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当·斯密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角逐:两部学术著作带你纵览英国与德国工业近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 

一场亚当·斯密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角逐,一场自由放任与贸易保护的较量,英德两国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见证!两部学术著作带你感受英国与德国工业近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01

《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原作名: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梅俊杰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页数:564页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80.00元

丛书: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ISBN:978-7-5117-3352-8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

霍布斯鲍姆的生年与俄国十月革命同时,1917年他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0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很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在希特勒上台后,他在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躲过随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皇室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授予他英国荣誉勋爵(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勋位,由当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逝世。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至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和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史学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纳粹的年代:1914~1991》。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霍布斯鲍姆因其卓越的文化贡献曾被英国皇室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勋位,也曾获得过欧洲最受关注且奖金额最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权威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译者简介

梅俊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员、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新华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初版),所撰各类学术文章广见于国内外报刊;译有《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富策: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维特伯爵:俄国现代化之父》、《科尔贝:法国重商主义之父》等作品;主编“经济史与国富策译丛”(商务印书馆)、“外国经济战略家丛书”(上海远东出版社)。


内容简介

工业革命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巨变,它初期仅与一国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本书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编辑推荐

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霍布斯鲍姆如何看待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历程

一部已得到英语世界长期检验的经典史册、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规律特点及经验教训的很好的门径读物!

★本书英文版自1968年初版以来持续畅销、反复刊印,直至推出如今的新世纪定本!


名家推荐

一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

既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依然是普遍追求的目标,既然发达与欠发达世界继续在博弈和分化,既然帝国的兴衰命运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工业与帝国》对新千年的读者便不失其现实意义。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正是工业革命,将英国正式推向新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不过,令人惊叹的是,也正是新的工业革命,将跟不上革命步伐的不列颠新帝国,摔下了神坛。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工业与帝国》,为人们绘制了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画面。借此书看开去,让人全面理解工业与帝国兴衰这一论题包含的丰富内容。

——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关于英国的现代化历程,前些年国内议论已多,然而,一时热议未必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澄清。霍布斯鲍姆的《工业与帝国》当有助于摒弃有关英国现代发展的某些似是而非之论。书中就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政府的干预作用、现代化的断裂风险、帝国体系的经营、相对衰落的缘由等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见解,尤其值得我们善加借鉴。

——梅俊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员、本书译者)

目录

导读 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任剑涛

译序 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的特点  梅俊杰原序

导言

第一章  1750年的英国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起源第三章  工业革命,1780—1840年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人文结果,1750—1850年第五章  农业,1750—1850年第六章  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840—1895年第七章  世界经济中的英国第八章  生活水准,1850—1914年第九章  衰落的开始第十章  土地,1850—1960年第十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第十二章  政府与经济第十三章  长期繁荣第十四章  1914年以来的社会第十五章  英国其他地区第十六章  趋于严峻的经济气候结论后续阅读索引
图录图1  英国的人口,1750—1991年

图2  不同年份英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图3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死亡率,1840—1991年

图4  农业人口的减少

图5a  工业化英国,1851年

图5b  工业化英国,1851年

图6  工业化英国,1997年3月

图7  若干英国职业,1841—1991年

图8a 阶级结构,1750—1961年

图8b  英国的社会阶级,1971—1994年

图9  中产阶级职业的变迁,1931—1951年

图10  伦敦的成长

图11  速度的革命:旅行时间

图12  交通革命:铁路

图13  交通革命:汽车

图14  英国的客流,1965—1994年

图15  文化:英格兰的文盲率,1840年

图16  文化:书籍

图17a  英国的工业生产,1811—1965年

图17b  英国的工业生产,1966—1995年

图18  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比,1780—1958年

图19  占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份额,1937—1990年

图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0—1992年

图21  英国在制成品贸易中的竞争力,1975—1995年

图22  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世纪

图23a  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钢材

图23b  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电力

图23c  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60年:车辆

图23d  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70—1980年:车辆

图24  不同时期英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1750—1990年

图25  按商品类别的英国贸易,1814—1995年

图26  英国的贸易方式,1750—1994年

图27  英国的港口,1960年

图28  海外贸易格局,1960年

图29  英国的港口,1888年

图30  英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1965—1983年的数字不含石油公司)

图31  英国的海外投资

图32a  英国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

图32b  英国公司的净海外直接投资(不含石油公司)

图33  英国的投资组合

图34a  收支平衡,1820—1955年

图34b  收支平衡,1955—1995年

图35  英国的价格变动,1700—1995年

图36  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图37a  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820—1960年

图37b  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960—1996年

图38  社会保障开支的主要项目,1900—1994年

图39  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比,1950年代

图40  医疗总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60—1983年

图41  富人与穷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

图42a  富人与穷人,1955年

图42b  英国的财富分配,1976、1991年:可交易财富(包括住房)

图43  工人的家庭开支

图44  茶和糖的消费

图45  按类型和目的看私人最终消费,1993年

图46a  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00—1958年

图46b  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60—1992年

图47  英国的总家庭收入,1971—1991年

图48  失业,1860—1994年

图49  英国的雇员,1971—1997年

图50  男女工资差距,1981—1990年

图51  工会会员,1860—1995年

图52  因罢工损失的工作天数,1890—1995年







02

《从旧制度到工业国:从18世纪到1914年的德国工业化史》


原作名:From Old Regime to Industrial State: A History of German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World War I

作者:〔德〕理查德·H. 蒂利、〔德〕米夏埃尔·科普西迪斯

译者:王浩强

校者:王文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页数:360页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72.00元

ISBN:978-7-5432-3403-1


作者简介

理查德·H.蒂利(Richard H. Tilly),德国明斯特大学经济社会史荣誉教授,长期担任该校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主任(1966~1997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新经济史学的重要倡导者,计量史学研究在德国的推广者。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金融制度与企业史,对社会和区域史以及商业周期史等多个史学分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八部论著中,《莱茵地区的金融机构和工业化:1815—1870年》(1966)以及《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国家与社会抗议》(1980)已被视为经典。米夏埃尔·科普西迪斯(Michael Kopsidis),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农业市场部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史、农业发展、市场整合,以及转型经济学。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学习经济学,曾在该校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任蒂利的研究助理。博士论文题目是“1780~1880年威斯特伐利亚农业的市场整合与发展”。2008年开始在马丁路德大学法律和经济系任职,讲授经济社会史。德国经济学会经济史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从18世纪到1914年,德国崛起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强国。这段时间是德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见证了德国成为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重要力量。本书追溯了德国在这段时间的工业化工程,关注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决定因素。

