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六 岁时习俗

2017-05-24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年末岁尾话“腊八”


“腊八”是保德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传统的民俗大节。


民间过“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祭,即猎取野兽,祭祀祖先。《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秦代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所以,十二月初八就称作“腊八”。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腊祭也由田猎祭祖演变为年终报众神之恩,祈来年诸事兴顺的综合性祭祀活动。

腊祭的主要对象是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神灵,如先啬(农神)、司啬(后稷)、邮表辍(井田道路神)、猫虎(禽兽神)、坊与水庸(水利设施神)、百种(作物神)。


腊祭既是一种祭神活动,也是老百姓庆丰收、迎新春的节日,因此,古时参加这项祭祀活动的人很多,气氛也很热烈。晋人裴秀在《大腊诗》中写道:“饮食清祀,四方来绥。充物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反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和气来臻,率士同欢”。


此外,还要跳腊鼓舞。语谓“腊鼓鸣,春草生”。


《礼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次,子贡参加腊祭回来,孔子问他是否快活。子贡说,一国之人,欣喜若狂,而我却不知到底乐在哪里?孔子感慨地说,农人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才迎来了“大腊”这一天的欢快,你没有这种体验,当然不知其乐了。

旧时,各县都有八腊庙,就是举行腊祭的地方。


现在,当然不举行这种腊祭的大型活动了。但民间过“腊八”节仍保留了腊祭的痕迹。


打“腊八”冰。腊月初七,少年儿童都要到结冰的地方打一块长方形冰块,栽到粪堆上,象征腊神,享以粥饭。


“腊八”这天早上,家家要吃“腊八粥”。“腊八粥”是以软米、豇豆、红枣为主,掺以其它米、麦、豆、果合成的杂粮粥,,色泽红润、软筋可口,合家聚餐,既品味丰收的喜悦,也期盼来年的好运。


关于吃“腊八粥”的来历,大体有三种说法:


(一)相传释迦牟尼得道之前,是迦比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他为了寻求人生真谛,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一天,他走到摩揭陀国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在地上,一个牧羊女看见,将自己随身所带的杂饭煮成粥,喂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元气大增,在尼连河洗了个澡,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此以后,僧侣们每逢这天都要用新米新果熬粥供奉佛祖,以示纪念。


(二)朱元璋儿时贫穷,替人放牛,吃不饱肚子,某年腊月初八,朱元璋饿着肚子放牧,无意中发现一个田鼠洞,便伸手去掏,想抓一只田鼠来充饥,田鼠没抓到,倒掏出些五谷杂粮,他便熬了一锅杂粮粥饱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为了不忘“朕本淮右布衣”,便传旨全国,腊月初八都要食杂粮果粥,并赐名“腊八粥”。

(三)传说从前有一对夫妻,好吃懒做。父母亲临死时,很不放心,对儿子和媳妇说:“谁家种地先下田,谁家粮食堆成山;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有穿不受寒。”老两口死后,小两口更加放纵,不久便坐吃山空,好不容易熬到腊月初八,又饥又冻,难耐不住,便扫囤倒瓮,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陈年的五谷杂粮,凑乎着熬了一点杂粮粥,还没等动筷子就冻饿死了。人们于这天吃杂粮粥,就是为了牢记这个惨痛的教训。


在保德除了吃腊八粥、打腊八冰之外,还要载腊八蒜、生五谷牙等。


初八这天,农家都要用器皿栽葱、栽蒜,浇以红豆汤,不时更换水,到过年时,葱蒜苗业已长高,彼时既可食用,又可装点环境。


有的人家要选一个粗壮的胡萝卜截去一半,挖空,为发芽器皿,放入五谷种子,灌以清水,用绳线吊起,挂在灶头。到过年时,五谷苗与萝卜苗一起发出,上下碧绿,既是点缀环境的小品,又可检验种子的发芽情况,有的人还以此占卜来年春天的差时(天花、麻疹一类疾病)情况。


有的女孩还要折一枝杏枝插瓶,过年时正好开放,方显新春生机。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二 岁时习俗(中秋节与月饼)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端午节杂谈)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九 游艺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八 游艺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七 游艺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六 游艺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四 游艺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三 游艺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二 游艺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一 游艺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 游艺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九 游艺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八 游艺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七 游艺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五 游艺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四  游艺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三 生活习俗(三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二 生活习俗(二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一 生活习俗(二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 生活习俗(二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