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呼唤(总818)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李少君,1967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神降临的小站》、《蓝吧》、《在自然的庙堂里》、《那些消失了的人》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教材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瑞典文、塞尔维亚文等,曾多次应邀参加美国、德国、法国、印度、越南、菲律宾、塞尔维亚等国国际诗歌及文化活动。被誉为“自然诗人”。所提出的诗歌“草根性”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诗歌关键词。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呼唤


李少君 


我们正在进入也是作为一种追求目标的阶段,那就是当代诗歌美学典范的建构阶段。这样一个即将出现的新的阶段,我称之为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向上,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


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的阶段,盛唐诗歌就创造了古典美学的典范。李白是自由、浪漫的象征,他背后代表着道教的精神。杜甫是深情、忧患的典型,他的感时忧国是一种儒家传统。王维则是“超脱、超越”的形象,他有佛家及禅宗的关怀。在古典文学中,由于文史哲不分家,诗歌里本身包含哲学观念和历史经验,诗融情理,诗人们集体创造了一个古典的意义世界,为社会提高价值和精神。


人类最高的存在方式应该是美的存在,甚至美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其实就是模仿美。人是在对美的追求中成为人的。因为,诗歌和文字正是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之一,所以应该成为人类的追求方向和目标。诗歌和文字,也使后人区别于前人。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接受启蒙,最终就是要使人类变得文明起来,并最终到达美这一人类最高的存在方式,这是人类的终极目的。而诗是通向这一目的的途径。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美本身包含真、善。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将拯救世界。


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语言建构的形象,美的形象,同时也是符合道德伦理和真实人生的。美学形象,乃人生之典范模式,具体到世界文化,有英国之绅士、美国之牛仔、中国古代之儒家士大夫等等;具体到诗歌,有前面所举盛唐之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在当代诗歌中,这样鲜明的美学形象,并因此呈现的意义世界,还是相当匮乏。


所以,向上,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目标。现代意义世界,应在天地人神的不断循环之中建立,兼具自然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因为,自然乃人存在的家园,这是基础;而对人性、人心、人道的尊重和具备,是必须的现代准则。神性,则代表一种向上的维度,引导人的上升而非坠落。只有在这样一个多维度的融域视野中,高度才是可能的,当代诗歌的高峰也才会出现。

所以,对这一个阶段我这样预测:首先,这将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时期。其次,应该是众多具有个人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的优秀诗人相继涌现。当然,最关键的,这一阶段还将有集大成的大诗人出现。我相信,在这个阶段,具有美学典范性的诗歌和诗人将出现,甚至,已经出现但有待发掘。这一阶段将确立真正的现代美学标准,呈现独特而又典范的现代美学形象,从而建构现代的意义世界,为当代人提供精神价值,安慰人心。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李少君:何谓诗意


作者:李少君


"诗人要有某种独特的才华,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比如赤子之心、童心、跳跃性的思维、想象力、联想能力、顿悟、高度浓缩的情感等等,是个人性情的展现,对外界的敏感与领悟,而很多人,也许饱读诗书,却不一定能写好诗,“非关书也”。当然,也不宜将此过于神化玄幻。事实上,也有很多人经过不断的努力,或生活中出现意外变局,突然有所感悟,诗越写越好。”

诗有神秘的一面。诗无法计划,没有一位诗人确切地知道自己下一首诗什么时候写出来,这就是诗的神秘性。一首好诗是非常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一次独一无二的创造,不可重复,一旦重复就变成了陈词滥调。诗最讲究独创,无法强行获取,有赖神灵附身,比如偶尔一瞥的震惊,比如毫无准备的邂逅,比如深夜的往事回忆,或凌晨的灵光一闪,人们对诗的敬畏,其实是对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灵感的敬畏,是对不可预料无法重复的突发的神奇的创造的敬畏。


废名对旧体诗和新诗有个分析比较,他说旧体诗由于形式就是诗的,所以怎么写都可以。新诗由于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反倒必须有一个诗意,然后围绕这个诗意来散发、展开,组织修辞,只要这个诗意存在,这首诗就成了。


“按一般理解,诗意,就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在情感立场上,有深情赞美的,有热情歌颂的,也有批判反讽的,等等;在表达方式上,有委婉的,有直抒胸臆的,有用象征或隐喻手法的,等等。”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所以,《现代汉语大词典》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


我觉得诗意应该是超乎寻常的,或人性的细微幽微美妙之处,是充满想象空间的,比如对日常世俗的超越,奇特的细节,微妙的氛围,来自自然的一缕芳香,生活的脱轨,灵魂的出窍,情感的突然积蓄爆发等等。比如某天你突然看到一幕,与你平时不一样,你就感觉到一种新的感受,产生新的情绪或情感,这可能就是一种诗意。


“ 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朗诵了巴西诗人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的经典诗篇《小花与丑恶》,写诗人在沮丧甚至绝望之时,突然当街发现了一朵花,“它的颜色毫不起眼。/它的花瓣还未张开。/它的名字书中没有记载。/它很丑。但它千真万确是一朵花。”这首诗立即获得了强烈的共鸣。”


近些年,巴西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状况持续恶化,贫民窟、毒品犯罪、贫富悬殊问题突出,但奥运会的举办,又给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所以,即使在灰暗、恶劣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中,诗人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当看到一朵花当街绽放时,诗人欣喜若狂,他提醒所有人予以关注:“请你们安静下来,停下手里的生意,/我确信一朵花正当街绽放。”诗人从中看到了生活的光亮,呼吁已经灰心的人们重新树立信心和理想,诗人接着写道:“它捅破了沥青、厌倦、恶心和仇恨。”这首诗,渴盼希望,向往美好,打动和激励了无数巴西乃至全世界的人民。


对于诗人来说,这就是诗意,这就是诗。人们读了,也从中感受到诗和诗意。


诗意,可能是一个细节,凝聚情感和记忆的细节,比如米沃什有一首诗《偶遇》,里面写到一个细节,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只兔子跑过,伸出手指了一下,整首诗围绕这个手势展开,回忆、怀念、含蓄而韵味无穷。


“诗意,也可能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情绪,诗人沉浸其中,独自吟咏,比如拉金的诗歌《为什么昨夜我又梦见了你?》:“为什么昨夜我又梦见了你?/此刻青白的晨光梳理着鬓发,/往事击中心房,仿佛脸上掴一记耳光; /撑起手肘,我凝望着白雾/漫过窗前。//那么多我以为已经忘掉的事/带着更奇异的痛楚又回到心间/——像那些信件,循着地址而来,/收信的人却在多年前就已离开”

诗意,也可能是一种强烈感受,一段深刻的感情,让诗人反复回味、加深;诗意,也可能是脑筋急转弯,或有点类似“禅”的顿悟,观念的转变,逻辑和思维方式的转换;诗意,也可能是一个突然的想法,一种新的理念,带有理想色彩和乌托邦性质;诗意,也可能是对某种旧的僵化的习见的反拨、纠正冒犯乃至颠覆,当然背后可能是人性的挖掘和人性的深入、改变或进步;诗意,也可能是一种自由的意志或追求,冲破束缚的解放感,人性和生命力的释放;诗意,还可能是一种大的关怀,一种情怀,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另外,还有历史及地域原因,一个国家民族的诗意与另一个国家民族的诗意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经验与文化沉淀不一样。中国自古山水诗就兴盛,而在西方,直到但丁,才开始在诗歌里描绘山,因为在欧洲基督教文化里,山是神灵居住之地,不可打扰。直到现在,欧美诗歌文学中的山还不同于中国,在欧美,有自然与人的一种对立关系,山水与人是对立乃至对抗的,而在中国,天人合一,山水和人是和谐共处的、融合的。


