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辛丑年二月初六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253

阅读时间 | 12 分钟

2019年5月25日,“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举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孟津县人民政府、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承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闪迅集团、河南云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洛阳恒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旨在共同探讨“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农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新模式。会议特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教授做题为《共同缔造,因村制宜》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超君,乡村委志愿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徐洋冰,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赵慧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段德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共同缔造”——背景解读

自古以来,中国农村都注重“耕读传家”,不仅将农事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而且讲文化、有追求、有审美,边从事农业边读书,学而优则仕,这便是农村居民的理想景象。在河南孟津的平乐村中可以看到“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挥笔画牡丹”,满足了大家对“美丽乡村”的想象。


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依靠乡村居民,并且,不同乡村的居民不同。针对如何结合每个乡村及其居民的不同来推动乡村建设这个问题,本报告将从“共同缔造”的视角进行解读。


“共同缔造”的基本内涵就是让乡村居民承担村庄建设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

共同缔造理念的提出

近年来,中央对农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2002年开始,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8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部委皆从各自角度出发,颁布多条文件与政策以推动乡村发展。

乡村大事记——中央历年乡村发展政策

目前的乡村建设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政府大包大揽,例如,提到乡村产业便是发展乡村旅游;其次是资本下乡,这种举措利弊共存,但其造成的破坏不可逆;此外,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相比规划等各行各业的外部人士,乡村居民对乡村的发展并不重视,因此,乡村建设应优先调动与培育村民。在乡村建设中,如何使村民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节奏,并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显得任重而道远。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我们需要结合乡村教育对村民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结合乡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乡村发展,住建部从2018年开始提出“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人居环境建设与整治的重点,打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及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于2018年在全国选择了四个“共同缔造”的试点村庄:湖北两个、青海两个。

共同缔造4个试点村

2

试点村实践

在试点村的实践中,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协商共治体系,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与党员模范的带动作用,进而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设家园内生动力。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村庄治理机制

3

其他案例解读

住建部这四个试点村庄案例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其他具有“共同缔造”精神的典型村庄。

陕西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距西安78公里。村中并无名胜古迹与独特的山水资源,但袁家村仍依靠发展乡村旅游从贫困村转变为全国知名的度假村。目前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袁家村

2015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袁家村日接待游客18万人,首次超过陕西著名景点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秦朝遗留的世界遗产,而袁家村只是郭氏父子打造的小村落,因此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2017年,袁家村旅游总收入达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总接待游客500万人,吸纳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人就业,带动2-3万人实现增收。


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后,西安周边学习模仿袁家村的乡村高达74个,但这些乡村建成即死亡的案例极多,其中也包含一些虽起步发展状况良好,但在不久后开始萧条的村落。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非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市场大小。例如,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经济实力强、休闲娱乐需求大的人群,可以支持较多的乡村旅游,而西安却只能支撑一个袁家村。通过分析,我们将袁家村成功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六点:

长期坚持,带领村民致富

袁家村书记郭氏父子二人近半个世纪的坚持,明确提出自主发展路径,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带头组织群众,对优势项目增资扩股,成立农民合作社,同时积极引进和吸纳外来资本和资源,促进共同富裕。

袁家村书记郭氏父子

制度保障,全民参与

村民交叉入股合作社,所得盈利全部上交旅游公司,后期进而二次分配,形成全体村民利益共同体。村中每一户商户的营销情况直接关系到每位居民的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此推动村民共同参与、共同致富,营造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

袁家村经济合作社社员名单

乡土的治理模式,进行诚信经营

以 “发誓牌”这一最为原始的方式保证食品安全,形成良好口碑,这也是村规民约的体现。同时设立“道德讲堂”和“明理堂”,由村民自发组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习。

袁家村各店门口的“发誓牌”

因地制宜的规划打造

因地制宜,确立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发展规划,采取建设与招商同时进行的方式,实现创建合一,明确建筑功能并以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适应乡村的现代管理模式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适时引进专业的管理公司和职业经理人,依托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领导,保证在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适应乡村管理模式的实际状况。

夜不闭户、干净整洁

袁家村并未设置保安与保洁员,却夜不闭户、干净整洁。村民把乡村看做自己的家园,与经营者们共同维护形象、维护品牌、保障安全,形成了共同缔造的理想状态。

袁家村通过村书记带头与全民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了村民自觉维护家园的责任意识,这是共同缔造的理想状态。一定程度上来看,袁家村已经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终极目标。

福建院前社

院前社原是厦门一个旧脏乱、濒临拆迁的小村庄,其命运转变要归功于村中的一位青年——陈俊雄。陈俊雄在初二辍学后便开展了一些小生意,在得知院前社被列为拆迁村后,出于家园情节,他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家乡。


