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论写作:余华: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看见灵魂(总813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中外名人论写作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看见灵魂



生与死,这是很多伟大文学作品乐此不疲的主题,也是文学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之处。


与前面讨论的文学作品中的飞翔和变形有所不同,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通道,就是灵魂。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生与死、死而复生时,比表达飞翔和变形更加迅速。我的意思是说:有关死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我们早已耳濡目染,所以我们的阅读常常无需经过叙述铺垫,就可直接抵达那里。


一个人和其灵魂的关系,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关系。


这几乎是所有不同文化的共识,有所不同的也只是表述的不同。而且万事万物皆有灵魂,艺术更是如此。当我们被某一段音乐、某一个舞蹈、某一幅画作、某一段叙述深深感动之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有灵魂的作品。


中国有56个民族,有关灵魂的表述各不相同,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表述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


然而万变不离其中,当一个人的灵魂飞走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死去了。


在汉族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


如果这个人印堂变暗,脸色发黑,这是死亡的先兆;如果这个人遭遇婴儿的害怕躲闪,也是死亡的先兆,因为婴儿的眼睛干净,看得见这个人灵魂出窍。


诸如此类的表述在汉族这里层出不穷,而且地域不同表述也是不同。很多地方的人死后入殓前,脚旁要点亮一盏油灯,这是长明灯,因为阴间的道路是黑暗的。如果是富裕人家,入殓时头戴一顶镶着珍珠的帽子,珍珠也是长明灯,为死者在阴间长途跋涉照明。


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族认为每个人拥有两个灵魂,第一个灵魂是与生俱有的,其身材相貌和性格,还有是否聪明和愚蠢都和人一样。而且和人一样穿衣打扮,人换衣时,灵魂也换衣。只有在人睡眠之时有所不同,因为灵魂是不睡觉的,这时候它离开了人的身体,外出找乐子去了。



独龙人对梦的解释很有意思,他们认为人在梦中所见所为,都是不睡觉的灵魂干出来的事情。当人死后,第二个灵魂出现了,这是一个贪食酒肉的灵魂,所以滞留人间,不断地要世人供吃供喝(祭品)。


在云南的阿昌族那里,每个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三个灵魂分工不同,一个灵魂被送到坟上,于清明节祭扫;一个灵魂供在家里;一个灵魂送到鬼王那里。这第三个灵魂将沿着祖先迁来的道路送回去,到达鬼王那里报到后,就会回到祖先的身旁。


灵魂演绎出来了无数的阐释与叙述,也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巫师巫婆们、作家诗人们等等,皆因此来养家糊口。


如同中国古老的召魂术,在古代的波斯、希腊和罗马曾经流行死灵术。巫师们身穿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来和死亡世界沟通。与中国的巫婆跳大绳按劳所得一样,这些死灵师召唤亡魂也是为了挣钱。死灵师受雇于那些寻找宝藏的人,他们相信死后的人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召魂仪式通常是在人死后12个月进行,按照古代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见解,人死后最初的12个月里,其灵魂对人间恋恋不舍,在墓地附近徘徊不去,所以从这些刚死之人那里打听不出什么名堂。当然,太老的尸体也同样没用。死灵师认为,过于腐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


有关灵魂的描述多彩多姿,其实也是想象力的多彩多姿。


不管在何时何地,想象都有一个出发地点,然后是一个抵达之处。这就是我在前一篇《飞翔与变形》里所强调的现实依据,同时也可以这么认为:想象就是从现实里爆发出来的渴望。


死灵师不愿意从太烂的尸体那里去召唤答案,这个想象显然来自于人老之后记忆的逐渐丧失。中国人认为阴间是黑暗的,是因为黑夜的存在;独龙人巧妙地从梦出发,解释了那个与生俱有并且如影随行的灵魂;阿昌族有关三个灵魂的理论,可以说是表达了所有人的愿望。坟墓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家又不愿舍弃,祖先的怀抱又是那么的温暖。怎么办?阿昌族慷慨地给予我们每人三个灵魂,让我们不必为如何取舍而发愁。


古希腊人说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然后就有了后面这个传说,诗人的灵魂进入了天鹅体内。


