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⑫白石道人在湖州(上)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


全文9383字,阅读约37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顾方明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南宋淳熙年间,吴兴人张仲远外出归家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的夫人通晓文字,性格却是善妒,平日里张仲远与宾客之间来往的信札都会被她设法窥看。当天她拿出一封题赠给张仲远的恋情词《眉妩》,百口莫辩的张仲远当天经受了一顿结实的“家庭教育”。张夫人手中恋情词的作者正是当时寓居在张仲远家的才子姜夔。南宋人陈鹄笔记《耆旧续闻》记录了这则逸闻,年过而立的姜夔不知道是对张夫人善妒心存意见,抑或对友人张仲远的热心规劝,这位狷介高雅之士在湖州友人家中展现了自己少有的促狭可爱一面。

姜白石像
姜夔,字尧章,鄱阳人,因曾经寓居武康白石洞天,友人潘柽字之曰“白石道人”,故又号白石。姜夔是宋代继苏轼之后又一个难得的艺术全才,这位寄居于王侯门下的雅士一生坚守清贫,致力于文艺创作,精通音律、诗词、书法,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因此姜夔虽然终身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姜夔生前就在文坛极负声誉,受到前辈萧德藻的提携进入南宋文坛核心,与诸多达官名流如辛弃疾、范成大、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多有唱和,杨万里称赞他“文无所不工”,范成大认为他“翰墨人品似晋、宋雅士”。姜夔以词著称于世,他的词现存108首,版本多达三四十种,在后世产生过极大影响。清代许多文人视姜夔为南宋词坛盟主,并认为“词极于姜”。
陈鹄记录的逸闻无意中透露了姜夔和他所处时代的一种寓居般的苦闷:靖康之难未雪,宋室南渡偏安一隅,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像“六客会”这般的文臣雅集宴聚游戏俨然随着盛世远去,士人之中出现了大量像姜夔这样“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的江湖游士,面对匮乏的生活物质基础与闭塞的仕途,家国忧患与生存苦闷交织郁结,使得南宋之词在江湖诗人的酬唱中被寄予更为浓厚的个人主观情感,即便是极其强调格律形式的婉约词,也依然显示出了词从抒发感情到抒发心志的渐变过程。

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随老师萧德藻寓居湖州起,一直到庆元二年(1196),姜夔在寓湖州而频繁往来于临安、苏州、无锡等地及沿江至金陵、合肥、绍兴等地,已过而立之年的姜夔在漫游江南的十年间将自身的诗词艺术锤炼至臻成熟,有关湖州的词作《惜红衣》(簟枕邀凉)、《念奴娇》(闹红一舸)、《庆宫春》(双桨莼波)与组诗《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等名篇,以清雅的笔墨描绘了湖州及周边地区江南韵致,同时记录了复杂微妙的隐逸之思。
清末民初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 书影
《宋史》无姜夔传,但有《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圣宋铙歌鼓吹》记载于《乐志》。稍后于姜夔的南宋词人张辑撰写的《白石小传》早已散佚,元末明初张羽撰写的《白石道人传》虽有史料依据,但颇有疑点。今人夏承焘所辑录的姜夔传对其生平的考证最为周详。姜夔的准确生卒年至今存疑待考,按照夏承焘的考证,姜夔约出生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族出九真姜氏,其父名噩。单从姜氏父子的名字来看,姜家非常崇古:姜父之名“噩”今人恐怕不会用来取名,“噩”字应该取自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取“严正”之意。姜噩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夔”,取的不是神话中被黄帝击杀的单足神兽,而应该指代虞舜的乐官夔,据《尚书》记载,夔曾“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因此姜夔字尧章,他的名字像极了对他未来成就的预兆。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等撰写 南宋浙刊单本书影