具体到对山水的描绘,及山水给人的感觉感受,我举一个例子,不同民族国度的诗人,都是描绘自然的“静”,但也有不同的细微的差别。


“ 中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一种中国美学的空灵悠远,在大自然中,人的寂静,心灵的寂静,显得深远。”


葡萄牙诗人佩所阿的诗句:“在绿荫覆盖的公园的长椅上,世界上所有的寂静都跑来跟我坐在一起”,则是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深刻的孤独。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则很有现代感,突出机器声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

特立尼达岛的诗人沃尔科特的诗句:“暮色中划船回家的渔民,意识不到他们正在穿越的寂静”,既肃穆又迷濛,还有某种梦幻感,仿佛一幅印象派的画。


美国诗人罗伯特·潘·沃伦的短诗《世事沧桑话鸣鸟》:


那只是一只鸟在晚上鸣叫,认不出是什么鸟,

当我从泉边取水回来,走过满是石头的牧场,

我站得那么静,头上的天空和水桶里的天空一样静。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

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


沃伦描述的这种寂静有一种直抵内心让人震动的力量,是人在经历沧桑后向往的境界,一种真正的内心的安宁,这样的寂静如古寺钟声一样深远而悠久的力量,长久地存储于记忆之中。


人们经常说好诗难以翻译,其实,有些诗意是可以传递的,比如“静”这种感觉,人皆有之。而诗,本就需要人内心安静时才写得出来,所以诗人对寂静总有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当然,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之美是很难翻译的,比如音律,比如氛围感,比如一些语言本身含有的深层内涵。”


所以有人说,能翻译的是意,难以翻译的是美。


我理解是一个个人敏感性和情感的问题。诗人比一般人敏感,也比一般人多情。而写诗,必须有情。


魏晋被很多人认为是人的觉醒或者说人的自觉的时期,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也这么说,宗白华先生说:魏晋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内发现了深情,二是对外发现了自然。表面上说这是两个发现,其实我觉得是同一个发现。因为自然可以理解为人对自我的一种深层发现。为什么说发现了深情?因为在魏晋时期,时局比较动荡,许多人命不保夕,深感生命短暂,就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的结果,发现感情非常重要。只有感情才使我们留恋、牵挂这个世界。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李泽厚先生甚至提出“情本体”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文化不是自然人性论的欲(动物)本体,也不是道德形而上的理(神)本体,而是情(人)本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情”。他说:人活着,惟一真实的就是积淀下来的你的心理和情感。只有“有意味的情感”,才能消灭虚无。所以,回到日常生活,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的态度,面对现实人生,“推动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确实,我们想想看,人类几千年,很多东西都消失了,物质外在的东西都消失了,但文字和诗歌会留下。一般的文字你也不会去看它,只有那些满怀深情的文字和诗歌才会让你反复去阅读、背诵。那些伟大的诗歌,过了上千年,你读了仍然感觉就是写的当代,因为写出了人的深厚情感。


情,应该是诗意中最重要的要素。古典诗歌有一个基本准则:有感而发,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一种现场感,你看到一个现场,打动你了,你产生了感情,你用语言包括艺术语言把这个感情留下来,就变成了一首诗歌。所以,诗歌或者艺术,可以说是形式化的情感,或情感的形式化。


有情才有意,意是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比如说你对某个人有好感,你的情感指向他,这个就是意。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你深情地投入了生活,你热爱你身边的人,热爱你的家庭,热爱你的工作,热爱你居住的城市所在的地方,真正地投入进去,它最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意义。你的人生就会有意义。即使你不在了,这种意义的作用还会持续下去,你写出的诗歌会感动人,你言传身教示范的孩子,学生会努力积极向上,你的友人家人会怀念你。所以,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深情地、执著地、投入地生活着,指向一个方向和目的。


“当然,写诗还需要语言的天赋、修辞的训练,以及技巧的积累,能够把情转化为艺术,转化为诗。所以,诗和艺术,可以说是情感的形式化,或形式化的情感。而如果没有诗的天赋,也可以深情地做别的工作,同样有意义。”

诗,感于心动于情,心统情理,但诗更重情,当然也融合理,最终上升为意。


诗歌,包括艺术,最能打动人之处,还是在其中蕴藏的深沉情感。这些情感唤醒人的经验感受。


沈从文先生在研究古文物时描述:“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玩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沈从文更进一步分析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也是常态,毁灭是常态”,但惟有有情的文字或艺术,是惟一可能为历史留下意义的媒介,“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远的空间,让另外一时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转,无有阻隔”。情被保留在某种形式中,历时空而久远,隔代流转,并感动后世。


确实,诗歌和艺术的本质,是情感依托一种形式的摇曳与洋溢。情乃艺术之第一要素几乎是公认的原则。

当然,这个“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小情小感,它也可能是情绪,或情况,或情景,或情调,还有情怀。


里尔克说“诗是经验”,这个经验,我理解就是沉淀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纠结,谁会记得生命中经历过的一般的人和事呢?你最记得清楚的,一定有过深刻的情感交集。


所以,情,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诗意,就是情转化的意。



一首注定引起争议的诗

李少君《流水》兴起风浪众多骚客同题“发烧”


文\海南日报记者魏如松


在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一首名为《流水》的诗作被发布在天涯网站,短短几天时间,点击率超过20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在新浪、今天论坛、诗选刊论坛等,这首诗同样反响强烈。今天,记者对话《流水》一诗作者,诗歌草根主义倡导者李少君,共同探讨《流水》带给我们的冲击性。


  记者:《流水》是你《2008秋季诗歌》三首中的一首,能谈谈这几首诗的创作背景吗?

  李少君: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途中》是近作,写于一次大暴雨中,直接坐在汽车里写的;《驴》是9月份去河南时写的,是对中原大地的感受和描述;《流水》其实是旧作。

  我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将《流水》拿出来发表,正好《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约稿,我觉得这几首在我的诗歌中都比较另类,比较符合他们的要求,就整理了给他们,同时贴在天涯社区和新浪的个人博客里,不想竟然引起轩然大波。

  诗人符力当晚连发了六、七条短信给我,说看了《流水》非常激动,谈自己的感受。第二天早晨,他又写了篇评论发到我信箱里,我也贴在天涯博客里了。结果这个帖子,几天的点击量就达到了20万。


  记者:在你的博客中,给《流水》一诗做的引题是:一首注定引起争议的诗。既然写作时就认为可能会有争议,为何又要写并且发表呢?

  李少君:写这首诗,当时就觉得内容和写法会有冲击性。拿出来,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写作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风格,我的写作态度强调真诚直率,忠于个人感受是第一位的。


  记者:《流水》一诗在天涯与新浪贴出不久,就引来无数争议,也有网友评论:“这首诗是生猛另类之作”,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争议的?

  李少君:我觉得一首诗写出来,都会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网友的评论,除了那些刻意攻击的、低俗无聊的,我觉得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记者:《流水》中的“她”,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能谈谈这个与众不同的“流水”代表了什么吗?

  李少君:我取《流水》这个题目,既有古人说高山流水的意思,又是对情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怀旧的意思。比如“逝者如斯夫”,还有斯人已去的惆怅。一切都是流水吧。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她”是一个有个性的独立女性,不过她已远去而已。


  记者:《流水》一诗的表现手法对人的感官有强烈刺激,在诗歌创作领域,国外有人这样下笔吗?这种写作方式是否不好把握?

