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张卫平:要留清白在人间——读冯伟先生《家书》(总847)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张卫平,山西代州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给我一支枪》《歌太平——萨都剌》,散文集《心中的菩提树》,影视文学作品《忽必烈》《特战》《浴血雁门关》《血战午城》《杀山》《保卫人祖山》《朱德儿童团》等,曾获全国百优图书奖、全国优秀剧本奖、赵树理文学奖等,现任山西省作协文学院院长。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冯伟先生《家书》


张卫平



在我们那一带冯家是有名的望族。


这个“望”,不单单指冯家家族兴旺人才辈出,而更多的是对他们高古人格和清白家风的敬仰。冯家居住的地方现在叫西北街,过去是振武卫衙门所在地,清朝的时候又变成雁平兵备道,所以冯家又分为道前冯和道后冯,这个道指的就是雁平兵备道。西北街现在还有许多保存完整的冯家大院,高伟的门楼,幽静的院落,窗户上典雅而别致的木雕小花——所有这些都显现着一个过往了的繁华。冯家过去居住的地方还修建有一个大花园,古县志上说这个花园叫知园。清朝满族诗人德保曾写过一首游览知园的诗:“园邻城市近,树杂晚烟多。地僻花迎客,庭闲鸟弄歌。乘荫抚桧柏,待月荫藤萝。结伴来游此,兰亭继永和。”知园最有名的是一个叫翠滴楼的地方,翠滴楼据说是一个藏书楼,也有说翠滴楼是文人雅集的场所,我想这两个用途都可能有,文人汇集,把酒临风,那该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冯家历史上出过一个叫冯如京的大诗人,清代桐城派创立者方苞称赞冯如京的诗文“才清典丽,声韵清刚”。冯如京官做到广东布政使,多有作为,代州城大街上曾立有一座“勋高五省”的牌楼,旌表的就是这位老先生。老先生功高身退后安居代州,常独登翠滴楼,眺目远望。“独坐南山晓日瞳,霏霏余霂湿轻鸿。侵凌柳色全经雨,冷落春光半是风。瞬看波涛千古事,拊心身世一场空。抛书欲觅羲皇睡,聚散升沉醉梦中。”经历过宦海沉浮,老先生把一切都已经看淡了。


除过知园外,过去冯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那林立的牌楼。代州城大街上过去立有30余座牌楼。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牌楼历经风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据说是为了扩展城市,一夜之间便将这些包含着悠远历史文化信息的牌楼拆毁了。幸亏有识之士在牌楼拆毁前偷偷拍了些照片,让我们扼腕叹息之余还能一睹当时的“芳姿”。这些牌楼里仅旌表冯家的就有17、8座之多,“文武济美”“三世藩宣”“勋高五省”“兄弟进士”“五子登科”等等,夸耀的都是冯家的优秀儿女。古州志记载,从唐至清代州共出过107位进士,其中仅冯氏一家就有18位。《冯氏族谱》记载,至清末冯家共涌现出“进士18、举人54、贡生70余、秀才不知凡几。”过去能高中举人、进士及第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而冯家竟然出现了兄弟进士、五子登科的奇事美事,怎能不令天下人激赏!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大的出路就是“学而优则仕”,于是在这些不知凡几的背影里又显现出“翰林者9,内阁者6,六部者11,都察者5,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若外官,则将军1,督抚2,巡抚1,布政4,按察5,盐运3,道台13,知府同知各14,治中、知州、同判、州同、州判各20,知县38,经历、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


