径?一段时间以来,他不断调动记忆,频繁还乡,以构筑某种历史感,当然,这种历史感的袒呈,并非刻意,它是诗人拥抱生活与记忆之后的自然流露。《两家人:五孔窑洞》、《在六舅姥爷家,听香表姨讲故事》、《土塬上的小驴子》、《二十多年前暖崖村的一刻》、《窑洞中的小鼠·偷什么》、《偷酒·香表姨》等诗作,都是诗人返顾往事时的诗意回声,真切,温暖,而在字里行间又隐藏着浓浓的乡愁意绪。聂权从容稳健地道出的回忆,正对应了因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心境之变,当他在讲述《油灯下狼的传说》时,我却从《奔跑》一诗中,洞察到了两个年轻人在贫乏里渴望向上的生活。诗人在叙事中逐渐靠近某种凝聚着淡淡忧伤的诗意,舒缓有致,但又隐藏着青春通往成熟的一种紧迫感。甚至可以说,这种阶段性的人生过渡,又何尝不是以“奔跑”的形式完成的。当所有的往事都随着时间流逝飘向了远方,它们化为诗本身时,就是诗人在向一个时代致敬,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代,因为那里铭刻着自我最真实的情感和记忆。

生命的活力在聂权的诗中,基本上都体现为一种向下看的眼光,这种诗意的营造,并不是因诗人要构建他的“世外桃源”,他所希望逃离的,恰恰就是那些被很多诗人所美化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是浪漫的,在远方的,在高处的,总之是远离人间的,聂权对此非常警惕,他和自我、和生活的讨价还价,其目的无非是想从中找到最真实的那一部分。如果不与生活计较,大度里可能装下的皆是空洞,回到生活,回到现实,回到个体的发现,那就是在向离我们最近的现实讨要一个时代的标本。就像在《不忍》一诗中,他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乞讨行骗场景的再现,其意图不是为了作翻案文章,而是客观地陈述事实,“我知道这可能/又是一个骗局。繁华柳巷口/一名中年男子的头磕得有力/冷风中的声音凄凉地/回响在下午的灰暗闹市:谢谢啊!谢谢啊!/但一床薄被裹着的不辨面目的老人/白发被寒风吹开,吹开/萧萧,似故乡山冈无遮拦的白杨/那一刻,我只看到/她只是一位老人;只知道/她也是一位母亲”。骗局背后,诗人所看到的,仍然只是这一幕凄苦的现实。即便是扮演和假装,这种毫无尊严的“行骗”,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给诗人带来了什么?他通过记录场景和自我反思,更多的不是在向外界倾诉,而是在给自己,给多数人一个提醒:当面对无可申诉的人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持一种不忍之心?对他人的,对自我的,对世界的不忍之心。

任何一个诗人都可能会有他的难言之隐,有的埋藏心底,有的诸诉笔墨,皆以情感作为出口。聂权自然地偏向了那种为人生的痛感书写,他有时甚至是在逼视时代的暗处,将那些现实苦难、内心伤痛和灵魂之劫都展现出来,它们也可能正是温暖生活的内面与参照。我们不选择逃避,不刻意去消解,以探寻真相的方式靠近写作本身,那就是对生活至高书写精神的回应。



聂权极少去写那些非常态的传奇故事,他虽然也用叙事来完成对诗意之门的开启,但他并不关心怎样去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叙事在诗中只是一种形式,是诗意的一个载体,他所渴望达到的,仍然还要深入到精神和思想的层面,以找到对应现实的尖锐性和力量感。

尖锐是聂权这几年诗歌写作中的一个关键词。我印象至为深刻的,是他将与诗人张二棍的谈话写进了诗里,整个过程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惊心动魄,从其讲述来看,甚至有些不动声色。非洲母亲因生活所迫,到小饭馆卖掉了自己的孩子,“起身、送客/阳光斜了下来/小男孩,已经被做成了/热气腾腾的/几盘菜,被端放在了桌子上”(《下午茶》)。这“人肉宴”看起来如此普通平常,而如此罪恶,又需要谁来承担?诗人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也不需要追问,这个事件本身入诗,就已经足够引起我们反思了。人的处境与我们的立场有关吗?诗人有他的原则,他不是要暴露,而是要为世界的真相寻找一个恰当的表达出口。这出口关乎情感、本能、理性与良知,他由此进入,也从此出来,这一过程,终以诗歌的形式被定格于语言的空间。