两位作者借鉴了大量晚近研究,将德国经济起飞的根源追溯到18世纪以前,强调了制度变革逐步重塑旧制度、刺激农业革命出现的作用,强调了行会转型以及出口导向的农村原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集中性。本书对19世纪工业化的讨论,解释了国家官僚机构和普鲁士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关税同盟)作为塑造早期工业化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本书说明了铁路体系的建设是如何影响重工业增长的,讨论了后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两位作者接着强调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何促进了技术借鉴和创新,并推动了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以及在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伴随而来的人口转变。随着德国工业的增长,德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也反映在本书关于德国对外商业和金融发展的论述之中。

本书第一篇关注德国1760~1840年的工业化起源及其与农业的互动关系,以及早期德国的制度变迁。第二篇介绍1815年~19世纪40年代的早期工业化、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形成,以及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革命对社会制度的冲击。第三篇是全书核心,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70年代德国重工业的成长和成熟,特别关注铁路、钢铁和煤矿等主导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促进,工业化时期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以及实体经济的起飞如何推动金融体系走向现代化。第四篇讨论1871~1914年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度工业化时代”,正是在这段时期,德国崛起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强国。


编辑推荐

★德国如何从落后的内陆地区,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

★立足制度演进细节,再现长期渐进、区域异质的德意志改革之路

★新经济史学倡导者蒂利作品&全球史大牛奥布莱恩力荐

是什么样的“德国特性”,帮助德国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怎样的必要准备?普鲁士的英明领导,是带领德国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吗?自由主义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一定会携手并进吗?在“德国赶超英国” 的工业化故事中,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起到怎样的作用?本书描绘了现代德国经济崛起背后的历史

关于德国工业化,一种“大爆炸”式的解释认为,19世纪初期的制度改革是决定性的,带领德国走向了现代经济增长。但本书指出,这种解释过分关注国家规定的法律形式的制度,忽视了更有意义的行为改变。早在1800年之前许久,德国核心工业地区的结构转型,就已经在旧制度的条件下悄然开始了。作者采用长期视角,将市场需求、农业进步,以及关税和治理的地区差异纳入视野,展示了18世纪国际贸易的出现和商人的资本积累是如何促进商业扩张和创新的。因此,德国工业化的百年之路,应该被理解为是应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而发生的渐进的制度演化。这种制度变迁的长期渐进性,也导致工业化在德国各地呈现出高度差异化的区域格局。

为了全面评估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本书考虑三个关键因素:第一,农村工业的扩张与经济关系的商业化;第二,熟练工匠向集中式作坊的集聚、早期企业家的商业技能,以及响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改进;第三,能够监督和沟通各州物质条件的公务员官僚机构的出现

本书作者利用1990年以来的新近研究和证据,将德国工业史的制度起源追溯到了18世纪,为19世纪德国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细致描绘了制度变迁的宏阔画卷中的各个维度,将市场的扩张与整合、农户产权和土地改革、人口的增长和区域间移民、现代教育机构的出现和人力资本积累、“开明专制”和官僚机构的崛起、德意志邦国之间的博弈与联盟、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以及西门子等德国企业巨头的兴起等诸多面向,融进了“德国赶超英国”的工业化故事之中。丰富的视角和详细的资料,勾勒出了制度变迁在时间上的渐进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使得本书关于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叙事,显得尤其厚重和令人信服

无论是对德国工业化经验感兴趣的历史读者,还是对经济转型感兴趣的经济学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值得一读。


名家推荐

关于后来演变为现代德国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蒂利和科普西迪斯不仅阅读了大量二手资料,而且将这些文献整合为一种叙事。这一叙事将德国工业化与地缘政治、国家形成、公共政策和制度发展联系起来,穿越那些传统划分的时间阶段,一直追溯到18世纪。每一个经济史的参考书目都应该把这本书列在首位。

——Patrick Karl O'Brien,伦敦经济学院

德国在19世纪发展为世界上蕞先进的经济体之一。蒂利和科普西迪斯以大师的笔调,解释了德国经济和技术领导地位的崛起过程,从18世纪的农业和制度转型开始,一直讲述到19世纪末支持先进工业经济的独特金融机构的发展。本书论述清晰,富有创见,立足于扎实的研究文献和更广泛的资料来源。本书是进入德文和英文专业文献的一个理想入门通道,并将成为标准的英文参考资料。

——Timothy W. Guinnane,耶鲁大学

这本书描述了从一个落后的内陆地区转变为先进工业经济体的迷人过程。在这部权威性的综述中,蒂利和科普西迪斯对构成工业化经济史的那些重要主题——包括不平衡增长、铁路建设与融资,以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本书很好吸收了晚近的研究,而本书两位作者也是这些研究的重要贡献者。

——Ulrich Pfister,德国明斯特大学

通过对定量经济史研究的清晰整理,两位作者成功综合了德国工业化的诸多面向……这本书对工业化经济史是极好的介绍,每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应有这本书的一席之地。

——Eva-Maria Roelevink,美茵茨大学

对于每一个希望获知德国工业化和研究现状的蕞新进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宝贵的灵感来源。

——Albrecht Ritschl,伦敦经济学院

目录

前言导论: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反思第一篇  旧制度与18世纪德国工业化起源

1  人口与经济

2  德国各地区与早期工业化开端

3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的农业变革

4  制度变迁以及19世纪初普鲁士—德国改革的作用

第二篇  早期工业化:1815—1848/1849年

5  早期工业化、政府政策与德意志关税同盟

6  19世纪40年代的危机

第三篇  19世纪70年代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7  “工业突破”及其主导部门