  李少君:国外是否有人这样写我不知道,我不过忠于自己的感受,然后把它写出来罢了。这首诗写的时候很顺利,一气呵成,基本没修改,只是放了一段时间才拿出来。技巧上似乎比较自然流畅,没有什么雕琢。有人说这样的诗歌可遇不可求。确实,对于我来说,好像写这种风格的诗歌还没有过,以后能不能写出来也很难说。


  记者:你贴出《流水》之后,又出现了20位诗人写同题诗《流水》的现象,能谈谈感想吗?

  李少君:先是因为网上对这首诗有些误解,乃至恶搞,出现大量仿写,一些朋友为表示声援写了同题诗《流水》。后来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可以发挥,就邀请一些朋友写,准备编个小册子,这样就有了20位诗人写同题诗的事情。后来,又有些诗人自发写了《流水》表示回应。古代诗人们是经常互相唱和的,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们应该恢复这样的传统。


  记者:读了《流水》给人感觉就是作者敢写,这种敢写是否意味着对知识、文化、传统、思考等因素的彻底清除?

  李少君:其实说不上是敢写,诗歌往往都是积郁在心不得不发,一个情结积压在心许久,等待一个时机就会爆发。至于别人反应是“敢写”,也许是对于他来说,突破了他心中某种规则与戒律,这倒有些道理,诗歌是自由的产物,偶尔出轨在所难免。


  记者:你怎么看待传统与现代化的?在你的诗歌创作中,是否有意要摆脱传统的束缚?

  李少君:我是一个很看重传统的诗歌写作者,比如我写过一首《抒怀》: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祯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就是表达自己对一种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当然,我们毕竟是现代人,所以最多只能说有“古典情怀”。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摆脱什么,我们本身就是古典的传人。但有时候,一种现代意识占据上风的情况也会发生。但我对此没有什么特别自觉的追求与意识,我只不过和古人一样,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只是这个“景”和“物”肯定是现代的,是现场的而已。我愿意把自己的热爱、痛苦、忧伤甚至一些隐秘都写出来,至于大家喜不喜欢,我就不知道了。今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我也因哀伤写过一首《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刚上天涯社区点击率就达15万,跟帖500多,被20多家报刊、上百家网站转载,《印度教徒报》还曾以此为例说“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诗歌能做的,不过抒发情感,唯此而已。



附:

《流水》


李少君


每次,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

我在我手上散发的她的体香中

迷离恍惚,并且回味荡漾

我们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

一见面她就使劲掐我

让我对生活还保持着感觉

知道还有痛,还有伤心

她带我去酒吧,在包厢里

我唱歌,她跳艳舞

然后用手机拍下艳照再删除

我们最强烈的一次发作是去深山中

远离尘世,隔绝人间

我们差点想留下来不走了

可是她不肯跟我做爱

只让我看她的赤身裸体,百媚千娇

她让我摸摸她的乳房就抽身而去

随后她会发来大量短信:

“亲爱的,开心点,我喜欢你笑”

“这次心情不好,下次好好补偿你”

“我会想你的,再见!”

我承认我一直没琢磨透她

她孤身一人在外,却又守身如玉

这让我为她担心,甚至因此得了轻度抑郁症

而她仍笑靥如花,直到有一天

她乘地铁出门,将自己沉入水底

随流水远去,让我再也找她不到



《途中》


风雨苍茫中,驾车高速公路

看桥头悬挂广告称依山御海

脑海忽涌灵感,立即停车紧急道

我掏出笔,无限深情地写下:


旅途中常现诗意,如路边多小花

但或邂逅,就可随手采撷一朵


又一阵雷鸣电闪之后,我已写完

抬头发现此时雨已嘎然而止

一只白鹭从滴着水的青林里惊起飞过



《驴》


驴是家常色(如果有这种颜色的话)

尤其是它走在灰色的土地上

它几乎和周围混为一体


它慢吞吞地走着

正是生活本身的速度


马不一样,马会突然腾空而起

让我们惊异,以为它会跃身飞向天空

驴从来不会这样,它永远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无论前面是平地、溪流还是山坡


我们熟悉和司空见惯的还是驴

它就象我们的亲人、邻居和朋友


刊登于《海南日报》2008年11月3日



李少君和他那一支新奇生猛的“流水”

符力


李少君身兼诗人与文学评论家的双重身份,2006年前后写下的广受好评的诗作《神降临的小站》之后,他更加引起中国诗坛的关注了。他的内心充满温情、诗意和灵性,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浪漫气质。他没有过多的使自己的诗歌为理智所把持,他善于通过叙述或低语的方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他的不少好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感和直觉上的敏锐。在新浪博客里,他坦白自己喜欢美国诗人罗伯特·潘·沃伦的《世事沧桑话鸣鸟》。这一点,我相信。他今年写下的《四合院》和《暴风雪之夜》等作品都给人留下很深、很好的印象。“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夜晚,桂花香会沁入熟睡者的梦乡/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父母、姐姐、妹妹/都在静静的安睡”,这是诗人“作为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时最大的梦想”,温情滚滚,叫人无法不动容。当我知道《四合院》是李少君在巴黎街头思念国内亲人时写下的短诗之后,更是感怀万千:这是一个孝子、一个好兄弟的发自肺腑的关爱和美好愿望啊。在亲人身边和在异国他乡品读这首诗,心情必然大不一样。他的《暴风雪之夜》我个人很喜欢:


那一夜,暴风雪象狼一样在林子里逡巡

呼啸声到处肆虐

树木纷纷倒下,无声无息

像一部默片上演

我们铺开白餐巾,正襟危坐

在厨房里不慌不忙地吃晚餐

而神在空中窥视


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


当一个人的内心修为,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那是多么让人艳羡或敬仰啊。《暴风雪之夜》里所呈现的是一个诗人的从容、豁达和果敢的精神气质。其形象,英气勃发,光彩照人。他是“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的非凡之人,也是“君临这片海湾”的王者。

文如其人。通过品读李少君的诗歌,我认识了一个胸怀如海、气度似山的,充满爱之温暖的中国文人。幸甚。我一度认为,李少君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已在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内在气质上深深地打下“端庄正统”的烙印,不会轻易飘移甚至更改了。然而,当我今天读到他在新浪博客上发布的诗歌《流水》的时候,才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古板和偏见。大家请看这首注定会引发争议的生猛另类之作:


每次,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

我在我手上散发的她的体香中

迷离恍惚,并且回味荡漾


真TNN的牛B!《流水》的起句就把人惊得目瞪口呆。在这之前,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人这样下笔的?反正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国内再“下半身”的诗人中,也没有如此“大胆”刺激得读者火烧火燎的。简洁而利落的语言将“流水”的魅力,形象、传神地放射在读者面前,从而强烈地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和追问:这里的“乳房”就是“流水”那随风起伏的水波吧?这里的“体香”就是“流水”的迷人气息吧?光是这两个问号,就已经叫人感觉到一种桃色的美,直叫人心襟飘荡,想入非非。诗句那透入骨髓的敏感与细腻,叫人黯然销魂。

“乳房”和“体香”,是无限的美妙的事物,这里用来指代“流水”所具有的品质,洋溢着无边的魅惑力,刺激着读者对这支“流水”的本相,充满辨认和揭示的冲动。

酒吧、包厢、唱歌、跳艳舞、手机和地铁等等信息符号,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鲜活的都市生活气息。在当代非常宽松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年轻人都会从暧昧的灯光下闪进灯红酒绿的场所:的厅、宾馆和夜总会等等,以寻求感官刺激、满足动物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坐怀不乱者是没有的了,而多的是出轨偷腥的别人的男人、红杏出墙的别人的女子,以及晚节不保的剩男剩女,不一而足。这是一个滥情腐败、低俗无耻的世界,而要是有人真的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那可真是一个身披万丈蓝光的异端另类了。李少君向读者展现的这一支“流水”就是具有这样的不可思议:


我们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

一见面她就使劲掐我

让我对生活还保持着感觉

知道还有痛,还有伤心

她带我去酒吧,在包厢里

我唱歌,她跳艳舞

然后用手机拍下艳照再删除

我们最强烈的一次发作是去深山中

远离尘世,隔绝人间

我们差点想留下来不走了

可是她不肯跟我做爱

只让我看她的赤身裸体,百媚千娇

她让我摸摸她的乳房就抽身而去

随后她会发来大量短信:

“亲爱的,开心点,我喜欢你笑”

“这次心情不好,下次好好补偿你”

“我会想你的,再见!”


