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辛丑年三月三十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888

阅读时间 | 15 分钟

2019年11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联合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举办的2019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贵州铜仁基地)初赛评优暨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会议邀请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毅教授做题为《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以云南省永胜县青草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例》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宋桂涛,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佳丽,乡村委志愿者、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张英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杨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本报告主要介绍保护技术的利用,包括主要研究结论和青草湾传统村落案例两个部分。


首先,利用性和原真性是不冲突的,原真性是怎么来的?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地得到原真,因为建造和使用的过程是不断叠加的,这是一个时间价值,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我们建成的遗产,包括建筑、乡村、城市以及景观,它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具有空间价值。那么如何审慎地做一个历史性的研究,然后在得到原真性之后进行保护并且将其利用起来?这是本报告思考的起点。

一个由于生态保护被限制的村庄重新获得机会

青草湾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程海镇北边,土壤肥沃,以山地为主,呈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以云南松,绿杂木为主,林间生活着野兔、野鸡、麂子等各种野生动物。


整个村庄背山面水,前阔后高,沿程海湖边自西向东发展,村内建筑遵从自然,依山就势而起,形成由低及高的阶梯状,村落以背后山体为景,屋瓦错落,房屋在绿树掩映下忽隐忽现,与周边山、林、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村落的自由与自然之美,是西南高原若干璀璨明珠中的一个。

青草湾村在程海镇的区位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说道:“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因此云南省对其加大保护力度,从《程海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2017-2030)城乡发展控制规划》中可以得知,程海镇的发展是以保护程海为前提,无论是在城乡空间发展上还是在旅游发展上都严格控制,都是着重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保护建设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坐落于程海边的青草湾村几乎面临被生态移民这样的命运。


正在这个时候它被评为了传统村落,从而得到了意外的发展机会。原来它没有“身份”,现在它有“身份”了,正如一个有“身份”的人不仅只有身份证一样,有“身份”的村子也要有一些实质性发展。但它的限制条件也很多,包括边界的管控、发展预留用地的管控、旅游发展的管控,比如旅游发展中不能有住宿产业、餐饮可以有少量发展等。因此,整个村庄的规划和发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极难操作。

如何在被限制的情况之下,

利用存量空间获得发展所需

1

关于建成遗产

建成遗产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文物,但它不同于传统上说的文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的人居环境,包括城市,乡村、建筑,风景园林景观等,都具有空间价值,是要被社会使用的,当它不被使用,它的生命就已经失去了一半,所以我们应该要让它“活“。建成建筑的遗产是时间,由于时间的魔力让它有了身份,但它也是空间的。


建成遗产,由于是一个地方传统特色空间表征,也是它身份由来的空间见证。它是历史赋予的文化遗产,同时还是未来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它还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对象,面对一个建成遗产,我们利用历史性、共识性、文献学、文学学、考古学、人伦学、形态学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去逼近它的原真性,并从中读出社会秩序和人类的努力;同时也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工程实践的领域。


因此建成遗产是一个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新兴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建成遗产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重要历史事件或特定生活形态的见证,并可引申到历史公共空间,如历史街区及广场,是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可以印证其本身及其所在地的“身份”由来,因而具有历史纪念价值。

某个时期艺术风格和技术特征的代表,作为具象的历史形态,使文明留下了空间实体的印记,因而具有“标本” 的留存和研究价值。

某种情感、理念、信仰、境界等观念形态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相对恒久的意义,因而具有文化象征价值。

作为一种空间资源,建筑遗产还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利用价值。

2

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

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下,我们要将建成遗产作为资源,融入当下及未来的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为文化魅力空间。

3

“适用之利、整饬之宜、权益之移”

“适用之利”

以前的保护是逆时代的,乡村被判定各种各样不好,但是现在因为其具有文化资源,各种各样的利益蜂拥而入。在涌入过程中,资本市场有回报,但是在回报的时候会伴随一些改变。如果是一种正向的改变固然很好,但是往往我们看见的改变并不一定是正向的,所以我们需要调解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在规划之前没有一个适用的空间,我们的利用就无从谈起。

