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二 岁时习俗(中秋节与月饼)

2017-05-20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中秋节与月饼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亦称“仲秋节”或“八月节”。是日正值三秋之半,月亮最亮最圆,文人墨客以圆月为亲人团聚的象征,因此,又名“团圆节”。其时百果上市,人们要用百果供月,故又称“果仙节”。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的“中春迎暑,中秋迎寒”习俗,“迎寒”的程式是夜里击鼓并望月而祭。大约到了汉晋时代,中秋赏月之风,逐渐形成,至唐宋间走向勃兴,一直延袭至今。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很多,然而“嫦娥奔月”却占主流位置。故事的梗概是:嫦娥是夏朝时代有穷国主后羿的妻子,有绝色之美。夏王太康垂涎其容,便向后羿提出,愿以幽州土地换取他的妻子,后羿最终答应了。嫦娥怨恨丈夫情薄,便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拔地飞升,遂为月宫之神。

后羿十分后悔,每于嫦娥奔月之日——八月十五日,望月摆供,祈盼妻子回心转意,返回人间与丈夫儿女团聚。


另一种说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夜灭元朝”的故事。相传七月十五送面人,是一种预约,而八月十五送月饼则是一种具体行动。即每个月饼内都夹有一个“今夜杀鞑子”的纸条,人们见到纸条后,统一行动,在八月十五这一晚上,统一行动将派驻在汉人家中的监管人统统杀掉了。元朝政权从此便完蛋了。


每到中秋时节,人们总要赏月、拜月、祭月,俗称“玩月”。国内有“男不玩月”、“女不祭灶”之说。在保德,八月十五是仅次于年的一个大节,所以,没有男女之分,是同欢同乐。此日除了改善生活贺节外,还要制作或购买许多月饼,互相馈赠。

晚上玩月,要设案于庭院,上陈西瓜、月饼、果品、毛豆等祭品,月露脸时鸣放鞭炮。在保德还要放一碗凉水,说是给月儿爷爷的马喝的。据说有一户穷苦人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作祭物,只好用一碗凉水来敬供月亮。恰巧月儿爷爷的马渴了,便喝了这碗水,月儿爷爷给了这家人家许多好处,使他家富裕起来。所以,人们便效仿这家人家,也用凉水来供月亮。

祭月亮,不得不提到月饼。


月饼,形如满月,中间有广寒宫与玉免捣药的图案,外圈是放射的光茫。而今的饼模趋于简单化和多样化、广告化,如“五仁”、“枣泥”等。


从功能方面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食品,一类是祭品,当然祭祀过后,也是食品。

作为祭品的月饼叫“玩月月饼”,大者二三斤面一个,小者至少也一斤面一个。其饼形如满月。中间包馅。外形美观,中心是一个大大的“月字”,四周有花卉云饰,外边是花边图案。再用青红丝果仁点缀,是一个绝妙的工艺品。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始于唐朝,相传唐明皇于开元某年八月十五日,夜梦飞游月宫,嫦娥请他品尝仙饼。醒来后即命御厨仿制仙饼,称作月饼,专供祭月。


二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望月,以先睹为快事。明月升起,开始祭月,供品以月饼为主。


三说始于元朝,是刘伯温所创,为了把反元日期串通起来,利用互赠麦饼之机,把起义通知暗藏大饼之中,约定八月十五日共同起义。从此,每年这天家家吃月饼以示纪念。


四说始于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说“好饼”。从此,每逢中秋节,全国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作为食品的专用名称,最早见于《武林旧事》一书,但那时的月饼是蒸食,没有馅。大概延至明清之际,月饼才越制越精,《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北京中秋赠月饼的风俗:“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似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月饼大体分为五大类:


广式月饼:花色品种颇多,其味浓,咸甜俱佳,制作精巧。


京式月饼:讲究用酥皮制作,外形精美,味香甜而不腻,以提浆饼和翻毛饼最为著名。


苏式月饼:硬皮月饼,状如扁鼓,色泽金黄油润;酥皮月饼,层次分明,食之油而不腻,散溢出一股果仁清香。


滇式月饼,也称“酡”,品种多样,食时酥而不散,味美香甜。


潮式月饼:以重油糖著称,配以肥膘肉、葱油、瓜籽仁、桃仁等,入口甜香肥厚四味俱全。


在月饼家族中,山西有两个怪品种:


(一)郭杜林月饼。相传很久以前,太原有一家糕点铺,三位师傅分别姓郭、杜、林,他们做得月饼别具一格,用发面作皮,精选馅料。月饼成型不用饼模,而用锯齿形弯曲镊子镊出花纹,盖上红戳,风韵别致。人们称他们制作的月饼叫“郭杜林”月饼。

(二)繁峙沙河月饼。形似球状,手抟成,取其“团(抟)圆”之意。


保德月饼,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模子脱制的包馅月饼。二是提浆饼,用鸡蛋清与白冰糖水和面,包馅,模制。这两种月饼主要用于馈赠。三是擦酥饼,酥皮包馅,擀成饼状,加红戳占缀。四是混糖饼,油糖水和面,擀成饼状,弯曲花镊子镊出花纹点缀红戳。这两种饼子主要自家食用。


是日,已订婚的人家,要给未过门的儿媳送西瓜月饼。选大西瓜四个,特制套饼一沓,八至十个不等,由大到小垒成塔状。最大的可10斤面1个,最小的也不低于半斤面一个。装入食盒内,由未来的新郎亲自送到岳家。如此连续送三年方可。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端午节杂谈)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九 游艺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八 游艺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七 游艺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六 游艺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四 游艺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三 游艺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二 游艺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一 游艺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 游艺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九 游艺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八 游艺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七 游艺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五 游艺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四  游艺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三 生活习俗(三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二 生活习俗(二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一 生活习俗(二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 生活习俗(二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