“我”,是一个试图把“她”拉下水的市井多情郎形象,一种摧毁坚守者的精神防线的破坏力量。诗人通过“我”的冲击行为,从侧面体现“流水”在污浊的环境下的清醒坚守和相对的自重自爱。这样的“流水”,明显区别于那种浅薄甚至污浊不堪的普通流水。这一支“流水”因其青春张扬而又若即若离的特殊气质,使她的无限魅力得以将其特有的光芒洒进读者的眼里,心里,使之“目眩神迷”。“我承认我一直没琢磨透她/她孤身一人在外,却又守身如玉/这让我为她担心,甚至因此得了轻度抑郁症”,这发自内心的表白,更进一层地体现了“流水”那令人神魂颠倒的风采。自然精准、生动而丰满的笔法,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个人的(反抗或者坚守)力量是薄弱的;对于莽原大地来说,一支“流水”的力量也是不足以翻天覆地的。君不见地壳运动,高山耸立,流水只能改道而行,甚至被永远地截流堵死,以致变成一潭死水。当然,“面积”大一点的“流水”最终也有可能形成宽阔的湖泊。总之,“流水”终将被另外的巨大力量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命运。诗人看到了“流水”的去向和状态。然而,正如西方贤哲所说的:“人类难以接受太多的真实”。反之,人类必将陷入某种失落甚至悲伤之中。毕竟,人心是肉长的,人的主观意志不是铁打的,只能承受有限的刺激。而诗人对“流水”迷恋以及对“流水”的存在状况的洞察,反而给自己平添了不尽的忧伤,惋惜之情和关爱之意溢于言表:


而她仍笑靥如花,直到有一天

她乘地铁出门,将自己沉入水底

随流水远去,让我再也找她不到


终于!“流水”“随流水远去”。这是多么无奈而又令人难过的事情。这样的一支“流水”,这样的一个“她”,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少数的个性突出、才情无伦的青楼女人,她只卖艺而不卖色。但,又不全像……总之,这“流水”就是与众不同,叫人难以忘怀。而她命运并不能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她终究是一支柔弱的“流水”,叫人“为她担心,甚至因此得了轻度抑郁症”。

《流水》里奔流着敏锐的透视和深刻的遗憾,还传送着对新的精神秩序的构建的呼唤。

总而言之,《流水》是一首构思新奇、语言肆意、想像力惊人的,流淌着人文关怀的作品,时代印记新鲜,不可多见。

《流水》以叙事的方式将鲜活的时代生活情节植入诗意空间,使作品增加小说味道,并跟“流水”形成互文、对照关系,从而收到了亦幻亦真、弹性非凡、空间延展迷离的艺术表现效果。语言虚实相生,诗意相关,隐喻生花。情味丰富而绵长。“然后用手机拍下艳照再删除”,这样的诗句,耐人品咂。

从《神降临的小站》读到《四合院》和《暴风雪之夜》,再读到《流水》,我才发现“端庄正统”的李少君文雅里面奔腾着诗意的狂野。李少君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有点奇特的人,他目光锐利,思想活跃、有灵性,想像力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他“敢写”。是的,“敢写”才是非凡之作诞生的前提。但愿他为中国诗坛带来更多的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震惊不已的作品。



诗歌的“草根性”特性

---著名诗人李少君访谈


来源:宁波晚报 陈晓旻


人物名片: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著名诗人,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任《天涯》杂志主编。著作有《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小说集《蓝吧》、散文集《岛》、《在自然的庙堂里》、《风情海南》、随笔集《南部观察》、文集《李少君自选集》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教材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瑞典文、塞尔维亚文等,被誉为“自然诗人”。


9月7日,他应邀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作题为《诗歌的“草根性”时代》的讲座。


记者:这次的主题是“诗歌的‘草根性’时代”,草根是网络时代的语言,您所阐述的诗歌的“草根性”指的是什么?


李少君:我所指的诗歌的“草根性”,是诗歌的特性,而不是写诗者的身份。比如杜甫是草根性的,李白的身份也是因为诗歌自下而上变化的。诗歌,一种是扎根传统的,从传统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地成长变化而成的。


我强调草根性,一是强调传统的继承和现代的转化,包括语言艺术的积累、修养与学习,二是应该从生活实践中、从人的身体力行之中,探索开辟一条现代之路,这样的诗歌才有原创性。这样,才可能为当代诗歌寻找一个广大而扎实的基础。


记者:唐诗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李少君:从初唐到盛唐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非常普及,一个农家子弟、平民子弟,就可能朝为耕田郎,暮为读书郎,因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浓厚。


唐代读书的风气浓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说法,说当时那些人在放牛归来的路上,都会对诗,而且能够背诵诗歌。据说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三个人去歌楼,他们三个人打赌,说他们的诗到底谁写得好,就看那个最漂亮的歌女背诵的是谁的诗歌。结果最漂亮的那个歌女背了王之涣的一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诗歌普及程度是很高的,普通人都能够背诗歌。我们先不说质量,初唐到盛唐100多年出现的诗歌数量是它之前1000多年出现诗歌总量的几十倍。


如今,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文学创作,首先一个就是要数量大,只有量多才能质好。什么叫好作品?好作品是比较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为什么能够普及,除了它是一个稳定的时期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和文化传播的成本。


记者:您去年搞了个“中国好诗歌”评选,让人想到“中国好声音”,诗歌创作会变成娱乐吗?


李少君:这其实是关于诗歌的传播问题。因为网络的快捷比较适合诗歌的传播。


之前我一直在关注诗歌的创作情况,自2009年8月起,每月集中推荐一批好诗。主要面向年轻诗人,目的是向网友呈现生机勃勃的21世纪汉语诗歌的当下真实现状。去年,我受“中国好声音”的启发,觉得在“海选”的基础上还应该引进专家机制,因为真正好的诗歌应该是大众和专家都认可的。自2012年9月起,我邀请四位不同风格的诗人联袂推出“中国好诗歌”,每月一次。在我发布的好诗每月推荐的基础上,每人再选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以点评,在网络、微博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供广大诗友讨论。


我不担心对于诗歌的创作和研究会变成娱乐,好的作品不怕娱乐化,好东西不怕炒作。相反,如何加强诗歌的传播,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这些年来,苏州的“三月三诗会”,采取纯民间的文人雅集形式,成为江南和全国诗人的盛会。


记者:您认为评价一首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李少君:文学首先是发源于情感。只有你对所写的东西有真正的感情,你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歌。


诗歌具有超越性,又以抒情为主。评价一首诗歌的好坏,首先是看到诗歌的第一眼,是否喜欢,然后开始分析诗歌。主要从诗歌的情感、语言、意境以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上进行评价。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人,是因为它唤起了你的某种记忆,或者是它所描述的一些东西与你的某些经历相似。


记者:给我们分析下当代中国诗歌的状态?


