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宏观张静静 | 中期选举前重申通胀目标不会“错”——11月FOMC点评
张静静 S1090522050003
文 |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加息幅度符合预期,重申通胀目标让市场焦虑、但符合选民诉求。1)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维持950亿美元/月计划,符合市场预期。2)但鲍威尔重申将令通胀重回2%,导致市场“焦虑”。本次议息会议仿佛同时释放了鸽派和鹰派两种声音。一方面,提到“在决定未来目标区间的加息速度时,委员会将考虑货币政策收紧的累积效应——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通胀和金融发展的滞后影响”,似乎暗示12月有望减速加息。但鲍威尔又重申了将令通货膨胀率返回2%,这一说法又会让市场认为加息仍将持续至明年的某个时点。3)我们认为鲍威尔再度强调通胀目标或与选民诉求,以及经济尚未实质性转差等因素有关。截至10月中旬美国选民最关注的问题仍是通胀。6月以来的经验表明,鹰派联储提振拜登支持率、鸽派联储则打压总统支持率。11月8日中期选举将至,再次表达打压通胀的诉求一定不会“错”。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确实并不只有坏处,只是这些好处显得有些短视。1)能源出口令短期经济数据显得更有韧性。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欧元区的能源出口大幅攀升,对经济形成一定正贡献。但在美国本土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恢复出口禁令进行本土保护。2)资金回流,美股相对跑赢。美元走强为美股带来了一些相对优势。资金持续回流之下,美股相对欧股有两波表现期,也一直跑赢了新兴市场指数。美国财政压力与硬着陆风险上升。今年美国国债发行量仍明显高于疫前。美国存量国债每十年“更新”一轮,目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于4%,已经显著超过10年前的发行成本。加上政府杠杆率为历史之最(Q2为123%,10年前尚未突破100%),因此财政因素不支持持续加息。此外,本次议息会议上,鲍威尔表示美国经济已放缓。答记者问环节,鲍威尔亦承认了不排除硬着陆可能。美联储何时转向?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或有别于疫前,周期性指标已释放就业转弱信号。首先,房价增速快速回落令我们对于核心通胀即将见顶的预期更有信心。第二,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或已有别于疫前。疫情以来25-54岁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已经恢复至疫前水平,但55岁及以上劳动力参与率则较疫前高点低了1.7%。该因素或令职位空缺维持高位、美国劳动力市场始终存在一定供需紧张之感,但这一情况独立于周期性因素,进而并不能作为保持加息态势的主逻辑。第三,回归周期逻辑,金丝雀已释放就业转弱信号。不出意外的话10月失业率亦将高于9月。我们始终认为只要失业率连续3个月回升,也即:失业率进入回升趋势,美联储就将调整政策基调。12月议息会议美联储态度尤为关键,一来已过中期选举,二来失业率也可能接近连续回升目标。对四类资产的看法:美债已具备配置价值、美股接近左侧拐点、美元或处于顶部区间、A股迎来配置窗口。1)基于财政成本、美国经济周期的位置、通胀形势接近缓和等因素,明年上半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降至3%下方的概率不低。2)美股相当有政治规律,今年美股熊市符合这一规律,明后年美股大概率年度级别收涨,我们认为明年美股上行动力主要源于货币政策的转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估值提振。3)基于对美国经济周期、就业数据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美元指数已经处于顶部区间,未来半年高位回落为大概率。4)内因是核心,在经历了不确定性因素和疫情的考验后,A股亦已迎来极大的配置价值。正文
一、加息幅度符合预期,重申通胀目标让市场焦虑、但符合选民诉求
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维持950亿美元/月计划,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发布11月议息会议声明,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75BP至3.75%-4.00%区间,并表示维持9月以来减持600亿美元/月美债和350亿美元/月MBS的缩表节奏不变。
但鲍威尔重申将令通胀重回2%,导致市场“焦虑”。本次议息会议仿佛同时释放了鸽派和鹰派两种声音。一方面,议息决议提到“在决定未来目标区间的加息速度时,委员会将考虑货币政策收紧的累积效应——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通胀和金融发展的滞后影响”。美联储似乎在暗示12月有望减速加息。但鲍威尔讲话中表示,预计联邦资金利率目标范围的持续增加将是适当的,以达到一定的限制性水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通货膨胀率返回2%。由于目前美国核心PCE同比增速仍高达5.2%(9月),因此这一说法又会让市场认为加息仍将持续至明年的某个时点。