一个家族涌现如此众多显宦,门庭不可谓不耀——


耀而不强,耀而不霸,洁身自好,清白传家这或许是冯家能绵延几百年而星光闪耀的内在奥秘——清代著名学者姚鼐就对冯家赞叹道:“盖系贤哲君子多矣”。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幸看过冯家的《族谱》,也曾对冯家历史上几位著名人物做过一些研究,不管是巡抚道台,还是知府县令,抑或是清贫秀才,他们人格中共同的特点就是:百折不挠,积极向上,清廉自律,匡济天下!冯恩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举人,担任昌黎县令后均徭役,兴儒学,抗倭寇,大有所为,明代户部左侍郎张养蒙赞道:“其解悟慧似,其爱施慈似,其拒金抗权忠似,名不虚矣!”冯志沂是清朝中叶有名的才子,官至安徽庐州知府,但一生清廉,死后竟无回家之资。清末民初的冯曦,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号召,远赴绥远,兴建了第一座发电厂、毛纺厂、面粉厂......官至绥远省建设厅厅长、代主席,官不可谓不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不满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愤而辞官,辞官后全家竟无隔夜之粮——其清廉由此可见!


在冯伟的这部《家书》里,还记录了勋高五省冯如京,西南一柱冯元方,以及台湾道台冯廷丞、湖南巡抚冯光裕、兄弟进士冯云骧冯云骕等等人物事迹。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那需仰视的伟岸人格。


冯伟是冯家的子孙,教过书,做过“官”,赋闲在家后把自己多年来的读史随笔、人生感悟以及冯家历代先贤的光辉业绩汇集成册,编成了这部几十万言的《家书》,以期后代子孙们能继续将优良家风发扬光大,其情其思可谓远矣!正如冯家后人、著名作家冯苓植先生所说,其实中国梦就是由无数的家族梦汇聚而成,家族梦又是由无数的个人梦汇聚而成!实现中国梦何尝不是要从实现无数个“冯伟梦”而开始呢?


我们由衷地祝愿冯伟梦想成真!


也一定能够成真!


(来源于公众号《山西文学院》)




一缕诗魂归故里

——读冯曦先生《紫禾诗钞》


张卫平




代县城里有一条很有文气的街巷,在这条街巷里曾走出过许多位名震天下的文化巨人,时至今日,当我们踏着那些高低不平的诗句走进那条仄仄逼逼的街巷时,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浸润在明砖清瓦里的浓浓的诗意……


据《冯氏族谱》记载,雁门冯氏是明代成化年间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迁来的,冯家的祖先冯盛“以三户军隶籍,成化中张道儿丁绝,以次户补,公乃迁代州,隶振武卫中左所。”冯盛一直是戍边的军人,在调往雁门的上百年中,随着边患的减少,雁门文化经济的繁荣昌盛,冯家逐渐在雁门繁衍开来。嘉靖年间冯家出现了第一个举人,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文取士,以士博名,逐渐成为冯氏儿女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此后秀才、举人不间有人,到明朝末年,经过近160余年的文化浸育,冯家开始鼎盛为雁门乃至中国北方一大文化奇族,这种鼎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在几百年的历史风云中,雁门冯氏共培养出“进士十八,举人五十四五,贡生七十余,秀才不知凡几”。“学而优则仕”,从那条歪歪斜斜的街巷里先后走出“翰林者九,内阁者六,六部者十一,都察者五,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若外官,则将军一,督抚二,巡抚一,布政四,按察五,盐运三,道台十三,知府同知各十四,治中知州同判同州判各二十,知县三十八,经历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在这群官吏队伍里,有许多饱读诗书的学者、诗人,大浪淘沙,于是在文化史上先后涌现了冯如京、冯云骧、冯云驌、冯光裕、冯志沂、冯婉林等一大批名噪一时的大学者或大诗人,他们的著述如《秋水集》《滴翠楼诗集》《枕籍室诗草》《山右丛书初编》等,有的被选入《四库全书》,有的则被四处传抄,特别是冯婉林,以其秀丽诗情被后人称为“晚清第一女诗人”。在那个时候,文化人的第一要义是做官,为文则纯属陶情冶性。但不知是历史使然,还是文化使然,在冯家“不知凡几”的官吏名录中并没有出现过一位可以彪炳千秋的名宦显相,反而正是不经意间写下的诗文成就了冯家蔚为壮观的文化业绩。“南林北冯”,雁门冯氏以其灿烂的冯氏文化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两大家族之一。清朝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姚鼐对冯家诗文十分推崇,方苞评价冯如京的文章“才清典丽,声韵清刚”,姚鼐则亲自为冯家族谱作序。著名学者纪晓岚对冯家诗文作过精心研究,认为冯氏诗人“文重桐城,诗崇杜甫”。