李少君:与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相比,当代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诗歌的精英化特征正在淡去,推动诗歌发展的主导力量不再是中心城市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写诗更多地成为个人的心理需要---自发喜爱并自觉创作,没有诗歌,生活就显得不完美。这当中,网络诗人、地方性诗歌群体、女性诗人成为当代诗歌创作的三支生力军。


记者:您对地域性的诗歌做过专门研究,您觉得我们江浙一带的情况如何?


李少君:江南地区的诗歌传统深厚,古典文化整体实力雄厚,艺术的总体水平也很高。首先是出现了很多诗人,数量很大。其次是生活和语言结合得很好,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因为江南地区较为注重生活的精致和舒适,人文素养和氛围都很好。


记者:您如何看待诗歌的写作流派?


李少君:其实诗歌流派现在的高潮已经过去了。诗歌流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末比较盛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地方性诗歌在兴盛。你看,就拿浙江来说,宁波的诗歌很强,丽水的诗歌也不错,现在温州的诗歌也在发展。我认为,现在诗歌流派这概念在变淡,而地方性诗歌的这个概念在变强。


记者:您本人诗歌创作的观点是什么?您觉得您的诗是属于哪个流派的?


李少君:我的创作没有流派,是一种自然诗歌。我的诗歌可能跟南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有地域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我觉得诗歌创作没什么诀窍可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前提。其次,你写作的时候记住八个字: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我的创作不会刻意,但是我很努力,主动地追寻诗歌,被动地等待灵感。


记者:您赞成孩子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的教育模式吗?


李少君:唐诗三百首是世界性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经典,在西方很多地方它也是教材。如果出国你就知道,所有的汉学最先要学的就是唐学、唐诗。你看现在有名的汉学家,都是研究唐诗的。在西方各大院校,能站住脚研究汉学的,唐诗永远是排第一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些诗人是最著名的。


从内容上看,唐诗三百首非常健康,所以我主张小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时,最好背诵唐诗三百首。你有了唐诗三百首作为底子之后,再广泛阅读当代诗歌、西方诗歌,就容易理解了,因为你有一个基本的美感、基本的判断在那里。




李少君:“春天里的闲意思”


魏天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少君的《自然集》是一部有野心的诗集;不是对自然的野心,也不是对诗的野心,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地说,对人类书写中自然的位子进行再思考与再探索的野心。而似乎没有什么比诗歌能更好地承载这一使命:诗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我们可能忽视了诸如“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经典论断中隐藏的问题。

       学者林庚先生解读过《郑风风雨》篇。他说,《风雨》三章意思相同,而我们独喜欢第三章;三章前半各换了一半字眼,而我们独记得“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为什么?除了“如”字所呈现的事物的“夹缝”状态,让人有所待,我觉得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今人如何认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种艺术手法中,景的位子和作用。这实际上牵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我们如何去认识传统诗词中物我的关系。林先生追问:“然则到底是因为君子不来,所以才觉得‘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呢;还是真是风雨沉沉,鸡老不停地在叫呢?这笔账我们没有法子替他算,诗人没有说明白的,我们自然更说不明白。……而你若解得,此时他们一见之下便早已把风雨鸡鸣忘之度外,一任它点缀了这如晦的小窗之周,风雨鸡鸣所以便成为独立的景色。那么人虽无意于风雨鸡鸣,而风雨鸡鸣却转而要有情于人。”(《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很可能,诗人只是如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或者说,那只是他日常生活环境的再现,他如此熟悉,便信手拈来,看似无心却让后人玩味不已。今天,自然的面目已被扭曲,个体生活环境大都已变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与此同时,物我的关系成为任何诗人都要面对和处理的“课题”,自然变成“表现对象”,不再是人之所从出的存在。

《自然集》的意义在这个语境中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郑风风雨》篇描绘的是天色将晦未晦之时,深情款款;李少君有首诗叫《傍晚》,写夜色来临的情境,情意绵绵又不动声色: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我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聚集围拢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答应声

使夜色似乎明亮了一下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带给我们的颤动感,由喊声而来,在回应声中再度被拨动,“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诗给我们的这种感觉是舒适的、美好的、温暖的。“明亮”是心的感应,在那一刹那,“我”可能了悟,夜色不可能被驱赶;夜色此时此刻是恰如其分的,它似乎有情于“我”,十分体贴地包裹/显示父子之间长久的情感上的腼腆和默契。如同《风雨》篇中的相思之情,父子之间的这份情意也殊难捕捉,但又确实被定格并传递出来。

在这首诗中,夜色作为自然时序的存在,并非刻意的安排,也没有刻意的情感表达,这是它给人以舒适感的原因,也让“夜色深沉”有了某种特殊的、超越自然景观的含义。不过这些是读诗者的感受,至于诗人自己,在书写自然时,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这样的分别已没有那么重要。对李少君而言,重要的是你在自然中获得的一切,将会一一反弹回自然中,以保持其混沌的状态:


一团黑云笼罩下的山间小城

大片白云映照着的海边寺庙


我一路独自开车

从交加大雨中抵达明媚晴空


迎面而来的鸟鸣对我如念偈语  (《偈语》)


从黑云、白云到大雨、晴空、鸟鸣,这些偶发的自然现象似乎是必经的路途,只为一个人,只为一个愿意穿越这一切而忠实于自我内心的人。每一声鸟鸣都如一个偈语,每一个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究竟要讲述什么,并没有我们通常想象得那么重要。说破的偈语不再是偈语,被点破的故事只剩一点残渣。那么多的新田园诗或新山水诗之所以让人感觉虚以委蛇,是因为诗人那么轻易地声称从自然获得了“启示”——他们不是为自然而是为那“启示”激动不已。他们其实还是在“利用”自然,他们对自然的“发现”——如果有——也只是为了映照自己的不同凡响。在人之所见的景物中“发现”人之未见,这一直被当作是写作者的本事,被当作衡量写作水准的标高;而景物对此无动于衷,就像李少君在《春天里的闲意思》中说道的:“这都只是一些闲意思/青山兀自不动,只管打坐入定”。

这当然不是说,诗人李少君没有从自然中获得启示,而是说,是把自然当作观照对象以从中“榨取”某些貌似深刻的“主题”,还是以万物有灵的信念,把自然看成是与“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主体,抑或是,没有忘记人类从自然中来,与自然须臾不离也息息相关,返回自然就如同返回婴儿的襁褓——我们并非只面临一种选择,尤其是在今天,在自然变得岌岌可危而人类并未因此变得强壮与无敌的情况下。李少君更愿意做一位大地上的浪游者,像他的前辈一样。他的阅历已足够让他意识到,一个人最终走上了无数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绝非无缘无故,在今天这甚至需要比所谓独辟蹊径更大的勇气。浪游一词在李少君身上凸显的是随意、随行、随性,就像黄昏渡口边的那位渡船客,眼神迷惘,有所待又无所待;他的困惑不属于他自己,不妨看作是人类自身困惑的再一次显现:曾经有那么多的人走到了这里,面临着极其相似的情境,浪游者的每一次前行仿佛都是一次轮回,这正是让诗中的“他”深感迷惑的地方。在这首诗里,诗人那种“有意”的、略感“生硬”的古典氛围的营造、渲染,那种语言的“不自然”,正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这个人,也就是看清我们所有人摆脱不掉的困惑:


暮色中的他油然而生听天由命之感

确实,他无意中来到此地,不知道怎样渡船,渡谁的船

甚至不知道如何渡过黄昏,犹豫之中黑夜即将降临    (《渡》)


又一个熟悉的“即将”,那样一个“夹缝”状态,古典和现代诗意的渊薮,也就是诗中的“他”和写诗者和读诗的我们逃不掉的前定。是的,不一定非要在暮色中,不一定非要在渡口,也不一定非要有野花和流水,但为什么是这样?同样,为什么诗人要说,“院子里的草丛略有些荒芜/才有故园感,而阔叶/绿了又黄,长了又落……”(《故乡感》)?

