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4102
阅读时间 | 13 分钟
2019年5月25日,“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举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孟津县人民政府、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承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闪迅集团、河南云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洛阳恒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旨在共同探讨“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农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新模式。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副研究员做题为《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菁,乡村委志愿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徐洋冰,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赵慧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宁志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 总规划师
乡村旅游与乡村电子商务存在相似之处,二者均需依托农业、农村、乡村景观等最原生乡村资源,且二者产业相通,主题相契合。目前已出现了电商与乡村旅游、乡村农业相结合的尝试。本报告主要围绕乡村旅游展开。
一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大阶段:
20世纪80年代
产业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民为主体,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副业”特性;
20世纪90年代
产业成形阶段——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在部分地区展开,并通过县乡两级政府主动引导,其形式多为农家乐;
21世纪初
转型升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需求开始释放,政府引导的方向、政策和措施更为明确;
2010年以来
全面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产品形式、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均出现新变化。
乡村旅游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收益,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2017年一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400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845万,带动672万农民受益。2012-2017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约25%。
乡村旅游致力脱贫,是“两山”理论的演变通道之一。另外,依靠乡村旅游的带动,乡村在产业活力、文化魅力、乡村治理、遗产保护、农民技能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乡村旅游可支撑乡村全面发展:
①
重振产业活力
目前很多乡村地区人口凋敝,人间烟火气消失,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景象。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拉动乡村就业、消费和投资。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近年来乡村旅游为该村庄累计带动了约九个亿的投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就业,进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贵州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拉动乡村就业、消费和投资
旅游和电商都是基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可通过旅游增加乡村地区的附加值。例如,在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中,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融合剂。另外,电商和旅游都属于第三产业,可以带动二产与一产,包括依靠电商建立标准、推动食品安全等,这些都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提升。
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
②
重赋文化魅力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展示、地方风俗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目前,乡村地区的很多民俗文化已经丢失,这些文化并非没有魅力,而是缺乏展示的舞台。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濒临消失或短暂消失的乡土文化提供平台,促使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例如,江西婺源篁岭政府在雨灾后将原住民迁出,引入企业投资并结合防灾处理,将其发展为旅游村。村庄景观基本保持原样,但植入了南方地区夏天晒辣椒、秋天晒玉米的乡土元素,同白墙黛瓦的传统建筑风貌以及周边绿化的搭配效果极佳,这些举措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村“篁岭晒秋”
③
改善乡村治理
以“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为例。我们只关注到安吉的今生,但却忽视了其前世。安吉史上有三次闻名事迹: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安吉地区的乡镇企业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良好,但污染问题严重。在还未建立黑名单的情况下,安吉地区就被国务院点名批评,这是安吉第一次闻名事迹。
此后安吉调整产业布局,关停不达标准的作坊,其余产业迁入产业园。同时,为改善乡村地区环境安吉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通过种植竹子改善绿化环境,其效果立竿见影。这也带来了安吉的第二次闻名事迹——《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安吉将一根竹子做到了143元,这使得竹子根到竹子叶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第三次便是“两山”理论,即发展民宿、发展旅游的热潮。
浙江安吉县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互促共进
④
优化乡村治理结构