正值厦门市展开共同缔造的工作,陈俊雄决定开启院前社的共同缔造之路。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在经历街道办未要到补增名单的挫折后,陈俊雄拜访了区长,区长承诺如果能用半月时间改善院前社脏乱差的情况,便可为院前社提供补增名单。


于是陈俊雄召集了村中的无业青年,投工投劳进行空间环境整治。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其余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在治理过程中,采取了“适材适用,有效引导”、“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等策略,引导村民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共同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如今,院前社已从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社”成为了观光旅游圣地,每日接待游客四千人左右。


正如陈俊雄所说:“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村民必须自己改变才能继而推动乡村发展,这便是“共同缔造”的核心内涵。

院前社-阿俊与他的团队

只要村民的内心意识到乡村的发展要依靠自己,那么这个村庄就能迅速改变。除袁家村和院前社这样能人带动型的村庄发展案例,还有党建引领型的陕西董岭村,企业主导型的北京干峪沟村,政府主导型的海南芭蕉村等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基于共同缔造的理念所采取的方式不尽一致,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各有千秋。


共同缔造应避免南橘北枳的水土不服、避免依葫芦画瓢的盲目复制、避免因盲目跟风和“齐步走”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错配,因地制宜的进行“共同缔造”乡村建设。

“共同缔造”——理性思考

如前文所说,不同类型的村庄实现乡村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我们要避免盲目地学习某个村的做法。例如西安周边模仿袁家村的74个村庄,浪费的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二三十亿,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国家的战略指示中,村庄要分类发展,乡村要立足于各自特色,像河南孟津就是非常成功的电子商务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四种类型。为实现村庄的发展,我们应回归村庄自身特征、外部环境与村民的能力特征等。


我们认为,各村庄都有各自适宜的发展途径,乡村发展不能够一刀切,共同缔造也不能一刀切。因此,我们将每个村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潜力水平及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类型的划分,最终形成如下十二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尝试为每个村庄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这也是在为这些村庄的居民寻找展开“共同缔造”的介入方式。

基于“经济-凝聚力-资源”3维度的十二类村庄分类

“共同缔造”——杨陵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个村庄的村民都是一呼百应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的。除特别贫穷,或像孟津牡丹花村、唐三彩村这种有产业基础,能看到现实财富以利诱之的村庄之外,大部分村庄的乡村工作起初都是非常艰难的。近几年来我们在杨陵开展了诸多实践,构建了一套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陪伴式经营模式,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

1

治理驱动下的共同缔造模式

——陕西杨陵崔西沟村

杨陵的崔西沟村,是富裕-凝聚型-有资源型的村庄。该村庄十多年前就搞农家乐,但由于推出的产品一成不变逐渐衰落,农家乐从鼎盛时的六十多家下降到十多家,这些店家虽不想放弃但又没有发展的希望,造成了争抢客源、乡邻关系恶化的问题。

第一步

空间环境的改造建设

崔西沟-村庄物质空间环境建设

第二步

推动村庄产业升级,明确村庄发展定位

以“食尚·共享——现代田园生活馆”为发展定位,通过一两年时间的逐步变化,引导村民签订《崔西契约》,经营户按置“诚信手模”。

崔西沟-村民诚信经营建设

除改善环境外,也改变了村民的相处方式。村民不仅要种地与生活,还要陶冶情操,最终要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我们不能将村庄想象成记忆中的诗情画意的梦想家园,而是村民活在当下的空间平台,因此,要满足村民对现代化的需求,使其成为优雅的现代农民。

2

产业带动下的共同缔造模式

——陕西杨陵王上村

杨陵王上村,属于富裕-离散型-有资源的村庄。村中居民一直有惯性思维,希望政府投钱或者外来企业投钱开发隋泰陵,而村民较为富裕却没有凝聚力。我们首先还是改善了村中的空间环境,并通过文创产品提高附加值。整个乡村建设完后,影响力增加,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但村民并未积极的参与乡村建设,因此并未带动村民的收益。

王上村空间环境建设

为提升村民积极性,团队邀请了院前社的陈俊雄来同村民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组织开展村民大会,组建村民微信群,向村民解释为何不能盲目开发泰陵与模仿袁家村,并继续进行宣传与教育,逐渐推动产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认同我们,村民在微信群中的表现也越来越积极,大家渐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上村-村民微信群建设

王上村-产业发展带动,凝聚家园意识

实践总结

乡村要寻求健康发展,绝对不仅仅是空间建设,也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指标,目前乡村最缺失的是文化与信仰。我国乡村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一代代人努力投身建设。我相信,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包括村民主体,政府官员,以及规划师,我们乡村建设的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图文 | 袁超君、徐洋冰、赵慧敏、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