人生活在自然中,这本是常识;也只有日益疏远自然的现代人,才会把自然看作是可以、应该贴近、亲近的对象,一种外在于他的存在物,一种可以像珍玩一样把玩、咂摸的秘境。由此不难理解在今天,为何一个人守着一片湖水、一条小溪,经年累月地观察、思考,会成就一部著作,成就一个人的名声,而仍然会让大多数读者止步于纸上的风景,停留于自然是人类家园的空洞的想象。李少君在诗中往往用“故乡”或“故园”取代“家园”一词,不仅仅是出于中国文人文化情结的惯性,而且也是在指认自然在何种意义上塑造了个体生命;正像“荒原”一词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故乡”/“故园”是要从自然中分离出那一个池塘,那一座青山,那一条小径,那一座深斋……卡夫卡说:“故乡是有声的呼吸。”而失却故乡的人无异于死魂灵。现实是,许多人有“家园”,没有故乡;许多人有绚丽的纸上风景,飘来的还是油墨的气味。从这个角度说,《自然集》中的许多篇章倾注于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书写,并未偏离诗人所要思考和探索的主旨。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深斋——致李青萍》:


落叶纷飞,她唯一的希望只剩下虚构

她为自己虚构了一座深斋

重重院门,有高大静穆树木护卫把关

闭门,可以远离尘世,孤独自守

宛如山洞,又仿佛坟墓,她在此苟且偷生


深夜,灵魂在另一个遥远的星球醒来

星光熠熠……


李少君说:“诗歌是一种心学。诗歌感于心动于情,从心出发,用心写作,其过程可以说是修心,最终又能达到安心……”“安心”是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的另一层含义上;也就是说,诗人希望在自然中达到人的自然状态。若说李少君诗歌的启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失却的本心和本性,不一定都与无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也不一定只有回归自然这一条路可走,就像《自然集》中的许多诗,事实上呈现出矛盾、冲突的状态——如前所言,诗人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的困惑,他不会回避或掩饰。我们是否真的像很多人所描述的那样,一当背转身离开乌烟瘴气的城市,走入自然,仿佛立刻就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洁净。我在李少君的诗集中看不出这样的信心,相反,当他说道“安心”时,他的心惶惑不已。不过——


 

还好,我还拥有安静

和可以安静下来的能力(《永济》)


 刊《文学教育》2015年第十一期



诗人李少君:中国诗歌的三种力量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王光明


12日下午,深圳民间读书组织“后院读书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了又一次的读书召集活动,这次读书爱好者们热议的题目是“诗人之死”与当代诗歌。海南省文联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做客本次读书会并担任主讲嘉宾。


  近现代中国诗人自杀事件时有所闻,著名诗人海子、顾城,2008年广东诗人吾同树都令诗歌界扼腕叹息。李少君认为,“诗人之死”同西方文化的本质冲突关系很大,近代精神危机是诗人自杀的重要原因。那么,中国当代的“诗歌精神”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跟我们的时代有什么关系?该如何评价当代诗歌的不同流派?


  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李少君认为,诗歌在中华文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个言就是文化、文明,都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没有诗就没有文明、文化。在所有经典里,《诗经》总是排第一。”李少君分析原因可能同中国文明的承载方式有关。一是中国的象形字的永恒性。“象形字的‘日’字,从几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发明这个字以来,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日’,这从来没有变化,就是指“太阳”,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如“月”,它的基本的含义没有变化,会产生一种恒定感,你通过认识这个字,就认识到了什么是永恒,而其他拼音文字则可能衍生出很多变化;二是它有超越性,有象征意义。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它可以代表一种美好的象征,我们说“月”,它既是指月亮,同时带着一种美好的感情,超越性导致中国文字包含宗教性,所以林语堂说,在中国古代,诗歌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苏东坡有诗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实这句诗应该反过来读,他说因为月亮有阴晴圆缺,所以人有悲欢离合,也许离的时候很痛苦,但是你想这是自然规律啊,月亮有阴晴圆缺,那么我也有悲欢离合,这也是自然规律,这么一想他就得到一种安慰,通过诗歌中国人获得了宗教的体验。”李少君说,中国的诗歌作为宗教,或者象形字作为一种宗教,有一点可以看出来,比如说书法为什么会流行,通过不断地抄写,书法变成了一种仪式,这是一种对诗歌的崇拜、对字的崇拜的仪式,中国人对诗的崇拜是通过书法,当然还有朗诵来完成的。像我们从小读《三字经》,实际上就是诗歌,诗歌决定、引导人们怎么去看世界、看人生,比如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人生观,实际上这些东西,通过从小读这些东西,诗歌已经深入你的人性,像《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你认为人的本意是善的,西方可能通过圣经,我们则是通过诗词教育,培养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当然这种宗教感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中国不太可能有真正的宗教感。比较西方文学追求外在超越,中国文学是心学,它是一种修心、不断挑战,追求的是一种内在超越。作家史铁生说得好,他说文学不是拳击,不是想要打倒什么,文学更像是跳高,每次升高一点点,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在中国,文学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草根性可能发起新的文学革命

  

  中国文化现在开始有复兴的迹象吗?李少君说,中华文明是一种诗兴文明,诗歌文化,如果诗歌不复兴,文化是不可能复兴的。那么从诗歌角度看应该说中国现在开始有这个迹象,中国诗歌出现了三支力量,一是通过网络创作并且能够迅速地传播,这同盛唐时期诗歌通过手抄本传播很像,中国有10000多个诗歌网站,而且中国写博客的人按比例来讲诗人是最多的,“因为诗人写诗主要是让别人读到,卖不卖钱他不在乎,所以很多诗人他根本不靠诗歌来赚钱,很多诗人可能是领导干部、大老板,但是他爱写诗,希望别人看到,把它贴在博客、网络上面,互相转发。”二是地方性的诗歌团体非常活跃,三是女性写作流行,换个说法就是“新红颜写作”,现在大学学文科的80%都是女孩,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诗歌,中国的文学将是女性的天下,日本现在基本就是女性的文学,中国以后也会走上这种路。李少君强调草根性可能发起新的文学革命。


  该如何评价当代诗歌的不同流派?李少君表示不赞成随便批评别人。现在社会上动不动批评我们这些诗人是什么梨花体、羊羔体什么的,为什么随便唱卡拉OK不会有人批评?听五音不全的人唱歌我们可能还听得津津有味,人家爱写就应该鼓励人家写,你不看就行了,实际上流行歌曲和诗歌还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是先满足自己,再满足别人,对吧?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也根本没想到满足别人,当然最后的效果是满足了别人。”(作者:王光明) 


 

作品赏析李少君的诗:


《垂杆钓海》


我坐在高高的悬崖上

垂杆钓鱼

我感到:我只要一提起杆

就能将整个大海都钓起来

一根线就将整个大海牵起来

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力量

可以牵动你整个的心和整个的世界?