在这种浓郁家族文风影响下,其后世子孙仍不忘吟诗作赋,于是近当代又出现了冯曦、冯良植、冯苓植等一大批学者、作家。《紫禾诗钞》就是民国期间晋北著名民主人士冯曦先生的一部重要诗作。




冯曦,字紫禾、子和,出生于1880年。据史料记载,冯曦“幼时敏而好学,博览经书典籍,及长因家贫无力参加科考,以优贡授陕西候补知县”。辛亥革命后,冯致力新学,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习,期满留校任教,常以“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教育学生。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山西省议会秘书长。孙中山先生视察山西时,闻知冯曦“长于农政水利及建设,便鼓励其赴塞外兴办实业”。


1928年冯曦携家塞外,先后担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实业厅、建设厅厅长、省政府代理主席、绥远省文官考试委员会主任等职。这段时间是冯曦人生中最为快意的一段时光,建工厂、兴林业、修水利,倾其所学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宏大志愿。于是在荒芜的西北部,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面粉厂,第一座毛纺厂……拔地而起。1929年绥远大旱,冯曦主张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其主持兴建的民生渠灌溉了许多土地,并使无数灾民度过了灾荒。随后又开通了绥新公路,并在旧绥远地区推动切合实际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政策。


抗战爆发后,冯曦极力主张抗战,并亲自给阎锡山去信,要其以“国家大事为重,民族大义为重”。对抗战犹豫不决的傅作义,则写去一大一小的两个忠字,劝其取大忠而舍小义,不要跟上阎锡山一路走到黑。日寇占领山西后,日伪政府以“敌产”抄没了冯曦在山西的家产。国破家亡,面对蒋阎的消极抵抗,冯曦愤而辞官,举家颠沛流离于四川。冯曦十分欣赏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斯大林,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是赞誉有加。日寇投降后冯曦闲居家中,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绥远省文史馆馆员,1961年病逝于北京。


冯曦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亲眼见证了晚清覆灭、军阀混乱、外敌入侵、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由弱而强、由衰而盛,因此在晚年对自己能喜逢“盛世”而十分欣慰。


冯曦国学深厚,文诗俱嘉,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他的诗秉承家学,崇尚杜甫,或反映民生疾苦,或忧国思乡,或寄情山水,极少无病呻吟之作。“大难本愁人,解愁诗当酒”,冯曦先生的诗作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百年中国之兴衰交替。




《紫禾诗钞》选录了冯曦先生590余首诗,这些诗大致作于1927年至1945年。按照先后顺序,诗作可分为“绥远任上”“客居西安”“避难四川”“返归晋阳”四个部分。整部诗作以情为魂,字里行间弥漫着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思乡之情。内蒙古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冯鹳植先生认为,“纵观《紫禾诗钞》,注目天下兴亡、关心民间疾苦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全书的主线……他的诗歌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的浓缩,是一曲诗人家国心声的凝聚。”