姜夔早岁孤贫,仕途坎坷,终身布衣。父亲姜噩在绍兴三十年(1160)举进士后,担任湖北汉阳知县,姜夔很自然地幼年随宦,往来汉阳二十余年。大约在姜夔十四岁时,父亲姜噩病逝后,姜夔一度丁忧父丧归葬,在箬坑丁山中苦读,他忧郁的心情如同《春日书怀》中所描述的“春云驿路暗,游子渺归程,永怀故山下,风雨悲柏庭”,科场的多番不顺,四应州试而不得,生活上又不得已寄居在出嫁汉川山阳的阿姐女须家中。二十多岁时为谋生计,姜夔成为了一名漫游的文士,他曾历江淮,过维扬,游濠梁,泛洞庭,客武陵,留长沙,观南岳,辗转湘、鄂间十余年。后来姜夔进入不惑之年后写下组诗《昔游诗》,用波澜壮阔的文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漫游时代,如同自身生命的年轮一般,记录了昔年丰富而驳杂的境遇与情绪,譬如淳熙七年(1180)东归鄱阳应试,东游长沙渡,途径洞庭湖遇风历经九死一生:
争如飞鹅车,炮打雎阳城。又如白狮子,山下跳鬇鬡。须臾入别浦,万死得一生。始知茵席湿,尽覆杯中羹。
姜夔青年时代结交了沔鄂当地的诸多文学隐逸之士,姜氏在《奉别沔鄂亲友诗》亲切回忆了与诸友人相伴遨游、切磋学习书法等技艺的美好时光,这部组诗相当于姜夔生命年轮中的一个界碑,自此以后姜夔再没有回过故乡。
客居长沙的青年姜夔在父亲姜噩的同年进士萧德藻处学诗,萧氏非常赞赏姜夔的诗才,“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把侄女嫁给他。明代徐忠献的《吴兴掌故》云:“姜夔少从父官古沔,千岩老人在沔,与夔相得,遂携过苕霅,以兄之女妻。”萧德藻的诗歌与彼时中兴四大诗人“尤杨范陆”齐名,“尤杨陆范”一说始自宋末元初人所编《诗家鼎脔》,分别指代尤袤、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南宋诗人方回《学诗吟十首其六》中有“尤萧杨陆范,干淳鹤在阴”一说,足见萧德藻在当时文坛的名誉,可惜他在《宋史》无传,所留《千岩择稿》也早已散佚,因而在后世文史上寂寂无名。今人只能凭借他所留存的诗句如“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城南老树朽为土,檐外稚松青拂天”“湘妃危立冻蚊背,海月冷挂珊瑚枝”来感受其诗歌创作工整遒劲的风格。除地方志外,我们可以依据《宜兴周孝侯祠重修英烈庙记》和杨万里《诚斋集》中《千岩择稿序》来勾勒其仕履游踪:
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福州长乐县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绍兴末为武冈军判官,三十二年秋与杨诚斋以诗定交于零陵,乾道末令乌程。淳熙三年九月过常州,撰《重修英烈庙记》。四年丞龙川,七年官满归访杨诚斋于南溪。寻客游长沙。九年游夜郎。十一年下巴陵,赴荆州为湖北参议官。十二年权复州,十三年冬携白石东归寓居武康。十四年春命知峡州以病不能行。庆元元年时,甫监池阳酒税。迎侍以行。子四:和父、裕父、时父、恭父。
《诚斋集》宋端平2年跋刊
古代交通不便,古人的友谊所遭遇的时空限制非今人可以想象,杨万里在《千岩择稿序》中这样回忆自己与萧德藻早年在零陵以诗定情的情形:
吾友萧东夫,余初识之于零陵,一语意合,即幞被往其馆,与之对床时,天暑东夫诘朝欲蚤行。五鼓东夫先起,吹灯明灭,搔首若有营者。余亦起视之盖东夫作诗一章以赠予别也。余即和以答。东夫喜曰:“定交如定昏,吾与子各藏去一纸。”自是别后,各不相闻者十有六年。后三年,余移广东,东夫官满归访余于南溪之敝庐。自是吾二人者不再见。
这种一语意合以诗文相交,虽阔别十六年旧事依然历历在目的文人情谊,亦可见诗歌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地位。萧德藻无疑对姜夔有着知遇之恩,淳熙十三年(1186)冬姜夔随萧德藻前往湖州,终于在次年正月二日由金陵抵苕溪,一路上“风日清淑,小舟挂席”,从此开启了他寓居湖州的十年,并再未西归鄱阳。大约在元夕前后萧氏有峡州之命,却因病无法赴任。三月随萧德藻一同前往杭州拜谒了杨万里。杨万里显然很高兴重新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友,对这位同样从江西诗派苦学诗歌并且有意识地走出江西诗派的青年才俊青睐有加,以为“文所不工,甚似陆天随”,认为姜夔在文学上是个全才,在人品性格上近于中唐渔隐太湖的诗人陆龟蒙。这位身处乱世而在隐逸生活中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淡泊心境的诗人,与身处“靖康耻犹未雪”的南宋并同样仕途受挫转而决心隐逸江湖的姜夔极其相似。或许是姜夔在与杨万里热情交流的过程中,透露出了自己对陆龟蒙的崇拜追随之心,也或许有着彼时士人在偏安一隅、文恬武嬉的情况下共同做出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式抉择,杨万里给予姜夔“甚似陆天随”的评价,并成为忘年之交。杨万里在《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热情地记录了这次会面,并以此诗歌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后辈引荐给隐退在苏州石湖的范成大:
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君不离口。袖诗东来谒老夫,惭无高价当璠玙。翻然却买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
《西园雅集图》(局部)元 赵孟頫(传)
来湖州的第一年姜夔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他在杨万里的朋友圈中结识了南宋开国将领张循的曾孙张镃(字功甫),适逢其新第成,为《喜迁莺慢》落之。他在夏秋间数次往来于吴兴时自度《惜红衣》,夜泛西湖赋《念奴娇》。他被范成大誉为“翰墨人品,皆晋宋之雅士”。期间姜夔创作的诗歌《姑苏怀古》也受到杨、范等文人的一致好评。杨万里有诗《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文坛领袖的首肯奖掖,无疑为南湖(张镃)、白石(姜夔)为代表的后进颇有助益。然而他人的赞誉并未消除这位游子心中的忧郁,他将这股忧郁凝结为宋词中流传千古的《点绛唇·丁未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冬日太湖
无心的燕雁在太湖西畔随云飞去,遥望群峰雨意正浓,不知在舟中远望此景的诗人是否能够像燕雁一般了无牵挂,而他心中凝结的忧郁图景,不知与眼前“商略黄昏雨”的数座山峰谁更清苦?第四桥乃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按乾隆《苏州府志》“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天随”指的是“天随子”,陆龟蒙的自号,姜夔服膺这位隐居太湖边的唐代诗人,曾在《三高祠》中写到“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又有《除夕夜自石湖归苕溪》云“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多次言明了自己效仿陆龟蒙隐逸的志向,但命运并非诗人言志即可定调,年少成名然而四度败北科场使得姜夔充分感受到了命运对他的嘲弄,此时此刻之景色自然地流入自己洒落的胸襟,在静态的凭栏怀古与残柳参差舞动的感触中,融入了自己对不确定未来的细腻感触:究竟自己身将何往?

淳熙十五年(1189),姜夔随萧德藻定居于武康苕溪上,与白石洞天为邻,友人潘德久以诗字曰白石,姜夔欣然接受,并以诗和之,于是后世称之为“白石道人”。据同治《湖州府志》记载:
武康县计筹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三丈,周五里三十步。《吴兴记》:越大夫计然尝筹算于此,又其地与临安县分界,俗谓之界头山。盖计界筹头音相似也。山下名计村,计姓者甚多。山有白石洞天,幽窅而夷旷。
湖州号为“白石洞天”的名胜不止武康计筹山一处,长兴地界亦有白石洞天,据嘉泰《吴兴志》记载,“在八座山侧,唐仙韩湘隐于此。山有二井,深不可测,阴则有云雾自中起。旧编云旧传与张公洞相通。”但姜夔随萧德藻寓居武康是无疑的,姜夔的诗词及序言中清晰地记载了他的行迹,譬如《庆宫春》叙云:“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鹧鸪天叙》云:“封禺松竹间。念此游之不可再也。”“封禺”即武康的封山与禺(嵎)山,按同治《湖州府志》记载:
封山在县东十八里,即《家语》云“封嵎之山,防风氏之国”。武康有封山,《水经》:“风渚山即封山也。”先名封禺山。唐天宝六年敕改防风山。一名风公山,以山中有风公祠。一名风渚山,以山下有风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渔猎也。《余英志》:汪芒氏守封嵎之间。
姜夔寓居此间留下不少即景速写的诗,譬如“红雨洒溪流,下濑仍小驻。鱼队猎残香,故故作吞吐。老子把一盏,微风忽吹去”,这一首《赋千岩曲水》所呈现的诗境与北宋武康知县毛滂的《下渚湖》中“春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远岫分苍翠,澄波映渺茫”相同,都是对封溪的素描。
下渚湖风光
“白石道人”的雅号源于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刚到湖州认识的友人潘柽。潘柽,字德久,永嘉人,举进士不第,用父赏授右职,为合门舍人福建兵钤。潘柽同姜夔一样,也是少年即有文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转庵集》一卷,叶水心序中有“德久十五六诗律已就,永嘉言诗者皆本德久,读书评文得古深意。”姜夔迁居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后,潘柽以诗赠之,诗曰:“世间官爵似樗蒲,采到枯松亦大夫。白石道人新拜号,断无缴駮任称呼。”举进士不第的潘柽将世间的官爵比为百无一用的臭椿树与蒲草,姜夔得诗后慨然笑纳了好友送上的“白石道人”称号,并回赠以长诗:
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仙人食罢腹便便,七十二峰生肺肝。真祖只在南山南,我欲从之不惮远。无方煮石何由软,佳名锡我何敢辞。但愁自此长苦饥,囊中只有转庵诗。便当掬水三咽之。
这次相互酬唱造就了姜夔流传后世的雅号——“白石道人”,它的典故也是走进姜夔精神世界的一把秘钥。“白石道人”典出《太平广记》卷七《神仙七·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时,已二千岁余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其所据行者,正以交接之道为主,而金液之药为上也。初以居贫,不能得药,乃养羊牧猪。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乃大买药服之。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亦食脯饮酒,亦食谷食。日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四十许人。性好朝拜事神,好读幽经及太素传。彭祖问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故时人呼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亦犹不求闻达者也。
姜、潘二人同为科场落第者,怀才不遇,潘氏那“世间官爵似樗蒲”的庄子式的逃避,自然经历过得不到的苦闷,彼时在科举场上四战四败的姜夔因为友谊而“佳名锡我何敢辞”,大胆地想象白石仙人“夜夜山中煮白石”“一生费齿不费钱”“仙人食罢腹便便”的任纵放达,赫然一位豪迈的隐遁仙人,他的大能与性情居然使得“七十二峰生肺肝”,但清醒的姜夔立马折返现实进行诘问与自嘲,感叹“无方煮石何由软”“但愁自此长苦饥”,人又不能真的靠吃石头过日子,自己“囊中只有转庵诗”,如之奈何?效仿传说中的白石先生“养羊牧猪。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而后换取“金液之药”煮白石吗?当然不能,姜夔靠什么来安身立命呢?诗人唯有“掬水三咽之”。
南宋雅士陈郁在《藏一话腴》如此形容这位同时代的雅士:“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物质生活上的极度匮乏与精神生活的丰裕充实构成了姜夔身上最大的矛盾,无怪乎后来者在缺少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撰写白石道人的小传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仙化描写,譬如张羽的《白石道人传》引用姜夔《白石诗说》原序为其个人史传材料:
夔少孤贫,喜读书苦吟远游。长泛洞庭,浮湘,登衡山。循涧深入,忽老人坐大石上,夔心异之,与接,温甚,老人出袖中书一卷授夔《白石诗说》。问其姓名,不道,但云生庆历间,盖已百数十岁人矣,然询土人无知者。夔自是益深于诗,解知音,通阴阳律吕、古今南北乐部凡管弦杂调,皆能以词谱其音。
今天我们很难去弄明白姜夔在自己的《诗说》序言中写下淳熙丙午(宋孝宗十三年,1186)立夏游历南岳奇遇的动机,但姜夔的诗歌艺术成就实在是他早年刻苦努力的成果,按照推算他巧遇庆历年间生的神秘老人当是黄庭坚,姜夔并非真正遇到黄庭坚,而是在早年学诗时走上了江西诗派的路径,在学习诗歌创作中与黄庭坚相遇。姜夔神秘化的书写背后是其刻苦学习江西诗派并走出江西诗派的回顾,杨万里等人对姜夔的欣赏或也有着相同经历的缘故。姜夔所言“掬水三咽之”绝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山中饮水的动作,这更是一种文人隐士清高的姿态,“但愁自此长苦饥,囊中只有转庵诗”既有客观的生存焦虑,倒读来看却有着对潘德久《转庵集》的赞誉应和,这背后有着当时士人群体对文学的信仰以及实际上文学在这一群体中的沟通价值,譬如淳熙十六年(1189)姜夔出发合肥前好友陈造在送别诗《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中所言“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捆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便是对姜夔以文学为生的速写。士人群体的山中隐居与林下风雅大多与政治有着联系,毕竟谁也不能脱离开山下与林外的滚滚红尘,或许随着历史的延续姜夔的形象会显得愈加仙风道骨,而在南宋同时代人来看,姜夔依然带有着强烈的现实焦虑。且看南宋韩淲的《题姜尧章白石洞》里更接近真实的白石道人:
诗眼玩尘世,漫作威凤鸣。经行苕溪水,乃见白石清。拂衣鉴须眉,唤起仙骨惊。胡为随人间,叹息百虑萦。洞中应笑我,何不高举轻。明时乐未正,尚欲追英茎。它年淳气合,肯有爵服情。痴人莫说梦,烈士徒殉名。转庵偶饶舌,已足压旦评。古来旷达者,谈笑得此生。临流赋招隐,一奏朱弦声。

已过不惑之年的姜夔在杭州写过组诗《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中第一首分明写道:“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游子思念寓于景中,赫然纸上。姜夔的大半生都处于一种远游漂泊的状态之中,照他在自己中年时所写“展阅自省生平”的《昔游诗》序中所述:“姜蚤岁孤贫,奔走川路,数年以来,始获宁处。”在他的文字中只偶尔流露出对天真烂漫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回忆,譬如《浣溪沙》叙中他回忆寄居于古沔姐姐女须家中的生活,年未弱冠的他散发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少年的活泼气息: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


四库本《齐东野语》《姜尧章自叙》书影
姜夔自立自强的青少年时期如同《昔游诗》的诗风一样显得波澜壮阔,他走出苦读的箬坑丁山,北游江淮,南历湘浦,时去时来不遑宁处,洞庭湖湍急的风浪与周边嵯峨的山峰深深印刻在了姜夔的脑海,即便中年身处宁静的杭州西子湖畔,回首少年时片舟出入洞庭湖时“万死得一生”“此行值三厄”与所见壮丽风光,依旧可喜可愕。虽然历经多番科场失利,但在淳熙四年(1177)应试内翰时开始在文坛打开局面,当时姜夔不到二十岁,周密《齐东野语》所录《自述》称:
“某早孤不振,幸不坠先人之绪业,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钜儒,皆尝受其知矣。内翰梁公于某为乡曲,爱其诗似唐人,谓长短句妙天下。……”
淳熙八年(1181)姜夔客居长沙跟随萧德藻学诗。当时辛弃疾正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亦“深服其长短句”,所以姜夔后来有资格在《除夕自石湖归苕溪》中自称“少小知名翰墨场”,然而时隔两年后姜夔秋归鄱阳第四次应试再次失利,距离淳熙元年(1174)秋第一次州试已有十年,内心兀自感慨“十年心事只凄凉”,这一年姜夔创作极少,以一首《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十分用力地自伤身世: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潇湘八景图之洞庭秋月》(局部)南宋王洪
或许在第四次科场失利后姜夔决心放弃科考,在淳熙十一年(1184)里留居古沔,与故友杨正之、郑次皋、辛克清、单炳文、蔡武伯、姚刚中极意吟赏秋,姜夔用五古《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追述这段时光,五古在文体上显得质直硬朗,棱角分明,在风格上契合与姜夔从游的诸位文学隐逸之士,姜夔在刻画友人“眉目古人气”“日弄清汉波”“咬哇秦缶击”的时候,在“持钵了白日,事贱丸蛣蜣”的惨淡现实前,不断地表达着自己“我愿友褐夫”“洗心观本初”的隐逸之思。姜夔在性格上内敛孤傲,俨然一位茕茕孑立的苦吟隐士,在科场失利后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注入到了“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的艺术创作之中,有其孤芳自赏的坚持,也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会友,按张羽《白石道人》记载:
姜夔一生居沔鄂最久,居湖州不过数年,时时往来江湖间。性孤僻,尝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犹自若也。晚年倦于津梁,常僦居西湖,屡困不能给资,贷于故人,或卖文以自给,然食客如故,亦仍不废啸傲。
往后两年姜夔盘桓长沙,往古沔别过诸友,便应老师萧德藻过苕霅之约,乘涛载雪而下,开始了他在江南地区的漫游,直至终老西湖,归葬马塍。江南对姜夔意味着什么?江南首先为这位游子提供了一方归处。姜夔在《自述》中感慨道:
“嗟呼,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穷困无聊之地者。旧所依倚,唯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诚尽力,忧乐同念。平甫念其困踬场屋,至欲输资以拜爵,某辞谢不愿,又欲割锡山膏腴以养其山林无用之身。”