《天涯》


世外大洞天,但我宁愿长居于此

守住心中一方小洞天

吟赏烟霞,驱驰云浪

幽寂中常起雅兴,彻夜吹箫

或孤独时一个人远走南山

明月下自行燃放烟花

偶然,行走落叶间

会溅起零落草丛间的三两只蟋蟀

彼此都会一惊

海风中摇曳的明艳的三角梅的背后

是海角,更远处

是天涯……



《台风天》


台风天,人们如困在笼中的野兽一样焦虑

铁路公路轮船飞机都停了

海南岛成了一座孤岛

四面大海,飞溅的浪花拍打着礁石

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被抛弃

被上帝丢弃,像无人领养的孩子

惶惶然不可终日……

人们只能在狭窄的房子里守着电视

在黑暗中盯着手机烦躁地反复刷屏

窗外张牙舞爪的树枝,扫荡着高墙

一下,一下,又一下……

而我在暴风雨中酣睡

一副彻底沉入另一个世界的表情

一阵又一阵对于世事不管不顾的响亮鼾声



《并不是所有的海……》


并不是所有的海

都像想象的那么美丽

我见过的大部分的海

都只有浑浊的海水、污秽的烂泥

一两艘破旧的小船、废弃的渔网

垃圾、黑塑料袋遍地皆是

和我们司空见惯的尘世毫无区别

和陆地上大部分的地方没有什么两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

只要有可能,我仍然愿意坐在海滩边

凝思默想,固执守候

直到,夜色降临、凉意渐起

直到,人声渐稀、潮声渐小

直到,一轮明月像平时一样升起

一样大,一样圆

一样光芒四射

照亮着这亘古如斯的安静的人间



《海边小镇》


这个寂寥的海边小镇

只有一朵云在上空徘徊

街头空空荡荡,居民踪影全无

只有一条狗在探头探脑

只有一群鸟儿貌似不速之客

自己在门前觅食

只有灰白斑驳的老钟楼

破旧得俨然自古就已如此

只有路边的凤凰花开得还算热烈

每天都是新鲜绽放

我在一家小旅馆听了一夜风雨

第二天起来,地面洁净,天空晴朗

风雨仿佛从未来过



《南渡江》


每天,我都会驱车去看一眼南渡江

有时,仅仅是为了知道晨曦中的南渡江

与夕阳西下的南渡江有无变化

或者,烟雨朦胧中的南渡江

与月光下的南渡江有什么不同

看了又怎么样?

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



【百定安赏析】


李少君的诗,向来清浅明丽而又若有所思,夹叙夹议,洞微知著,有些机灵,有些感慨,而且有一种生化万物的能力。这源自于诗人精微的观察力和与自然熔融合一的自觉意识。诗的轻,不易写,写到虚化,则更难。照目前的写作,诗人是愈发怀着一颗谦卑之心,低开高走,舒缓而又层层揭开潜伏于大千物象的种种幽秘启示。这使他更加贴近通达了悟的禅意,也是诗人当下心态的不二写生。 


【贾勇虎赏析】


读李少君这组短诗,让人一下就想到《诗刊》最早的主编艾青,想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树》《沙》等短诗名篇,而细细赏读完《天涯》《海边小镇》《南渡江》等佳作,我们更从中窥视到一种跟艾青相似的优秀诗人、优秀的诗刊主编的特质,那就是平和,亲民和深深地爱他触过的土地。


《垂杆钓海》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涯》中诗精灵般跳动的蟋蟀和三角梅,《台风天》中貌似酣睡实则忧民的焦虑,《海边小镇》每天都新鲜绽放的凤凰花,以及《南渡江》在晨曦、夕阳、月光下给诗人那“好一点点”的心情,无不给人一种既练达又沉稳,既清新又深邃的感受,犹似走在艾青的热土,犹似陶醉在严阵月下的练江……。


【红力赏析】


《垂杆钓海》这首诗的隐喻特征是明显的。想象力是奇特的。初读觉得不合情理。细品觉得很值得玩味。“高高的悬崖”、“垂杆”、“大海”这些表面具体的意象其实都是虚像。这些虚像在最后一句中都落到实处。给这些虚像赋予了可以玩味的意味。我读到的“大海”是心海。而这个在心海中的“钓鱼”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垂钓希望。因而也就会读出不同的垂钓趣味。


《天涯》这是一首即兴。李少君的诗往往从大处起兴,让思绪漂浮于时空纵横,然后逐渐收拢到眼前的景致细节。形成一种虚实相融的诗意境界。这首也是面对眼前之景,先直抒情怀,让思绪在他的意念中自由地飞,并感受那种飞带来的各种快感。最后自然地落地在眼前“海风中摇曳的明艳的三角梅的背后”的具体景致中。而这种镜头的聚焦并没有完结,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等着:“是海角,更远处/是天涯……”在镜头聚焦后,又忽然把镜头推向远方,给读者一种开阔视野的快感。而诗人寄托的情就在这样的虚实结合的意境中自然流露出来。

《台风天》天灾面前最考验人性。面对同样的天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表现。诗人其实是通过天灾洞察了世象,获得某种彻悟,于是就有了“而我在暴风雨中酣睡/一副彻底沉入另一个世界的表情/一阵又一阵对于世事不管不顾的响亮的鼾声”。这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大悟。是一种经历暴风雨后的超然。而这种超然不是靠空洞的说辞的方式达到,而是靠精彩呈现超然状态让读者拍案叫绝。

《并不是所有的海……》从现实入手,直接撕破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的对海的美好印象,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而破不是目的。破的目的是立。诗人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重建了自己对大海的爱。而这重新构建的是深扎于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灵或精神的家园。是与现实之丑无关的一种孤独的情感慰藉。


《海边小镇》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有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致。景致似乎是客观的,但景致其实也是主观的。诗人笔下这个海边小镇是空旷的寂寥的。这也许是诗人的心境造成的。所谓象由心生。或许人生的孤独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感觉中。就如眼前的这个海边小镇。这种孤独感在旅途中尤其显得深重。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旅途呢!好在生活也是常常充满惊喜的,我们常常是在“听了一夜风雨”之后,“第二天起来,地面洁净,天空晴朗”。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我们多愁善感,我们经历各种磨难,但我们的自愈能力是很强的。我们甚至会选择性健忘。在刚刚经历孤独痛苦之后,我们的确会感觉到“风雨仿佛从未来过”。


这首《南渡江》我非常喜欢。不是因为他写出了多么好的景致,也不是他有多么惊人的句子。我喜欢它,仅仅因为它表达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真实情感。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南渡江。这条江只住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每当我们遇到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我们都会象诗人一样去到它的岸边,看它一眼。“看了又怎么样”?“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仅此而已。仅此而已,足矣!



【何春笋赏析】


李少君——在自然意境中行走的歌者


扎根于生活,取灵感于自然之中,把内心思想的火花在意象之树上点燃,既遵循传统的诗歌美学,同时又注重构建现代诗歌的内在底蕴,善于把自然中的事物在心灵深处“点化”处理,从而传递出诗歌的灵动性,让读者在具有画面感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精神的愉悦,同时也与诗者产生内心的共鸣,这是诗人刘少君最善于把握的,也是他诗歌的显著特征!

让诗歌回归于所谓的“草根”,也许才是热爱诗歌,或者说不断在诗歌道路上探索的诗人应该去努力的方向,这样,诗歌的艺术性才会对大众产生更深刻的影响,从而让诗歌的生命力得到更持久的营养滋润,才会让诗歌的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垂杆钓海》诗人不是在垂钓,而是钓一种心境,钓一种气魄,钓一种思考,“牵动整个内心和整个世界”的一种撬动的力量,一个没有气度的诗人,是不具备在生活这浩淼的深海里闲情垂钓的,身处“高处”,只要一“提杆”,一切均在起杆的瞬间得到“提升”,这也是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内心情怀,也是文字带给我们的一种“牵动的力量”,万事万物,都在“一线之间被牵动着”,这是内心游走在天地自然中的豁然,也是内心于天地自然中的一种沉淀!