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景象,当带着诗人灵魂的天鹅在水面上展翅而飞时,诗人也就被想象的灵感驱使着奋笔疾书,伟大的诗篇在白纸上如瀑布般倾泻下来。如果诗人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个字来,那么保存他灵魂的天鹅很可能病倒了。



这个传说确实说出了文学和艺术里经常出现的奇迹,创作者在想象力发动起来,并且高速前进后起飞时,其灵魂可能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有点像独龙人睡着后,他们的灵魂外出找乐子那样。


根据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我时常遇到这样美妙的情景,当我的写作进入某种疯狂状态时,我就会感到不是我在写些什么,而是我被指派在写些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灵魂是不是进入了一只天鹅的体内,我能够确定的是,我的灵魂进入了想象的体内。


为什么我们经常在一些作品中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而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却没有这样的感受。


我想,并不是后者没有想象,是因为后者的想象里没有灵魂。有灵魂的想象会让我们感受到独特和惊奇的气息,甚至是怪异和骇人听闻的气息,反过来没有灵魂的想象总是平庸和索然无味。


如果我们长期沉迷在想象平庸的作品的阅读之中,那么当有灵魂的想象扑面而来时,我们可能会害怕会躲闪,甚至会愤怒。


我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可能获得想象的灵魂。


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弄脏了的阅读和写作,确实会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


节选自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写作课 | 作家余华的书单:把时间留给一流的作品





“如果你把时间都给了三流的东西,就真的就没有时间阅读一流的作品了!”


——布鲁姆(美国著名教育家)


一流作家甄选一流作品,几十年阅读史汇聚世界大师

哪些是余华心中最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一千零一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将民间世俗的理想、圆滑的人情世故、神秘主义的梦幻、现实主义的批判性,以及命运的因果报应和道德上的惩恶扬善熔于一炉,其漫长和庞杂的故事犹如连成一片后绵延不绝的山峰。然而重要的是:只要仔细阅读全书就会发现,叙述中合理的依据在其浩瀚的篇幅里随处可见,或者说正是这些来自现实的可信的依据将故事里的每一个转折衔接得天衣无缝。


罗伯-格里耶《嫉妒》


(漓江出版社,1987年)


回忆、猜测和想象使众多的阅读者百感交集,他们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去经历往事的痛苦、焦虑和愤怒,同时还有着恶作剧般的期待和不知所措的好奇心。他们重新经历的心理过程汇集到了一起,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河,然后又汇入大海一样,汇集到了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之中。一切的描叙都显示了罗伯·格里耶对眼睛的忠诚,他让叙述关闭了内心和情感之门,仅仅是看到而已,此外什么都没有,仿佛是一架摄影机在工作,而且还没有“咝咝”的机器声。正因为如此,罗伯-格里耶的《嫉妒》才有可能成为嫉妒之海。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译林出版社,2015年)


这是一位奇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的叙述里充满了技巧,同时又隐藏不见,尤其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外表马虎,似乎叙述者对自己的工作随心所欲,就像他叼着烟斗的著名照片,一脸的满不在乎。


博尔赫斯《永生》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博尔赫斯在小说里这样写:“我一连好几天没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阳,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使日子长得难以忍受。”这个句子为什么令人赞叹,就是因为在“干渴”的后面,博尔赫斯告诉我们还有更可怕的“对干渴的恐惧”。我相信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看法。


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百年孤独》塑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作家偶象,一个对想象力尽情挥霍的偶象,其实马尔克斯在叙述里隐藏着小心翼翼的克制,正是这两者间激烈的对抗,造就了伟大的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华。它的主题其实源远流长,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虽然作为小偷的儿子被人枪杀的事实会令任何母亲不安,然而这个经过了长途旅行,带着已经枯萎的鲜花和唯一的女儿,来到这陌生之地看望亡儿之坟的母亲却是如此的镇静。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和不动声色,人物和场景仿佛是在摄影作品中出现,而且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译林出版社,2012年)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绵延不绝的《追忆似水年华》里,让等待变成了品味自己生命时的自我诉说,我们经常可以读到他在床上醒来时某些甜蜜的无所事事,“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了多长时间”。或者他注视着窗户,阳光从百叶窗里照射进来,使他感到百叶窗上插满了羽毛。只有在没有目标的时候,又在等待自己的某个决定来到时,才会有这样的心情和眼睛。等待的过程总是有些无所事事,这恰恰是体会生命存在的美好时光。而普鲁斯特与众不同的是,他在入睡前就已经开始了—“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像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