我们认为鲍威尔再度强调通胀目标或与选民诉求,以及经济尚未实质性转差等因素有关。首先,Q3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仍有2.6%,摆脱了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失业率也仍在低位。11月1日公布的9月职位空缺数甚至大幅反弹至1071.7万人(前值1005.3万人),所以,美国经济尚未实质性衰退。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去年至今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CPI同比高度负相关,6月消费者信心的低点也刚好是CPI同比的高点。而图2反映了截至10月中旬美国选民最关注的问题仍是通胀。
6月以来的经验表明,鹰派联储提振拜登支持率、鸽派联储则打压总统支持率。如图3所示,今年6-7月拜登支持率断崖式下滑,大概率与通胀再超预期有关。但8月后则触底回升。假若我们结合6月、7月、9月三次议息会议与8月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的时点观察则会发现,美联储鸽派(6月FOMC)后拜登支持率回落、美联储鹰派阶段(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及9月FOMC)拜登支持率都不降反升。结合通胀仍为选民焦点可知,在中期选举面前老百姓显然比华尔街更有“影响力”。11月8日中期选举将至,再次表达打压通胀的诉求一定不会“错”。
二、加息的短期红利、中期隐患与经济数据的周期性信号
(一)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确实并不只有坏处
首先,能源出口令短期经济数据显得更有韧性,对Q3就业也形成一定拉动。美国Q3实际GDP环比折年率为2.6%,但剔除贸易因素后该指标仅为-0.2%。可见,在出口增加的同时内需已经疲软。且图5显示,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欧元区的能源出口大幅攀升,对经济形成一定正贡献。在美国本土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美国对欧能源出口仅仅是商业行为吗?实际上,在通过页岩油规模化生产并接近能源自给自足之前美国实施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当前高通胀形势下,拜登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恢复出口禁令进行本土保护,但显然能源出口可以使得Q3经济数据更有韧性。3月以来美国采掘业产能利用率中枢明显跳升,对该行业就业也形成了一定拉动。
第二,资金回流,美股相对跑赢。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大幅走强,除了俄乌冲突等因素引发的避险情绪外,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推动美国与欧元区及日本等主要非美经济体的实际利差扩张是主因。而如图7-8所示,实际利差优势及美元走强虽未能扭转美股熊市格局,但却为美股带来了一些相对优势。资金持续回流之下,美股相对欧股有两波表现期,也一直跑赢了新兴市场指数。
(二)财政压力与硬着陆风险上升
尽管今年美国国债发行量低于去年,但仍明显高于疫前。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就提到过,美国存量债务久期相当于10年期美债久期,换言之,美国存量国债相当于每十年更新一轮。目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于4%,已经显著超过10年前的发行成本。加上政府杠杆率为历史之最(Q2为123%,10年前尚未突破100%),因此财政因素不支持持续加息。
此外,本次议息会议上,鲍威尔表示相比去年的快速恢复,美国经济已经大大放缓。其中,消费者支出增速有所放缓,房地产行业的活动显著减弱,利率上升和产出增速放缓似乎也对商业固定投资构成压力。答记者问环节,鲍威尔亦承认了不排除硬着陆可能。那么,何种情况下才能令货币政策转向呢?鲍威尔表示降低通胀可能需要经济增长一段时间内低于趋势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软化。也就是说,仍需看到就业数据明显变弱。
(三)美联储何时转向?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或有别于疫前,周期性指标更有意义
先来看通胀。房价增速快速回落令我们对于核心通胀即将见顶的预期更有信心,根据我们的评估明年6月美国CPI同比有望降至4%附近,核心PCE同比也很难重回2%,当然长期看这一趋势将带动核心通胀率降至2%。因此,通胀预期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太多美联储政策调整的证据。但鲍威尔承认不存在“工资-通胀”螺旋。
那么,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恐怕还是要关注就业数据,金丝雀已发出就业转差信号。由图13可知,疫情以来25-54岁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已经恢复至疫前水平,但55岁及以上劳动力参与率则较疫前高点低了1.7%。这也是职位空缺维持高位、美国劳动力市场始终供需紧张的主因。疫情对中老年人就业的影响恐怕一直存在,由于这一情况独立于周期性因素,进而并不能作为保持加息态势的主逻辑。假若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始终有别于疫前,那么最好用的指标仍是周期性指标,比如失业率。我们在报告《为什么美国不会发生“工资-通胀”螺旋?》中指出,缅因州是美国经济的金丝雀,该州失业率往往领先于美国全国失业率触底、回升,8-9月该州失业率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且美国续请失业金人数已经连续四周回升,不出意外的话10月失业率亦将高于9月。我们始终认为只要失业率连续3个月回升,也即:失业率进入回升趋势,美联储就将调整政策基调。12月议息会议美联储态度尤为关键,一来已过中期选举,二来失业率也可能接近连续回升目标。
