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书讯:王俊才的诗集《农谚里的麦子》出版(总780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诗人简介:

王俊才,山西灵石人。现供职于灵石文联,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汾河》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孤旅》《遥远的乡村》,长篇小说《静升王》《桃柳坡》等。长篇小说和诗歌先后获第三、五届晋中文学奖。




近日,诗人王俊才的诗集《农谚里的麦子》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王俊才是山西灵石人,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灵石县文联,《汾河》主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孤旅》《遥远的乡村》。

《农谚里的麦子》共收入作者近五年来创作的诗歌120余首。诗歌里大量来自生活的鲜活细节,蕴含着坚实而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和美学价值。在蜿蜒的诗行里,有着浓烈的乡愁,如蓬勃的麦子,馥郁醉人,如村口的老井,细说经年;更有着对底层民众的呼与吸、病与痛、生与死的刻骨关注。其写实、象征、突转与升腾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生发出无限的感动。

已亥阳春书香浓,这一束束捧着人间善与美、疼和痛的麦子从农谚里翩然而至,让我们走进诗歌,共同感受诗人安静而深沉的诗意吧。


                                              (以上诗集简介摘自公众号《灵石发布》编者按)





抒写生命的底色

---《农谚里的麦子》序

□雷霆


认识诗人王俊才好几年了。先是在原平梨花诗歌节上,他作为山西诗人受邀参加。后来,灵石举办的“山西诗人看灵石”活动邀请我参加,而且连续三届让我领略了灵石的奇山秀水、风土人情。几次见面交流,感觉俊才朴实、厚道、有才,是个能相处的好兄弟。知道他在灵石文联任职,既操办刊物,又组织各种文学活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得到县里上上下下的认可。特别是灵石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山西诗人看灵石”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参加诗人近300人次,对宣传灵石,提升灵石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俊才作为组织者之一,这里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知道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而且成绩不凡。出版过长篇小说《静升王》《桃柳坡》,诗集《孤旅》《遥远的乡村》等。我理解一个作家或者诗人在一个小县城打拼的不易和艰辛,拖家带口的,生活工作两不误,创作又取得不菲的成绩,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因此,他新近出一本诗集,让我写序,我欣然答应。


毋容置疑,乡土诗是历代诗人特别是当代诗人无法回避、又孜孜不倦为之抒写的重要命题。诗人俊才无疑是这个队伍里的一员大将。他的《农谚里的麦子》就是一个例证。粗略阅读他的诗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写乡土诗或者其他题材的诗歌作品,都能够做到不张扬,不拔高,自然朴素,厚实大气。诗歌里大量来自生活中的鲜活的细节,蕴含着坚实而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和美学价值,一次次打动我。《我看见父亲坐在石头上咳嗽》就是这样一首诗。“父亲咳嗽一声/扣在手里的缰绳/一颤一颤的”,“缰绳牵着老牛的鼻孔/鼻孔喷出来的气息/一颤一颤的”,然后是“麦粒”“日头”都因父亲的咳嗽而一颤一颤的。作品简洁,语言本真,意象悄然入诗之后不见涟漪,却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这一声声咳嗽,这一颤一颤的命运,是对岁月的理解,更是对命运的顿悟。他的《乡村老校》,“一排一排教室/嘴巴大张着/喊不出一句铃声”,形象地写出乡村的空旷和寂寞,让人瞬间陷入沉思。如果没有对乡村生活的那种切肤之感,没有浸润于诗人血肉里的那份体悟,诗歌就不会产生如此安静而深沉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当下浩瀚的诗歌作品中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声音,是一个诗人区别于另一个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诗人被大家认可的关键所在。仔细读俊才的乡土诗,你能感受到他朴实的诗句构筑的生命的高度,或者说诗歌抵达的精神高度。一首好诗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如果一首诗里丢掉了生命的温度、精神的境界和审美的指向,那肯定不是诗歌所要求的。俊才的诗歌已经具备了这几个条件,所以他的诗才耐读,才感人。《留守》一共八行,写的是全村九口人,三个妇女,三个儿童,三个老人,十一盏路灯。“每一盏都能照亮一个人”“多余的两盏站在村口/朝对面一望/鏊子原上的坟地就黑白分明/像一幅木刻在人间展出”。就这么几个意象,却勾勒出一幅乡村简笔画,空寂,清冷,让人颤栗。这就是细节的力量,也是诗歌带给我们心灵的撞击和震撼。《农谚里的麦子》是一组分量很重的诗,由节气写到父亲,赋予麦子一种神圣的寓意和乡村记忆。正如席勒所讲到的,“自然还是点燃和温暖诗的精神的唯一的火焰。诗的精神只是从自然才能获得它的全部力量”。当然,俊才的诗还不满足于仅仅追忆过往的事物这个层面,读他的诗,我还能感受到他寄予诗歌中的对乡村未来的期望,这是十分难得的诗歌品质。他笔下的人物,洗衣的女人,养鸡的母亲,咳嗽的父亲,农谚里的孩子等等,都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韧性。“他们将命扎在土里/一节一节,拔出自己的运”,“洗衣的女人,总是/把自己搁在石板上/一遍遍捶打/不让男人/背负着一点污垢走路”。“后来,黄土还是那么辽阔/一场花香扑来/蜜蜂又开始劳作了”。我喜欢诗歌里这些明亮的事物,她们温暖着乡村的时光,温暖着我们这些想家的人。这些乡村的记忆烙印一般,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


读俊才的乡土诗,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他诗歌的特质值得我们去关注,就是乡村情感和乡村环境在他的诗中得到合理和谐的辨认,由此带来我们阅读的可靠性。他的诗画面感和音律感俱全,有的像雕塑一样矗立,有的像一条虚幻的山中小溪在阳光下流淌,有的又像雨后林里的山雀干净的叫声。这或许就是我们内心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发现和找到我们自己”(布罗茨基),找到诗歌应有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这样的期待和努力也是乡土诗共同的期待和努力方向。因为诗歌无论是表现方式,抵达的深度还是涉略的范畴,都尚有挖掘的可能。寻找还乡的可能性依然需要诗人负重前行。


俊才诗集里还收集了灵石诗篇、人间亲情以及其他诗歌作品。不管写哪一种题材,都能体现一种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温度。我想,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标志。窗外秋雨绵绵,冬天就要到来。谢谢俊才诗歌给我带来的温暖,也祝愿俊才的诗歌越写越好!