出于书写者的良心与责任,有多少种失败的人生被诗人不厌其烦地演绎和转化?猎奇心态只是一时之意,但终究不会是长久之道,他还要从日常生活里发掘出永恒的诗性,并找到自我启蒙的途径。从其近作中,我发现,聂权越来越钟情于书写小人物、小场景、小事件,这不是乐趣使然,而是其眼光和姿态决定了他必须经过那条“向下看”的路,才能真正通往诗的自由王国。他写最后一个太监,写少年时遇到的理发师,写相亲的老男人,写十四岁的弃儿;他写经时光磨砺的铁卵池,写过去的圆白菜,写冬天的石榴;他也有感于各种自然或人生状态,比如写一个舒朗的清晨(《清晨》),写一个少年的不归路(《二月》),写一种孤独的恐惧(《惧怕》),写午后的温暖时光(《午后》)……在这些或直接或间接的书写中,诗人要么通过历史还原对话的场景,以尽力达到某种真实的再现;要么在恢复记忆和正视现实中去体验,让一段故事带出另一段故事,以抵制遗忘,守住诗意存在的诸多可能。

诗人从不讳言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悲伤与快乐,因为他自认为是其中一员,他由此也有足够的信心来写出小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他写那样一个人,就像是在写他自己:“他是一个小人物,半小时前/刚从琐屑杂务中脱身//没有一个人/能全得这世上自由的生活/蛛网般的现实/给他们大大小小的限制//踏着薄雪/快到家了/清凉的雪意迎面而来,吸入脏腑……”(《小人物》)这日常之诗中透出的平凡之意,就是我们多数时候的人生现实,诗人写下了它,就是在为平淡的诗意寻找属于它的位置。如果说《小人物》代表了多数人的人生景观,那么《不逊之心》,则真正将小人物的日常诉诸了细节的描绘:“瘦削如一根草的老男人,修草工/在给春日草坪浇水//他安静,专注/只看草/仿佛,那是全部。//他有一个胖妻子/永远在他身后嘟嘟囔囔抱怨/她又黑,又丑,有时/显现咆哮的嘴脸/他有三个儿女,乖巧孝顺,逐渐长大/仍穿着和他一样,贫穷卑微的衣裳//他慢慢臣服了这一生/——一个人,只有一生。/但是,命运之神!原谅他吧/偶尔的走神,身子的一动,他对你的/不逊之心”。修草工的人生境遇,是对这个世界上小人物命运最精准的注释,而这所有叠加的人生存在,又真正构成了我们当下写作的精神传统和现实内涵。

诗人写了这世上更多的无奈,就像他所看到的,“都是已甘于接受的面容”(《五十》),这不用去虚构,就已显得真切,也足够让诗人清醒。也正是清醒的立场,让他在渴求希望时,也自然地去审视,去批判,去剖析所身处的时代。“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对个体生命的各种状态的呈现,虽不完整,也未有足够的深度,方向却是正确的,从本质上说,它不应该是一种自我的暴露,而是一种个体的还算有勇气的自然的展现、自我解剖、反观与审视,不是对世相百态阴暗面的揭示,而是对平凡而滋味纷复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灵魂的追索,它不是对人世间痛楚的一种搜寻,而是因我们共有的对大地厚重深沉的爱而生的一种挖掘,不是在抛弃根,而是在回溯源头,寻回‘诗无邪’的一个根系。”聂权如是说。这段真挚的创作感言,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他何以用批判意识来质疑、反观与审视,那是因为他心中有爱,有着切入灵魂深处的大爱。这种大爱让诗人在平视生活的同时,也促使他从生活中探寻日常诗意和人生内在的命运感。



作者简介:刘波,1978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新诗研究,出版有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当代诗坛“刀锋”透视》等。曾获得《诗选刊》杂志年度诗歌评论奖、湖北文艺评论奖、“后天”双年度批评奖等。



