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梗,偶用笔名庞十九贝,庞19贝。男,祖籍湖北,现居扬州。
镜子
胡弦
“河水像银光闪闪的镜子。”发黄的作文里
我为抄来的比喻得意,不在乎
那么多人已经使用过它
还有扔向河面的石头,镜子碎裂……
稀里哗啦,破坏性的欢笑,像玻璃……
如今,多少细节将被重新提及:当石头
在视线里消失,它怎样
缓慢地穿越少年之水,分开,合拢
最后停留在冰冷的河床?
只有它到达了镜子的内部,而我
看不见,也从不了解那里。
那漂在河上的脸
那被水波揉皱了的表情……
每次平静之后,重新安置的
明晃晃的大镜
它映照了什么,又掩盖了什么?
张作梗点评:诗是一种经验的重组。少年时代的影像总是倒映在我们的记忆里,在若干个纷乱的日子被某一刻凝神的寂静澄清后,它会更清晰地凸现出来,成为我们认知或感知事物的标向杆。胡弦的这首《镜子》,来自于一次少年时代的“以石击水”,但它的涟漪甚至要扩展到我们的生命之后。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宽度被一面镜子所包容,所含纳,所折射,镜子的“空”几乎就是万事万物的“有”;而人的一生,不过是与一面镜子擦身而过。博尔赫斯把镜子喻做“迷宫”,他几乎终生都迷失在那座“图书馆”的镜子里,“……而我/看不见,也从不了解那里。
(选自《异乡人的黄昏》微信公众平台2019.4.12 点评嘉宾:张作梗 )
论卑微
庞十九贝
一块被水浸渍的抹布,
被不同的手揉搓、绞拧,
不厌其烦地擦去生活的污垢……
尔后,给扔到绳索上、
枝桠间;或团成球,
胡乱丢向案板、
窗台一角,——像遗忘。
灰尘静息在它体内,静息像疯狂的
旋转,折射出一个人肺部的阴影。
张作梗点评:这是一首悲悯之诗,或者说是一首幻想为卑微者立传之诗。里面摹写出的命运之殇令人有“悲从中来”的叹惋和不平。虽说视角取譬于一件人所周知的东西——“抹布”,但因为作者找到了一个与“卑微者”恰当而又贴切的“共生同存”关系,使作品处于一种不停摇晃的生长之中。尤其结尾,可以说写出了“卑微者”普遍的生存状态,它是爱,更是一种悬带作者个人情感指向的“忿恨”。
(选自《异乡人的黄昏》微信公众平台2019.4.16 点评嘉宾:张作梗 )
尾 声
笑嫣语
你走了,却好像从未走出过这间房子的门
——切萨雷. 帕韦泽
凌晨三点, 一首未完之诗
还没有遇到光,夜晚无窗
箫声付诸于流水,一只寒鸦
在枝头打坐,假寐,深入背光之地
仿佛梦境比飞翔更容易破碎
在城堡的回声里,雨滴先后进入
贝尔博山谷,密集,有力
“没有一条河流可供穿越”
帕韦泽沉睡前,他在黑夜听到了什么
接骨木又亮了一次,而骨刺柔软,且悲伤
张作梗点评:一次午夜凝神的沉思之旅。而要分辨出这“沉思”所为何来,却要动用我们曾经遭受的所有为“孤寂”击打过的人生体验。是的,“孤寂”像“雨滴,先后进入”过我们的身体(在诗里,这身体幻化为“贝尔博山谷”),而在普遍皆是的“失败”境地中,无需怀疑,“梦境比飞翔更容易破碎”——这就是我们的宿命;因为尘世浩大,却从来“没有一条河流可供(我们)穿越。”
(选自《异乡人的黄昏》微信公众平台2019.4.16 点评嘉宾:张作梗 )
我站在这里
龙青
我站在这里,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汇口
风声丰盛,当我穿越身旁的候鸟群
走过大片湿地,冬天的云彩流动
河水和红桥一样,那么安静
我怀念的远方就是这里了
那些在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街道以及地名
正打着旋沉入河底
河水的流动似乎从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想像
我凝视着它——
每一次日落都恍若初生
张作梗点评:怀念有时并不朝向“过往”,而是活在一种无限的“向往”和“期冀”之中。这首短制,因为探讨了这个几乎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使之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意义。它并非对过往生活的简单否定,也不是抱持着“这山望得那山高”的粗暴扬弃(之心),而是通过错置时空的一个“站姿”(我站在这里),将“过往”、“现今”和“未来”三位一体地聚合在了一起;就像史蒂文斯的那个神秘的“坛子”一样。正如庞19贝所说,“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