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⑬白石道人在湖州(下)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


全文9822字,阅读约40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顾方明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了著名收藏家赵孟坚(字子固)途经湖州的一则逸闻:


异时,萧千岩之侄滚,得白石当年旧藏五字不损本禊叙,后归之俞寿翁家。子固复从寿翁善价得之。喜甚,乘舟夜泛而归。至霅之升山,风作舟覆,幸值支港,行李衣衾,皆淹溺无余。子固方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因题八言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盖其酷嗜雅尚,出于天性如此。


宋拓定武本兰亭(局部)


何为“五字不损本”?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在《砚山斋杂记》中给过详细解释:


唐太宗留心右军之迹,因魏征言《兰亭叙》真迹在辨才处,特遣御史萧翼赚得。武德四年,《叙》入秦府。贞观十年,始命汤普彻、冯承素、诸葛贞、欧阳询、褚遂良各有临本。而欧、褚流传最著。后之所谓“定武本”,欧阳临是也;所谓“唐娟本”,褚临是也。“定武本”,当时石刻禁中,迨后石晋之乱,契丹辇之二北,路弃杀虎林。庆历中,李学究得之,其子负官缗无偿,时宋景文守定武,乃以帑金代偿,纳石于库。熙宁间,薛师正出牧,刊一别本以应求者。此郡真迹已有二刻矣。其子绍彭,字道祖,又模之他石,潜易古刻“湍”“流”“带”“右”“天”五字为识。大观中,诏向其子嗣昌取龛宣和殿。后靖康之乱,金人取石鼓及《兰亭叙》,重氊辇至于燕,见宋人姜白石《兰亭考》中。


《萧翼智赚兰亭序图卷》元 钱选(传)


《兰亭序》(局部)唐 褚遂良(传)


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随老师萧德藻“风日清淑,小舟挂席”抵苕溪,游行都,带着杨万里的介绍信拜谒隐居姑苏石湖的范成大,获得范氏“翰墨人品,皆晋、宋之雅士”的赞誉。“晋宋人物”的称谓并非姜夔独有,范成大本人就被人赞誉“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后世与姜夔同样被归为江湖派诗人代表人物的刘过也自称为“晋宋人物”。足见“晋宋人物”是南宋士人之间达成共识的一个名衔,然而这个名衔背后,一如辗转流落江湖间的五字不损本禊叙,追溯其历史,总绕不开靖康之难的家仇国恨。推崇六朝风尚而相称“晋宋人物”的南渡衣冠,多寄情山水,放声歌酒,不乏赵孟坚这般酷嗜雅尚、遭难之际喊出“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的痴人,但亦有不少文人始终心怀黍离之思,慷慨豪迈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而姜夔是另一种将自己内心悲情与忧思更婉转道出的爱国之士。



嘉泰三年(1203)春张鑑逝世后,托孤于姜夔,姜夔感念“十年之交,情甚骨肉”,将自己的一身才学倾囊相授,张氏后人张炎所撰写的《词源》系统继承了姜夔诗词音律之学,并奉姜词为圭臬。张炎在《清空》一节中讨论词的风格与意境时讨论道: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清末民初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 书影


张炎是词史上第一个将姜夔的词风概括为“清空骚雅”的人,后世词论家评论姜夔词风时多沿用此说法。姜夔在宋词方面造诣极高,影响深远,后世文人对姜夔的词多持赞誉,尤其到清代姜夔的文学史地位更高,譬如陈维崧在《浙西六家词序》中说“地则钱塘檇李,家山只两郡之间,词如白石、梅溪,风格轶群贤而上。”朱彝尊在《黑蝶斋诗余序》中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虞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


姜夔的词作存世的有八十多首,按照词作内容来分,主要有感时伤世、山水游记、恋词与咏物词,他的词作风格并非止于“清空骚雅”而已,他的词作如同他“长与行云共一舟”而“只有诗人一舸归”的漂泊与孤独,恰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姜夔在青年时代“过维扬,北历楚州,西游濠梁”时创作的《扬州慢》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邗江胜览图》清 袁耀


扬州自隋朝开通大运河成为南北枢纽后,商贾云集,舞榭歌楼,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等到宋室南渡,与金隔河相守,昔日繁华都会竟成为江淮间兵家必争的边境战区。姜夔在词的序言中说的很明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这位社会中下层的游士面对一片废池乔木后创作了这首深刻与现实的作品,以至于“千岩老人(萧德藻)以为有黍离之思”。配合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建成时所作《翠楼吟》摹写的“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姜夔在宋金言和后前线地区的安远楼一片宁静安逸的景象后,同样样嵌入了自己的黍离忧思,暗中感慨中原无人,唯有借酒浇愁。《扬州慢》与《翠楼吟》两首词都表现出了姜夔早年已经工于词的特质,同时也显示了姜夔这位游子爱国忧心的底色,也难怪淳熙八年(1181)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的辛弃疾会表示“深服其长短句”。