1927年阎、冯、张在雁门关一带大战,诗人忧心忡忡地写道:“去夏兵氛逼雁门,今冬万马又云屯。关山已是移戎节,儿女能无动客魂。”奉军退出大同后,面对战火荼炭后的旷野,诗人悲愤地发出“昔日承平地,今来大不如。耕田人代马,沿路室为墟。村尽炊营灶,民俱咽野蔬”的长叹。1929年绥远大旱,十室九空,饿殍遍野,诗人在《纪绥灾》中写道:“浩劫空前众议哗,司农乏术课桑麻。三年旱魃连兵匪,千里哀鸿破室家。无米为炊皆鬻妇,待人移粟欲量沙。酿成灾害当谁罪,边吏不堪霖雨嘉。”面对漫天旱灾,诗人以工代赈,大兴水利,当民生渠修成后,诗人虽被淋个落汤鸡也难抑喜悦之情。“候车归去大桥西,山雨随风湿路堤。趋避无方应笑我,露天淋浴水中鸡。”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诗人一方面表明“众志成城不马牛”,一方面对日寇的狂轰乱炸滥杀无辜表示十分愤怒,“善战上刑服众公,残民校古祸尤汹。可怜家破人亡处,尤在水深火热中。平野万众摧骇浪,炎天六月听哀鸿。不移倭寇豺狼性,三岛本非大国风”。对那些英勇抗战的将士,冯曦则大声喝彩。在《美续范亭》一诗中写道:“内乱常年忧阋斗,外交无力御强邻。晓钟击破沉沉夜,知耻戎行一晋人。”面对死难的将士,诗人带泪呐喊:“……何以劝戎行,魂归马革香;何以旌忠魂,碑铭壮士垄;何以喻英烈,矢志扶桑灭……”。国破家亡,诗人忧心如焚,在那几乎看不到光明的漫漫长夜里,诗人内心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他在《风雨之夜》中写道:“莫诮新亭泣梦囚,神州未复夜蒙羞。真才始畅隆中对,黜吏犹先天下忧。塞北长城云黯黯,江南天地日悠悠。摇窗风雨纵横夜,独对昏灯叹寡俦。”以诗当酒,以酒解愁,然而,“遗兴敲诗句,诗成句更伤。”心病难医,诗人渴望的是失地收复、国靖民安,因此当胜利的消息传到诗人耳中时,诗人兴奋地写道:“台庄始见兵堪见,大败铁军风雨狂”,“运用奇谋神出没,合围千里扫狐狼。”“神州光复非无望,马革心香是好男。”特别是当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年过花甲的老诗人高兴得几乎要舞之跃之。“鼓掌如雷爆竹鸣,投降消息出东瀛。八年浩劫思诚痛,一夜群情喜复惊。”


在八年多的避难生活中,诗人还写下了大量言志、述情、思乡的诗篇,特别是逃难后期,由于年老多病,离乡日久,诗人的思乡之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秉性刚正,一生清廉,生活常无隔夜之粮,逃难四川后多次靠友人资助,在这种情况下仍告诫家人“家声清白力儆贪,莫作腰缠十万看。”在给友人的诗中也写道:“雁门冯氏有规矩,少长有礼皆耐窭,服官善守三字箴,心仪清白慎取予。”诗人特别喜欢梅竹雪菊,多次以梅菊表明自己的心志。“趋花迎岁独清馨。”诗人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国难当头,岁月难挨,几个活泼天真的孙儿给老人苦涩的心里泄进一丝温馨的亮光。“碧云冉冉映朝曦,嫩竹生荪又一枝。食德未曾随祖武,含饴只觉弄孙奇。”“闹市携行常索蔗,名园散步共牵裳。依依膝下双雏影,啼笑娇憨顾盼忙。”含饴弄孙能喜一时,静夜独坐却难遣乡愁。雁月、滹沱成了诗人不尽的思念。1937年诗人在逃难路上听到雁门失陷心如刀绞。“盼到并垣逼战场,执弋气馁鬓如霜。长城不锁云山险,怕说雁门是故乡。”一个“怕”字道尽了诗人内心难以言喻的苦痛。一封家信,一句乡音也常使诗人心驰雁门。“有使东来喜不禁,故乡人送故乡音。”“异乡久厌留天府,旧雨重逢望雁门。”看到南归的大雁,诗人写道:“北地南天任往回,闻声又动客心衰。当从紫塞关山越,不带雁门音讯来。”随着时日的迁移,诗人乡思越浓。“惨淡雁山民影瘦,沉沦紫塞哭声稠。怕逢客问家何处,已是中华亡国俦。”“梦绕家山情昨夜,青城看罢首频回。”“流连玉垒岷江客,日夜滹沱勾注心。”“惊寒阵阵南归雁,正我倚亭北望时。”“迢迢雁门郡,何日是归程。”“六年不望凤山月,万里难忘雁塞情。”游子拳拳之心跃然纸上。诗钞中还有许多写景状物的诗,这些诗字斟句酌,对仗工整,情景相融,美秀隽永,如“独怜瘦竹经冬翠,喜见红梅戴雪开。”“雪瞻西岭千峰白,雨洒岷江万树新。”“恼人陌上芳菲色,怵目江中荡漾舟”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总之紫禾先生的诗,“似信手拈来,却功力深厚;看朴实无华,却光彩照人”,是雁门儿女中又一部不可多得的好诗集。先生一生漂泊,久离家乡,1961年又病逝于北京,今喜逢诗钞归来,幸甚,幸甚。