整饬之宜”

如果规划设计进行了实施,那么这个规划设计才是合适的。我们也经历过一些曲折,比如为修而修,把居民的房子修好了,但他在后面使用过程又会进行适合自己生活的改造,这样的整饬是有问题的,建筑是如此,乡村也是如此。

“权宜之宜”

这是指在操作层面,虽然我们常常对乡村居民说,你们这个房子好,你们这个村子好,当他问你是否愿意来居住生活的时候,你心里其实是犹豫的。但我们常常认为他的房子不能任由他拆掉,但房子的主人往往随意改建,如儿子要结婚,卫生间不够用了,院子里头就加一个卫生间。如果你在他的房子上钉块“保护建筑”的牌子,对他说这不能动,这就产生了矛盾。这时,如果把权益核心分开,即把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进行分离和移动,会更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前文所说”整饬“的开展。

项目案例介绍

1

村落概况

历史沿革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有8户异姓人家(徐氏、马氏、杜氏、邹氏、王氏、孔氏、郭氏)为躲避战乱,相约从湖南长途迁徙,途径此地,见此地势依山傍水、开阔平坦,环境优雅,遂决定居住于此,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青草湾村落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村落自开始建设发展到现在,村民各种风俗与世代相承,无重大变迁史。

村庄格局

青草湾村所在地区是一个环山面湖的扇形小坪坝地区。村落东北面山体平缓,形成一片适宜种植的土地,农田层叠且肌理明显,一条河流流经小坪坝南部区域,再汇入程海湖。形成了“远山苍翠,近村烟火,湖水清幽,农田顷顷”的美好田园生活风貌。程海湖作为青草湾村选址定居的重要因素,从建村开始村民们便开始了捕鱼生活,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


青草湾村现状传统民居数量众多且集中连片,建筑依山面湖而建,朝向基本一致,且保存相对完整,选址上别具匠心,建筑格局体现出与湖泊山体的关系。青草湾村建筑为“合院式”布局,建筑物梁柱构件简洁古朴,因程海处于纳西合院民居与大理白族民居两种滇西合院民居的交接区域,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地域性、多文化交融的汉族合院民居形式。

青草湾村格局分布图

村落特色提要

青草湾村特色提要

村落现状分析

当前,青草湾村庄建设用地面积21.27公顷,缺少绿地广场用地,有部分闲置用地,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还需完善。由于传统民居的院落式营建方式,每家每户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层数多为两层为主,土地使用较粗放。


村落中的景观有程海和从台湾引进的木棉花树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传统资源有传统民居、木棉树、龙王庙、观音庙。其中观音庙和龙王庙都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场所,龙王庙每天都会有人去朝拜,观音庙每逢初一、十五、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会有人朝拜和祈福上香。

村庄传统资源分析

2

村落中的社会问题和SWOT分析

青草湾村中的社会问题

青草湾村中的SWOT分析

3

保护与规划设计

主要遵循的原则和依据

扩大视野,保护区域环境和山水关系

严格保护古村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包括周边的农田、湖泊、河流、山体等要素,充分认识到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整体,任何建构筑物或其他物体的保护都不可能脱离它存在的环境。


保护古村整体营建格局和空间肌理

秉承先整体后分类的保护原则,对青草湾村的空间营建形态、布局关系、公共空间序列、空间肌理开展综合保护。


优先保护重要建筑和历史遗存

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具有唯一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应该给予重点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区规划

核心保护区

指村落内由历史建筑、构筑物及其所在环境风貌组成的核心区域。核心保护区是体现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地带。规划将青草湾村建设年代较早、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建筑及分布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且街巷肌理清晰的片区及其周围环境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85公顷。该区域包括古庙地段、传统民居风貌较好片区、古树集中片区。


建设控制区

指村落范围内对核心保护区影响较大的建设区域,为确保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具体为村落除核心保护区以外的主要建成区。面积为26.8公顷。


