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羽佳访谈丨恩师凌远给我打下全面音乐基础丨“她会给我启发和支持。她给我一点拨,我就明白了,给她弹琴不光是学东西,还会很开心。”

2016-07-08 宋学军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10hsf2i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少年王羽佳曾作为琴童参与了很多钢琴教学录像


王羽佳的成才之路


 王羽佳,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华人青年女钢琴家,与迪图瓦、阿巴多等指挥大师多次合作,被世界最著名的古典唱片公司DG收于麾下成为签约钢琴家。她横空出世般给国际乐坛带来一股清新和活力。当笔者走进天津大剧院后台休息室时,王羽佳刚刚结束演出还保留着舞台上的妆容,她丝毫没有国际名人的架子,言谈举止间,就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大女孩,随性而率真。 

 其实,这次的采访有些冒昧,没有事前跟她联系。但得知笔者来自她国内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后,王羽佳欣然应允。虽然采访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在她与世界著名指挥家迪图瓦和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的中国巡演(杭州、天津、北京、广州)的紧张的时间表里,已是很宝贵了。 

 采访中,谈到国内外教育给她最大的收获,王羽佳深情地说:“国内学习中必须要感谢恩师――凌远老师,国外,收获了丰富的演出经验。”此外,她也自豪地提到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于是,笔者从天津归来,便采访了带王羽佳长大的恩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的凌远教授。二人的话很相似,可见她们的默契。那么,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一下王羽佳的成才之路。 


凌远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自幼习琴,师从著名匈牙利钢琴家沙布,技艺飞进,才华横溢,并活跃于印尼文艺舞台,备受瞩目。1951年放弃国外美好生活,怀着对祖国向往和热爱,考入中央音乐钢琴系就读大学本科,师从洪士硅教授。1956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钢琴主科教学。1984年起担任附中学科主任。


恩师,打下全面的音乐基础 

 7岁到14岁,王羽佳一直跟随凌远老师学习,她从心灵深处对凌老师充满信任和依赖。即使成名后,每次回国演出,她都要邀请凌远老师和凌老师的钢琴之家(凌老师的爱人是培养了著名钢琴家郎朗的赵屏国教授,她的一双儿女也分别是国内和国外著名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前去观看,并请他们在演出后给出意见。 

 王羽佳说,她在很多方面都和凌老师有相似之处,比如柔软修长的手指,因为这种相似,凌老师知道如何训练她,从演奏技术、肢体控制到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凌老师为她打下了全面的基础。 

 “她给我的曲目大多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再有才能的人,把经典弄歪了,也不行。我很幸运,凌老师给我打的基础很正,这也使我能够健康成长。” 


   凌远老师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些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声音敏感力和表现力。对于王羽佳少年时的学琴路,凌老师这样的回忆说: 

 “对于像王羽佳这样的‘面条手’,我主要通过七和弦的练习,使她的手指更有力量,支撑得更好。因为羽佳小时候手指长得纤细、灵巧,弹琴的样子很甜美,我主要把她往典雅、灵动、秀丽、真挚、抒情性和浪漫风格的方向培养,而没有给她强硬、辉煌、比较男性的作品。我会让她弹肖邦的《圆舞曲》《回旋曲》《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等。我认为她适合演奏肖邦,而且会演奏得非常出色,因为她内心的灵性里就有肖邦。” 

 这也许是凌远老师教学中的法宝,为王羽佳从小就确定了适合自己那富有个性的演奏风格。 

 14岁出国后,王羽佳每次回国,还会到凌老师家上课,把自己音乐会的曲目弹给凌老师听。 

 “她会给我启发和支持。她给我一点拨,我就明白了,给她弹琴不光是学东西,还会很开心。” 

 如今的王羽佳已海内外知名,但每次回到凌远老师家,她依然有一种归宿感,一种回家的感觉。 

 王羽佳对老师的那种信任和真挚情感,让凌远教授深为感动:“她是真心地想要学东西,成名后还这样真诚地信赖她原来的老师,让我感到很幸福。” 

 采访时间有限,只言片语不足以展示这对师生深厚的情谊。笔者不由得翻出2012年10月为庆祝凌远教授80寿辰而编印的一本纪念册,摘录下王羽佳表述的在凌老师身上获得的收获与感动: 