被贫困逼出的冷血

—评聂权的诗《下午茶》


大漠风沙王峰


我无法回避本诗的真实所带来的魅力和难以忘怀。

在“2014中国好诗榜”上,见到这首诗之前,已经在一个微信平台读过。当时,除了震惊还是震惊,除了冷飕飕像刮风,还是冷飕飕像刮风。此后,再见到这首诗,就不敢去读了。等它登上好诗榜,还是有意无意的回避这首诗,因为受不了它带来的强烈地身心刺激。作者不用引入人证,相信这是真实的,更相信艺术的真实,因为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大半夜的去刑场买人血馒头的故事,以及华老栓的愚昧;又因为想到《水浒传》母夜叉孙二娘在孟州道十字坡开的人肉包子铺,以及母夜叉的残暴。相信在那湛蓝天空,洁白云朵,贫穷泛滥的地方,人为奴隶,人为食物,人为商品是确实存在的。从而,也相信了有工业,有污染,有富裕的地方,这种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但也有发生,因为我相信由于欲念作祟,人的恶会睡醒,炫富会猖狂。不是有过,牵来猴子,硬生生敲开脑壳,用勺子,喝脑子吗?

至此,事实的真实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诗提供的艺术的真实。我问自己,诗作中描写的盘中物,你会吃吗?我说不会。当饥饿极需要填充的时候,你会吗?我的另一个我低头不语!

诗作给出的一条利益链如下;卖孩子的母亲、开店老板、虚拟的我们和在场的食客。


《下午茶》


聂权



在我们开始喝茶时

一个黑人小男孩,在地球那边,被母亲牵着

送给小饭馆老板

太饿了,她养活不了他

她要活下去


在我们谈起尼日尔、满都古里时

黑人小男孩,被饭馆老板

拴了起来,和几个小男孩

串在一起,像一串蚂蚱。母亲

从身材矮小的老板手里拿过的一叠钱,相当于

人民币一千元


在我们谈到鳄鱼肉好不好吃时

饭馆老板挨个摸捏了一下,凭肉感

选出了刚送来的

这个孩子,把系他的绳子解开


在我们谈到细节时,在非洲待了三年的张二棍

微微叹息,饭馆只是简陋草棚,有一道菜

是人肉


在我们起身、送客时

阳光斜了下来

小男孩,已经被做成了

热气腾腾的

几盘菜,被端放在了桌子上


本诗简约、疏朗。口语化的句子有利于诗作的阅读,传播。不需要什么高妙的手法,因为事件本身具有震撼性。无招胜有招。白描营造的氛围,隐形的血腥,如楔子一样把读者楔在诗里。不可自拔。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那就是作者从谈论中,抽取了其中的一枝,用来抒写现实中被贫穷逼出的冷血。这首诗,最大的成功,就是宏大的背景,产生的世界性话题,即消除贫穷的迫切性。结合以前抒写诸如拐卖人口,人身伤害一类的诗作来看,无论取材,构思都是很大的突破。


找寻诗歌的“来路”与“去路”

——评聂权的诗


陈伶俐


“诗歌应该是有来路并且能为他人指出精神去路的”,聂权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显然,在诗人聂权的眼里,每一次诗意灵感的迸发必定是有源可溯、有根可寻的,而一首好诗最终的精神指向也必定是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正是在这种诗歌价值的影响下,聂权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向我们展现着他所认知到的诗歌的“来路”与“去路”。细读聂权近年的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很容易进入,语词中鲜见隐晦艰涩的表达,也少有刻意诘难的技巧,更多的时候,它是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描摹和呈现,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度体察和追问,诗歌间偶有的几句古语和用典,平添诗意的同时更有几分节奏音韵上的和谐共生。



一、从现实生活中来


聂权善于定格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这些日常琐屑往往是他亲身参与、身处其中的真实物事。在这些日常里,他不仅是静默的亲历者、敏感的体察者,也是细腻的发掘者、诚恳的记录者。他从平凡素朴的视角出发去体验生活,又用诗人的情思将生活的诗意层层剥开,在这个过程里,生活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本来的面目,而那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的一瞬也被他巧妙抓住并迅速发酵转化为了诗意的创造,这大概是诗人的本分,也是诗人的天分。