(来源于公众号《山西文学院》)



骆驼上晃大的孩子

——冯苓植老师印象兼贺《冯苓植文集》出版


张卫平




认识冯苓植老师是二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其实在三十多年前我就知道了冯苓植这个名字。我当时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那所中专学校位于中国北方一座干燥的城市里。灰色的楼房,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群。不过学校的环境还可以,一排一排的串串红,逼仄清凉的石板小路,进去给人一种非常幽静的感觉。校园中间是一座四五层高的教学楼,教学楼周围植满了高大芬芳的丁香树。我们班的教室就在教学楼东头的最下层,我坐在靠窗户的一边,窗户外边就是那一簇簇简洁而又文静的丁香花了。丁香树枝枝蔓蔓非常茂盛,夏天的时候,一院的清香。我记得我当时还折了一支丁香花夹进看过的小说里,没想到几十年后,那朵丁香花竟仍然开在那满是哀怨的文字里。因为是中专学校,学习任务也不是很重,我每天除过完成学校规定的那点课业外就是奋笔疾书。那个时候寄稿子不用贴邮票,稿子雪花一样散发到全国各地,过不了多长时间,不用的退稿签也会像雪花一样聚落到我的案头。毕业回家的时候,大木头箱里除过杂七杂八的书外就是那层层叠叠的沮丧和失意了。


有一次去图书馆看书,记不清是《小说月报》还是《小说选刊》,有一篇描述沙漠风情的小说,离奇的情节,优美的语言,瑰丽的风光,使我很快陶醉在那奇美的意境里。看完最后一句,忍不住拍案叫绝!当读到文后的作者简介时,竟大吃一惊!一点也没有想到,这篇小说的作者竟是我的老乡――冯苓植!我们那地方竟会产生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我既吃惊又兴奋,心中也莫名地产生一种冲动,自己也要写出像冯苓植老师那样的好文章!中专三年,凭着一股傻劲和狠劲,一口气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小说。顾不得花前月下,顾不得谈情说爱,写得昏天黑地暗无天日!与我一起写作的当时有十几个人,我记得我们还成立了文学社什么的,出版过油印小报等等。或许是被失败吓怕了,一个个打了退堂鼓,至毕业时,曾经火红一时的文学社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成了那个势单力薄的唐吉诃德,披散着长发在文学的暗夜里与那架看不见的风筝作战!现在回想起来,小小年纪的我能那么义无反顾地向遥不可及的文学走去,恐怕与那个未曾谋面的老乡有关。也或许正是心中装着那个温暖的名字,自己才一步步从遥远的过去走到了现在。


