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总目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年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和页码)

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笔谈(一)

边   境  喻立平 刘曙光 何云峰

阎占定 张瑞敏(十一 · 1)

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笔谈(二)

王永贵 唐皇凤 朱继东 刘启春

  唐   鸣 杨金洲 吴海伦(十二 · 1)

2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基本遵循

李    华    王刘怡( 十一 · 19)

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建的逻辑与指向

易新涛( 十二 · 19)

3

马克思主义研究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张士海   周田田( 一 ·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建话语的守正与发展——以《人民日报》七一社论( 1950-2021) 为中心的考察

高晓林   骆良虎( 一 ·9 )

列宁论党的领导下报刊的基本功能及当代启示

何海涛    王丽童( 一 · 19)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使命与写作风格

程美东(二 · 1 )

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的建构

丁俊萍 颜苗苗(三·1)

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与社会生态建设的互动机制

侯松涛(三·15)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阐释

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杨金洲 刘耘姝(二·12)

道德信仰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及其界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金德楠(三·27)

●喜迎党的二十大

老问题与新答案: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赶考之路

齐卫平 樊士博(四·1)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历史叙事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刘喆琼 仲  帅(四·12)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谭雅静 徐国亮(五·1)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与世界关怀

孙   佩(五·11)

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论述的重要思想

贾中海 李   娜(六·1)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王   晓(六·9)

习近平关于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郝家春(六·17)

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和哲学表达

汪信砚(七·1)

中国共产党的“人心”话语体系

陈   旭 谢清松(八·1)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及启示

何   旗(八·10)

中国共产党的道义意蕴

熊建生 黄晶晶(九·1)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工作的历史经验

刘从德 杨   科(九·11)

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政策变迁与经验启示

梁伟军 章书玉(十·1)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全面部署和系统方略

孙明福 吴   桐(十·12)

4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名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

王   瑜 马小婷(一·27)

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个视域

刘晓霜 纳日碧力戈(一·35)

民族志叙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交汇——吕翼中篇小说创作论

吴道毅(一·41)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

高永久 邢艺譞(二·19)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崔景芳 任维德(二·28)

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   英 于沛鑫(二·3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阐释——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分析维度

唐   勇(三·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

袁同凯 冯朝亮(三·4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的宪法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王理万(三·49)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骆郁廷 王   巧(四·20)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李资源 张   俊(四·2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价值意蕴——基于三个维度的创新推进逻辑

于春洋 汪微微(四·41)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李吉和 龙宥蓁(五·21)

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实践

李   亮(五·29)

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民族交融态度量表的编制

陈立鹏 薛璐璐(五·37)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

李安辉 邓   婕(五·45)

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历史文化逻辑

范丽珠 陈   纳(六·24)

中华民族“石榴籽”模式论

谷家荣(六·3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解读与铸牢方略

朱碧波 李恬恬(六·42)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要点

汤夺先 刘辰东(六·5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建构的四个维度

孔   亭(六·63)

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洪盛志(六·69)

城市社区治理的多重要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天津市红桥区 X 社区为例

马伟华 李修远(七·9)

群际接触视角下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

徐   莉 彭梦鑫(七·17)

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构建

王国宁 孟凡丽(七·25)

蒙回现象与中华民族交融共生

杨德亮(七·35)

从苗绣母题共享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王淑华(七·45)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潘红祥 何静宜(七·56)

“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余莉 程丽君(八·20)

构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

祖力亚提·司马义 蒋文静(八·29)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理路

张利国 郑文婧(八·36)

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焦   敏(八·45)

边疆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思考

金海英 常   畅(八·50)

音乐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以音乐院校的育人实践为例

黄   茜 刘旭光(八·5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

刘   姗 叶 强(九·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与社会支撑

朱   荟(九·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扩散效应

吴开松 刘   璐(九·36)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日常族际交往能力

马   进(九·48)

文化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冯月季 王丽雅(九·54)

坚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导地位

张   星 李涵伟(九·61)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企村+N”模式——基于广东 K 村工业园个案调查

李俊良(九·70)

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形象的历史经验

李春燕(十·20)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以《人民日报》关于民族自治区成立“逢十”周年纪念报道为中心

汪   洋(十·29)

文化润疆的性质、目标、任务与途径

何星亮(十·39)

国民共同体教育叙事的中西比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郝亚明 杨文帅(十·46)

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基于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演化的分析

向柏松 张兆芹(十·5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多维探析

王依依 戚天姣(十·67)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沈桂萍(十一·29)

以制度优势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刘   佳(十一·3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方法的新时代民族学话语

袁年兴 任   远(十一·44)

物之贸迁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以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桐油贸易为中心

李   亚(十一·5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阐释——以《地方组织法》为例

程   荣 虎有泽(十一·58)