我们生而为人,且大多为平凡人,金钱、地位、权势不过是极少部分社会金字塔顶端人的标识,更多的我们常常需要为了生活的窘境和刁难而砥砺前行。正如聂权笔下少年时遇到的即将锒铛入狱的理发师(《理发师》);相亲时内心掀起波澜的老男人《相亲的老男人》;矿难中失去女婿哽咽悲伤的“老核桃”(《老核桃》)……生活的冷漠无情带给了这些平凡人太多苦难,而岁月的奔流不息又常常告诉我们,愤懑哀怨不过是无济于事,大多数时候吃一顿、睡一觉,回过神来还是要接着解决问题,我们所需要去做的,不过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依旧热爱它。聂权大概是深谙其道的,在他看来,揭示残酷是深刻的表现,但发掘残酷岁月里的温暖和爱意,才是更高层次的诗境。


《春日》是聂权自己十分喜欢的一首小诗:“我种花,他给树浇水//忽然/他咯咯笑着,趴在我背上/抱住了我//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和无来由的善意/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让春日/多了一条去路”。简单的叙事,极普通的日常画面,却传递出了繁衍生息的温暖情意。因为春日,大地笼罩着温暖的气息,而因为孩子那份天性使然的温暖和善意,春日也被渲染上了人性的温度。我想,诗人笔下的这份温度,是孩子对父亲无来由的依恋的温度,更是一个父亲体味过人世苍凉后无比珍惜和感念的生命最初的温度。同样的温暖在《一小块阳光》里也被表现得温馨动人:“一小块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落在桌旁的水泥地上//它带着秋日的气息/慢慢照亮一家人/清贫而温馨的生活:/旧但洁净的厨具/小客厅油漆脱落的木柜/白瓷碗、妈妈晨起做饭的背影/和桌边诵读声琅琅的孩子//秋凉了,风声和树在窗外晃荡/一小片阳光/却是那么亮,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暖”。依然是描写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近乎白描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清晨,在这里,一小块阳光是点睛之笔,它透过蒙尘的窗户,照亮了“旧但洁净的厨具”“油漆脱落的木柜”“白瓷碗”,也照亮了“妈妈的背影”“读书的孩子”,这一小块阳光,不仅是光的象征,更是这个安贫乐道、积极向上的小家庭的隐喻。透过这一小块阳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清贫却温馨的家庭世界,也看到了更多拥有朴素梦想、认真经营自己每一天的普通人的心灵世界。


这种向现实和日常回归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聂权的诗歌底色,他聚焦人间大地,倾听万事万物的声音,努力找寻着平凡生活里的温暖和感动。在镜头感和画面感构筑的诗意背后,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鄙弃万事万物的戾气诗人,也不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仙气诗人,而是一个乐于将敏感细腻的触角伸向尘世凡间、找寻诗意与爱的可能的烟火气诗人。



二、到情感哲思中去


一首触动人心的好诗,不过在于其发于物止于情的肌理,如若没有绵密情思的支撑,再华丽生动的辞藻也会显得干瘪乏力。聂权对于诗歌情感的参悟就像他与生俱来的本领,他擅长抒情,擅长让丝丝缕缕的情感如潮水般慢慢涌来。他写亲情,那些年经过母亲指尖的圆白菜(《那些年吃过的圆白菜》)和冰箱里父亲留给我的未吃完的饭菜(《父亲》),托物言志的手法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写自我内心的孤独与抗争,面对冬日降临时莫名狂暴的脾气(《暴怒》)和明知抵抗是徒劳,也要不惜一切与残冬展开的一场生死搏斗(《战役》),“自我”面具背后难以抑制的“本我”力量不断涌现;他还写人类共通的大情感,被虐待遗弃仍对生存怀抱一丝希望的流浪狗(《流浪狗》)和在地上用粉笔画出妈妈模糊形象的流浪儿(《流浪儿》),多么细腻柔软的内心才能对这些哀痛悲凉感同身受。聂权的情感,是每个孤独个体或人类群体都无法逃避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始终以低微的姿态与万事万物平等对话、共同呼吸,以同理之心去理解感受,最后将这份情感化为诗歌中引人共鸣、动人心弦的阅读体验。