王者,俊才也

---跋王俊才诗集《农谚里的麦子》 


□敕勒川


前些时,去临汾参加一个诗歌活动,碰到王俊才,说要晚上去我屋里坐坐,我以为只是朋友们时间长了没见面,要随便聊聊,却不想他拿着他主编的刊物《汾河》,真诚地让我提意见,看看怎么能更多更好地为灵石的作家诗人们做一点事情。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一则是我真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二则我没有做过一个县的文联领导,三则是我不是太了解他们县的情况。除了真诚的鼓励和祝福,我又能说出什么呢?


他走后,望着他的背影,想着他怎样一遍遍不辞辛苦、费尽口舌,才把《汾河》的连续性准印证号批下来,我不无感慨地自己对自己说,灵石的作家诗人们有福了,灵石有福了。事实上,他为灵石和灵石的作家诗人们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比如办刊物,比如策划“山西诗人看灵石”活动。

现在,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在这个盛夏温暖的日子里,在这个诗人的节日,读到他的这部诗集《农谚里的麦子》,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我看见父亲坐在石头上咳嗽》《留守》《乡村老校》……读着读着,一颗浮躁的心便安静下来了。


翻过最后一页,王俊才那光光的头、大大的眼睛和结实的腰板,在我面前显影一般出现了。

在这个大家都争着去做金钱的麦子、权利的麦子、名声的麦子、城里的麦子时,他却甘愿去做一棵农谚里的麦子。在别人都急不可耐地从乡村走出去的时候,他却用诗歌返回乡村,返回生命的出发地,返回心灵的故乡,为我们留住生命的根,留住乡村的根,留住黄土般厚重的亲情,留住沉淀在骨头里的乡愁,留住质朴的爱,留住越来越珍稀的自然,留住我们即将要丢掉的那些我们说不出来的珍贵的东西。我以为,这是他这部诗集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作为五百年前就是一家的兄弟,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


兄弟,祝福你。

我有幸受他邀请,参加过一次“山西诗人看灵石”的活动,会后,写了一首有关灵石的诗,其中写到了他,附在这里,算做结尾吧。

广场的一隅,一块/巨大的石头停在那里,黑亮,坚硬,深沉/似乎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用手敲一敲,就会有遥远的声音传来/仿佛一座小城,神秘/而又不屈不挠的心跳/又仿佛/是谁在飘渺的光阴里/将我低低地呼唤//细细回想——/一路走过的地方:介林、资寿寺/石膏山、王家大院、红崖大峡谷……/山里遇到的一只白狐,天空中/一匹不动声色的大鸟,以及/一个名叫王俊才的诗人……/所有这些,一定是这块石头/发出的回声/所有这些,组成了一座小城的灵魂/和光芒//而我,只是一粒流浪人间的尘埃/只想挨着这块石头/静静地安睡,直到天空中的故乡/返回我的身体,直到一块石头的秘密/过继到我的灵魂里——//仿佛一块石头的沉默,只是为了见证这尘世的喧嚣/仿佛除去沉默,这世界再无真正的声音


——《灵石记》 


我想说的是,诗人,俊才也;小说家,俊才也;文学服务者,俊才也;好兄弟,俊才也;好男儿,俊才也;诗歌的灵石,俊才也;农谚里的麦子,俊才也。

我还想说的是,王者,俊才也。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读王俊才的系列诗《农谚里的麦子》《善醉之人的乡愁》


文/王恩荣


有幸认识了晋中诗界的才子王俊才,读到了他的优美的乡愁诗,他的诗里见素抱朴的质地,就象他父亲麦田里的麦芒。他是他父亲那块古老麦田的守望者。在《农谚里的麦子》《善醉之人的乡愁》这两个组诗里,在潺潺如小河流水的叙述中让我们发现了对故土的深情,那个渐行渐远的乡土生活精神的富足与美丽,读他的诗就是在享受一个乡村回忆的盛宴,但又像是在品茗一个名茶,不细品不能得其真味,我还是带着你先走进他的《农谚里的麦子》吧


《农谚里的麦子》


王俊才

           

1、“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划破脸”

 

夏至来临,父亲和老牛搭伙

犁三耙三,每个细节和汗珠都不能少

我去送早饭,看见父亲背着太阳

老牛走一步,他跟两步


在这节诗里,诗人通过对一个谚语的陈述,追忆了一个时代的农村典型的生活---农村耕地与送饭的意象。其一,耕作。“夏至来临,父亲和老牛搭伙”,夏至,说明这是夏耕,是种二茬麦吧。父亲和老牛搭伙,可见父亲与老牛亲密的关系,农民都爱惜自己的牲畜,从另一侧面反映农村人的善良,农村人与牛的相依为命。“犁三耙三,每个细节和汗珠都不能少”,诗人对农作是颇为知晓的,技术和辛苦缺一不可。其二,送饭。“我去送早饭,看见父亲背着太阳”,那个年代,小学生也是劳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送饭与拾粪。送饭时父亲正劳动,所以看见高大地父亲肩上背着太阳,这样的表达是很诗性的。比通俗话“顶着烈日”更有诗意。最后两句:“老牛走一步,他跟两步很有味道,”写父亲的辛苦。劳动就跟舞蹈一样,是老牛与老父亲的双人舞,让我们看到诗人含着泪的笑。这时我们就真正理解那个农谚了,头遍深,是深耕,二遍浅,是浅耙,三遍是细耙,所以脸上的汗水一道一道的象划破了脸。这就是精耕细作的含义。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时节,麦田酥成了海绵