 “对我来说,你犀利的洞察力、你的感知、你对好声音的听觉,你对好声音的追求和你的风格对大多数音乐的直觉,都让我羡慕。当然,最珍贵的还是你无可挑剔的品位。 

 我从来没有超越你的能力,你几乎生活在我的脑海和心灵中。你可以感知我到底在想什么!你对我的感知,不仅局限于钢琴,还包括我对音乐的态度,音乐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都能被你毫无遗漏地察觉到。 

 更重要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你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成为音乐卑微的仆人。 

 对我来说,你光芒四射的个性和你充满着爱的心胸,一直激励着我。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愿意为你弹琴,你的意见,新颖独特,一直是激发我灵感的源泉。每次给你弹琴,都会有一阵震撼,让我通过演奏把心给你。你每次来听我的音乐会都会令我深深感动。当然,你的到来也一定会让我的练习多一点儿。” 

01 巴蜀之画

02 兰花花

03 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

04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05 去南民歌五首

06 二泉映月

07 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0964nidg&width=500&height=375&auto=0王羽佳作客阿里·瓦迪《魔力钢琴》栏目

不断演出,充满自信地拓展 

 如果说凌远老师为王羽佳打下了全面、坚实的基础,那么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则为她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音乐之巅的大门。 

 她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那一年,王羽佳作为中加“晨星音乐桥”文化交流项目的交换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并在皇家蒙特音乐学院跟陈宏宽Tema Blackstone学习钢琴。2002年,15岁的王羽佳获得美国阿斯本音乐节协奏曲组大奖,之后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并于2008年毕业。 



 这一阶段对她影响最大的是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格拉夫曼。王羽佳说:“他的教学不会在具体的音符上深究,而更注重风格上的指导。很多时候,听他的音乐会比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还多。”这种大框架模式的教学,起初让王羽佳有些不习惯,后来却给了她很多引导。16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羽佳被音乐公司经纪人看中,从此跻身国际舞台。她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则源自其为多位著名钢琴家的“救场”演出,包括阿格里奇、基辛和布朗夫曼等钢琴大师。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救场”,使她得到了艾森巴赫、阿什肯纳齐、巴伦博伊姆等世界乐坛重量级指挥大师的赏识,也获得了著名指挥家阿巴多和迪图瓦的青睐。 

 “我从小就参加演出,我喜欢通过演出表达我对音乐的理解,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从演出中获得的。一个作品只有经过反复演出,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演奏者在舞台上才会迸发出很多灵感。” 

 “我弹过很多室内乐,又和许多著名乐团、指挥家合作过,每一次合作都会激发灵感。我19岁就与迪图瓦合作,他在舞台上很有灵感和感染力,我与他合作很舒服也很默契。” 

   王羽佳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她的演出经历,如同鸟之两翼,载着她一路高飞。 

 看到王羽佳从一个稚嫩的女琴童成长为扬名世界乐坛的女钢琴家,凌远教授连说了几个“真不容易”,同时也对她破茧成蝶后的华丽转身,充满了欣喜和赞赏。从那个弹奏肖邦曲目最有灵性的女孩,到国际钢琴精英,凌老师认为,王羽佳能够较早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演奏实践,对于开拓她的演奏领域和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凌远教授说:“羽佳有了经纪人后,第一曲弹的是格里格的协奏曲,经纪人要求她连续五场与不同的指挥家合作。她克服诸多困难,成功完成演出。此后,她不断扩展演奏曲目、提升弹奏能量,从一名初露头角的天才钢琴宝贝,发展成为一名征服世界的钢琴之星,这一切源自于她出众的音乐才华,无限的技术潜能,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惊人的毅力。”凌远老师希望自己的爱徒今后要真诚对待音乐,弹奏出心灵中那个最美好的声音。 

毅力与爱,激发才华与天分 

 学习弹钢琴的人很多,但能走上世界舞台,成为杰出钢琴家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当笔者问王羽佳一个钢琴家的成长需要有哪些要素时,她说有机遇、所处时代等外在因素,也有才华、对音乐的好奇心和热爱,有对音乐的灵感和创造力,毅力、耐心和永不疲倦的精神等内在因素。 

 王羽佳说自己能够举一反三,并能从同学、老师和指挥家身上得到很多启发。“国内的老师给我打好了基础,而在国外,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无论是对音乐的理解,还是在乐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在国内有凌老师把关,自己比较放心,在国外没有人跟你说对或错,自己说服自己就可以了。同时,做音乐家也要有对音乐的热情和好奇;要不断地吸取各方面的营养,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有新的曲目、新的想法和新的演绎方式,否则的话就会不进则退。” 