说来也奇怪,在学生时期实现不了的梦想,毕业后竟莫明其妙地梦想成真。1985年我毕业分配到一个小镇上教书。记得是1986年,我写的那篇《清清的河水》的文章发表在一份面对中学生的刊物上。当时很是热闹了一阵,各地的中学生寄来许多问候的信件。接着是小说《柳叶的歌》《二宝老人》《麻五》《童年的小摇车》《遥远的小屋》―――这个时候我知道了那位老乡更多的情况。冯虽是代州人,却远在塞外工作。其时冯已凭着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神秘的松布尔》长篇游记《巴基斯坦纪行》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草原,悲欢离合》等作品而名震天下。我虽然没见过冯,但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过冯:在我的想象中冯应该是一位又瘦又高的歌者,骑在骆驼上,浪迹大漠草原,一篇篇惊世骇俗的小说便在那高亢而又哀婉的蒙汉长调中脱颖而出……



等真正见到冯苓植老师时才知道自己的想象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我见到冯苓植老师是在1996年。期间我考上师范学院进修两年,毕业后回到教育局工作。或许是因为 “会写”的原因吧,1995年底我又被调到县委办工作。


1996年,大概是到了秋天吧,有一天早上,刚到单位便看见画家张俊笑咪咪地上来,身后跟着一位精神矍铄的长着,个头不高,一身风尘。张俊是文联的负责人,张俊说要在小会议室开一个座谈会,座谈会的主角就是自己一直想见而又没有机会见到的冯苓植老师!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跟在张俊身后的那位长者竟然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冯苓植老师!


或许是被突然而至的喜悦弄得有些神情恍惚,那天的座谈会冯苓植老师谈了些什么我一概记不得,我只是一个劲地端详着冯苓植老师。他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差得太远了:敦壮结实的身材,稀疏花白的头发,满是风霜的脸上写着不年轻的岁月。这就是冯苓植老师吗?这就是十几年前自己想象的那个风流倜傥名震天下的冯苓植老师吗?我一直恍恍惚惚。散会的时候,我鼓足勇气把自己刚出的一本小册子递到冯苓植老师面前,恳请冯老师给予指点。自己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现在突然遇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师,哪能错过这个难得的请教机会呢?


那次冯老师回来的时间很短,散会后就回到了遥远的塞外。大概是到了这年的年底吧,有一天,我遇到文化局的局长、老作家任秉友,老任对我说,老冯来信了,老冯在火车上看完了你的小册子,夸奖你的小说写得不错。老任鼓励我要继续努力!我听了老任的话心里又温暖又感动。没想到冯苓植老师在火车上看完了自己的小说,冯苓植老师上了年岁,颠颠簸簸的火车上怎样看呢?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不过说实在的,听了老任的话,自己还是高兴了好几天,作为一个写作者,还有什么比能得到自己仰慕的师长的肯定而高兴的呢?


第二次见到冯苓植老师是在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夕。


冯家在历史上一直是古城代州的一大文化家族。从明至清,几百年来,冯家涌现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文化人才。兄弟进士冯云骧、冯云璛是清早期著名的诗人,冯志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冯婉林有晚清第一女诗人之称,冯婉林的孙子董寿平是现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冯苓植老师的爷爷是民国年间晋北著名的国学大师,曾任绥远省建设厅厅长、代主席……冯苓植老师这次回来就是要扫坟祭祖!


画家张俊告诉了我冯苓植老师回来的消息。上次让冯老师在火车上看书,这次自己一定要登门道谢!当然了如有机会能从冯老师的肚里掏腾掏腾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冯老师住在政府的招待所。我去的时候是下午四五点钟。天气有些灰暗,黄昏的阳光将冷清涂抹的到处都是。那时候县里已经建起了雁门宾馆,破破烂烂的招待所已经很少有人住了,院子的角落里长满了半人高的蒿草。冯老师住在最后一排平房里。我进去的时候冯老师正裹在被窝里看书,屋子里没有暖气,两张单人床,一把破椅子,靠墙的桌子上是一台沙沙作响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被窝也是很久没有浆洗了,或许是潮湿吧,屋子里散发着一股一股的霉味。我去了才知道,冯老师一家连上几位妹妹一共回来六七位。四个妹妹挤一个房间,他与儿子住一个房间。那天冯老师和我说了许多话,关于小说,关于写作,关于人生。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许多。小屋子虽然很冷,但我们交谈的却是那样的融洽而热烈。临走时冯老师又送我四五本他的著作,有《神聊》《猫腻》《窥视》等等。