8  工业突破时期的劳动力和资本

9  起飞期及以后的农

10  铁路时代的货币与银行

第四篇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1871—1914年

11  增长趋势与周期

12  工业企业的成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13  工业金融、货币与银行

14  世界经济中的德国: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

15  1871—1914年的城市增长:经济与社会方面

结语:20世纪视角下的德国工业化308

参考文献


导论

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反思

“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是德国工业化史的主题。因此,德国工业化史的研究框架必然包含以下命题:(1)向现代经济增长(MEG)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2)经济转型依赖于工业化;(3)德国工业化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区域格局;(4)工业化与人口变化密切相关,迫使人们对马尔萨斯主义向“后马尔萨斯主义”的转型进行一些思考;(5)德国工业化依赖于制度(约束政府和个人行为的规则),尤其是制度变迁;(6)德国工业化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上述命题亦是本书的结构指引,有必要在此加以详细阐述。

一个漫长的转型期

德国在“大爆发”之后成功地赶上了工业领先国英国,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其著名的工业化类型学中将其视为“适度落后”的国家追赶工业领先国的经典案例。这种现代经济快速转型的“模式”,类似于罗斯托(Rostow)式的“起飞”。与一些年前英国的情况一样,现在似乎是时候提供一个关于德国工业化的修订版本了,这一版本部分是基于下述论点: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是逐步进行的,而且时间比以前认为的要长得多。人口的变化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见下文)。

最近关于德国个别地区的研究刷新了我们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发展的认识,以至于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这个国家的工业化。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铁路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这一突破性时期的到来,而“大爆发”(big spurt)和“起飞”(take off)式的增长模式似乎很好地吻合了这一点。然而,那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的增长,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取决于许多长期酝酿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因此这种增长也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若要探寻这些条件的根源,就有必要再次研究18世纪的早期文献,为此,有必要把“早期工业化”的时期,延长40年或50年。这有助于理解,德国的某些地区,是如何顺利应对1815年后英国在工业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的。这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1840年之前许多单独的、地方性的农业和工业快速增长的例子,足以产生能诱发19世纪40年代投资的累积效应。

工业化作为主要驱动力

工业化之前,“德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经济,大约70%—75%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Kaufhold,1983:33;Pfister,2011:5;Fertig et al.,2018:27)。加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导致了工业的出现和扩张,这必然削弱经济体中农业的优势地位。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良使得农业人口减少,也使该部门有能力养活本部门人口以及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农业改良对工业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值得专门指出。

区域维度

“德国”工业化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现象。故对18世纪德国的讨论,需要引用一个明确的区域划分法(见第一篇)。为此,我们首先引用悉尼·波拉德(Sidney Pollard)对“内部”(Inner)欧洲和“外部”(Outer)欧洲的合理划分(悉尼·波拉德对“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的划分,是以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为中心而言。距离英国更近的地区是“内部”欧洲,更远的地区则是“外部”欧洲。——编者注),前者位于欧洲的西北角,其外部边界是一条弧线,从不列颠群岛向东弯曲,向南穿过德国中部,向西南蜿蜒至莱茵河上游,然后穿过法国到达大西洋。在欧洲早期现代化的初期阶段,荷兰开启了欧洲工业化的前奏,即一种与手工业技术和农村工业相连接的城市商业资本主义,使荷兰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也使欧洲周围的大部分地区沦为它的农业和工业腹地。作为欧洲全球贸易和不断扩大的“大西洋经济”的门户,荷兰人开始把德国某些地区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在18世纪,英国成为这一波经济发展的中心(Pollard,1981)。

德国的地域横跨“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的边界。这一时期,德国的“外部”欧洲领土大致相当于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由大农场主、地主贵族和“封建主义压迫”所统治。相比之下,德国西部的封建权势则少了得多,佃农、小农业者和小农场主普遍存在。本书阐述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将多次涉及区域差异这一主题。东西部发展差距并不是区域差异的唯一标志,持续的南北分化也值得关注,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区域差异问题,是因为在我们对历史的叙述中,首先描述了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德国三个显著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第一篇)。这些解读也将引导我们了解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

“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之间的区分,也符合最近对德国从近代早期到19世纪中期人口发展的描述。这是第一篇开门见山的一章。目前人口统计学研究的新发现,纠正了以往的人口学观点,后者将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时间放在了19世纪中叶(Abel,1978:244257;Wehler,1987b:641 702;Wehler,1995:66 67,92 94)。现在,人们把进入“后马尔萨斯时代”的时间,放在了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Pfister and Fertig,2019;Fertig et al.,2018)。此外,研究发现,在18世纪后期已经出现马尔萨斯式影响减弱的迹象,并推断在19世纪初马尔萨斯式影响就已经完全消失,这一转变导致了人口的不断增加。从这一描述也可以看出,18世纪德国的人口结构为什么往往能反映出德国各地受西北欧经济活力(即所谓的“大西洋经济”)影响的程度,以及它在整个欧洲产生的“发展分化”(Allen,2001),这种分化在德国西北部比德国其他地区更明显。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些影响该地区发展的特殊力量,特别是制度因素。

制度变迁与工业化

制度及其变迁是本书分析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六个命题中最困难的。由于我们的观点有别于当代经济史学中制度学派的主流观点,我们将在此对其进行更为详实的解释。

我们从下面这一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意义上的“理想型”(Ideal Type)说起:“旧制度”(ancien régime)。“旧制度”包括那些阻碍着向现代增长转型的制度:一个邦国的世袭统治者,他支持一些“特殊化”的制度,如商业垄断和工匠行会,也受到这些制度支持;由行会支持的贵族精英所控制的地方城镇政府;受农奴制约束的农村农民人口;以及掌控着地方的贵族地主。然而,本书在此处的观点认为,对旧制度权力的某些限制,可以削弱、修改甚至取代那些阻碍着发展的制度,从而适应那些有利于增长的利益。

政治上的分裂是这些限制中的一种。这意味着“公共秩序”制度面临重要制约。因为18世纪的德国与其欧洲邻国(如法国、英国或沙皇俄国)相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由数百个邦国组成的联合体。其中,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是其中几个较大规模的邦国,而其他邦国则小得多,其中一些不过是地方小贵族。所以,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国家边界,但政治去中心化的程度又限制了个别政府行动对制度变革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区域分析法的原因。