 谈到对王羽佳的印象,凌远老师说小时候的她给自己最大的印象就是专注、纯真,以及对音乐的直觉和真心的热爱。 

 “她从小就爱粘在琴上,没有人逼她。六七岁时,就连晚上妈妈给她洗脚,她都舍不得离开琴凳,手还在弹琴。她的第一张DVD是在北京音乐厅录制的,时长60多分钟的演奏,她竟然一气呵成。如此长时间精神集中的耐力,对背谱和演奏精确性的要求,对于一个成人演奏家来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更何况当时的羽佳才刚刚11岁。这一切已预示着她今天的成功。” 

 “她很聪明,很有灵性,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妈妈是练舞蹈的,教她几个动作,她都能做得很到位。” 

 凌远老师说,王羽佳还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八九岁时她的身体不好,我建议她去游泳。利用寒假的时间,她妈妈给她报了一个游泳班,在不影响正常日程的情况下,她妈妈每天早晨6点出发,骑自行车带她从虎坊桥到月坛游泳馆。那么冷的天,毫不懈怠,一个月的时间她从一点不会到能够游1千米。这也是她妈妈培养她做事和学习要有毅力、要坚持的一个事例。培养孩子全身心、全方位的成长,就是从这样的一点一滴、一丝不苟中实现的。” 

 看到王羽佳成名之后依然那么真诚,没有舞台上的哗众取宠、矫揉造作,没有曲目选择上的“讨巧”,没有追求虚荣,凌远老师感到很欣慰,也很替她的父母高兴。 

 有媒体称王羽佳是“震惊世界乐坛的黑马”,也有乐评人以“惊为天人”与“不同凡响”来形容她驾驭钢琴的能力,评论她的演奏“既有年轻人的自然随性和无畏想象,又充满着成熟艺术家所具有的严谨与精准。”笔者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绝非偶然,王羽佳也不例外。尽管她的羽翼日渐丰满,但作为校友,笔者更为她深感骄傲的是,身处名利场,她依旧拥有纯洁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感,这是一个音乐家最宝贵的财富。

师爱如流水 细水长流源源流长

——访附中钢琴学科凌远教授


 金秋十月,我院附中钢琴学科凌远教授迎来了她的80大寿,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回到母校,与其家人一起为她举行了80华诞暨从教56周年庆典音乐会。自1956年留校任教以来,凌远教授培养了百余位钢琴人才,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其中最耀眼的是活跃在当今世界乐坛的天才钢琴家王羽佳。而凌远教授的爱人赵屏国教授,则是另一位世界著名钢琴家朗郎在附中的钢琴老师。音乐会上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笔者不禁萌发了走进这个钢琴之家的愿望。

 一架三角钢琴,满墙的CD光盘,一进客厅便感受到这个钢琴之家浓浓的音乐气息。早有而闻凌远教授对学生的“严厉”,而坐在沙发上的这位老人,亲切、随和,十分健谈。


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将技术与音乐有机结合

 我出生在印尼,那里的学琴氛围和国内不太一样,没有什么名利上的压力,老师也没那么严格,学起来比较有情趣。这使我的试谱能力很强,对音乐的感觉也很好,但是技术上有欠缺,常常是带着感觉弹错音,却依然是兴致勃勃。后来,进入了教学领域,我才感觉到了自己的遗憾与不足,这也让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弹出好的声音。而要把音乐弹得好听动人,首先就是发音。弹琴的关键在于“弹”,要把手指弹起来,手掌是动力之源,是一个发动机,只有从掌根很迅速地把手指抬起来再弹下去,声音才集中、才有力量,而且掌根发动的一瞬间又是和耳朵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这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物理上手指抬得多高,而是要用心、用耳朵去感受你的声音,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好听,才有穿透力。好的声音应该是有根的,立体的,透彻而明亮,快起来还有颗粒。这样的训练也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用心、用耳朵练琴的习惯。

 然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最难受的。可在这上面我却不依不饶,我一下就能看出学生的问题,他们一偷懒我就能指出来,任何毛病在我眼皮底下都逃不过去。因此学生怕我的不是有多凶多狠,而是这份严格和严厉。我认为做老师就要严格,要坚持。有的老师对学生也有很好的要求,但却没有在课堂上坚决地去执行,而是让学生回去再练。要求学生在课上必须做到一个模式,这对小孩子来讲非常重要,必须要让他们有一个到位的概念,而老师的责任心和耐心也就在这里。就象烧开水,烧到七八成就撤火了,下一次凉了又要重新烧。有时候我会和学生开玩笑地说,我把脑袋都借给你了,我就不信了。做老师就要有这么一股不依不饶、誓不罢休的劲头,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要坚决贯彻才行。