茅粪,猪粪,羊粪皆归于黄土

均匀地摊开,像母亲煎饼一样

 

趁着昨天的雨还没被太阳取走

父亲揺响了木耧,他神情凝重

关闭了所有的吆喝


“秋分时节,麦田酥成了海绵/茅粪,猪粪,羊粪皆归于黄土/均匀地摊开,像母亲煎饼一样/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说耙了的地,非常松软,走在上面象海绵一样。准备种时,把这些农家肥均匀地摊在上面,这是我们经历过或目睹过农业劳作的农村的孩子都知道的,诗人在这里比喻成象母亲摊煎饼一样,就太贴切不过了,色香味俱全,由于都是父母日常生活的事做比喻就更有感情色彩了。最后一句说种麦的时间虽然直观,但有谚语之意就很生动活泼了。

 

"趁着昨天的雨还没被太阳取走/父亲揺响了木耧,他神情凝重/关闭了所有的吆喝",接着上句父亲趁着雨水的湿劲赶紧种麦,诗人的语言也是诗意盎然的,趁着昨天的雨还没被太阳取走,这样的表情达意很好,有时我觉得诗人其实就是有一颗童心才能生产这样的诗句。父亲摇响了木耧,这样的农具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了,但用到诗里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好像把一代人拉回到童年的记忆,凝重是为了赶时间,不给自己一点放松,关闭了所有的吆喝也是为了赶时间,好像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关闭吆喝特别有才意,这种有才力的比喻在俊才的诗里俯拾即是的。所以才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样的谚语,读了诗人的诗,这句谚语就更有触摸感了。


3、“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一天天冷得心疼

雪,一再失约

父亲整天守着天气预报,一脸冰霜

蹲在地畔,等雪

 

时近腊月,瑞雪姗姗

父亲猛喝了杯酒,赶到麦地

白的雪花,白的尿素,白的父亲

多年以后,我为父亲画像

清白,成为他耀眼的底色


“冬一天天冷得心疼/雪,一再失约/父亲整天守着天气预报,一脸冰霜/蹲在地畔,等雪",这句诗写父亲等下雪,人常说:农村人是让老天爷养活的,这就叫天年,农村人的生活好坏就看当年年景,所以没有雪的冬天冷的心疼,雪一再失约,巧妙的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这些诗句是很有情感色彩的,父亲整天守着天天气预报,一脸冰霜,此句是很有趣的,天没有下雪,心里就下霜,农民的不容易啊,这也是诗人倾注了人性的关怀。等不来雪就去地头等,这是现代版的《悯农》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时近腊月,瑞雪姗姗/父亲猛喝了杯酒,赶到麦地/白的雪花,白的尿素,白的父亲/多年以后,我为父亲画像/清白,成为他耀眼的底色",终于等到了雪,这是父亲的命,其实读到这我忽然感觉到父爱如山,父亲这一切感情的波动都缘于对家庭的爱,他担负一家子的吃喝温饱啊。时近腊月,瑞雪姗姗,多美啊,瑞雪兆丰年啊,父亲猛然喝了杯酒,赶到麦地,雪这是父亲心中的诗啊,无酒不成诗,你看:白的雪,白的尿素,白的父亲。白的尿素比喻的好,雪就是肥料,至于白的父亲,我们看到了一场大雪欲把父亲盖住,就象一种巨大的喜悦笼罩着父亲,瑞雪兆丰年呵。清白成了他耀眼的底色,父亲靠劳动吃饭,靠天吃饭所以他比起那些靠剥削老百姓吃饭的腐败分子,无疑是清白无比的。也是值得我们由衷的尊敬的。

这就是“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的由头,三层被指大雪覆盖着地,枕着馒头睡当然就是一场好梦了,多美的谚语!那时馒头,白面就是世上最好的东西,白面也叫好面。父亲的勤劳的麦子带给人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4、“麦锄三遍面充斗,谷锄十遍饿死狗”


 春风一吹,小草拱出

父亲扛上锄头,日出而作

小草是父亲的仇人,也是情人,每天日暮

驮着一麻袋小草回家,和家畜交换

一家人的油盐酱醋


“春风一吹,小草拱出、父亲扛上锄头,日出而作、小草是父亲的仇人,也是情人,每天日暮、驮着一麻袋小草回家,和家畜交换、一家人的油盐酱醋”

这节也是充满诗意色彩的,我们记忆犹新。春天来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父亲抗上锄头每天跟小草战争,所以诗人调侃的把小草比喻成他的仇人,但也是情人,情人的比喻更加趣味横生,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父亲把小草拿回家喂养家畜,那时穷啊,家畜全靠吃草生活,然后卖了换成家里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诗人很善于语言的陌生化,这样的意思在他的笔下就变成父亲与家畜的交换了,这也是把家畜当有人格的动物去写的,非常有诗意。

所以才有“麦锄三遍面充斗,谷锄十遍饿死狗”的谚语,麦锄三遍就能丰收,面充斗是麦子多的在斗里堆起来碰着脸,斗是当时量谷物的器具,谷锄十遍说明草生长的快,就不是丰年,就没有狗食了。


5、“麦黄不收,有粮也丢”


 麦熟一晌

所有的镰刀赶到地头

与阴雨,冰雹夺食

一年的收成,在分秒之间

 