区域异质性和长期渐进性是德国制度变迁的两个维度,也是我们的出发点。19世纪初期,德国工业化的主导地区已经成为工业化早期阶段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重要的是,早在1800年之前许久,这些工业核心地区的结构转型,就已经在旧制度的制度条件下悄然开始了。① 因此,“德国工业化的百年之路,必须被理解为,是为了应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而发生的渐进的制度演化”(Kopsidis and Bromley,2017:1)。地区先行和发展的长期渐进性相结合的一个必然结论是:19世纪德国的区域性差异,几乎不可能是由1800年之后的政策变化带来的。

与这种观点相矛盾的,是下面这一种看法:19世纪初期的改革,是决定性的制度突破,带领着德国走向了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经济增长——无论是像早期的德国历史学那样,把它归因于普鲁士的全智全能(Sombart,1919:3046,126128,334,465;Weber,1906;Knapp,1887;批判性的可参见Kisch,1989:214218),还是像现代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学派那样,把它归因于大革命之后法国对德国领土的占领所带来的外部冲击(Acemoglu et al.,2011)。只有那些在18世纪成功地进行了渐进式制度改革的地区,才能迅速进行调整并适应在19世纪早期出现的新生市场关系。

因此,我们不赞成对德国工业化“大爆炸”式的解释。这种解释过分关注国家规定的法律形式的制度,而忽视了更有意义的行为改变。② 国家支持的“公共秩序”制度,是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但只有当“私人秩序”制度——运作良好的市场与保障产权相结合——能够容易地吸收和适应它们的情况下,“公共秩序”制度所“供给”的激进改革才能奏效;而且这只适用于上述“领先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关系的商业化发展走得最远。

这些“领先地区”的情况就是如此。在这里,“私人秩序”制度所带来的、保障财产和契约权利的重要功能,体现在18世纪商人制造商的出现上。他们有助于促进农村工业(如纺织业和小型铁制品业),并且作为拥有承包权(受到国际承认和保护)的商人,将这些行业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从而逐渐取代了行会和商人之间做生意的制度。在第2章中,我们以出口导向型农村工业——即所谓的“原始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在德国不同地区的持续发展,来作为对本书研究方法的一种检验。以前述的地区性市场、茅舍农(cottager)劳动力和商人资本为基础的“原始工业化”,是在旧制度的背景下出现的——商人的营销需求,要求对生产进行严密的控制,而这超出了手工业行会所能接受的范围。冲突于是就产生了。但是,在一些地区,原始工业化却孕育着熟练的工匠和创新工业企业家,为19世纪的工业大发展培养着骨干力量。

必须强调,本书关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的研究方法,不同于该问题上的一些新近研究(Cantoni and Yuchtman, 2014;Becker and Woessmann,2009;Acemoglu et al.,2011)。④ 这些作者挑选了一个对他们希望“解释”的变量系统来说是外生的因素:14世纪天主教会的大分裂和大学的建立,导致了几个世纪以后市场运转有效的城市的发展;宗教改革强调教育,是三百年后劳动力分布和城市化程度的原因;最后,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入侵德国,则被视为经济现代化的原因(经济现代化程度用四五十年后观察到的城市化率的地区差异来衡量)。这种方法产出了引人注目的事实,但却撇开了制度发生改变、进而成为有效的行为标记的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忽视了动态过程的比较静态分析,它含蓄地否认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变化都是历史连续体的一部分,而这种观点正是历史经济学的试金石。

关于法国对德国发展的影响,我们以阿西莫格鲁等人(Acemoglu et al.,2011)的研究为例,这是在制度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其成果也被广泛引用。我们并不否认法国尤其是拿破仑时期对德国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德国现代化的起点。

因此,法国革命无意中为启动基本的自由主义改革创造了机会,但自由主义改革的结果,就像大多数土地改革一样,几乎完全取决于18世纪的渐进式制度变革。阿西莫格鲁等人(Acemoglu et al.,2011)的论文忽视了德国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学,声称法国入侵不仅决定了1800年后德国地方改革的进程,还决定了随后50年的区域经济增长路径。这种奇怪的滞后现象,可以用战争、占领和领土变化来解释,但仍然不能令人信服。

阿西莫格鲁等人(Acemoglu et al.,2011)的解释,掩盖了普鲁士公务员官僚机构作为改革总设计师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正是在18世纪,普鲁士出现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政府。而且事实证明,在亚当·斯密学说的影响下,这样一个政府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上而下的革命”,在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强烈反对下,建立起了一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统治阶层及其官僚机构认为,这次经济变革是维系普鲁士大国地位的关键所在。这才是改革方案的政治目标,而不是议会民主。

毕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于北美的历史经验,北美地区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自由主义政治改革与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之间的紧密联系,似乎是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大多数理论的特征。然而,事实与阿西莫格鲁等人(Acemoglu et al.,2011)的观点相左,政治革命越彻底的国家,其经济改革程度却越低(第一篇后面几章中对普鲁士和南德各邦国的比较研究,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普鲁士是第一个在非民主条件下,以市场为主导,成功实现“赶超”革命的实例。这就意味着,一个能干而又专制的“现代化官僚机构”,是推动此次革命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800年前后的德意志各邦国,确实是现代性的实验室。

虽然阿西莫格鲁等人(Acemoglu et al.,2011)声称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处理区域”(treatment area)进行了“准自然实验”,但我们对其计量结果依然表示怀疑。因为法国控制下不同地区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异质性,“准自然实验”的声称会变得无效。其文中的改革指数,也并不能充分反映这种差异。此外,以19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化和职业统计数据,作为19世纪早期法国影响的证据,更是让人难以置信。这会排除掉德国很大一部分的工业历史(例如,煤炭及其区位影响)。

人力资本与技术变革

“人力资本”指的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知识。人力资本是通过在学习上的投资而获得的,可以是通过上学也可以是通过在职培训。人力资本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以读写和计算能力衡量)、高级专门知识(以证书或受教育年限衡量),以及实践技能(手艺,通常通过学徒制获得)。这样的投资既费时又昂贵,但经济史学家一致认为,就终身收入和其他优势而言,其净回报是相当可观的(Becker and Woessmann,2009)。人力资本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有价值的投入,是一种独立于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是技术变革的源泉;第二,人们一致认为,人力资本与人口进程密切相关,它既受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关于家庭规模的家庭决策。最后,人力资本可以表现为经济行为人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交往的一种外部效应(Lucas,1988)。就本书的理解而言,技术变革是新知识应用于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包括发明、扩散和创新,体现为新的生产方法、新产品,或两者都有。