 音阶训练是让学生找到声音和掌握技巧的必经之路。弹奏音阶能够让学生很单纯地去找声音。每次上课,我首先都会检查音阶。只要学生一下手,只弹三四个音,我就知道学生声音好不好,状态好不好,是不是在乎每一个音,脑子在哪里,这个星期有没有好好练琴,耳朵里有没有准备。有时候一堂课45分钟,我会花20多分钟听音阶,每个音都去抠。这种训练会让人窒息,学生说这是魔鬼式的训练,但却让人受益终身。

 当然,所有的技术训练都是为了弹奏出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好的技术、好的声音最终要落在对音乐的正确表达上面。我对声音、对乐曲的旋律线条、结构和风格有着天然的直觉和敏感,这对于一个专业音乐教师来讲非常重要。我的学生王羽佳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我来说,你犀利的洞察力,你的感知,你耳朵里的尖锐的、对好声音的听觉,你对好声音的追求和你的风格感,你对大多数音乐的直觉,都让我羡慕。当然,最珍贵的还是你无可挑剔的品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你教会了我们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卑微的仆人。”  

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补短

 作为教师,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为重要。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自身条件各有不同,而弹琴的五个手指也有强有弱,这就要求老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好的钢琴老师应该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地给学生布置教材。比如有些学生的手指比较软,特别是起着支撑手掌作用的小拇指和大拇指,我就会专门针对这两个手指给他们教材,让他们强化练习。虽然会练得很苦,但却很有成效。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拿到好分数,在给曲目时反而会更加突出优点,避开弱点,这对学生没有好处,浪费了他宝贵的学习时光。我不在乎学生考试得多少分数,而在乎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他提高了什么,我帮助他解决了什么。比如我有一个男学生叫王洵(现在美国)。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手却很大,弹八度不费力气,非常有才能。根据他的才能,我就给他弹比较辉煌的李斯特,给他协奏曲。但是为了培养他弹琴的严谨、细致,我也给他斯卡拉蒂和海顿的变奏曲。特别是海顿的变奏曲,古典音乐的那种节奏韵律简直要把他苦死了。在一场汇报音乐会上,我没有让他弹李斯特,反而让他弹海顿的变奏曲,别的老师都说你怎么不让他闪一闪、炫一炫,而我这么做是让他明白,在这个阶段要掌握古典音乐的端正、规范,我就是让他肚子发痒。不一定让他马上就闪出光来,不一定要急功近利,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有些老师给学生的曲目太难太大了,而且连续让学生弹一种风格、类型的作品,对他们未必有好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03tjchvi&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羽佳演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对学生要真挚诚恳,不被名利所左右

 作为老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就象弹琴一样,心要真诚、纯粹。不要觊觎你自己得到什么,而是真心地帮助学生学会走路、爬山,在山上唱歌。当他在山上唱歌的时候,你会很开心。

 对学生的真诚,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进度和打牢基础之间,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有时候需要拔一下程度或有一点突破,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当然如果这两点能够结合好,也是很高兴的事。这需要教学上的经验,也考验着老师的名利之心。为了比赛,有些学生用很长的时间去弹那些并不一定适合的曲目,得不偿失。我不去迎合,不去打肿脸充胖子,宁可你不得奖,不给我增添什么荣誉,我只在乎通过这个曲目你实实在在的获得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拿奖而影响了你正常的学习进度,我觉得划不来。我对声音、对学生的一丝不苟,也是我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从不把学生作为自己私人的财富,没有任何私心,然而这种真实可能也会让有些人受不了,但我一直在坚持我做人的原则和教学的理念。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没有白干,还是给人了很多正面的东西。学生们虽然已经奔赴世界各地,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依然和我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我们感情很好。他们在中学时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以后再和其他老师学,丰富修养,就会得心应手,茁壮成长。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高兴。比如王羽佳,她现在每次演出新曲目之前,都要弹给我听。看到不久前她回国的演出,我也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和自豪。

 采访凌远教授,最深切的一个感受就是真实、坦荡。她说,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些教学观念,主要是源于自己的学琴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我们的底子要比外国老师差,因此就要虚心一些,多学习,多交流。因此,她一直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真正是教学相长。她很怀念过去教研室集体教学、共同为一个学生“着急”的那种学术风气。而现在,这样的教学传统已经淡了,她有些遗憾。