白天割麦,晩上打场

新麦在灶火里出笼

像刚垛好的麦秸垛

我站在垛顶,一伸手

就捋下大把的星光


“麦熟一晌/所有的镰刀赶到地头/与阴雨,冰雹夺食/一年的收成,在分秒之间”,到收麦子的时候,不写人赶到地头,而且镰刀赶到地头就很诗意,这个是反常得道之法,与阴雨冰雹夺食,很形象,收割时农民是与时间赛跑,迟了就不是人的食品了而是阴雨冰雹的战利品了,多有意思!所以一年的收成在分秒之间。“白天割麦,晩上打场/新麦在灶火里出笼/像刚垛好的麦秸垛/我站在垛顶,一伸手/就捋下大把的星光”,白天割麦,晚上打场,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动人的劳作的画面,打场是把收回的东西变成粮食,那时生产大队挑灯夜战的场面记忆犹新啊,在这里诗人把灯火比喻成灶火,也暗示麦秸能烧灶火之意。出笼是把麦粒收拾出来,丰收的麦子堆起来,象同时堆起来的麦秸,一箭双雕,那时候秋收的夜晚,大人是轰轰烈烈的劳动的场面,小孩是轰轰烈烈玩耍的场景,我站在垛顶,一伸手就能摘下一大把星光,暗示一直玩到深夜。

所以谚语说:“麦黄不收,有粮也丢”,麦子到收割的时候不赶紧,就是丰年也会颗粒无归的。


6、“农谚里的父亲”


一别经年,父亲早已卸下了疼痛

我始终相信

麦子依然活在农谚里

每一句节令,都能喊出


父亲去哪了,镰刀去哪了

汗水里的泪水去哪了

 

“一别经年,父亲早已卸下了疼痛/我始终相信/麦子依然活在农谚里/每一句节令,都能喊出” ,父亲卸下了疼痛是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儿子的诗人到现在也不愿意承认父亲的死,我始终相信,父亲永远活在他的生活经历里,生活经历永远活在农谚里,每一句节令,都能喊出父亲的声音,父亲因谚语已转化为精神,因精神长生于天地间。


“父亲去哪了,镰刀去哪了/汗水里的泪水去哪了”,但诗人还是痛彻心扉的呼唤着,父亲去了哪里,镰刀去了哪里,再也看不到父亲劳作的身影了,最后是“汗水里的泪水去了哪里”,这句很有深意,在过去农村的苦日子就是在汗水和泪水里泡着的。

 

这就是诗人最后的结论:“农谚里的父亲”,父亲活在农谚里,其实到这里诗人是将诗意拓展了,他心中的父亲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养育着这块故土的农人,那是游子的根啊。


我们再来读他的《善醉之人的乡愁》吧:



《善醉之人的乡愁》


王俊才

 

1


请给我一条路,石板青青

一步三晃,边走边饮

忘了今夕何夕

忘了功名利禄

挥挥手,一切都是浮云


身子,像村口的石桥,一躬再躬

双膝适合走路

额头适合叩恩

所有的时光

匆匆,再匆匆


“请给我一条路,石板青青/一步三晃,边走边饮/忘了今夕何夕/忘了功名利禄/挥挥手,一切都是浮云”,这就是一个隐者的生活,也是多少文人的生活态度,这条路:石板青青,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有青草味的乡村生活,有柴烟味的乡村生活。这条路:一步三晃,边走边饮,与济公一样,一身道气,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忘了今夕何夕,忘了功名利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挥挥手,一切都是浮云。多么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

“身子,像村口的石桥,一躬再躬/双膝适合走路/额头适合叩恩/所有的时光/匆匆,再匆匆”,村口的石桥,,不会有人认为桥的卑微,一切都是一种纯天然的状态,与清水一样,无味就是大味。一躬再躬/双膝适合走路/额头适合叩恩,与桥一样一躬再躬,双膝走路,额头叩恩,这句是互文:双膝走路叩恩,额头叩恩走路。我忽然想起著名诗人江一郎的一首小诗:


《向西》


西行的路上

我赶上一个朝圣的人

他用额头走路

我让他上车,他摇摇头

说,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藏人用一种额头走路,这是一种感恩的姿态,对大自然的拜谟,对生命的感恩。而非对丑恶的低头。“所有的时光/匆匆,再匆匆”,山中的日子,“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一个理想的生命无为存在的状态,一种陶令公式的“悠然见南山”。


2


疼,咬进牙缝

牙床烂了,还有牙根

只有一个人,可以叫停一壶酒

只有一壶酒,可以叫醒一个魂

 

蚂蚁从身边路过,抬着一粒粮食

而我,两手空空

只是偶尔学会,小草一样卑微

山泉一样劳辛


“疼,咬进牙缝/牙床烂了,还有牙根/只有一个人,可以叫停一壶酒/只有一壶酒,可以叫醒一个魂”,对于生活,如凡高的无怨无悔,人生愈幽暗,画面愈斑斓。咬破牙齿往肚子里咽。”只有一个人,可以叫停一壶酒“,那是亲人。”只有一壶酒,可以叫醒一个魂“,那是诗酒情怀,是乡愁,也是悲悯。“何以解忧,唯有杜糠”。

“蚂蚁从身边路过,抬着一粒粮食/而我,两手空空/只是偶尔学会,小草一样卑微/山泉一样劳辛”,蚂蚁搬运一粒粮食,对比诗人自己命运比蚂蚁更差,两手空空,这是物质的空,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常常是在物质生活上捉襟见肘。由此诗人慨叹诗人的身世如小草一样卑微,山泉一样劳辛,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默认,更是诗人的精神风骨。


3


天有阴有晴

人有醉有醒

李白栽在一枚月亮里,平平仄仄

杜牧伏在一头瘦驴上

沐着杏花雨,借问不停

 