在本书中,人力资本和技术变革的综合和单独影响,与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关,后者反映了高技能工匠的可得性和教育设施的分布情况。这在德国“起飞”时期重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870—1914年间,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机构对科技产业的贡献尤为突出,两者也因此被视为19世纪末“德国赶超英国”的工业化故事中的主要因素。最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生育率下降,人力资本似乎作为德国生育率下降的共同决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本书中,除了承认这一事实和参考一些相关文献外,我们能提供的资料也不多。

本书的其余章节内容,主要涵盖了1815—1914年的德国发展,并更多地关注“德国式”工业化的全貌,虽然地区差异仍然相当大,我们也会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说明。第二篇从第5章开始,以关税同盟为研究中心,从时间上看,涵盖了1815年至19世纪40年代的几十年,大致等同于“早期工业化”阶段。我们将德国历史上的这一发展时期,视作以下几个因素的混合:“战后复苏式增长”(普菲斯特语)、从国外引进技术,以及本国内部市场整合程度不断增加,后者是由关税同盟的发展和交通设施(公路、运河和蒸汽铁路)的改善所推动的。

19世纪40年代的危机和1848—1849年的革命(第6章)虽然“中断”了这一轮发展,然而工业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而止步不前。19世纪40年代见证了工业进步的一系列重要标志:无论是铁路网络的铺设、机器制造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是焦炭冶炼和深井采煤业的成长、搅炼制钢工艺的出现,都是重工业的核心。毫无疑问,这种生产技术进步的受益群体,主要是企业家、资本家和高技能工匠们。该时期的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因此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显著提高,如果真的称得上是有所改善的话。这一时期社会紧张和政治不和谐的迹象,无疑与这种情况有关。然而,回顾历史,19世纪40年代——甚至1848—1849年革命本身——却引领了后来工业的持续性增长,即“起飞”阶段。

第三篇之所以作为本书的核心部分,原因有二:其一,这一篇见证了德国重工业的成长和成熟,这也是19世纪工业化的最显著特征;其二,在此阶段,德国经济实现了从与人口同步增长,到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阶段性跨越。第7章(关于“工业突破”)描述了在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将铁路和重工业联系起来的那些增长的征候,文中把这些关系置于“主导部门”的框架内。第8章则回到对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描述,并重点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不平等等问题。第9章提出,该时期铁路的建设,使得市场导向的农业进入城市化工业中心的途径得到根本改善,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铁路发展带来的“前向联系”效应。同样地,第10章表明,铁路和重工业的发展对德国金融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要求,其盈利能力和风险导致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ing)的出现。在笔者看来,这可以看作是铁路/重工业综合体产生的一种“后向联系”。

在本书的最后一篇(第四篇“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我们接着讨论大家更为熟知的帝国时期(1871—1914年)的工业化,该时期也被称为“高度工业化时代”(罗斯托则称其为“走向成熟的驱动力”)。这一篇(第11章)以增长趋势和周期问题开始展开讨论,提出一个问题:19世纪70年代早期“繁荣与衰退”之后的经济放缓,是否可以被称为“大萧条”?接下来的各章依次论述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第12章)、金融和银行的作用(第13章)、德国国际关系的多方面议题(第14章)。这一篇最后(第15章)则着眼于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强有力的市政府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并认为,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城市社会政策。

结语部分总结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并探讨,这些要素能否单独或者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有别于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德国模式”。


【注释】

根据Frank对1849年至1939年德国工业化过程中地区差异的研究,直到1914年,一小部分工业发达地区[“行政区”(Regierungsbezirke)]由柏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科隆、阿恩斯贝格和杜塞尔多夫),以及萨克森地区(莱比锡、德累斯顿和茨维考)组成(Frank,1994:93)。 以下关于德国近代晚期(约1750—1850年)制度和经济增长的更一般的评论,见Kopsidis和Bromley(2016,2017)以及Ogilvie和Carus(2014)。 现在人们认识到,产权保障“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Ogilvie and Carus,2014:406)。 BeckerWoessmann研究的优点是,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人力资本概述,具有可操作性,还提供了关于德国经济研究所普鲁士经济史数据库(iPEHD)及其县级原始资料的研究价值的信息。正如历史学家Jonathan Sperber所写,“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头几十年的官僚政治举措,可以被视为对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过程的干预,而不是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起源”(Sperber,1985:293)。 关于Acemoglu等人(2011)模型的完整评论,请参见Kopsidis和Bromley(2016,2017)。
感谢格致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供稿授权!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首次发布,其他学术公众号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整理不易,欢迎学界友人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一、原创系列文章蒙古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生平及其国内著述蒙古史学家杰克·威泽福德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蒙古史学家丹尼斯·塞诺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蒙古史与元史学人”豆瓣小组成立致辞!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友号“历史与考古研究”学术公众号开张,欢迎关注!
美国中古罗斯与金帐汗国史学者查尔斯·哈珀林小传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一)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二)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三)《原始文献中14~16世纪的金帐汗国、哈萨克汗国、昔班尼王朝、奥斯曼帝国与蒙兀儿斯坦》:一部明代中国与内亚世界关系史新著!《库曼人和鞑靼人:前奥斯曼时代巴尔干半岛的东方军事力量(1186~1365)》书讯信息

中东文明史2023年新书预告最全汇总!