革命歌谣: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话语

王   丹(十一·65)

文化重构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基于粤东畲族“招兵节”的人类学考察

方清云 蒋正红(十一·73)

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与中华儿女大团结

王延中 宁亚芳(十二·27)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地方实践机制

王光文 申一方(十二·34)

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体系及其象征的再生产

陈文婷 王仕民(十二·45)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构建

李倩岚(十二·54)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以湖南十八洞村为例

邓光奇 王文丽(十二·63)

近现代报刊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以《正宗爱国报》为例

马   超(十二·74)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干部成长——以佤山地区民族干部人生历程为研究视角

马   威(一·48)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民族干部队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

洪   雷(一·57)

习近平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雷振扬 张顺林(二·45)

中国共产党城市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定边为例

乔国存(二·55)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纲” 

李   乐 杨显东(五·54)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基于广州市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调查与思考

李晓婉(五·64)

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以宁夏城市社区为例

王若溪 李俊清(六·77)

5

民族学研究

●中华文化 

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

季中扬(三·59)

大运河视觉形象的建构与当代阐释

张   娜(三·68)

被动中的主动: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

耿   波(三·77)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

曹大明 陈   颖(四·49)

新疆地毯艺术中的民族文化融合

艾麦提江·吐尔逊 张建军(四·57)

祖先崇拜与竹图腾的交融互渗——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族源传说的比较

叶远飘(五·70)

从官营到商营:专卖视野下的明代茶叶边销市场化趋势

何   强(六·8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进路

魏   勇(七·65)

乡村振兴视域下家文化与区域共同体再造——以晋陕豫黄河流域为例

郭永平 贾璐璐(八·63)

巴东纤夫号子的文化解读

王   菊(八·72)

史巫传统与孔子“游必有方”思想之生成

任树民(九·79)

论民间信仰的共富意识及其当代意义

张祝平 郑晓丽(十·75)

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传播转型

陈   凯(十·86)

胡化·汉化·涵化:蒙元时期“华夷之辨”的嬗变——以绘画人物服饰“左右衽”变化为中心

裘   江(十一·80)

从“沙目”圈舞音乐文化看洮岷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

李   娜(十一·89)

助农直播中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向

商世民 徐祺娴(十二·82)

●海外华人社会

海外少数民族华侨的文化适应——以美国苗族为例

曾少聪 万   顺(九·87)

●中华民族史

近现代少数民族名人群体的国家认同

许宪隆 刘   纯(四·66)

从俺答汗求贡文书之书写、交涉看明蒙间的群体认同

孟凡云(四·75)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回顾与展望

韩美群 周小芹(一·65)

从动员型管理到“内发-协作型”治理:非遗保护的范式转换

张   龙(一·75)

技艺自信:民族手工艺传承创新体系与模式——基于武陵山地区10个区县的调查

熊正贤(四·83)

人类学的价值理论与文化遗产的价值——基于行动与时空的视角

付来友(四·92)

疫情防控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国网络问卷调查的分析

苏俊杰 方   达(五·7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传承机制——以湖南花瑶山歌为例

严丹翎(五·88)

文化遗产虚拟场景维度设计与评价——以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为例

陈   波 巢雪薇(七·74) 

“文青消费观”视域下服饰老字号品牌年轻化建设——以北京瑞蚨祥为例

白玉力(七·83)

非遗保护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及疏解之道——基于湖南省 300 名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

易   玲 刘双庆(八·78)

●清代文地化方史

政府对“万里茶道”茶源地茶业的经营管理——以安化茶业碑刻资料为中心

黄柏权 平英志(一·84)

北方茶都:清代张家口茶叶贸易的变迁

巩家楠 黄柏权(一·94)

中日古代艺术中的“空观”与“空寂” 

彭修银 姚   羿(二·63)

●旅游人类学

中国旅游产业的演化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转型

舒伯阳 徐其涛(二·73)

扩展机会:传统旅游村落相对贫困治理新思路

李   军 吴海涛(二·81)

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赋能策略

陈伟军 孟   宇(六·92)

后疫情时代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转型增长的路径——基于符号消费的视角

王贺峰 浦   艳(六·101)

6

区域国别学研究

马来西亚巫统政府时期国际移民与民族国家建构

齐顺利 翟晓华(十·109)

7

政治学研究

俄罗斯学界反极端主义研究概况及其特点

王文娟  何星亮(一·102)

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集体经济的策略

陈全功 程   蹊(三·85)

积极官员:基层官员直播带货的群体政治影像

李华胤 张海超(三·92)

新时代中国外交布局的体系创新

胡宗山 张庭珲(八·105)

8

社会学研究

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共治机制的优化及其治理效能

徐   垚 吴春梅(二·90)

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跨时空性、实践性与路径选择

冯晓平 江立华(四·100)