旅游对于乡村地区整体环境,包括水、电等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外来游客的引入也可能带来投资。乡村本身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发生变化,会刺激当地乡村治理发生变化,如村两委如何与投资商、游客进行合作等。贵州部分村庄在村两委的指导下成立了自治会,可代表游客反应诉求,这就是乡村地区治理的新发展。广西南丹县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参与、部门配合“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村屯广泛建立集体议事的理事会,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市场机制和基层民主自治得到不断完善。
广西南丹县
⑤
提升农民技能
乡村旅游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农民群众通过与游客交往,解放了思想,拓展了视野,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激发了农民对科学文化、经营管理等的学习,使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
云南省大理州喜洲村
二
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我国现有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可归为六大类。
依托城市的市场,结合特色农业与艺术文化的经营吸引城市客流。例如重庆的虎峰山村,该村此前主营苗木种植,因距离城市较近,苗木运输较为方便,效率较高。在苗木的效益逐渐下降的背景下,该村转型发展旅游业,设置了7107田园艺术体验基地。
重庆虎峰山村
依托景区,在乡村地区周边发展民宿与餐饮等产业,包括乡土特色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与景区内部的产业形成互补,一部分提供观光服务,另一部分提供旅游服务。这一类模式的典型案例有北京十渡。
北京十渡
部分乡村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如种植茶叶等。这些乡村可以结合优势产业、文化体验、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例如,广西茶山金字塔在茶叶种植与加工的基础上,打造文化传承基地与特色民宿。
广西茶山金字塔
民俗依托型村庄结合民族风俗、特色建筑与生态观光发展乡村旅游,未来可考虑结合电子商务产业。例如广西三江程阳八寨的百家宴等民俗,可以考虑转化为旅游的重要元素。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百家宴
在乡村美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与农业观光,以带动乡村旅游业。例如四川绵竹年画村中既有电商产业,也有旅游产业。
四川绵竹年画村
在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种植与农业观光。例如广西五彩田园,原先是农业科技园,经营状况一般。植入技术展示、农业种植与田园风光等元素后,通过旅游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
广西五彩田园
三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乡村出现了去农化问题。乡村旅游不应过分脱离农业,应当依托原生乡土风光,建立起旅游、农业、电商三角配合,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乡村发展旅游时应考虑如何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嫁接”起来,保证农旅融合发展,并警惕农业基础被侵占、损毁,农业景观消失,产业弱化的问题。
农业与乡村旅游“嫁接”
从乡村旅游景观的角度来看,“百里也可能同乡”,诸多乡村地区的乡村景观存在相似性,即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具有相似性。乡村旅游产品依托于资源,因此我们要警惕因景观设施、旅游项目、游憩方式等同质化,最终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
产品同质化
乡村旅游很容易向小城镇方向偏移,我们应在尊重农民对生活现代化诉求的基础上,警惕乡村出现村落几何化、棋盘化、建筑高层化等城镇特征,并导致乡村旅游吸引力下降的问题。
调查发现,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便停滞不前,村中农民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后不愿继续从事乡村旅游的相关工作,外迁或翻新房屋的现象导致乡村风味淡化,原先乡村旅游依托的基础被破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逐渐降低。这类现象已然存在。
聚落城镇化
很多乡村喜欢“粉”建筑,甚至在乡村搭建围墙将整个村子遮挡住。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我们应当认识并善于发现乡村地区的美,警惕建筑的洋化、高档化、过度装饰化,表面生硬且与环境不和谐等现象导致的乡土性缺失问题。
建筑粉饰化
建筑高度偏高,夜晚灯火辉煌是城市中非常常见的景象。然而目前出现部分乡村也开始营建夜景与转盘式道路,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种举措是为城市居民服务还是乡村居民服务?因此,我们要警惕乡村景观的几何化、规则化、灯光亮化等特征,避免乡村景观趋同城市景观。
景观公园化
公路部门与水利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将村中的弯曲道路拉直,这导致村中很多资源被严重破坏。因此,各地在做乡村振兴规划时,对于有可能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多加思考,要警惕场地的过度硬质化、时髦化使乡村趋同与城镇的问题。
场地硬质化
乡村地区原先具有完整的生态链,但是目前很多东部地区的生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地区不缺少花草丛生,但需要警惕乡村生态环境的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
生境破碎化
乡村旅游应更多依托原有资源,稍微补充旅游设施即可,不需要大拆大建的大投资。我们需要警惕过度投资豪华酒店、度假村等现象,避免乡村资源、生态与乡土性遭到破坏。
四
乡村旅游发展的挑战
以上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还面临如下几大困难:
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包括乡村空间形态的同质化——空间形态棋盘化、方格化和建筑设施形式化、城镇化;以及项目布局与资源的“散点化”——农村“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规划、整体规划,难以“错位发展”、“以点带面发展”。
部分乡村的地方政府支持未形成合力,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乡村旅游涉及旅游、农业、住建等多个部门,在缺少统筹安排的情况下,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缺乏部门联动机制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上级多部门出台政策文件的背景下,对基层的组织机制进行创新,以此提升各项政策的同步性。
与电商发展类似,在人才方面,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基础技能低、专业人员少、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的挑战。
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引领下,乡村旅游应围绕“以农为本”的发展观、“农旅”双向跨界的产业观、“乡土田园”友好的生态观、“农民主体”的利益观、“生活现代化”的道德观与拒绝“城市美”、摈弃“贫穷美”的美学观展开。
图文 | 兰菁、徐洋冰、赵慧敏、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