我出来时天已经很晚了。街上灯火辉煌。我心里非常痛恨自己,一无用处是书生,自己竟没有一点能力让冯苓植老师住的好一些吃得好一些啊!冯走南闯北,又多次到国外讲学,他不是住不起高级一些的宾馆,他不是懂不得享受优越,他只要和当地政府提出来,他也会受到优厚的待遇的啊!冯苓植老师的大哥是北航大的博士后导师,是世行贷款中方专家组专家,老人家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多方奔走,为家乡引得世行贷款110万美元,现在代县比较好一些的学校都是用这些钱建起来的。老人回到代县后仍然与几位妹妹挤住在一个屋子里。而这几位妹妹里有两位就是大学里的教授。与那些行尸走肉的家伙相比,他们更有资格得到家乡人的款待啊!


一样的朴素;一样的自律。

我那天回到家里很长时间难以入眠。

我从他们的身上似乎领悟到了些什么。



《神聊》是冯苓植老师的一本散文集。读完《神聊》,加之我与冯交往的深入,我对冯老师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其实冯苓植老师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冯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冯的祖父当时是绥远省的建设厅厅长、代主席,因不满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愤然辞官归去。做官多年却两袖清风,家里常无隔夜之粮。冯少年时期即尝颠沛流离之苦。解放后冯的祖父以爱国人士被安排到内蒙文史馆工作。60年代病逝北京,被国家特许土葬八宝山公墓。冯苓植老师姊妹众多,特别是冯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后,家里生活极度困难。为了填饱肚子,冯的母亲不得不把糖厂榨糖后的糖渣拉回家食用。


冯苓植老师最早上的是内蒙简易师范学校,上这所学校不用花学费。15岁毕业后即到呼市一所小学校教书。微薄的工资既养活了自己又可以接济家里。期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岁时由上海儿童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骆驼上晃大的孩子》。不久,冯考上了内蒙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也许是锋芒毕露吧,大学毕业后,冯被分配到沙漠深处的一所林业学校教书,随后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更加遥远的沙漠里放牧骆驼。


那个时候冯刚刚二十六七岁,这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没有酒绿灯红,没有风发意气,眼前除过沙漠还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沙漠。四周是亘古未变的沉寂,身边陪伴他的就是那些憨厚的、永远不会说话的骆驼!


我不知道冯苓植老师是怎样熬过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的,也不知道他每天骑着骆驼出去骑着骆驼回来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心潮起伏!也许也正是这番苦难的岁月,让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生活!苦难对于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人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藏。在无边的孤寂中,在无边的失望里,是骆驼站在了他瘦弱的身后。冯对骆驼有种别样的感情,他的许多描写动物的小说里,总会出现一匹高大的、善解人意的骆驼!连他名扬天下的那篇小说,也是《驼峰上的爱》!多少年后的今天,冯还是对骆驼情有独钟,他说他对骆驼的了解远比对人的了解多!


冯人生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当时他所在盟的宣传部长到他放牧的牧点下乡,部长还记得这个声名响亮的少年作家,部长一句“草原上不缺放牧的,缺的是作家”让冯苓植离开了孤寂的沙漠。冯被调到所在盟的歌舞团里。虽然不是专业写作,但这毕竟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他写过材料、编过快板、拉过二胡、做过音响、当过群众演员……他什么也是又什么也不是!他又陷入一个新的苦涡里。


也许小说是他逃避苦难的唯一选择。何以解忧,唯有小说;何以快活,唯有小说!他生就是一个写小说的胚子!文化还没有解禁。冯躲在家里开始了尽情的抒写。尽管这是偷偷摸摸的写!似乎想说的话太多,似乎是压抑了十几年后的一次决然的井喷!几十万字的小说以平方的速度快速递增。