“海风中摇曳的明艳的三角梅的背后,是海角,更远处,是天涯……”善于捕捉生活中细节的意象,从而在同质化诗歌的表现之外,把诗歌的灵魂得到延伸,张力十足,亦实亦虚;“而我在暴风雨中酣睡,一副彻底沉入另一个世界的表情”,在飞机轮船公路铁路都停了的台风天,在“人们如笼中困兽一样焦虑”的台风天,诗人却呈现出一种处变不惊的精神状态,那对于“世事不管不问的鼾声”,可以在台风天,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一阵又一阵”,诗人的胸襟和气场在文字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一场从所有的海面升起的明月,照着这个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明白,看得到美好的人间,在这里,不得不谈到一个诗人该具备的内心修养,修养有多深,就注定从自然的意象中可以看得有多透,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人事,“站在须臾之巅,方可将万里浮云看穿”,内心格局有多大,就将注定眼光可以看得有多远!

最后看看诗人用语言构建的自然画面,海边小镇上,听了一夜的风雨,而第二天整个视觉里的世界如此清新,好像风雨从来没有来过,那是内心明镜的映射,也是有怎样的内心,便会看到怎样的世界的一个写照,心性决定了诗性!


所以,一个善于在自然天地间行走,一个善于捕捉自然力量,从而让自己的胸襟博大的诗人,必将是一个精神深处的歌者;一个可以化内心为诗的诗人,也必将赋予意象更深的意境,让自然的一切事物在笔下流动起来,自然而然的流淌为诗;我们每天都在整理“诗心”,“收拾心情”,就如同“每天,都要驱车去看一下南渡江,或者,烟雨朦胧中的南渡江,与月光下的南渡江有什么不同?看了又怎么样?”是的,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在自然的胸怀中,那是一种修心,那现实中的“南渡江”已经完成了一个很好的象征意义的转换,诗人以敏锐的视觉,赋予了生活中众多意象新的寓意,这是一种诗歌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拓展,也是内心最具有力度的不一样的思索,看似信手捻来,实则暗含“匠心”!



【只蝶痴梦赏析】


诗人李少君的诗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以文字做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在人与自然之间用诗歌语言特有的形式,建构起一座人与自然互通的神秘桥梁。这座桥梁质感,内蕴,奇异,梦幻。


譬如他的一首《垂杆钓海》,这首诗歌意像的诗意切入。正是人与世界互通的一种人在天地中,天地在我心的一根鱼线可以牵动整个大海。正是诗人心灵的介子纳了须弥世界的一种神驰八荒的另一种表达。


《天涯》是诗人行走自然中的一种灵魂觉受。尘世之内与尘世之外,诗人是一粒可以自由穿越的禅悟的尘埃。


《台风天》诗人镜头般地呈现出台风来时,人与事物在暴风雨中的不同反应。以及自己在台风来时的从容。进而折射出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社会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海......》是诗人对社会某些丑陋现象的一种无奈述说。但诗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却也有着洁身自好,自我守着纯净良心与道德底线的良知。

《海边小镇》如一幅静谧的水彩画。寂寥的小镇仿若世外桃源。夜雨敲窗,洗涤诗人安静的灵魂。


《南渡江》也是诗人借助自然来安慰喧嚣尘世中自我灵魂的一种屡试不爽的睿智之举。由此,可以折射出诗人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纯净内心。


诗人李少君的诗语以朴实见长。他将自我细腻的情感,以及他所要呈现的诗歌意象,深藏在他看似平淡,朴实无华,实则韵味深长的诗语里。他的诗歌没有哗众取宠的成分,朴实,自然,清新。


2018.06.19


【吕本怀赏析】


微品:


海南是李少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第一站,他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最终成长为《天涯》主编,这组诗的题材与诗意应该都出自于那个让他一直魂牵梦绕的小岛。同时,李少君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自然诗人,这组诗所呈现的情景,所表达的感悟,应该都与自然相关。


初读《垂杆钓海》在两年之前,当时我很惊讶于诗人的想象力。于一般人而言垂杆只用来钓鱼,他却“只要一提起杆/就能将整个大海都钓起来/一根线就将整个大海牵起来”,这看似有些不合情理,但因随之而来的一问,让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诗人心里的可能。一般人钓鱼肯定会选择在海边,诗人既然钓海,自然“坐在高高的悬崖上”,正是这种定位凸显出思维与想象的落差。


天涯是海南标识,以之为题的诗何止成千上万,景致风光早已被写得体无完肤。李少君却宕开一笔,不摹其境,而寄寓于自身的情趣:“吟赏烟霞,驱驰云浪/幽寂中常起野兴,彻夜吹箫/或孤独时一个人远走南山/明月下自行燃放烟花/偶然,行走落叶间/会溅起零落草丛间的三两只蟋蟀彼此都会一惊”。很久以前,天涯便已成热门景点,诗人所期待的情趣与情景其实难再,但即使如此,他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让其情怀难能可贵。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诗中所描摹的情景其实并非天涯,他却以“天涯”来命名这首诗,充分体现出他对远方的向往。


在海南年长月久,诗人对台风司空见惯,因此他笔下的台风及人们在台风来临时与台风中的表现被传达得特别具体、逼真,如果没有在台风中度过许多时光,肯定难以写出这些感觉。诗人笔下的感觉既有整座海南岛的,也有身边人与自身的,耐人寻味的是“我在暴风雨中酣睡/一副彻底沉入另一个世界的表情/一阵又一阵对于世事不管不顾的响亮鼾声”,由此不难感受诗人之超然物外,正是这份超然,让他与自然之间无论何时何地都拥有了一份珍稀的默契。


《并不是所有的海。。。。。。》则让读者感受到他面对现实的真切,在他的笔下,海并不一味地蔚蓝与澄澈,而是“我见过的大部分的海/都只有浑浊的海水、污秽的烂泥/一两艘破旧的小船、废弃的渔网/垃圾、黑塑料袋遍地皆是”,即使如此却“并不妨碍我/只要有可能,我仍然愿意坐在海滩边/凝思默想,固执守候”。爱美与审丑是人的天性,但爱上这片已经很是丑陋的海则已超乎常人之外,诗人连用三个“直到”来表现他在海边所坐时间之久,在这种长时间的凝视与张望里,一定有他的失落与痛心,即使对身边的这片海无力挽救,他也要与之直到地老天荒。


另外,在《海边小镇》里,诗人着重刻画它的寂寥,好在“路边的凤凰花开得还算热烈”,这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余韵;《南渡江》尽管只有七行,却五次出现“南渡江”,诗人并未具体描摹其魅力之所在,而是反复演绎他对这条江的牵挂与担忧,不仅凸显了“南渡江”在他心目中特殊的位置,而且也让其自然主义情怀一以贯之。


读完这组诗,我有三点较为强烈的感觉。一是海南在诗人心目中,有着与故乡一样的分量;二是自然在诗人创作里,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让其诗歌具有鲜明的烙印;三是他在诗中自觉地拉开与烟火红尘的距离,并因此而让他的诗有了些陶渊明的淡泊超然与王维的疏朗清新。



往期回顾:


诗眼睛||他评:李少君的《荒漠上的奇迹》(连载1)(总246期)

诗眼睛||他评:李少君《春天里的闲意思》(连载2)(总249期)

诗眼睛||他评:李少君的《南山吟》(连载3)(总251期)

诗眼睛||他评:李少君的《神降临的小站》(连载4)(总253期)

诗眼睛||他评:鉴赏李少君诗20首(连载5)(总256期)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 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 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 诗眼睛||征稿启示: 《都市》杂志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诗歌征稿启事(总790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