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一周年纪念
♥本期是我们小组的一周年纪念特刊,借此特刊,我们回顾一年的工作,并向一直支持我们的作者和读者们致以谢意。是你们对学术的热忱赋予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而在我们的朋友们当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同学们创办的“艺术与人文”公众号、OCAT北京馆和上海馆公众号,以及那特艺术学院的公众号和我们有过数次合作,对此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还要感谢西西弗斯小组,从一开始就跟我们有着友好的交流。一年来,我们将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美术史学成就,以及国内学者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按照不同主题进行了展示与梳理,以下便是我们的足迹:
01
足 迹
第一篇文章
2016.10.25
第一次留言
2016.12.20
第一次打赏
2017.1.27
第一次合作
2017.2.21与OCAT北京馆
现订阅人数达3602按:这一年我们一共推送了50篇文章和6场讲座信息,以下是索引:
1
经典赏读
扬 · 比亚洛斯托基:维也纳学派发展中的博物馆工作与历史学*
2
学者来稿
张平:《施洛塞尔: 造型艺术的“风格史”和“语言史”*(上)》
张平:《施洛塞尔: 造型艺术的“风格史”和“语言史”(下)》
张茜:《艺术社会史的春天: T. J. 克拉克与其两部著作》
刘向娟: 建构艺术史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卷——评豪泽尔《艺术社会史》(上)
刘向娟: 建构艺术史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卷——评豪泽尔《艺术社会史》(中)
刘向娟: 建构艺术史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卷——评豪泽尔《艺术社会史》(下)
陈 平:德沃夏克和《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
于润生:俄罗斯历史画中的道路选择 ——以苏里科夫历史画创作为例(上)
于润生:俄罗斯历史画中的道路选择 ——以苏里科夫历史画创作为例(下)
3
醍醐艺评
4
讲座信息
雅希 ∙ 埃尔斯纳|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5
史学回眸
6
新书推介
以下是作者们为此周年特刊写的寄语(以作者文章的推送时间为序):
02
寄 语
还有一些热心的读者给我们留言,我们从中摘出了一部分:
03
留 言
XIXI
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这个公众号还是导师推荐给我们的,可想而知它的专业性与严谨性。每次有新的推送,总是能从里面获取最新的学术界讯息。我记得现场观看了黄燕学姐的答辩—里帕《图像学》研究之后不久,就在这里找到了文章,很惊喜。还有很多特别权威的学术研究,例如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格尔,德沃夏克,施洛塞尔。我当然非常祝愿这个公众号能够越办越好,受众群越来越广!希望还能有一些关于所推送文章的书籍和相关知识的导读,如果是这样就更全面啦!
朱燕楠
感谢有这样执着于学术研究和分享的小组存在,能够让我们艺术史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给养……也想给小组提些意见:1,对于日常的推送,是否可以更加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比如不仅仅推荐国内老师学生的最新学术成果,如果有欧美,港台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推荐,自然更好不过…2是否能够联系到在欧美念西方艺术史的硕博士,分享青年学者们的研究动态,这对于国内的西方艺术史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3,能否多推荐一些研究综述的文章,将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制造更多的可读性,并分享给一些建筑专业,西方哲学方向的学生,因为大家都基于相同的学术脉络,都期待更多交流的可能性…4,能否可以有对图像解读的研究分享,因为国内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对略弱,能够通过图像的艺术史,使得一般的学生能够寻找到自身兴趣的切入点……以上浅见,希望小组能够考量,再次感谢小组!
許阿牛
维特鲁威书写了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论著,希望维特鲁威小组能构筑西方美术史和史学史的体系,填补国内学科中的空白。最后提个小建议:翻译是西方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部分译文或其中的部分重要段落能给出原文的参照,将对我们的学习大有裨益。
林浩旋
维特鲁威书写了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论著,希望维特鲁威小组能构筑西方美术史和史学史的体系,填补国内学科中的空白。最后提个小建议:翻译是西方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部分译文或其中的部分重要段落能给出原文的参照,将对我们的学习大有裨益。
Gin
一直十分关注维特鲁威公众号所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诸如Riegl的风格研究、Mâle的图像学研究、Vasari的艺术家生平描述等等都让刚学习艺术史的学生汲取了非常有益的专业知识。值得赞赏的是每篇文章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严谨性。不知是否除了这些学术文章能否开辟一个专栏发布最新的艺术史研究的讯息?这个公众号我会一直关注下去,一定要加油啊!祝越办越好!
陈老师致作者与读者:
回想去年的金秋十月,我们拉丁语学习小组的研究生同学聚在上大对面的瑞香阁讨论建立公众号事宜。当时我对此事有些犹豫,原因有二:其一,都说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而碎片化对学术是不可取的;其二,此事工作量很大,或许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与研究。不过在我的同事刘向娟老师的热情鼓励下,在同学们的精心策划下,小组公众号还是呱呱落地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年五十二周,每周一期的学术公号,我们的小组坚持下来了!看着读者在一天天增加,读者的热情反馈和深入的讨论,使保守的我对新时代网络的学术传播与保存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碎片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胸中有一幅知识全景图,就不怕这碎片化,反而可以通过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将碎片连缀起来。
回顾这一年,围绕公号的运作,有三件事深深感动着我。
一是作者们的无私奉献与大力扶助,使公号有了不间断的学术源泉,让我们领略了国内当代西方美术史学翻译与研究之优秀成果中的冰山一角,也使我们了解到,在这“一流”“高原”“创新”口号满天飞的时代里,有那么一批学者在宁静的一隅不计名利地默默笔耕。
二是诸多学术机构、出版机构,以及各学校同学创办的学术公号给予我们小组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尤其是“西西弗斯小组”的同学在我们小组创办之初的传经送宝。
三是我们小组同学们的旺盛求知欲和敬业精神。他们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认真踏实地工作,而且坚持不署编辑的姓名,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我由衷地为他们点个赞!
听同学说,在我们公号一周年之际,迎来了第3600个新用户。与商业或娱乐类公号相比,这个数字或许微不足道,但同学们已经很高兴了,我也感到无比欣慰!
值此,请允许我对关心、支持、爱护“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
陈平,2017年10月24日
“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这个名称有一个深层含义:希望我们的公众号能够像维特鲁威建造建筑那样用各种要素构建一座美术史大厦,以便让人们站在这座大厦上眺望远方的风景。我们把它当做一周岁的生日愿望,盼望它能够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