《成吉思汗传:历史上最大帝国的创建者》微评与纠误!
《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简评与纠误
《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微评与纠误二、蒙古史、元史、游牧民族史、中亚史、内亚史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部成吉思汗后裔笔下的的成吉思汗家族史学术著作!
《明代吐鲁番与“大礼议”研究》:一部研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关系的重要著作!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一部由鄂尔浑文回鹘碑铭探讨回鹘汗国诸领域的学术著述!《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集大成的蒙古学著作!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一部多维度论述内蒙古游牧文化变迁历程的学术著述!
《细读匈奴七百年 : 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一部世界视野下的匈奴通史新著!
《匈奴帝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匈奴帝国微型通史!
《鲜卑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鲜卑列国兴衰史!
《五胡史纲》:赵丕承先生历时30载撰写的我国首部五胡十六国专史!《柔然传奇》:揭秘第三个草原王朝与《木兰辞》中神秘的草原游牧民族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及其民族史三种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部中古北方阿尔泰语诸族政治名号制度研究力著!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一部再现中国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巨著!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探(第二编)》:唐长孺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论文专辑出版!
《欧亚之门: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青铜和铁器时代》:俄罗斯考古学者所著的一部内亚原始时代考古历史学开拓性著作!
《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我国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段晴教授的一部重要的于阗“冷门绝学”遗著!
《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一部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中古史权威著作!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法国西域考古学者莫尼克·玛雅尔的中古吐鲁番社会史著作再版!
《突厥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突厥通史!
《大辽王朝》: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契丹民族兴亡史!《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一部塔吉克人的五千年历史《哈萨克斯坦简史》:带你走进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法律制度概论》:一部研究哈萨克斯坦法律的新著!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一位优秀考古学家的成长往事!
《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古代中国与世界》:一部清王朝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往来的彩绘记录著作!
六部中亚史好书:带你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一套专业且通俗的历史科普读物
迈克尔·普劳丁《蒙古帝国兴起及其遗产》
《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第一辑)》:一部丝路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一部意大利学者笔下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一部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的亲历与再现之作!
《从希腊到中国》:法国著名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东方学著作再版!
《新疆石窟艺术》:一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所著的系统介绍新疆石窟的通识读物!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俄国西夏学家科兹洛夫的一部研究起点著作!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1870-1873年中国高原纪行》:俄国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一部中国边疆生物学著作!
《忽必烈的终极密码》:一部专业且可读的元世祖忽必烈传记!
《中国史研究历程·元代卷》:我国首部蒙元史学术研究概况综述著作!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国内首部元代扈从诗的系统辑注著作!
班布尔汗新作《元与世界》
《解元:他们的元朝》:历史迷雾中的元朝争议
《最后的抵抗》:一部蒙古帝国艰难灭亡南宋史!
《大哉乾元》:一部通俗易懂的元朝史
《三事忠告》: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政事论”&元代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宋辽金元史论》:宋辽金元史专家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出版!
《元文类》:元代重要的古籍与诗文总集校点本出版!
《元代文学通论》:一部元代文学研究的通观性、实证性与总结性巨著!
《元代文学散论》:元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结集&《元代文学通论》姊妹篇!
《元曲三百首》:一部任中敏、卢前二先生选编的元散曲经典读本!
《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一部赏析解读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的经典通俗著作!
《元代建筑雕塑史》:国内首部元代建筑与雕塑小史!
《元代科技史》:国内首部元代科技小史!
《元代绘画艺术史》:一部图文并茂的元代绘画艺术小史!
《艺眼千年:名画里的中国·元代卷》:一部从名画里见证元代中国的通俗作品!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1: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文摘:《伊斯兰中国风:蒙古伊朗的艺术》内容概览!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文摘:元朝时期中亚丝绸设计的本土元素及其对意大利哥特式丝绸的影响!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图像》文摘: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部海洋视角下的元日关系史著作!
《岛夷志略简注》:元代汪大渊的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地理志再版!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噶尔哇·阿旺桑波所著的元代京藏古道及其驿站考察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一部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变迁史著作!
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一部中国外销瓷与中古世界的贸易、技术和文化史图典著作!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一部近世世界的青花瓷跨文化交流史著作!
陈伟明《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周少川《独具气象:元代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研究》
李娟娟《元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一部20世纪至今阿尔泰语系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
《极简金代史》:一部用十个问题串联起的金代史“问题史学”著作!
《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陈庆英先生的元朝帝师八思巴传记著作修订再版!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一部基于文本的党项族源与藏传佛教研究著作!
《西藏通史(典藏版)》:首部完整全面的西藏历史通史巨著精装典藏版出版!
冉热·阿旺旦贝坚赞《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班玛更珠翻译的藏文通史典籍出版!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一部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区历史记叙专题研究著作!
《清代藏文法律文献选译》:一部西藏地方法律和宗教制度的藏文原始史料译集!
《乾隆时期宫廷唐卡装裱镶做研究》:一部清代宫廷唐卡制作的重要研究成果著作!
《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的卫拉特蒙古史遗著修订再版!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一部研究卫拉特蒙古各领域的重要托忒文文献汇编!
董晓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名物词汇研究》文献学著作出版!
“突厥学研究丛书”:《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和《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草原帝国准噶尔》:一部草原帝国卫拉特-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史!
《族群边界制定:制度、权力与网络》:著名社会学学者安德烈亚斯·威默的族群边界社会学奠基著作!
《蒙古包建筑史:13至20世纪中叶》:国内首部全面系统的蒙古包700年发展史著作!
《蒙古包住居原型现代转译》:一部基于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的蒙古包住居原型转译著作!
三、欧美史《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部中国和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潮流艺术史!《希腊史纲》:一部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作的古希腊文明通史原典巨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英国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巨著《希腊史》之精华&古希腊文明必读经典著作!
《古希腊人 : 从青铜时代的航海者到西方文明的领航员》:一部个性十足、生机勃勃的希腊文明演化通俗史!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部赵林教授所写的古希腊文明全景巨著!
《在希腊:通往现代世界》:一部爱尔兰古典主义学者诠释现代欧洲的古希腊文明遗产的新著!
《雅典3000年:一座城市里的欧洲文明史》:一部文博视角下的前9~21世纪的雅典城市史!
《奥古斯都大帝与罗马帝国:罗马盛世的奠基者、元首政治的创始人》:一本了解古罗马历史与奥古斯都显赫生平的优秀入门读物!
《神人之间:黄金时代的罗马皇帝》:一部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群像重磅力作!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部罗马帝国“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深剖著作!
《罗马—拜占庭帝国嬗变与丝绸之路:以考古发现钱币为中心》:一部丝绸之路上的罗马-拜占庭钱币考古学新著!
《另一半欧洲史:罗马帝国覆灭后的欧洲》:法国史学家基佐的经典著作全新油画图文版!
《地中海战争史》:东罗马帝国普罗柯比所著查士丁尼大帝时代战争的原典著作!
《拜占庭兵法》:国内首部美国拜占庭史专家所著的拜占庭帝国军事艺术史译著!
《维京时代与英格兰:北欧勇士征服英格兰的传奇和历史》:一部牛津大学博士解读另类“维京传奇”之著!
《北极帝国:维京人500年征服史》:法国维京人史学家的一部维京人、维京世界与维京全球化历史叙事著作!
《挪威的故事》:美籍挪威裔学者博伊森的一部集传说、史诗与史实一体的挪威通史著作!
《维京不列颠:劫掠、征服、探索与传奇》:英国维京史学者的一部维京人塑造、同化与融合不列颠的史诗著作!
《贝叶挂毯里的诺曼征服》:一部基于文物视角的诺曼征服英格兰史!
《金雀花王朝1215》:一部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英国史姊妹篇著作!《从记忆到书面记录:1066-1307年的英格兰(第三版)》:一部英格兰读写能力变化研究与社会史经典著作中译本首次出版!
《梦游进入新世界:12世纪意大利城市公社的出现》:意大利城市公社的诞生和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萌生和转型!
《中世纪人》:从6个普通人的生活见证欧洲的中世纪社会!
《传奇之地》:一部意大利学者基于历史与考古学对传奇地域的追根溯源著作!
《灿烂的再生:意大利文艺复兴三百年,1303-1607》:一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文化史著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与欧洲”联合书单:你之前可能错过的4部意大利与文艺复兴新著!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哥伦布个人及其时代!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劳伦斯·贝尔格林“三部曲”最后一部&哥伦布与他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寻找黄金、香料与殖民地的环球航行探索史》:劳伦斯·贝尔格林的经典著作全新修订再版!
《亨利八世》:英国都铎王朝史学者J. J. 斯卡里斯布里克笔下的亨利八世权威传记著作!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英国传记文学家利顿·斯特莱切笔下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恨情仇!
《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女王的传奇生涯和她治下的英国世相演变》: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和她的家族成员!
《西班牙帝国:走向全球霸权之路,1492—1763》:一部基于全球叙事下多维度剖析的西班牙帝国史集大成之作!
《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帝国:一部西班牙史》:法国西班牙史学者的一部西班牙通史新译著作!
《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一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馆藏欧洲艺术文物的图典著作!
《国王的城市:查理二世与改变历史的伦敦》:国内首部英王查理二世时代的城市社会史权威译著&“查理二世三部曲”之一!
《论李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李维罗马史经典评论著作!
《英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通史!
《英国工业史纲》:一部英国经济史学家所著的英格兰中世纪至近现代的产业变迁通史!
《德国史10讲》:一部日本德意志学者笔下的德意志通史!
《时间与权力》: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之路与德意志君主的抉择!
《法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独特”的法国通史!
《法国史》:一部法国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所著的法国史经典通史著作!
《法国文明史》:一部了解法国古今社会和法国民族意识的经典通史著作!
《法国大革命史》:一部法国大革命同时代温和革命派学者所著的法国大革命史权威著作!
《意大利史10讲》: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美国首位“平民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首部中译本传记!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一部揭秘科学与社科规律的科普类专业著作!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价值的新争议与欧洲纸币萌芽出现!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重新审视货币与西方经济新秩序雏形诞生的时代!
《货币文化史V: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19世纪帝国时代的货币与现代社会!
《货币文化史VI: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现代货币多元化转型与当代社会!
《1400-1900年欧洲诸帝国的法律与地理》:一部近世欧洲诸帝国基于地理形成的帝国法律空间的政治理论著作!《更大的不列颠:帝国与世界秩序的未来(1860—1900)》:构建更大的“盎格鲁-撒克逊政治共同体”的方案与实践的政治理论著作!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一战”的欧洲与世界历史的转折!
《中产阶层噩梦:1870—1930年的美国城市郊区》:一部剖析美国郊区居民对他人、市场和变革的恐惧与梦魇的契约历史著作!
《双标帝国:从独立战争到反恐战争》:一部揭示美国“双标帝国”矛盾现象背后根源的革命性著作!
《科学巴别塔:西方科学语言史》:一部现代世界科学语言观念史著作&“科学巴别塔”概念的建构!
《英国国家美术馆名画集》:匈牙利学者的一部13~19世纪欧洲馆藏绘画史著作!
《猫咪秘史:从史前时期到太空时代》:一部猫咪所著的喵星人征服世界战纪!
四、中东史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一公元1922年)》:国内首部西亚城市演进史!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一部对比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演进的新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国内新著好书三种!