 虽然已年愈八旬,凌远教授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每天继续做着那些最精细的活儿。她深知,教书育人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功夫到了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欢迎视频讲座公众号

听课

热爱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来这里感受大师气象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推荐图书书店

往期节目请点击以下链接:


   钢琴家系列:傅聪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1955年肖邦比赛傅聪视频傅聪还能更拼吗?《皇帝》开启傅聪成名之旅丨《命运》敲响傅聪归国大门“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我是你的舵工,责任最大”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肖邦的苦是对生命永恒发出悲鸣和感概丨真正伟大作品比伟大演奏家更伟大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傅聪岳父的中国情缘丨傅雷的信丨弟子胡坤丨吕思清丨音乐有生命,要用心演奏,不只用手

【钢琴家】 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虾米乐友朴云的拉赫玛尼诺夫自选集钢琴家李赫特自述丨不可错过的珍贵纪录片《迷》丨涅高兹教我“静默以及如何弹静默的艺术”丨“我在黑暗里演奏,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涅高兹谈李赫特丨我无意借夸耀学生来抬高自己丨他为何演奏时关灯丨他为何不提倡背谱演奏丨演奏者应以最纯净、最直接的音乐打动听众【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的拉威尔钢琴全集【谱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选》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他是“霍洛维茨二代”丨他在诠释什么是最温柔的钢琴呢喃……演绎巴赫的费恩伯格丨刘诗昆恩师丨戈登魏泽弟子丨贝尔曼同窗丨斯克里亚宾传人【荐书】林育:《怎样弹好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周末古典时间】舒曼最著名的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Fantasie C-Dur, op. 17)林达:肖邦练习曲到底有多难?

    古尔德丨【大钢琴家】谁是格伦·古尔德?【古尔德专题】关于古尔德你要知道的几件事儿……【译文】格伦·古尔德自述【对谈】漫谈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艺术“做的与别人一样毫无意义”,古尔德“从别的钢琴家止步的地方开始”丨“要么与众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要么就干脆不要做。”【古怪之一】格伦•古尔德,你为什么要哼哼?【古怪之二】格伦•古尔德的小椅子古尔德喜爱的作曲家丨他最好的一张照片丨解答为何不弹肖邦丨他从不认为自己只能弹巴赫丨弹奏巴赫时的速度和力量也绝非是为了听众的猎奇【古尔德专题】格伦·古尔德:“过多的启示反而使巴赫丧失魔力”【人物性格】丹尼斯•达顿:格伦•古尔德的狂喜1959年重磅访谈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解释隐退原因丨谈录音丨谈婚姻丨谈钢琴家丨谈自己的最大成就【传记电影】《古尔德的32个短片》【问答】为何古尔德偏爱录音而非演出?【演绎视频】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高光时刻】格伦•古尔德与伯恩斯坦的“速度之争”

  阿格里奇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们不是天才,但应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绎舒曼钢协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他指间的错误正如上帝的错误莱谢蒂茨基的学生施纳贝尔丨"一股激流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所有潜力;那是针对演奏家所必须具有的想象力、鉴赏力和艺术责任的教学方式。"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他如何为自己的错音辩护丨他如何确立20世纪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并唤醒沉睡学生心中的潜在素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他如何为自己的错音辩护丨他如何确立20世纪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并唤醒沉睡学生心中的潜在素质【对谈】杜巴尔与布伦德尔谈贝多芬奏鸣曲【连载】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讲学音乐会】钢琴家休伊特讲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

    齐默尔曼说:“再叫我大师,我就报警”丨齐默尔曼谈艺录丨我不是演奏钢琴,而是在演奏音乐丨音乐不是声音,音乐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时间。【尊严】齐默尔曼:一个钢琴家的抗议【个性】听齐默尔曼弹琴要上缴手机【对话】从每场音乐会中积累:对话齐默尔曼【钢琴家专辑】传播的艺术: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访谈【音乐会】齐默尔曼:肖邦/舒伯特钢琴作品【看图】齐默尔曼唱片封面