我国农村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李   斌 李   辉(四·108)

资源下乡与基层治理悬浮

贺雪峰(七·91)

公共危机视角下国企社区治理的转型——以湖北黄石田园社区的实践为例

刘永泽(八·88)

资源依附、资源动员与创新型创业融资效率的提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数据的分析

刘恩培(八·97)

西南山地特色城镇转型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启示——以湖南省湘西州浦市镇为例

李   然(九·96)

共同体建构视域下互嵌式移民社区的整合逻辑——基于Y市BH家园的考察

王明龙(十·9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朱慧劼 姚兆余(十·102)

乡村特色产品品牌化:企业与顾客、政府协同战略

鲍建强(十一·97)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周冬霞 陈   薇(十二·90)

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的传续与再造——基于义乌跨国家庭的实证分析

马   艳(十二·97)

9

法学

四步认定法:化解“软暴力”扩大化风险的路径——基于 230 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魏汉涛  陈心哲(一·108)

刑事案件在线庭审的问题检视与规则优化

杨   婷(一·118)

妨害安全驾驶罪结果与行为的实质标准及危险犯类型——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照

夏   朗(一·129)

信用评级机构违反注意义务的认定标准——兼评杭州中院五洋债案

冯   果 王   奕(二·100)

论《长江保护法》与《刑法》的对接

夏   勇 范   煜(二·111)

侦查阶段证据标准智能指引的冲突与调适

张丽霞(二·119)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国际法强制性规则相关争议——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强行法专题结论草案为基础

余   泓(三·101)

契约与习惯:传统交易中的民事纠纷与规则适用——以清代湖北天门熊氏房屋基地买卖契约文书为例

王肃羽(三·109)

大数据侦查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董少平 黄   侃(四·116)

全球治理视野下我国海外利益的法律保护

胡非非(四·126)

中国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进路

郭川阳(五·97)

国有企业在ICSID管辖权中的仲裁资格

伍穗龙(五·107)

行政约谈制度:一种非典型的协商型执法范式

陆   洲(六·109)

长江三角洲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税收法治保障

欧阳天健 陈少英(六·119)

完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合规路径

吴   杨(六·130)

中国乡村纠纷公益调解机制的构建

蓝寿荣 李典繁(七·100)

传统知识跨国利用中惠益分享权的实现——以知识流动管制为视角

张军荣 刘   利(七·108)

论政府信息公开中依申请公开的对象范围

王   锴 周锐恒(八·114)

论幸福生活权的比例逻辑与传播效能——基于幸福生活权与个人自由权的比较

涂少彬(八·122)

东非共同体法院的管辖权扩张及司法意义——以审理个人案件为例

王   婷(八·131) 

党政协同视阈下的河长制体系定位与制度优化

张敏纯(九·105)

我国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的法规体系建构

裴国富(九·114)

“以发展促进人权”中国方案的国际话语权优势——基于《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的理论阐述

桂晓伟(十·117)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编纂国际法的挑战与回应——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视角

温志媛(十·127)

人民检察事业 90 年:发展历程、制度优势及其效能转化

徐汉明 李    辉(十一·105)

基金会捐助法人的政府监管模式与制度完善

李慧敏(十一·116)

高空抛(坠)物案公安机关调查与民事证据认定

王璨璨(十二·105)

证据法学是法学吗——证据法学界限的教义学分析

阮堂辉(十二·115)

10

管理学研究

全球数字贸易治理“赤字”与中国的对策——基于全球公共品的视角

肖光恩  冉小东(一·139)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与演进路径

柳一桥  肖小虹(一·148)

民族地区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契约选择行为——基于武陵山区的样本分析

陈晓琴 黄大勇(二·127)

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能力的影响

杨   蓉 朱   杰(二·135)

产业结构优化对扶贫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李   波 王惠敏(四·152)

发展中地区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动态配置及路径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曹   考 超   博(四·16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系统关联性演化

王   琳 郑绍丹(四·170)

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发展——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证据

王祖山 姚欣雨(六·137)

跨国企业本地化战略对子公司绩效的负面效应

张   伟 卫利华(六·146)

宁夏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    

李俊杰 刘   湘(七·116)

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纪玉俊 尹晓婧(七·125)

人力资本、家庭状况与毕业生“慢就业”——基于民族院校的调研数据分析    

高   娟 翟华云(七·135)

新发展阶段我国相对贫困治理评估机制的构建

张梦娣 涂   勤(八·139)

体育旅游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基于恩施州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月(八·146)

“两山”转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制与途径

李彦军 宋舒雅(十·136)

连锁股东与企业创新

吴   莎 焦跃华(十·146)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体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刘景裕 李孟俊(十一·125)

农业保险怎样借力“互联网+”发展

卢尔泰 吴啸峰(十一·134)