昨日执烛,照亮诗千朵

盛开,择其一朵

轻轻一吟,便是桃红柳绿

万亩红尘


“天有阴有晴/人有醉有醒/李白栽在一枚月亮里,平平仄仄/杜牧伏在一头瘦驴上/沐着杏花雨,借问不停”,这节诗,开始一句“天有阴有晴“是起兴,人有醉有醒。醉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也是诗人放荡不羁的表现。“李白栽在一枚月亮里,平平仄仄“,很有诗性,细细体味,里面的人生的失意流露出来。杜牧寻酒家,醉得“伏在一头瘦驴上/沐着杏花雨,借问不停”,这个放荡不羁的状态,都是游子的常态,皆为世间失意之人,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面对现实的痛感。

“昨日执烛,照亮诗千朵/盛开,择其一朵/轻轻一吟,便是桃红柳绿/万亩红尘”,这句诗意很浓,昨日执烛,说明是晚上,我想起苏轼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人的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择其一朵/轻轻一吟”,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这里诗人与春风心领神会了,就是天明后的桃红柳绿,而万亩红尘则是指诗人钟爱的乡间的世俗生活。恰如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


4


我只要我的青石杳杳

我只听你的暮鼓晨钟

莫管谁在老槐树下,买千年的醉

茣知谁在泮池边,垂钓逝去的春

 

只问一声,那壶青花

盛了多少过往,倒出多少疼痛

可否举起三百杯的离合

可否望到唐朝的月亮,还有

那扇虚掩的门


“我只要我的青石杳杳/我只听你的暮鼓晨钟/莫管谁在老槐树下,买千年的醉/茣知谁在泮池边,垂钓逝去的春”,我只要我的青石杳杳是向往世俗生活,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我只听你的暮鼓晨钟,此意指:我只学习你的智慧。无论”莫管谁在老槐树下,买千年的醉“,还是”茣知谁在泮池边,垂钓逝去的春“都是说对人生如梦的思想,美好转瞬即逝。

“只问一声,那壶青花/盛了多少过往,倒出多少疼痛/可否举起三百杯的离合/可否望到唐朝的月亮,还有/那扇虚掩的门”,青花壶,特点: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由于历史悠久,所以诗人才“只问一声”,“盛了多少过往,倒出多少疼痛”历史的悲欢,人事的离合,就是诗句“可否举起三百杯的离合”。“可否望到唐朝的月亮,还有/那扇虚掩的门”,唐朝的月亮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扇虚掩的门就是思妇遥遥无期的等待了,甚至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千古悲叹了。


5


云前是云

水前是水

老槐树的前边是老窑,是土炕

是炊烟万缕,是我绽放的第一声

灶火烧旺,晚霞就通红通红

 

一步三晃,边走边饮

世事辽阔,旧梦难寻

善醉之人,只在道上

一抬眼,就眊见桃柳坡

眊见,沟畔畔上站着

俺的云云和叶子,还有

那个叫二蛋的神


最后一节:“一步三晃,边走边饮”,又回到了开头一节的原话,这句诗整个诗的调子,表现了诗人表面上放荡不羁,内心却满腹愁思无处诉。“世事辽阔,旧梦难寻/善醉之人,只在道上”,我们想到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诗句。“善醉之人“是自喻,只在道上。是诗与远方之道。“云前是云/水前是水/老槐树的前边是老窑,是土炕/是炊烟万缕,是我绽放的第一声/灶火烧旺,晚霞就通红通红”,“云前是云/水前是水”,是千山万水之意,诗人在望自己的故乡,我想起了一首古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但诗人清晰的记得自己的小山村:“老槐树的前边是老窑,是土炕/是炊烟万缕,是我绽放的第一声/灶火烧旺,晚霞就通红通红”多么美的故乡:老槐树、老窑、土炕、炊烟万缕、我的第一声啼哭、灶火烧旺和通红通红的晚霞。这些记忆刻骨铭心,魂牵梦绕。

 

“一抬眼,就望见桃柳坡/望见,沟畔畔上站着/云云和叶子,还有/那个叫二蛋的神”,最后一句更是朴素在场的语言:一抬眼就望见桃柳坡,桃柳坡是他家乡的意象,因为王俊才有过一篇长篇小说就叫《桃柳坡》。望见云云和叶子。还有二蛋。越是朴素越是乡音----沟畔畔、云云和叶子、二蛋的神。乡音中见诗人的乡愁,也突显诗人皈依自然的心结。诗人终于在想象中触摸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了。诗的使命就是用来寻找故乡的,哪怕是用诗人一辈子的路和足迹。


王俊才诗人对生活的认识的穿透力是通过他的亲身生活经历而感同身受,从而对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谚语的感知而达成的。静水流深,这片深情的土地的生命内涵原来就全包含在这些简短的谚语里,谚语就成了过去农耕生活的优盘,善醉能让游子往返精神的故园。最深刻的也是最简单的。谚语,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农耕文明的诗意美和给游子带来的永恒的乡愁的冲动。这些认识缘于他写小说的结构意识,更缘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我还是想起艾青那句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现实的疼痛与诗意的呈现

---王俊才诗歌赏析


张友琴


本来与俊才兄有过一次见面机会,那是两年前俊才兄所在的山西灵石县举办“全国忠孝文化诗歌楹联大赛”,本人作品有幸获现代诗一等奖,被通知参加相关活动。因当时单位正举行换届选举,走不开,故没有成行,也就失去了与俊才兄(笔名桃柳坡人)见面的机会,只在有关报刊和公众号上看到俊才兄的形象,个子高挑朴实精干精神的样子,属于那种“一见亲”的人。

原以为,俊才兄只是个基层文化单位的头儿,而非文学作品的直接创造者,最多也就是个组织者和号召者而已,及至读到他发在2018年11月13日“大家文学网”上的一组诗歌,这才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没想到俊才兄的诗写得这么好,好到我脊背发凉眼睛湿润心情沉重,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是读到好诗了,多年的感觉从来没有欺骗过我。

俊才兄这一组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特色:

一、题材取于“小”。我这里所说的“小”,是指诗歌人物和题材“小”,而非诗歌思想意义的小。思在小处、落在大处,一般都是聪明的作家和诗人习惯的思维,俊才兄是聪明人。他的这组诗歌题材和人物不仅“小”,还“小”得别致、新颖和独特。诗歌中写到的那些人和事既低于尘埃又高于天宇。说其“小”,也真小,尽是些小人物、小事件,如生病的弟弟和为生病的弟弟到寺庙磕头的兄长、为桌椅板凳不住加着楔子的木匠父亲、奔走在站台上的农民工、摆地摊和拾荒的女人等等,即便那些乡村麻雀也是小的。若用常人眼睛看,他(她、它)们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和物。然而,在俊才兄眼里和笔下,却是最值得同情、关注、讴歌和赞美的对象。一个能把眼睛向下之人必是善良之人。同样,一个能把诗性之笔倾注到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和事的也是最具悲悯情怀的诗人,而将这些人和物入诗也就找到了诗歌题材的“富矿”甚至是“金矿”,这无疑是一条非常正确的诗路,值得广大作家和诗人穷尽毕生之力去努力探索和实践。

《资寿寺》中的“弟弟”,可能是虚拟也可能是具指,不管具指与虚指,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弟弟”是太多太普遍了;《楔子》中做木匠的父亲,也许就是诗人自己的父亲也可能是他人的父亲,不管是自己的父亲还是他人的父亲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这样的木匠父亲是太多太平常了,平常到每一个做木匠的父亲我们都是那么熟悉;至于《拾荒的妇女》和《摆地摊的女人》,这些每天生活在城市角落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更是见怪不怪。俊才兄这组诗歌的人和事都聚焦于这些弱势群体,给他们画“集体像”,这样的“小”就小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二、情感源于“真”。不管是到药师殿为病重的兄弟磕头祈寿(资寿寺固名思义就是资以寿的意思,寓意多么好!),还是一生不停地为桌椅板凳加着楔子以求生活平安稳定的父亲,抑或提着白色涂料桶和小铝锅死死捏着火车票在站台肺咳奔走的民工,还是将征婚启示摆在地摊上兜售着中年的自己和拉着平板车在太阳底下拾荒的女人,包括那些司空见惯的乡村麻雀等等,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对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其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的生活的赞美。

我这里强调诗歌的“真”,即是真实、真诚、真情。在我们老家山上,同样也有一座由乡邻自愿出资修建的庙宇。听垸里叔爷婶娘们说,这座庙宇尽管规模很小,但管的地盘很大,所管之事也很多很灵验,日常生活中如有哪家大人小孩生病包括母猪下崽难产等等,主人都会到庙里求一求、许一许,烧几把纸、几柱香也就好了,灵验得很,这情景和诗人到药师殿为病重的兄弟磕头祈寿如出一辙,诗歌情感的真实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那常为家里桌椅板凳加楔子的木匠父亲的举动是既有生活的真实更有诗歌思想的隐喻,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些生活中的真实在诗歌中随处可见,故我们读起来感到是那么真实、自然和亲切。

诗歌情感的真实,是时代、社会和人民对诗歌创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检验是否是好诗真诗的标准之一。无以真不入诗、无以情不动人,这应是诗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俊才诗歌情感的“真”,与其长期生活在小县城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周围、熟悉其生活状况和喜怒哀乐有关,由此孕育出的诗歌自然与众不同,诗歌情感也就真实动人。

三、比拟撷于“准”。赋、比、兴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没有比拟不是诗,没有好的比拟就不是好诗。俊才兄的诗都有好的比拟,所以是好诗。好的比拟既要别出心裁,更要精准精确精当。如何用形象准确的比拟来表现诗歌主题和人物形象,并努力使其达到最佳效果,一直以来都是诗人们的不懈追求。俊才兄这组诗歌在比拟手法的运用上应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不管是“神,请赐我一剂良药/贴在人间的伤口上”;还是“如今,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生活,却总是摇摇晃晃”;抑或“似乎,陈年的肺咳/也要迫不及待地回家”,等等,无不给人以生动形象准确贴切之感,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异乎寻常地强烈,其作用和意义远胜于任何的长篇大论。

而要使比拟达到精准的效果也决非易事,这除了要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而外,还要善于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观察思考提炼而成。为表达某一诗歌思想主题的比拟可以有很多,但最形象最贴切最精准的比拟只有一个,谁找到了“这一个”谁就是高手,而高手往往属于那种眼睛向下并对生活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且具有较高诗歌才情的人,王俊才就是这类人。

从这个角度讲,我要说王俊才是“小庙的大佛”。由此我还想到了“猛将拔于卒伍”的名言,这对于诗歌创作同样适用。我注意到有些诗论文章曾提及,优秀的诗歌和优秀的诗人一般都源于基层乃至低层,王俊才不是低层但是基层,所以他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好诗。

记得一位大家曾为他的诗写过这样的评语:王俊才的诗始终关注底层民众的呼与吸、病与痛、生与死。他们以最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切入摇摇晃晃的生活,以有温度的情谊轻抚人间的忧伤;其写实、象征、突转与升腾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一闪。让我们为王俊才既立足大地又仰望天空的“底层生存写作”点赞。

此言不虚。


2019年4月10日


附:王俊才的诗


《在资寿寺》


直奔药师殿,一头磕地

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二头磕地,再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三头磕地,还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我兄弟,七零后,病前放羊

因贫困,一直未娶


神,请赐我一剂良药

贴在人间的伤口上

你听:北风正吹过他身体的破屋子

暮色降临

我的祈祷十万火急


《楔子》


桌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凳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当木匠的父亲