诗歌的功用,不仅在于它表现了现实、抒发了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它能抵达灵魂深处,带给人哲学的思考。在聂权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他将诗歌的镜头聚焦于那些被忽视或欺压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呈现它们命运的同时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走向。比如他最有名的一首《下午茶》,两条交替并行的线索,极度克制的语言和情绪里写尽了将人肉端上餐桌的触目惊心,貌似优雅的“下午茶”背后其实是正消费着穷人骨肉的愚昧和无耻。再如他写矿难,(《年轻的石头——给一位矿难中失踪的矿工》),一个黯然消逝的生命,一颗从此长眠地下的年轻石头,然而,又是弃绝了所有爱恨的平静,死神婚宴里的新郎,一切苦难在最后都化为了向生而死的新的开端,这大概是诗人对现实最深的诘难,也是对逝者最诚挚的祝福。他还写《作证》,写十六岁的少年失手捅死威胁自己父母的流氓,显然,无人可以为一个少年的杀戮行为作证,尽管这持刀相向的背后是被欺压的正义和孩子保护父母的本能,诗中的情节和曾经掀起网络热潮的“刺死辱母者”事件如出一辙,正如诗人克制再三的质疑和愤怒,社会法规的建立和维护究竟靠谁,它们又到底在维护谁的权益?


诚然,诗意的捕捉往往源于诗人细腻敏感的知觉,但更大程度却源于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持有的热情、善意、以及那颗永远滚烫的赤子之心。聂权写《雾霾颂》《学生兵》《韩家小院里的日妓》《恐袭遇难者刚萨雷斯》等等,这些尘世凡俗的荒诞和隐痛,就像被人类历史车轮碾过的小石子,即使当时有些膈应,事后也被迅速忘却,然而诗人却不忍忘却,也不肯忘却。他忧愤地审视着这个世界,冷静地还原着事件的本来面目,将生活里的残酷和不公诉诸于笔下一字一句的控诉,在痛感书写的快意里逼仄苦难、质问现实,进而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这种不逃避、不和解的坚挺姿态,让他诗歌中的现实感有了更为厚重的力量,我们也因此看到了他作为诗人所具有的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对古典传统的创新


对日常生活的挖掘和情感哲思的表达是聂权一直来的诗歌根基,而近来其诗歌中开始频繁出现的古典文化的元素似乎成为了进入其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维度。诗人似乎是在刻意地向古典回归,是突然意识到古典文化可以带给诗歌全新的能量。正如聂权自己所说:“古典是一个源头,是一种根性的东西。如果找不到这个根,你是没办法走远的。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有根源才能长流不息,树的根扎得足够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于是,他读先秦古诗、《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也正是在这种阅读和积累的伴随之下,其诗歌里的古典意韵开始涤荡开来。


好比这首《送别》:“此去山高路遥/此去滩多水急/此去两岸猿声难啼住//此去凤凰且藏名山/此去蛟龙暂归深潭//此去后呵/海终阔地终广大/此去后/鲲鹏举万里翅/无论羽翼泛北冥//此去后,念切切,初心/不相忘,人世/终安好”。同样的《送别》,中国古典诗词里有过太多经典的诗篇,聂权的这首诗显然是接续中国古典文化而来的一次送别诗的再创造。“凤凰藏名山”“蛟龙归深潭”“鲲鹏泛北冥”,反复用典;“两岸猿声难啼住”,化用唐诗;“此去后,念切切”,宋词的韵味,如此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交汇融合赋予了这首送别诗清新别致的格调。还有这首《莫名》:“幽谷深深/鸣水溅溅//一路看见那人/盘桓而上/台阶盘桓而上/他移库摘了药草、花朵/塞进嘴里//行为殊不可解/面容却有微戚//满山寂寂/莫知起因/满山苍翠/莫知其哀”。短小精悍的一首叙事诗在文言词汇的穿插之下产生了一种陌生却奇妙的化学反应,全诗读下来,流畅通顺且并不拗口,画面感和意境也尽显其间。全诗想要传达的采药人悠然自适、安于山间的精神气质和一位幽居山林的中国古人暗然相合,而他全身散发出来的仙风道骨和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神气质也十分相称。


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是必然存在的,但古典诗歌里的精神、技法、内核以及理念却是可以被现代诗歌接受和借鉴的。和其他人类文化的发展衍进一样,诗歌也应该在传承、颠覆和重建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当中国古典诗歌里的宝贵财富,续接上现代诗歌的创新发展,诗歌的理想形态也会产生全新的变化。聂权向古典文化的回溯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诗人的一种诗歌态度,不是单纯的古语今用,也不是所谓的文言入诗,而是把从前的诗歌精神、内核与当下的诗歌创作连接起来,去探寻文化、文明、生活、生命的源头和本质。