三、美股接近左侧,美元处于顶部,A股迎来配置窗口
基于财政成本、美国经济周期的位置、通胀形势接近缓和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半年美债收益率中枢将明显低于当前。美债波动极大,明年上半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降至3%下方的概率不低,当前极具配置价值。
Q3美国经济仍有韧性,美股尚未完成杀业绩的动作,仍预计存在最后一跌。但是,如表1所示,美股相当有政治规律,每位总统上任前两年总会有一个年度级别的调整,唯有奥巴马因上任前美股已经重挫而躲过了这一“魔咒”。但总统任期的第三年及第四年美股均能收涨。今年美股熊市符合这一规律,明后年美股大概率年度级别收涨,我们认为明年美股上行动力主要源于货币政策的转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估值提振。
基于对美国经济周期、就业数据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我们预计美元指数已经处于顶部区间,未来半年高位回落为大概率。
回到国内,人民币汇率短期仍有贬值压力,但并不持续。Q4美联储政策转鸽意味着人行“以我为主”空间将逐渐显现,国内Q4降息依旧可期。内因是核心,在经历了不确定性因素和疫情的考验后,A股亦已迎来极大的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海外货币政策。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2年11月3日的《中期选举前重申通胀目标不会“错”——2022年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报告,报告作者张静静,执业证号S1090522050003,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往期文章
20221101 疫情承压、基建持续发力——宏观经济预测报告(2022年10月)
20221030 美联储加息的约束渐强——2022年三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21030 分岔路口——宏观周观点(2022年10月29日)
20221027 四季度基建增速仍有保障——2022年9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21025 疫情下的“经济账”与结构性特征——3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20221025 出口阻力进一步上升——2022年9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21023 均衡中寻找机会 ——宏观周观点(2022年10月22日)
20221021 微妙时刻——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2年第27期)
20221019 子时还是寅时?——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4季度)
20221018 流动性调节节奏改变——2022年10月MLF操作点评
20221018 中、下游多个行业的景气度正在上升——中观景气度系列(三)
20221017 积极信号正在变多——宏观周观点(2022年10月15日)
20221016 价格出现抬头之势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2年第26期)
20221014 综合平衡的实现——2022年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果复盘
20221011 后疫情时代中国海外投资布局——全球产业链系列(二)
20221007 改变预期才能改变趋势——本轮地产政策效果测算
20221006 东盟产业承接的上限——全球产业链系列(一)
20221005 制造业怕什么?——日本2011至2015镜鉴
20221001 9月工业生产可能超预期——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2年第25期)
20220930 促消费成为政策发力的新目标——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点评
20220929 四季度信贷的新支撑——评央行设立设备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0927 Q4修复态势不改——2022年8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20926 预期会否修复?——宏观周观点(2022年9月24日)
20220924 英央行的不可能三角:宽财政、抗通胀、储备地位
20220923 房地产竣工改善势头有望延续——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2年第24期)
20220920 人民银行“以我为主”的空间有多大?——兼评2022年9月LPR报价
20220919 经济仍在做加法——宏观周观点(2022年9月17日)
20220917 冷热不均 结构分化——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2年第23期)