1977年整个中国天空上乌云开始散去。幸运的雨露也终于洒向了这棵幼弱的小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来到草原组稿。他们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准了那个尽情抒写的冯苓植!冯搬来了厚厚的书稿。《阿力玛斯之歌》很快出版,一发行就是几十万册,一夜间席卷全国!这是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接着是《神秘的松布尔》……短短几年时间,连续出版三部大部头长篇小说,而且一部比一部火。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这个新鲜事物,广播是最现代的传播手段,于是千家万户的广播里便开始了冯苓植连播。


冯的夫人姓戴,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人。三十多年后,当戴老师回忆起那段苦涩而又幸福的岁月时,嘴角仍然流露着一丝难掩的幸慰。戴说,那时为了不耽误他的写作时间,一大卡车的炭,都是我一个人挑回家。


八十年代那是个文学的年代。冯在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当自己刚刚偿到一点青年作家的甜头时,时代已把自己推到了中年作家的行列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个个的才华横溢,一个个的意气风发。冯经过苦苦的思索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我曾在偶然的机会得到冯苓植老师四十岁左右的一张照片。那是他和家人的一张合影,合影中的冯精神抖擞目光如炬,冷傲的脸上是一股舍我其谁的气势!


这是冯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动物小说、市井小说、京味小说、荒诞小说……轮番上手,《轭下》《驼峰上的爱》《虬龙爪》《落草》《黑洞》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中篇小说喷涌而出。其中《驼峰上的爱》以其别具一格的特色而征服全国的读者摘得1983年的全国中篇小说大奖!


此后冯一路走来。又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神驹》《狐说》。2003年,年近七十的冯又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出浴》,并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大奖三等奖。


从热血青年到白发老翁,冯,还在写着……



晚年的冯老师似乎对家乡格外的关注。每年的清明节、十月初一都要回来,我一年里也能有两次向他当面讨教的机会。随时点拔、彻夜长谈……冯知道家乡有一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后非常高兴,电话询问、当面鼓励,动用自己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家乡后学推荐稿子。为了解决出书难的问题,2000年,2004年,冯老师连续两次联系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两套大型文学丛书,使黄风、王国伟、庞鹏远、杨遥、白云、乔进波、一梅、高建峰等众多青年作家脱颖而出……


对于我,冯苓植老师更是手把手地教。2004年我接受了《走马雁门》的写作任务。当时冯正在南方休养,我与冯北京相会后,冯即研究我的写作提纲。我当时还没有从另外一部书稿中跳出来,思维受到很大的局限。冯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不足,让我换一种思路写,并给我讲了许多。我好像找到了一种叙述的感觉,便连夜写下新的提纲,回到代县后一蹴而就!


2005年年底我有幸被调到山西文学院。远在塞外的冯苓植老师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安咐我要好好工作好好写作。


冯老师年龄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特别是眼睛,由于用眼过度,左眼几近失明。我几次邀请他再回山西看看,冯老师都因身体原因没能回来。


我已有两年多没见到冯老师了。


想起这二十几年来冯老师的一次次教诲,心中竟一时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话来表示自己的谢意!


遥望北国,天空中有一颗闪烁的星。

我知道那颗星的下面就是冯苓植老师。

衷心地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冯苓植,山西代县人。195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教师、歌舞团编剧、文联创作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出浴》《狐说》等多部,中篇小说集《冯苓植小说精品选》《沉默的荒原》《落草》等15部,散文随笔集《神聊》《巴基斯坦游记》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俄等外文版本。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浴》获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虬龙爪》均获内蒙古中长篇小说一等奖,《妈妈啊妈妈》经改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女王之死》获全国金盾小说奖,《大漠金钱豹》获《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等。


(来源于公众号《山西文学院》)



往期回顾:


诗眼睛||论写作:张卫平:文学精神的坚守 ——在吕新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总838期)

诗眼睛||论写作:张卫平 :真情地表达自己——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几点思考(总841期)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 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 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 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