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

2017-05-17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六月六


天贶晴开化宇高,郝隆腹笥重词曹。

拈毫记咏江乡事,好向东园看晒袍。


这是清末张春华咏六月初六的诗句。


在保德,六月六是个大节,仅次于正月廿五古会。这一天尽管天气炎热,但东关总是挤满了赶会的人。以女人居多。六月六的活动主要是唱戏和物资交流,一年一度,乐此不疲。人们在招待亲朋、购买衣物、观看演出,尽情欢娱之余,不禁要问“六月六”究竟是个什么节日呢?


在中国节日风俗系列里,农历六月初六日是个集多种内容的大节日。它至少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天贶节


天贶节,在两宋时是明确列入国家典籍的,“贶”(音况)就是赐予的意思。

公元1008年正月的一天,宋真宗赵桓在崇政殿召见大臣,说是有神明托梦给他,上天将于正月和六月降赐天书《大中祥符》三卷与他。于是群臣们便分头建道场、筑彩坛、献祥瑞,举办迎接“天书”盛典。接着改国号为“大中祥符”元年。又把第二次降赐“天书”的农历六月初六日定为“天贶节”,并在赐书地点——泰山脚下修建“天贶殿”以志纪念。


据说真有《大中祥符》天书从云端里掉下来,但用什么文字所写,内容又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了。老百姓也只晓得有此盛典而已。

二、姑姑节


春秋时代,晋文公手下有两个名臣,一个叫狐偃,官任上军佐,相当于内阁副相,在京城执政。一个叫赵衰,封原邑大夫,相当于原邑市长,治理地方。

狐偃的女儿狐姬嫁给赵衰的儿子赵盾为妻。


狐偃理政治军确有才干,但作风专横,别人很难接受。赵衰曾当面提出意见,他非但听不进去,还把亲家羞辱一顿。赵衰一气病倒,不久去世。


赵衰的儿子赵盾是个火爆性子,认定岳丈害死了父亲,决心为父报仇,他和几个大臣商量,决定于六月六日以给岳父拜寿为名,趁机将他杀掉。没想到,他们的密谋被狐姬偷听到了,她怀着矛盾的心情,偷偷跑回了娘家,将事情的原委告诉给妈妈。


狐姬失踪,赵盾情知事情败露,便于六月六日岳父庆寿之时自缚请罪。狐偃不但赦免了赵盾谋害丈人之罪。还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过错。从此,狐偃果真改变作风,虚心纳谏,受到同僚的称赞。赵盾也真心实意拥护他,同时善待妻子,翁婿、夫妻关系更加亲密。为了永记教训,狐偃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请女儿女婿一起回娘家来欢叙亲情,到告老时还推荐赵盾接替了自己的职务。这事传开后,晋国士庶家家效仿,率于六月初六这天接待女儿、女婿,藉此增进感情,图个和气生财。日久天长,相沿成俗,名为“姑姑节”,难怪保德六月六的主要参与者是女人。

三、谷神节


这天之所以成为谷神节,与一则民间故事有关,故事情节与“十籽节”的故事基本一致:古时候,人们随意浪费粮食,遭到天神惩罚,是狗求情,使天神饶恕,人们懂得了粮食的珍贵,养成了勤劳致富的习惯。所以,每逢六月初六要敬谷神,并给狗洗个澡,感谢狗的救命之恩。


其实,这只是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流变。不管它是正月初十也罢,六月六也罢,故事内容是积极的,它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要爱护动物。

四、翻经节、晒衣节


六月盛夏,雨季到来,衣服书籍容易霉坏生虫。因此,每逢六月六日寺院和信佛人家要曝晒经卷,妇女们在晒经卷时可去翻经页,说是翻了经页,下一世可转男身。


读书人也于此日曝晒书籍,以显藏书丰富,借机表示自己是读书万卷的书香门第。


一般人家,也效其法,曝晒衣物,一来防霉防蛀,二来夸耀富有。更有甚者,美女少妇,自着艳服,招摇过市,天虽炎热,但衣着层层加码,往往内长外短,衣边层层显露,将一个“晒衣节”演变为“赛衣节”,所以“六月六”古会也称“亮行头”会。

五、祭河神节


传说大禹治水以后,江河归道,百流汇海,不再造成水患。为了纪念大禹,各地修起了禹王庙(现河曲仍有禹庙),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大祭祀。


过了若干年,洪水又泛滥成灾,于是人们又修起了河神庙,供奉起河伯将军。河伯封神后,好吃懒做,贪恋酒色,不理政务,稍不顺心便向老百姓发难,动辄发大水祸害人间,对于河伯的劣行,禹王早有所闻,一怒之下于六月六日那天发了一场大水,将河神庙全部冲毁。歇后语“大水推了河神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说的就是这件事。自此,河神遭到了冷落。


到了唐朝,河神庙逐渐恢复,人们怕六月六再发大水,就把这天定为祭祀河神的日子,有的地方,还要于这一天放河灯,超度被洪水淹死的屈死冤魂。


时至今日,古会内涵逐渐变迁,物资交流、文娱活动已成为主要内容。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端午节杂谈)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九 游艺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八 游艺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七 游艺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六 游艺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四 游艺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三 游艺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二 游艺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一 游艺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 游艺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九 游艺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八 游艺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七 游艺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五 游艺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四  游艺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三 生活习俗(三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二 生活习俗(二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一 生活习俗(二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 生活习俗(二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