20220916 进一步稳定内需的紧迫性——8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20914 通胀预期差或令6月海外波动重现——2022年8月美国CPI分析
20220913 9月或为mini版6月——宏观周观点0912
20220909 通胀对政策的影响力将趋于减弱——8月通胀点评
20220907 四个新变化如何影响出口?——2022年8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20906 缓和人民币汇率贬值斜率——央行下调外汇存准金率点评
20220906 决断9月——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9月)
20220903 9月FOMC或为分水岭——2022年8月美国非农数据分析
20220901 基建投资增速将超过10%——8月宏观经济数据预测
20220828 Q3或是全年工业利润增速底——2022年7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20827 再度转鹰的鲍威尔才是关键——全球央行Jackson Hole会议点评
20220826 海外能源、电价上涨或助力我国全年出口超预期
20220823 本轮政策效果复盘——从情绪修复、资金支持到基本面改善
20220822 政策着眼于力争最好结果——宏观周观点0820
20220820 防疫算政治账不影响经济工作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的诉求
20220815 开启降息周期——8月MLF降息点评20220814 假若油价再度反弹20220814 政策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诉求——宏观周观点081320220813 国内商品期货、现货价格相继回暖20220812 寻找社融新支点20220811 踩对通胀的韵脚——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20220810 通胀重现19年格局,如何影响宏观政策?——7月通胀点评20220809 “通胀削减法案”能否扭转中期选举乾坤?20220809 从中观研究框架看弱复苏中的结构性亮点——中观景气度系列(一)
20220807 产业链优势或令出口继续超预期———2022年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20806 就坡下驴还是横生波折?——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8月)
20220806 海外市场或重现波动——2022年7月美国非农数据分析
20220804 变局下的产业链——多个制造业大国陷入贸易逆差的警示
20220802 多重冲击、多重约束下的复苏——7月宏观经济数据预测
20220802 2020年货币市场流动性是如何回归中性的?
20220801 制造业超预期回落后的潜在结构性亮点——7月PMI点评
20220730 美国陷入衰退了吗?——2022年二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20729 用好既定政策,坚持就是胜利——政治局会议给出的五个关键答案
20220728 假若美联储重新“盖住”底牌——7月FOMC点评
20220727 双循环正升级——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0220727 利润V型修复后,关注确定性——2022年6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20724 内需偏弱,但中美利差拐点初现——宏观周观点0724
20220719 复苏交易将如何演绎——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3季度)
20220715 未来的三种情景——202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分析
20220714 7月FOMC前的两个关键数据:加息100BP?
20220714 信贷分化与杠杆回升——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点评
20220710 控通胀压力仍大,7月加息预期强化——美国6月非农点评
20220708 疫后全球价值链重塑、汇率弹性与制造业竞争力
20220704 疫情退却,通胀升温——宏观经济预测报告(2022年6月)
20220626 国内经济篇:复苏不惧冲击——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
20220625 应出尽出,静候花开——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财政篇
20220624 总量不弱,结构正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货币篇
20220622 出口向左;进口向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外贸篇
20220621 通胀压力:外弱内强——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通胀篇
20220620 冲击转向缓和——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海外篇
20220613 出口、PMI、社融超预期下还需要关注什么?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http://www.cmschina.com/yf.html)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