读聂权的诗,不会有技艺之诗为了追求技术而故弄玄虚的诘难之感,也不会有智性之诗为了追求思辨而晦涩难懂的疏离之感。在他的诗歌里,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返回人间大地的悲悯之心和追溯人类精神的谦卑之意,是一个有温度的诗人体察万事万物生命肌理的敏感和自觉。于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里挖掘诗意,再回归到情感哲思的表达之中,其间融合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构成了聂权诗歌全新的价值走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聂权找到了其诗歌的“来路”和“去路”,亦找到了他一直在探索的诗心、诗性和诗魂。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聂权的诗:


《双柏记》


聂权




哀牢,一个妖娆的古国

对,妖娆

出土刀具与其他器物

皆装饰华美

多作弯月状

雷平阳

如是说


哀牢腹地,查姆源头

抵达安龙堡的那夜

篮球场,我们围成一圈 

拍手,踏足

跳起大娱乐


金黄弯月,随我们走

敲一敲

会发出清脆响声




佳人,宜居幽谷

李方村,山林深处

三五树马樱花

如瀑

花大如碗

深红浅粉


惊世骇俗的美

不可现于世人眼前





门,真不闭户

无房卡,无钥匙

老板娘有安静的笑脸

“这里,家家户户

都不上锁

从不丢东西的”


彝人宾馆

在斜坡上

风声呼呼撞来

临睡前,这些外乡人

反锁房门


吧嗒,一声声传递开来的轻响

像一声声狐疑

也像

莫名的羞愧





说起很多很多年前,远方深山

大蟒


猎蟒者将一种藤蔓

弯成圆圈

套于蠎颈

大蟒即任由摆布


生生相克之理

难以解答


大蟒性温驯,不伤人

情忠贞

有一雄处

必有一雌


席间酒杯迅速变冷





毕摩来自哪里?

有人说,是

人鬼神交通的世界

他可以轻易看透

你的所思所想 


毕摩不这样想,他只想表述

但他说话含混不清

坐小凳上面对他的人们

也只能隐约听到

他没多上过学

无奈传承了老父衣钵

听到

世代敬奉的创世经书《查姆》

名称由来

查,人;姆,做

查姆,即做人




爱尼山的一面山坡

有会飞上树睡觉的鸡

有可将米饭染成五色的鲜草

两面针挂着果

刺五加绽多彩花


茯苓、重楼

三七、续断

想从哪里长出

就从哪里长出

包一些山地种药材吧

一亩15元,几年后

成富翁,爱尼山乡长说得认真




舌可舔舐滚烫铁犁

脚也可踩踏其上


祭天地经  一章

祭龙笙

老虎笙

孔武之舞献予

开辟天地

身化山川日月

护佑万民的虎神


一章留着

祭祖祭人

先祖在岐路凄凄惨惨

母亲抱婴孩且行且歇

这时天空现出指路经


毕摩们诵经声龙吟般响起时

有人泪流满面

指路经飘扬时

有人内心凄怆

却找到了方向




众皆迷醉


“从来没听过

这么迷人的乐声!”


安龙堡那夜,75岁老人

拨动仅此地有的四弦,舞姿安定而轻灵


乐声入耳、入心、入神

继而洗耳、洗心、荡神


我们跟着那老人

且歌那旋律

且拍手踏足,那清矍老人

转身时轻灵,如小清风


后来,人越来越多

后来,没人发现

老人没入了那月亮

没人发现

我们在跟随一弯月亮跳舞


那群山中间的月亮,发出的

是完美的谜之音



名人名言:


“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做一位诗人就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探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够在世界黑暗的时刻道出神圣。”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序》






聂权的诗:



1、诗眼睛||荐读一诗:聂权《流浪儿》(连载9)(总179期)

2、诗眼睛||理论园地:《聂权:以探寻真相的方式靠近写作本身》 (总381期)

3、诗眼睛||他评:聂权的诗《人间》《下午茶》等(连载66)(总409期)

4、诗眼睛||理论园地:明天诗歌微信群讨论之聂权篇(上)(下) (总417期)

5、诗眼睛||原生态:聂权的随笔(连载53)(总434期)

6、诗眼睛||理论园地:第五届徐志摩诗歌奖得主:聂权的诗(总592期)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赵少琳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赵生斌  大连点点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