很会把高高低低的家具修理得

安安稳稳


如今

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

生活,却总是摇摇晃晃


《在站台》


一个民工的中年

与他背上的棉被流落异乡


左手上,是一只白色涂料桶

和一口小铝锅,右手

死死捏着一张


通往故乡的火车票

在冬日的站台,他有点微微颤抖

似乎,陈年的肺咳

也要迫不及待地回家


《摆地摊的女人》


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征婚启示

摆在地摊前

这样,更像在兜售

积压的中年

我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也不知道是什么摁下她

高贵的头颅

我只知道,在这条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上

一个女人的幸福,可以

比纸还薄


《拾荒的女人》


盛夏的太阳

赶着一个拉平板车的女人


宝马、奔驰、遮阳伞匆匆而过

女人皱纹陡峭,步履铿锵


这么多被城市抛弃的垃圾

紧张地抱在一起,稍一松手


汗粒一样的日子

就砸在地面,溅不起半丝烟尘


《石磨》


忘了,磨碎多少时光

牙齿空空,再咬不动一丝人间烟火


一只麻雀落下,又飞走了

黄昏像周角一样


在磨道上转了一圈

又转一圈


《立秋辞》


秋风暗藏着流火

秋雨一言不发


戊戌六月,仿佛

什么也没来得及改变


汾河从远方赶来

满载着洁净的天空


天空之上,万物葱郁

小野花羽翼丰盈


今夜子时,谁心细如发

为我文火煮粥


我为谁沐手三匝,轻嘬

一年的五谷丰登


原载:2018年11月13日 大家文学网


作者简介:秦时月,本名张友琴,男,湖北省作协会员。诗文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绿风》《诗潮》《诗林》《诗歌月刊》《散文诗》《湖北日报》等近百种报刊;入选《世界现当代经典诗选》《湖北诗歌现场》《新世纪诗选》《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职业院校学生经典诵读文本》《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等年选和读本;数十篇(首)诗文作品获得各种奖励。




附:乡村社会的艰难图存

——评王俊才长篇小说《桃柳坡》

段崇轩


广大乡村的现状与前途,已成为中国一个严峻而巨大的问题。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急剧地膨胀,众多乡村在迅速地萎缩、颓败,数亿农民在城乡夹击中不知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牵动着整个国家和无数的人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表现乡村生活方面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以致使乡村文学成为百年文学史的强大主流。但现在乡村文学衰退而城市文学兴起,乡村文学已不再能真实全面地展现乡村社会,不再能深入精准地把握农村的脉动与规律,不再能逼真鲜活地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学情境中,我读到了王俊才的长篇小说《桃柳坡》(北岳文艺出版社),让我沉浸、深思、感慨。俊才出生在山西晋中农村,曾当过20年乡村教师,后调到灵石县文联工作。他出版有诗集《孤旅》《遥远的乡村》、长篇小说《静升王》等。他是一位与农村和农民息息相关的底层作家,如他所说:“桃柳坡就是我生命的村庄”,“我的‘桃柳坡’何曾在梦里遗落?她似一粒种子,深深埋在我的心里。她像美丽的星星,时时闪烁在我生命的天空”。正是这种“底层性”,使他的这部小说饱含了生活本身的朴素、丰富、斑驳,是真正源于底层社会的作品,发出了来自底层的气息和声音。当然我们还不能说这部作品达到了什么样的思想和艺术高度,它还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和弱点。譬如对现实生活的发掘还不够深邃,在表现形式上还不大丰富,叙事语言上有欠细腻等。但它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农村社会廓大的现实图画,揭示了农村的种种困境与问题,呈现了农村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步一步的艰难探索,刻画了众多真实而复杂的农民形象。这样的小说,是深居城市的精英作家写不出来的,是自我中心的那些年轻作家写不出来的。它像质朴的土地、像葳蕤的野草,给当下萎靡的乡村小说带来了一股乡野之风。


《桃柳坡》是一部力图展示市场经济时代——晋中农村变革转型历史的作品。1990年代之后,中国农村被抛入商品经济大潮,传统的农业已不再能凝聚农民并保障他们的生活,农村和农民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个别农村富裕了,多数农村衰败了,一些乡村消亡了,绝大部分青壮年农民进城了,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这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桃柳坡在时代大潮推动下的种种遭遇,写出了它每一步的艰难跋涉。作者着重写了这个小村子的四五个重大事件:竞选村长、偷开小煤窑、养殖水貂、开发旅游业等。在这些事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道德等,但又往往是犬牙交错、相互作用。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子里,但辐射开去,牵动着一个乡、一个县乃至一个市,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城乡网络。桃柳坡的村委会以及乡政府,还有数百口农民,都期望能够村强民富,过上民主、富有的生活,但一次次的探索、变革,都事与愿违,以失败收场。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步步维艰。十多年过去了,山河依旧,村容未改,兴办的旅游业能否拯救古村和村民,依然是未知数。桃柳坡的兴衰沉浮,浓缩了山西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的历史命运。