对伟大作品的阅读,都像情窦初开的回忆。


——余华



余华的文学大师书单


米兰·昆德拉


《笑忘书》


《被背叛的遗嘱》


博尔赫斯


《永生》


《南方》


《乌尔里卡》


《沙之书》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


《沃许》


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烈火中的平原》


加西亚·马尔克斯


《枯枝败叶》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恶时辰》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礼拜二午睡时刻》


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白象似的群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卡夫卡


《城堡》


《乡村医生》


《在流放地》


《变形记》


布鲁诺·舒尔茨


《鳄鱼街》


《鸟》


《蟑螂》


《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河的第三条岸》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傻瓜吉姆佩尔》


拉克司奈斯


《青鱼》


史蒂芬·克莱恩


《海上扁舟》


霍桑


《红字》


契诃夫


《三姐妹》


《一个官员的死》


《草原》


贝克特


《等待戈多》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罗伯-格里耶


《嫉妒》


司汤达


《红与黑》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卡塔雷尔


《亡军的将领》


西格弗里德·伦茨


《德语课》


《面包与运动》


斯特林堡


《红房间》


《古斯塔夫瓦萨》


《半张纸》


鲁迅


《孔乙己》


《狂人日记》


哈金


《等待》


《南京安魂曲》


《自由生活》


《新郎》


《好兵》


莫言


《欢乐》


伊恩·麦克尤恩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谢尔·埃斯普马克


《失忆》


《一千零一夜》


一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发育史和思想成长史。


 


余华在《朗读者》:离开故乡成就了我



  

上周末央视《朗读者》节目第二季收官,最后一期的主题是“故乡”,余华带着他的《在细雨中呼喊》站上了舞台。


好多人看完了节目说,跟看书时候想象的余华老师不一样,也跟书封上那个严肃的余华不一样。在节目里他很健谈很爱笑,说起小时候被父亲治病的经历,也让全场观众忍俊不禁。最重要的是,余华老师显得很年轻!


开场时,主持人董卿用了一个简单而颇有意味的句子来介绍余华:“他与故乡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就像鲁迅和鲁镇,马尔克斯和马孔多小镇一样。”互相成就,代表着彼此给予,代表着有去有回,故乡给余华带来成长的原始助力,而余华通过写作也反哺给故乡独一无二的悠远情愫和人文蕴涵。


余华说,故乡是让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所以一旦决定要开始写作,他就会回到故乡去。但故乡同样是个神奇的地方,很多时候,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所在,才能从崭新视角里看到命运转折的可能性。


“借着火光,我看到了那座通往南门的木桥,过去残留的记忆让我欣喜地感到,我已经回到了南门。我在雨中奔跑过去,一股热浪向我席卷而来,杂乱的人声也扑了过来。我接近村庄的时候,那片火光已经铺在地上燃烧,雨开始小下来。我是在叫叫嚷嚷的声音里,走进了南门的村庄。”


余华的声音并不显得多么深沉厚重,他站在台上端起书来,仿佛回忆起一件历历在目的往事一般,向人们娓娓地讲述着。故乡于他,是海盐南门,更是穿过“叫叫嚷嚷的声音”,最后回归本真的地方。书写故乡的文字,更是贯穿他多部作品始终。



土地是身体的故乡


想到要为余华笔下的“故乡”释义,这句话首先跳入脑海之中。故乡到底是一个多大的范围,一条街,一个镇,还是一座城?如果抽象一点来说,一个人生长过程中所倚仗的这片土地,就是他绝对无法割舍的故乡。


土地是立身之本,更是能量之源,它哺育着人,同时也检验着人--如果没有生存的决心和毅力,土地断然不会无端施舍出任何机会。


一直很喜欢张楚《蚂蚁蚂蚁》里的歌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面朝黄土背朝天,活着,本来就是一件最简单,又最艰难的事情。