   钢琴天才李帕蒂(Lipatti)演奏布索尼改编巴赫、李斯特、巴托克的协奏曲布索尼(1866-1924)是谁?布索尼和他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短评】李帕蒂:一个天才手中的舒曼和莫扎特李帕蒂(1917-1950)是谁李帕蒂在瑞士电台的三次采访【乐评】李帕蒂的天鹅绝响【回忆】伟大钢琴家李帕蒂的生平往事【说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李帕蒂【追忆】哈斯姬尔:我和李帕蒂不得不说的故事(上)【追忆】哈斯姬尔:李帕蒂尘世生活的最后时光(下)

   提琴家:马友友丨马友友母亲卢雅文专访丨马友友的家教丨不愿别人称儿子为天才丨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丨“你们要好好保护他,尊重他的意见,让他自由。”弦和弓的故事丨马友友谈艺录丨那个“拯救”马友友的女人与他们不为人知的爱情丨音乐即哲学丨“我哪也不去,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马友友和他的“一带一路”丨拒绝把音乐束之高阁丨不停探索才能越来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吴彤谈友友丨他心胸开阔方才成就事业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国内音乐学院的问题所在丨搞音乐不能都当独奏家丨中国独生子女都想拉独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乐不要迎合观众学音乐=文化课差?丨看人类学博士马友友怎么说丨与乔布斯的友谊丨音乐的终极目的是用音乐语言去感染人,而绝非用艰深奇诡的技术去唬人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乐容易赚钱的行当多了,但学习音乐会让你理解别人心里的美好丨我不会记住他出了错在哪里,我会记住他是如何打动了我丨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丨中国表演者已与西方最伟大的名字并列重要经验丨大提琴家王健谈父亲如何教他拉琴丨什么才是高深的音乐丨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丨艺术是帮助我们理解感性的手段

   海菲兹丨谈拉琴丨我从来不相信苦练,一个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一个曲子拉成形,这就说明他正在把这首乐曲判处死刑郑延益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能真正在琴上随心所欲的大师丨他的技巧永远从属于音乐丨“听众是来听我演奏音乐的,不是来看我笑的。”每晚古典单曲丨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帕尔曼演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郑延益丨纪念胡贝尔曼丨每一位乐迷都应该听听这位怪杰,小提琴真奇妙小提琴家克莱默丨艺术和名气从来不是一回事丨跨界就像毒药丨演奏家们都应投身室内乐丨真爱音乐,就该远离媒体宣传攻势丨谈挑选曲目的原则小提琴教育大师林耀基专访丨他的成功的最大的启迪是什么?“明白音乐比金钱高得多,当我年纪大了走不动路,音乐还在我们脑子里面神游。”

   【人物】杜普蕾:狂恋大提琴【纪录】《怀念杜普蕾》(中文字幕)【古典音乐会视频】杜普雷与鳟鱼五重奏【Du Pré专题】杰奎琳·杜普蕾演绎门德尔松《D大调无词歌》(op.109)【追忆】大提琴家韦伯:这不是我眼中的杜普蕾【书评】成庆:杜普蕾的生死爱乐【经典】杜普蕾: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 85)【录音】杜普蕾: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 191 Op. 104)【古典音乐资料】整理杜普蕾和她在EMI的录音目录【录音】杜普蕾《EMI录音全纪录》(17CD)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小传】巴赫养成记(上)【小传】巴赫养成记(下)【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

【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每晚古典讲堂丨席夫讲解贝多芬丨上海大师班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贝多芬与《英雄》丨他的作品唤起对无限的渴望丨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贝多芬专辑】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把听众变成了诠释家【研究】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哈农库特的天鹅之歌丨贝多芬的《命运》与“命运”无关?【比较】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六版本演绎比较【论文】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一)【脑洞】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必看丨耳聋的贝多芬指挥《欢乐颂》的视频?【唱片】重听拉杜·鲁普的贝多芬【音乐研究】朗陶尔米:“论舒伯特与贝多芬” (摘自《傅雷家书》)

【主题】保罗·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视频】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视频】莫扎特250周年萨尔茨堡节日庆典音乐会【作曲家专题】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版本】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城市】莫扎特在维也纳【纪念】卡尔•巴特:论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诞辰260周年!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痛哭之日”的创作特点【视频】莫扎特声乐作品音乐会【视频】莫扎特歌剧《魔笛》

看“灵魂属于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众号多久更新一次?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音乐与城市】贡布里希:舒伯特与他那个时代的维也纳【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作品】舒伯特《菩提树》(D911:5)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男高音翁德里希丨自然地歌唱无需特殊技巧丨舒伯特《致音乐》丨莫扎特《魔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