新时代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王素敏 钟   健(十一·144)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孟庆雷 王煜昊(十二·123)

西部地区种植业农户保险行为分析——以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种植户为样本

胡国生 王小君(十二·134)

消费者持续使用社区团购的影响因素

邓文娟 余   歌(十二·144)


11

新闻传播学研究

从宣传到响应 : 灾难新闻传播功能的转向

喻发胜 赵   斓(二·143)

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国家身份的建构

李继东 姜   楠(二·152)

社交虚拟现实重塑“云交往”的路径

姬雁楠 李本乾(三·118)

民族志电影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视觉、日常生活与情感

陆   敏(三·125)

颜值幻象与美丽透支:医疗美容广告批判及其治理

刘传红 吴思琪(五·141)

广告人类学的历史、论域与范式

柏茹慧 周茂君(五·148)

百年变局中的“寰球民意指数”调查报告(2020)   

  “寰球民意”课题组(七·143)

新时代推动汉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  

何干俊(七·149)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影视产业的集群治理创新——以集群“知识守门者”为中心的考察 

朱春阳 邓又溪(九·139)

中国当代电影的“跨语际性”特征——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

雷   静 闫   欣(九·151)

12

文学研究

文学伦理学批评:从方法探索到理论建构

曾   巍(五·157)

中西传统性别差等及其文学表征

任现品(五·164)

扎克斯·穆达小说中的仪式意象

胡忠青 邹建军(六·155)

20 世纪中期美国诗坛的中国式山水文化叙事

刘永清(六·164)

从文学的“世界主义”到“文学共同体”——“文学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演化及其可能性建构

贺昌盛 刘利娟(十一·152) 

●中国文学谱系

宋代诗文词作者的层级与时空分布

王兆鹏  齐晓玉(一·157)

俗知与真知:庄子的知识论新释

刘国民(一·171)

古典小说文体传统的重释与 “十七年”小说文体理论的建构

周新民(二·159)

王逸“所作《楚辞章句》只有十一卷”说辨证——兼论《七谏》 “以下五篇”亦王逸注无疑

力   之 岑贞霈(三·132)

日藏写本《天地瑞祥志》编纂诸问题考论

宋小芹 曹建国(三·141)

辛弃疾词对南宋英杰形象的塑造

陶文鹏(四·137)

陶渊明诗文中的园林思想——基于园林建造视角下的“园田居”特征分析

胡武生(四·144)

物情与道境:《诗经》阐释中的植物审美

丁利荣 张筱星(八·154)

 “感物而动”与创作主体的经验

赵   辉 李   霖(八·163)

李煜词的章法新变

吴晨骅(十·155)

汉赋的法律言说

彭安湘(十·164)

“乌台诗案”的牵连者——僧居则

王秀林(十二·153)

唐代“赠杖”文化及其诗歌书写

曹世瑞(十二·162)

13

经济学研究

新时代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健全地方税体系

王玉玲 胡瑞华(三·150)

影响林农承包经营履责的政策因素——基于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的调查

王淑霞 曾玉林(三·158)

高质量发展下民族品牌传统基因溯源与传承

毛中明 马 珠(五·116)

边疆省区畜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

梁世夫 陶桂任(五·125)

民族地区因灾返贫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董银红 张惠敏(五·134)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喻海龙 刘玉萍(九·121)

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挑战与对策 

吴金群 梅乐怡(九·132)

14

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路径——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

万力勇 解攀科(二·166)

高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路径——以民族院校为例

杨   柳 徐锦芬(二·174)

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获得感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W市西藏中学的调研

柳劲松 何   煦(三·167)

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法

赵继伟(三·175)

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机制的完善与质量提升

刘在洲 汪发元(五·172)

学生满意度与高校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胡炳仙 魏立才(六·172)

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创新: 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为例

王清刚 汪   帅(七·156)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追问

崔龙燕 崔   楠(七·164)

20 世纪早期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建构

尹一帆(九·158)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高岳涵 王   琪(九·165)

生活本位视域下大学公共体育的困境与纾解策略

汪如锋 李晓鹏(十一·159)

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论

谢罗希 潘   宁(十一·167)

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

康翠萍 王   之(十二·168)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及实施策略

柯尊韬(十二·178)

15

青年学者论坛

习近平的人民主体论

刘秉毅(七·173)

我国语言扶贫事业的成效、经验与深化

李   蔚(八·172)

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与出路

杨   宁 段小曼(九·173)

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罗重谱(十·173)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矩阵的运营策略

赵爱清(十一·174)

文史哲刊文占比有碍期刊影响因子提高吗——基于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实证分析

易会文(十二·184)

微信编辑:骆    帆

微信校对:黄    潇

微信审核:哈正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总目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