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是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外围对村落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建设控制区以外,根据需要划定的以保护控制建设强度、建筑形象和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划为风貌协调区。即建设控制区附近水系、农田、园地等区域。面积为10.72公顷。

青草湾村保护区规划图

建筑高度及视廊控制

规划依据青草湾村保护区划、地形高程以及周边的山体、河湖水系视线环境关系,以及村落全域景观效果来控制建筑高度。


核心保护区维持现有建筑高度。建设控制区保证远观村落全貌与周边环境协调,建筑层数最高为2层,檐口高度小于7米,建筑的总高度不超过9米。环境协调区内,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控制开发建设。


青草湾村周边有山体、梯田、河湖水系,构成了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保证低处观山,高处望湖的视线不被建筑物遮挡,确保村落隐秘于山水之间的整体风貌环境。控制核心景观区内的建设,使核心景观区保持整体完整性。同时,规划顺应阶层层叠叠、自然生长的布局形式,不过分讲求视线的通畅,而以错落有致景观效果取胜,注意处理每个空间转折处的景观效果,突出亲切古朴的人文空间,从而达到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

青草湾村建筑高度及视廊控制图

生态保护规划

保护村落内部景观植被,规划将村落内部几处开阔地辟为公共绿地;建议对院落空间进行整治,拆除院落内随意搭建建筑,美化院落空间,增加院落绿化,以本土花草为主。


以路、水为一定的边界,保持自然的田埂形态形成自由组合肌理。农田生产设施、工厂企业无法搬迁的进行遮挡、隐蔽或者改造。


在田间应设置可供村民工作之余休息聊天的场所,如大树下的空地上应设置石桌、座椅等。


田园生态保护区内应严格控制任何建设活动。

青草湾村生态保护规划图

用地布局规划

本规划强调青草湾村传统村落山水格局、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同时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纳入村落旅游格局当中,强调村落旅游对产业的带动。因此,整体发展定位为:滇西明珠程海之畔,以村落质朴简雅的的民居建筑群为载体,以程海山水画卷为景,发展山水观光、休闲渔业以及生态农业的传统村落。

青草湾村规划总平图

发展结构规划

依托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扩展服务板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落环境景观质量,外围结合河湖水系、山体、农田形成生态隔离环带,严格控制村庄周边空间无序扩张。规划形成“两轴、两心、三片”空间发展格局。


两轴

村落发展主轴线和村落发展次轴线,联系南北三片广场空间,村景、水景、田园风光较佳的观赏线路。


两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游客中心

村民活动中心:将小学进行改建,增设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形成村落的文化活动中心,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游客中心:梳理荒地,荒地性质属于发展预留用地,规划休闲活动小广场,配套村庄商业、餐饮,形成游客中心。


三片

古村观光体验区:营造乡韵十足、古朴自然并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村氛围。

商业体验区:将村落非物质传统文化发展为商品,规划传统产业,带动村民经济的提高,同时发展餐饮业。

生态观光农作体验区:青草湾村周边耕作区域,大力发展美国薄壳核桃、石榴、油橄榄、绿色蔬菜等生态农业种植,形成观光产业。

青草湾村发展结构规划图

旅游布局规划

规划主题为“卧龙有水 · 渔农古村”


卧龙有水——体现青草湾村周边山明水静,田村相融的自然风光,青草湾村便静静隐于这山水之间,游客置身于这一方土地之中,观山览水,也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体验。


渔农古村——体现从古至今依然传承着信仰与文化的湖滨渔村古朴、静谧的气质,游客置身于古朴建筑群中,将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村落环境及田园风光。


结合村落步行巷道,将村内游览景点串联起来,包括传统民居、寺庙、古树、果园等,形成古村体验游览线路。通过村落主要道路联系周边田园、湿地等景观,形成山水田园观光游览线路。将青草湾村融入程海旅游发展中,利用海东路联系青草湾村以南蒲米村,串联沿湖村落,形成沿湖自驾观光游线。

青草湾村旅游布局规划图

图文 | 宋桂涛、朱佳丽、张英蓉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