《活着》里的福贵,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度过一生,从黑发变白发,一个个把自己的亲人安顿进坟墓里去,垂垂老矣,陪伴他的只有田间那一头不知人间疾苦的老牛而已。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生存的本质需求,也是奋斗的最终梦想。天崩地裂过,雨打风吹过,踏实播到地里的种子还是可以破土长出,结出珍贵的果实。这样来看,福贵是可悲的,幸福与欢愉都是那样短暂易逝不可挽回;可他同时又是可贵的,“活着”的意志是他坚持到最后的精神财富,他的躯体、他喉咙里吊着的一口气,永远地皈依了土地--这片宽广而辽阔的故乡。



情感是心灵的故乡


再进一步,就从人类的物质需求谈到了精神需求。余华在《兄弟》里构建了一个太过光怪陆离的世界,人的行动轨迹仿佛不受控制般,扭曲成出离常理的样子。不管是李光头声名鹊起之后浪荡不羁的放肆,还是宋钢懦弱一生低到尘土里的卑微,都被余华张力十足的文字夸张到了更为荒诞不经的地步。


兄弟二人从相携陪伴到反目成仇,再到生分疏离最终阴阳两隔,其中种种波澜不必赘述,总归是笑中带泪各有伤痕。


“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书封上这两句话却显得格外温情动人。我想余华还是一个由衷向往着这种温情的人,他让故事里的人为爱恨纠缠,为生死角斗,却还是为他们安排了内心深处无法割断的情感羁绊,毕竟,一个人无论怎样漂泊在外,总渴望心灵能有一隅安顿。慰藉自己也好,感动他人也罢,这份真情可能伤痕累累,但它柔软而坚韧,兀自在岁月长河里绵延着。



记忆是文字的故乡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写作手法相对多变的一部作品,这样时空交错、大量运用倒叙插叙手法的情况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和宽广地荡漾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也正在于此,它是一本“记忆之书”。余华在《细雨》中所构建的世界,本身就是其故乡记忆的投射,而这样关于记忆的书写,又成为了“支撑生活和阅读”的力量。记忆是文字的故乡,思想的魅力由此而诞生,情怀的温度也由此而清晰可感。


在《细雨》中,我们读余华的故乡,读余华的记忆,读余华的童年,又何尝不是寄寓着我们自己的故乡、记忆和童年呢?



余华与故乡的互相成就


对余华来说,他自小在浙江海盐生活,那个南方小县城里曾发生的故事给他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小的快乐可以生长为大的温情,小的羁绊可以演化成大的冲突,随之而来的,则是文字中鲜活而激烈的表达。


在《朗读者》节目中,他与董卿对谈,也讲到了这一段童年轶事:


“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当我看到他举起拳头时,立刻夺门而逃,跑到了我的麦田。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那些咬一口就会流出肉汁的包子和饺子,它们就是我身旁的麦子做成的。”


余华曾为这样的文字起过一个颇有些惆怅的标题:“故乡还能回得去,但童年终究是离去了。”


童年的惊悸回忆与物欲渴望,几十年后在余华笔下得以再现,以这样直白的铺叙或者小说里隐晦的暗示,重构成故乡馈赠于他的气质性情。


不管是《活着》《兄弟》还是《在细雨中呼喊》,故事人物的生存环境或生活背景总与余华的故乡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烟火气自文字中袅袅升起,千人千面的角色群像也各有其生动悲欢。可以说,这是故乡的精神赠予,永不可原版复制的童年牵绊也能被笔锋打磨成闪光的词句,重新焕发生机。


世界之大,让每个人身负一路仆仆风尘,又兜兜转转不断触碰着爱与痛的烙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波澜壮阔,组合成那些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凝聚在余华笔下,则成为一个又一个五味交织、惊心动魄的人间故事。


关于生,关于死,关于苦难,关于人生,他可以冷峻,也可以温情,戏谑之外多有赤诚,残酷背后仍留暖意。他游走在真实与荒诞之间,向世人暴露真实中令人咋舌的荒诞,又譬喻着荒诞中有棱有角的真实--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写作中回归灵魂故里,而我们也在阅读中追寻着往昔的感怀。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征稿启示: 《都市》杂志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诗歌征稿启事(总79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 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 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