《两河文明三千年》: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著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
《古代欧洲和地中海世界的艺术》:一部西方古欧洲与地中海世界的艺术史图典著作!
《古代西亚2000年》:一部由史料、文物与博物馆藏构筑的古代西亚2000年文明史著作!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巴比伦人日常生活的通俗科普读物!
《通往来世的冒险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埃及人生活点点滴滴的通俗科普读物!
《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埃及学之父”商博良揭秘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面貌的经典著作!
《古代埃及:从原初时代到波斯征服》:美国埃及学鼻祖布雷斯特德的埃及史著作中译本首次出版!
《牛津图坦卡蒙考古珍档》:一部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年&埃及学200年的埃及学典藏新著!
《开罗埃及博物馆》:一部开罗埃及博物馆馆藏古埃及文明文物的图典著作!
《都灵埃及博物馆》:一部都灵埃及博物馆馆藏古埃及文明文物的图典著作!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史!《中东的王国和帝国》:一部从以色列王国到波斯帝国的早期中东文明千年史!
《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简史(公元前550—前330年)》:一部美国东方学者所著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多方位研究著作!
《安息王朝兴衰记:帕提亚帝国简史》:国内首部伊朗帕提亚帝国史著作出版!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蒙古时代下的伊朗绘画艺术!
《书苑撷英: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阿海上丝路交往》:一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阿拉伯与中国交流史研究新著!
《乌鲁伯格: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帖木儿帝国君主乌鲁伯格的学者生涯!
《伊比利亚八百年: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部英国阿拉伯学者笔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时代史的重磅新作!
《伊朗五百年》:从萨法维王朝到现当代伊朗《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四卷本)》:我国首部阿拉伯文明史一手文献跨文化研究著作出版!
《天堂的颜色 : 火药帝国时代的祖母绿》: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三大帝国的挚爱!《伊朗恺加王朝(1796-1926)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及外交》:一部揭秘近代伊朗经济发展谜题的伊朗政治经济学著作!
《认识镜中的自我: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史入门》:一部土耳其历史学家笔下的伊斯兰历史观代表作
《帝国的伙伴:革命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危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自救与抗争!
《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一部蒙古帝国衰落后 东方三大帝国的宏大比较史!《中东史》:一部美国中东史学者所著的经典中东地区通史著作最新版!
五、俄罗斯-东欧史

《古罗斯的哲学家形象》:一部11~17世纪的古罗斯的哲学、文化与历史译著!