于右任书姜夔《三高祠》
姜夔作为一名文人不事产业,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随萧德藻到湖州后,十易星霜亦年年行役。萧德藻为官并非久居湖州,且本身命运坎坷,杨万里在为《千岩摘稿》写的叙中感慨“东夫既不达,又贫又疾,又丧其妻若子。今惟一子与诸孙在耳”,但萧德藻仍好作诗,苦吟不辍,“其辞充焉,自得其意,怡然自乐”,并送诗歌一编《千岩摘稿》,题写的日期是绍熙辛亥(1191)九月七日。庆元元年时,甫监池阳酒税。萧氏具体卒年无法断定,姜夔方面在庆元元年(1195)年《呈徐通仲兼简仲锡》后再无千岩老人消息。所以寓居湖州的十年之中,姜夔实际上漫游于合肥、苏州、金陵、巢湖、杭州多地。一直到绍熙四年(1193)姜夔春游越中,成为了张鑑(字平甫)的座上客,成为莫逆之交。张鑑是张镃的弟弟,二人同为南宋开国大将张俊的曾孙。当初靖康之难时金人围困汴京,宋高宗时任命张俊为兵马大元帅,他在建立南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死后葬于无锡,封为循王,打破了宋朝自淳化以后异姓不封真王的传统。历经三代,张氏子孙繁衍,门庭昌盛,宋末元初诗人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中谈及当时张家盛况道:“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或许是张镃的介绍,姜夔凭借其出色的文艺才华赢得了张鑑青睐,几年间同游越中、吴地、南昌,在庆元二年(1196)春末夏初因为眷属无依而移居杭州,按《鹧鸪天》“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头打鼓催”句,蓝田县指代的就是西湖,又苏泂《张平甫逝后寄尧章》有“梦合寻苕水路,何心更种马塍花”,姜夔当时应该移居张鑑别宅,地近东青门。已愈不惑的姜夔于是才有了“始获宁处”之感,日常交游之际过起了马塍小园种花、调琴谱、辑诗的隐士生活,但久经漂泊的他身形有苍老之态,某年正月于杭州观灯时有“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之句。张鑑与姜夔之间的感情非同一般,姜夔在张鑑眼中绝非当时鬻文为生的江湖诗人,先是想帮助姜夔“输资以拜爵”,姜夔辞谢不愿,后又“欲割锡山膏腴以养其山林无用之身”,姜夔婉言谢绝:“造物不欲以富贵浼,尧章使之声名焜耀于无穷。”生活在尘世而始终保持超凡脱俗的雅趣,本为生计而依托达官而拒绝送田捐官,寄人篱下而不出卖尊严与自由,姜夔在那个江湖派诗人忙于干谒求金的时代里,显示出了他所独有的狷洁品质,夏承焘在《瞿髯论词绝句》有诗中这样形容姜夔:“张柳吟灯满绮罗,侯门一老厌笙歌。野云那有作峰意,终古江湖贫士多。”在嘉泰三年(1203)春张鑑逝世后,以孤相托,因此张氏后人张炎(字叔夏)所撰写的《词源》系统继承了姜夔诗词音律之学,并奉姜夔之词为圭臬,此是后话。
西湖晨景
纵观姜夔的一生,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至庆元二年(1196)春姜夔行走苕溪将近十年的时间绝非其生命中一段简单的插曲。姜夔历经科举的四次失败后,告别青少年时代漫游的沔鄂故乡,跟随萧德藻寓居武康苕溪之上,已过而立的姜夔宣告了一种“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的隐逸姿态,进入了以杨万里、范成大为核心的江南文人圈,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作品,在艺术上至臻成熟,江南代替沔鄂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主要背景。湖州并不是姜夔这十年游踪的所有,但苕霅是姜夔的一个归处,吴兴的荷花、白石洞天的诗论、封禺之间的风景、好友张仲远家中的那场玩笑等等,都不只是姜夔生命中抒情的瞬间,而在留给后世的文字之中,折射出姜夔这十年江南漫游时期的光华,而在这其中,最为辉煌而最令人称道的时刻发生于绍熙二年(1191)。彼时姜夔再次拜访范成大,“载雪诣之,馆诸石湖月余,夔为制曲两曲,音节清姚,曰《暗香》《疏影》”,临别时范成大将家中歌伎小红赠与姜夔。小红尤喜音声,等到姜夔一叶扁舟经吴松归苕溪,大雪过垂虹,小红歌唱姜夔之《暗香》《疏影》词,姜夔洞箫和鸣,赋诗曰: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一时间人羡之如登仙云。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沈竹青编辑:顾方明、童冯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摄像:钱龙 杨启帆 刘朝伟制作:盛茜 杨书志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