作者不仅写出了一个村子的时代变迁,同时揭示了乡村社会的种种严峻问题。譬如村长(村委会主任)实行民主选举,本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与进步,但在桃柳坡却变成了恶性竞争。老村长王大年利用自己的权力利诱村民、贿赂上级、甚至雇用村民给竞选对手贴黑帖子;而新提名的候选人亮子则采用了“摊牌”“抹黑”“买票”等三套不正当举措,最终获得成功。这标明,所谓的民主选举,在乡村社会已经完全变调,幕后充满了算计、阴谋、腐败等等。怎样使村政权的选举真正实现公正、民主,道路还很漫长。譬如私开煤窑,在山西曾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经济潮流。山西地下有煤,自然是全省之福、百姓之福,但失控的滥挖滥采,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而且成为大批企业家和国家干部腐败、堕落的温床。小说真实地描述了两任村长在滥开黑煤窑中的胆大妄为,以及对乡县干部的腐蚀,最终导致抢夺资源、炸毁巷道,多人丧命、村子衰败。小说提出了经济发展中,如何抑制人的私欲膨胀,如何防范当权者的集体腐败等种种问题。譬如农村如何转型发展,像桃柳坡这样的偏僻山村,依靠农业难以致富,乱开煤窑只能带来灾难;村里响应乡、县领导的号召,大搞水貂养殖,结果依然是劳民伤财一场空。无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农村的转型发展路子,不是依靠哪一级领导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农民自己的发现、长期的实践、多方的支持摸索出来的。桃柳坡村很幸运,著名的柳导演发现了这个村子的古朴、优美,以小村为基地拍摄了一部叫《老窑》的电视剧,因此名声大噪,又引来了实业家王总,开发集休闲度假、民俗旅游、影视拍摄为一体的旅游区,终于使桃柳坡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希望。其实开发旅游区并非村民自己的创造,绝大部分农村也不会有这样的幸运,它只是一次偶然的“天上掉馅饼”,桃柳坡未来的道路依然很长。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桃柳坡村的艰辛历程,展现了旅游开发带给农民的生存希望。但愿桃柳坡能苦尽甘来,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新生之路。


《桃柳坡》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写出了偏远农村的现实处境、探求历程,而且在于写出了众多活生生的农民形象。当下的乡村小说,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有一种普遍的淡化人物形象的倾向,人物要么表现的是作家的思想理念,要么展现的是碎片化的生存欲望,缺乏一种鲜活、坚实的性格特征。王俊才真正熟悉他笔下的各种农民,用现实主义方法,努力揭示他们的社会性和个体性以及二者的关系,表现他们在历史转型中迷惘、痛苦、蜕变、成长,使这些人物显得格外真实、丰富、扎实。这里首先要说的是主人公二蛋这一人物。一部长篇小说选择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也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得失。作者笔下的二蛋,既不是那种纯正的传统农民,也不是那种开放的现代农民,而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浪荡者形象。但正是这样的人物,身上有更多的社会内涵,他的蜕变和成长才更能显示农村变革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这一人物的选择,显示了作者的一种苦心和匠心。二蛋在村里是一个没有地位和尊严的人。年轻时因欲望冲动欺辱了漂亮姑娘云云,坏了他的名声并传言他得了性无能疾病。从此他破罐子破摔,馋吃懒做,闲逛赌博,成为一个浪荡者形象。村里的竞选村长与滥开煤窑,无意中把他卷入了政治、经济漩涡,显示了他朴实、忠诚、聪明的人品性格。而煤矿爆炸、村政权瘫痪、无人可用的危难之时,他在闹剧式的选举中成为村长。他认真解决村里的矛盾和问题,响应上级号召推广养貂成为全县的典型,又参与电视剧的拍摄引来了旅游业的开发,成为桃柳坡的风云人物和有功之臣。他的性格矛盾而复杂,他懒散而懦弱、又本分而执拗,他务实而多变、又诚实而厚道,他愚钝而无知、又狡黠而聪明,他散淡而优柔又仁义而担当……  农民身上正面和负面的品格和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格外突出。农村变革激发了他身上的优良品德,使他成长为一个新的农民。这一人物在农村是有某种典型性的。


小说还刻画了多种多样的农民形象。譬如乡村社会的强者形象,老支书王大年和新村长亮子。王支书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权威并为全村做过很多贡献的老支书老村长。但他多吃多占、役使村民、霸占女色、贿赂上级,是一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村霸形象。后任村长亮子,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企业家,但他贪恋政治权力,玩弄种种手段,终于走上村长“宝座”。他法律意识淡薄,与老支书赌气斗狠,在人为的煤窑爆炸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是一位有实力有作为但缺乏理性的乡村强人形象。还有一类人物刻画得也很出色,即乡村女人形象。如出身贫困、嫁给二个男人,有着坚韧的生存能力、协助二蛋处理村务,最后成为桃柳坡村委主任的叶子;如生在地主家庭、经历强奸未遂事件,嫁给不喜欢的男人无奈认命、在拍电视剧中脱颖而出成为演员,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和高洁的人格的云云;如大胆泼辣、敢爱敢恨,既敢于成人之美、又勇于表现自己的赖大嫂式的女人老肉等等。《桃柳坡》只是一部小长篇,能写出这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见作者对农村人物的烂熟于心和在写人物上的扎实功夫。


《桃柳坡》在表现方法和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故事叙述的朴素、巧妙。全书不到18万字,但故事完整、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作者的叙述却从容不迫、有详有略,在故事中突出人物,在写人中推动故事,二者相得益彰。如小说开头从主人公难以启齿的暗疾切入,如小说高潮写柳导的爱情故事以及与桃柳坡的特殊感情,都是机智巧妙、富有寓意的精彩情节。当然,小说的叙事也有不足,即整个叙事显得线条较粗,叙述多而描写少,使作品少了一些细腻、丰沛的韵味。二是诗化手法的运用,作者写诗出身,对诗的意象、意境乃至诗的语言自然熟悉,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到了小说写作中。譬如写小山村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写二蛋的与云云的仇隙以及由恨到爱,写柳导对昔日情人的终生难忘,都富有浓郁的诗意。在朴素的写实方法中,融入诗意描写,给这部沉重的小说增添了一种温暖和生机。




往期回顾:


1、【荐读】王俊才《我看见父亲坐在石头上咳嗽》(连载2)(总139期)

2、【荐读】王俊才《会议模式》(连载1)(总136期)

3、【荐读】王俊才《洗衣的女人》(连载3)(总143期)

4、【荐读】王俊才《桃柳坡的女人》(连载4)(总145期)

5、【荐读】王俊才的《移民》(连载5)(总153期)

6、【荐读】王俊才的《清明雨》(连载6)(总160期)




名人名言:


“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做一位诗人就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探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够在世界黑暗的时刻道出神圣。”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序》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赵生斌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四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四告读者书(总738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