《斯托雷平与俄国贵族》:一部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和俄国贵族转型历程的鲜见著作!

《欧亚角力场:黑海史》:查尔斯·金所著的一部东欧与黑海钦察草原历史著作!

《失败的融合:狄德罗、叶卡捷琳娜与启蒙的命运》:一段专制君主与启蒙思想家的奇闻逸事!

《“东方问题”与巴尔干化的历史根源》:一部巴尔干半岛“东方问题”的历史、地缘与政治著作&奥斯曼、奥地利与俄国的角逐!

《俄罗斯油画300年》:一部1700年至今的俄罗斯艺术史新出版专门著作!

六、南亚史《岛史》: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典籍中译本出版!
《大史》:斯里兰卡国宝级经典编年史文献典籍中译本出版!“古典语言丛书·语法系列”:拉丁语、梵语、巴利语的3种世界经典语法书英文影印版出版!《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国内首部古印度阿阇世王的文献研究著作!
《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巴基斯坦学者瓦利乌拉·汗的犍陀罗乌尔都文经典考古历史著作!(内有福利)
《印度拉贾斯坦邦博物馆》:一部印度文博艺术史学者所著的印度博物馆图典著作!
《选择与失落:巴克特里亚-印度河流域希腊化艺术中的文化意识与文化互动》:国内首部远东希腊化文明的艺术文化史著作!
“印度研究丛书”:我国南亚学术界的一部南亚文化史研究最新成果丛书!
《标准印地语》:一部我国印地语界大咖编写、印度专家审校的权威印地语教材!
《丝路重驿:印度的再发现》:南亚文化史学者孟昭毅先生印度研究的一部代表性文化著作!
七、东南亚史

《泰国佛教史》:东南亚史权威段立生教授的一部泰国史领域新作!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1300—1800》:国内首部基于历史考古学的新加坡中古史著作!

《高棉语外来词溯源研究》:一部高棉语外来词汇的历史语言学文献研究著作!

八、中国史《史前中国:从智人时代到涂山会盟》:一部基于多学科前沿成果、堪比《翦商》的远古中华史著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商周革命下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中国通史》: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所著的中国史公认必读经典著作!《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部日本中国史学家川胜义雄先生的中国史遗稿集!《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部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的经典上古中国史巨著!
《中国绘画史》:这才是中国人“美的底气”!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在北美五大博物馆见证中国画征服欧美的审美史!
《中国美术史》: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中国美术通史奠基扛鼎之作再版!
《<经学系传谱>校勘本》新书书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海路绵延,千年辉映!
《南北鱼羊 : 美食历史的探寻》:一部唤起读者对美食的向往的餐盘文化史!
《探古鉴今 : 社会生活史考辨札记》:一部中国市井民俗、社会文化变迁之巨著!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部元明时期北京皇城建筑面貌与生活图景的重磅力作!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从元大都(汗八里)到当世的北京城!
《砖石之上:北京古城垣寻考》:一部基于史料、考古与建筑学考察古都北京的城墙、城门、城砖的研究著作!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老北京百年社会生活旧影的生动重现!
《建构“英雄”传奇:成龙研究》:全球首部“龙叔”的英雄文化研究著作!
九、美洲史
《玛雅三千年:隐身的第五大古文明》:与四大文明并称的玛雅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波托西 : 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一座拉丁美洲传奇银矿城市的兴衰史!索飒《把我的心染棕》:在拉美大地上,寻找土豆和玉米的“祖先”!
十、人类文明史
《分子人类学基本原理与应用》: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总结性著作!《人类起源与进化:一种系统视角的认识》:一部融汇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进化的地质学科普著作!《人类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到现代文明》:一部介绍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发展间辩证关系的大众通俗读物!《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部彭树智老先生的基于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交织的大历史观综述性著作!
《图腾艺术史》:我国著名民俗学者岑家梧先生的史前图腾艺术史著作再版!
《原始艺术》:澳籍德裔犹太人类学家莱昂哈德·亚当的艺术人类学经典著作中译本首次出版!
《艺术人类学》: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所著西方第一部名为“艺术人类学”的学术专著!
《审美人类学》:荷兰审美人类学家范丹姆的西方审美人类学代表著作!
《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一部国外著名艺术人类学家的经典理论文章汇编!
《王赓武谈世界史:欧亚大陆与三大文明》:一部立足于“欧亚世界史”叙事的世界史政治理论著作!
《疾病与文明》:美国当代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特的医学史代表著作!
《企鹅全球史》:企鹅出版社传奇巨著“一部为新世纪写的新全球史”第六版全面增订!
《二战后的世界史:1945—2014年的世界历史》:常春藤高校国际关系史经典教材第六版中译本首次出版!
艾伦·麦克法兰“文明三部曲”:英国著名历史学人类学家对世界文明的体验、观察和比较!
《帝国、国际法与普遍历史》:一部全球视野下的政法文明和历史的学术随笔著作!
《帝国的重负:公元1539年至今》:一部“帝国”的政治概念与帝国发展史的政治理论著作!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一部近代早期伊比利亚全球史的集大成之作!
《干草堆中的恐龙:进化论和进化模式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知名著作再版!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一部图文丰茂的植物与人类文明小史!
《渐行渐远的马蹄》:一部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形象、角色与遗产著作!
《希望之书:珍·古道尔谈人类的生存、未来与行动》:你中学课本上的自然学家为你揭秘人与自然的希望!


本号目前建有 蒙古内亚史群、中东史群、东欧-俄罗斯史群、古希腊罗马-西欧史群、南亚史群、中国中古史群(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史群、辽夏金史群,请添加群主或管理员简要说明来意(格式:某一领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研究者 / 专业爱好者。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交流&书讯合作操作同上,请直接添加号主,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

号主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