《吹箫仕女图》(局部)元 赵孟頫


等到从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进入江南后,他的行迹便再没有出环太湖流域,无论是寓居武康行吟封禺之间,还是经常往来的苏州范成大与杭州张鑑宅邸的园林之胜、歌伎之娱,相较于青年时代的漂流壮游,中年时代的姜夔已然逐渐融入了江南的生活,他的创作在视野和现实深度上受到了外在限制,而在研辞炼句、选声揣色的形式主义道路上持续进行着探索。加之姜夔酷爱音乐,擅长琴理,性格喜静的他偏好清雅的琴箫,他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有自石湖归苕溪那段羡煞旁人的“小红低唱我吹箫”艺术行为,而在于他诸多词作序言中所言的简单的四个字:自度此曲。在诸种偏形式主义的词作中,姜夔的咏物词颇具有代表性,其中就有描摹吴兴荷花的《惜红衣》: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荷花图》(局部)明 佚名


唐代湖州刺史杨汉公《明月楼》诗中有“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之赞,乃是对吴兴地表丰富多样的水系的描摹,吴兴后来也就被称为“水晶宫”,元代赵孟頫的别号之一就是“水晶宫道人”。彼时夏季荷花繁盛,让陈与义有“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之叹,但姜夔的词作里面却因为“维舟试望故国”而有一派入秋的冷色,“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与《点绛唇》中“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在拟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惜红衣》全词写荷花但均用侧写,姜夔是用侧笔的好手,庆元二年(1196)与张鎡诸君在杭州可之堂酬唱应对时,面对张鎡仔细描摹蟋蟀的词珠玉在先,姜夔独出机杼,用侧笔写出《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咏古通今,以蟋蟀直刺当时“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的腐败,使得《齐天乐》一举成为后世效仿的经典。写《惜红衣》这一年,姜夔在杭州夜泛西湖时创作了他咏荷花的压卷之作《念奴娇》: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与《惜红衣》不同的是,姜夔这首词中描写的荷花并非眼前之景,而是描摹其心中之景,他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他是集合了武陵、吴兴、西湖三地的荷花而写成:


予客武陵,湖北极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明闵氏朱墨刊本《花间集》书影


这首词相较于《惜红衣》更加欢快热烈,开场一个“闹”字便进入荷花盛景,作者汇集三地荷花而作,当小舟泛入藕花深处时,自是难辨何处是武陵,何处是吴兴,何处是西湖。“水佩风裳”的既是水中荷花,也是舟上玉立之美人。“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运用通感手法使得荷花绽放的清香仿佛溢出纸面而来,作者对其喜爱之情不证自明,但词到下阕又惶恐花开花谢,自伤身世,转入一种愁绪之中。姜夔的诗词在情感表现上大多比较克制,自带一种潇洒而少有快意,总有一种愁绪而只融于景中,而姜夔又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平视女性的词人,他在青年时代曾经与合肥一琵琶歌伎相恋,别后二十多年仍难以忘怀,所作词中有近20首是恋词,因此姜夔延续了五代花间派艳词的传统,也极其擅长描写女性,比如他在淳熙十六年(1189)秋天途经苕溪用《鹧鸪天》记下了“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的见闻,只用“笼鞋浅出鸦头袜”的一个细节便知其飘零身世。又看同一年他寓居吴兴戏弄好友张仲远的《眉妩》: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

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

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姜夔在游戏笔墨之中熟稔地描绘了情人幽会,词中犹如赵飞燕一般能歌善舞的青楼女子不但与郎君互通款曲、共度良宵,离别时又寄愿永不分手。也难怪轶闻中张仲远面对盛怒的妻子百口莫辩了。



相较于词,姜夔的诗歌创作功力也颇为深厚。由于“诗言志,词言情”的文体差异,姜夔的诗与词呈现出别样的风姿。姜夔应该很早就开始攻诗词创作,才华早露,否则难有青年时代在两湖地带开创出“少小知名翰墨场”的局面,在淳熙八年(1181)客居长沙跟从父亲的同年萧德藻学诗时,令萧氏有“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的感叹。大约在淳熙十二年(1185)年,姜夔便将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凝结成《诗说》三十则,将自己对诗的辨体、立意、布局措词、说理、使用、写景、体物等各方面的经验都付诸笔端,将诗歌创作时候应该注意的技巧娓娓道来。姜夔在《诗说》的原序中构造了自己的一份奇遇:


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至云密峰,徘徊禹溪桥下上。爱其幽绝,即屏置仆马,独寻溪源,行且吟哦。顾见茅屋蔽亏林木间,若士坐大石上,眉宇闿爽,年可四五十。心知其异人,即前拜揖,相接甚温。便邀如舍内,煎苦茶共同食。从容问从何来?适吟何语?余以实告,且举似昨日望岳“小山不能云,大山半为天”之句。若士喜,谓余可人,遂探囊出书一卷,云:“是诗说。老夫顷常留意玆事,故有此书。今无作矣,径以付君。”余益异之,然匆匆不暇观,但袖藏致谢而已。问其年,则庆历间生。始大惊,意必得常胜不老之道。再三求教,笑而不言,亦不道姓名……


黄庭坚七言绝句册


这种神仙故事自然是很难让人相信,但循着姜夔学诗的年代与路数,可将这位“庆历间生”的神秘老者理解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字的诗派,因宋徽宗初年、黄庭坚逝世六年前后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得名,南宋末诗人方回将杜甫奉为诗派之祖,将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奉为诗派之宗。该派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为创作中心,崇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诗歌多吟哦书斋生活,注重学识和文字推敲。江西诗派在当时影响力极大,它为一般读书人的诗歌创作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黄庭坚当时推崇杜甫、韩愈道: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尔。


这种做法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就是诗歌创作过于依赖知识和典故,黄庭坚的老师苏轼能够“点瓦为金”,黄庭坚自己或许能够“点铁成金”,但对于读书不多的士人来说,容易陷入窠臼。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调侃了当时诗人对典故疑神疑鬼的现象:南宋初年任渊注《山谷内集》时,满以为将《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的出典注解明白了,可杨万里又搜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甚至黄庭坚明明只是默写白居易的诗记错了些字句,他的崇拜者也认为是把白铁点成黄金的例子。后来南宋的“中兴四大家”尤杨陆范诗从江西诗派出,而他们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走出江西诗派画下的牢笼,形成自己的风格。范成大、杨万里以及萧德藻不仅仅是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且是主持诗坛的诗家,他们对姜夔这位后辈予以褒奖和肯定,有着能从江西诗派走出来的相同际遇的原因。一般青年人面对圈内顶级大咖的肯定,倘若是江湖诗派中刘过那样趋利庸俗之辈,恐怕迎合还来不及,而姜夔独有一番傲骨,他的这种傲不流于自己的诗文,而是源于他自身对诗歌创作有深入独到的见解,才有实力和底气与几位诗坛前辈交流,指出其中“合与不合”:


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彼惟见夫诗也,故向也求与古人合,今也求与古人异,及其无见乎诗也,故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


《松间高士图》元赵孟頫(传)


博学精思方能习古不泥,自成一格,真正走出江西诗派,不受学识的束缚,不仅讲求诗法,还讲究活法。且看他在诗集自叙中的回忆:


余识千岩于潇湘之上,东来识诚斋、石湖,尝试论兹事,而诸公咸谓其与我合也。岂见其合者,而遗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为合耶?不然,何其合者众耶?余又自唶曰:“余之诗,余之诗耳。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钓能诗声,不惟不可,亦不敢”


彼时宋室南渡后江湖士人熙熙攘攘,纷纷成为城市间鬻文为生的闲人,而姜夔能够在穷居而野处时候坚持诗歌吟咏性情,将诗歌作用放在“陶写寂寞”上,客观上有其得遇良师益友、出入王侯大臣之家的幸运,但能够明明白白发出上述一番议论,实在是这位栖托文艺、蹈履清直的诗人骨子里有一股自命不凡的劲。


姜夔在湖州留下了不少诗作,最为标志性的是《余居苕溪上与白石洞天为邻潘德久字予曰白石道人且以诗见畀》,借诗歌赠答言志,为自己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白石道人”的名号。寓居武康,行走吴兴,他用古淡的诗句记录了德清冲融的风景与下菰城朴素的样貌:


木末谁家缥缈亭,画堂临水更虚明。经过此处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过德清》二首


人家多在竹篱中,杨柳疏疏尚带风。记得下菰城下路,白云依旧两三峰。


——《下菰城》


《渔乐图》(局部)南宋 马远(传)


这一时期姜夔似乎已经对科场心灰意冷,在漂泊往来苕霅之上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味,他的这些言志诗多讨论道家故事而显得空灵飘逸,颇具有道家风骨,但内里究竟还是存留着一名儒生未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强烈失落感:


中散平生七不堪,凤麈时时伴燕谈。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

雨凉竹叶宜三酌,日落荷花倚半酣。极欲扁舟南荡去,冷鸥轻燕略相谙。


——《次韵千岩杂谣》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


——《除夕自石湖归苕溪》其七、其十


《月下赏梅图》南宋 马远


不同于描写古沔的组诗那样大开大合、波澜壮阔,姜夔漫游江南的诗歌短章读之让人觉得“小诗精深,短章蕴藉”。他的诗精思熟虑,外加其格外擅长音律,令杨万里赞叹“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冷色调下精细刻画的意象,让人倍感其选择隐逸背后的孤独寂寞。无论是诗词还是曲律,姜夔都将文人孤独徘徊、顾影自怜的那种忧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等到年深月久,青年时代未能入仕的不甘逐渐褪去,转而在平淡的隐居生活中咀嚼起孤独本身,即便是武康平淡的牵牛花亦有滋味:


青花绿叶上疏篱,别有长条竹尾垂。老觉淡妆差有味,满身秋露立多时。


——《武康丞宅同朴翁咏牵牛》


虽然姜夔身处江湖,但那颗感慨“中兴无限艰难意”的忧国的心一直留存。开禧年间韩侂胄贸然北伐,根据《宋史》记载,“蜀汉、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胜计。公私之力大屈。而侂胄意犹未已,中外忧惧。”姜夔写了一首《禽言如曰哥哥》,哀伤宋军覆亡:


君不见,苕溪西南石鼓山,鸟如鸲鹆啼其间。

一人相传是阿弟,千呼万唤去复还。

身为独雁失俦侣,所愧鹡翎图急难。

绕林哀哀诉明月,夜阑月落声渐咽。

天地阔远兄不闻,苍厓下泪山竹裂。

岂无鸦舅与鹁姑,人各有心非友于。

陟冈四顾空欷歔,君不见,江南望夫谁家子,登山化石不得语。


直到今天,湖州都是候鸟南迁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湿地水文环境使得湖州集聚了种类繁多的鸟类,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化,即便是在城区都可以观察到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虽然彼时姜夔已经隐居杭州,但曾经苕霅畔群鸟齐飞,夜间百鸟相鸣的景象一定给予姜夔这位孤舟漂泊的旅人以深刻的印象。



庆元三年(1197)四月是姜夔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当时上书论雅乐事,并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诏付奉常有司,以其用工颇精,留书以备采择。丞相谢深甫爱其乐书,使次子来谒。丞相京镗称其礼乐之书,又爱其骈俪之文。姜夔未入《宋史》,但其乐论却被载入史册,足见其精攻礼乐。丞相谢深甫的儿子,曾经担任过湖州地方官的谢采伯与姜夔另有一段因缘,他在嘉定元年(1208)为姜夔苦心孤诣而成的《续书谱》题写了序言:


姜夔,字尧章,番阳布衣也,自号为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尝请于朝,欲是正颂台乐律,以议不合而罢。有《大乐议》《琴瑟考》《铙歌》等书传于世。予略识于一友人处,知其为名士,颇敬之,不知其能书也。近阅其手墨数纸,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又得其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三读三叹,真击书家之蒙者也。夫自大学不明,而小学尽废,游心六艺者,固己绝无仅有,尧章乃用心刻苦,笔法入能品。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北面以请也。因为锓木,以志吾过云。


《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南宋 姜夔


谢采伯在序中感慨姜夔的书法老成,书论精到,对这位游心六艺而无所不通的文坛前辈表示衷心钦佩。姜夔的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钻研,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流,对比诗词尚不能兼通的陆游,在诗词、音律、书法都能精通的他,对得起他生前所负的盛名。姜夔的文艺思想是以儒家为根基,贯穿在他的诗词、书法、音律的理论和创作之中。不同于诗词用语言文字直接感慨时事、自伤身世来表达内心,对注重形式表现力的书法与音律则需要深入其历史传统中来判断姜夔执论的定位,显得更为迂回曲折。相较于在乐论中站在国家立场上大谈礼乐,在“靖康之难”后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大声呼喊“比年人事不和,天时多忒,由大乐未有以格神人、召和气也”,姜夔在书论中倾向于保有一个狂狷的“我”,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审美理论,恰恰又是一名古雅的儒士对表现形式迥然的书法与音律所持有的一种答案。


《集古录跋卷》(局部)北宋欧阳修


姜夔的论书著作有《续书谱》与《绛帖平》,姜夔对书法的批评是书论史上从北宋道德批评转到南宋美学批评、从崇尚唐人到上追魏晋的一个关键点。北宋书论“以人论书”的风尚始于欧阳修,当时儒学复兴,士人对书家的人品与书品双重珍爱,且尤重人品。因此,颜真卿忠烈严正的人格形象,以及筋骨独具的书法风格可谓珠联璧合。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跋尾》中赞道:


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苏轼在《论书》中也有“书如其人”的论断: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这种论调到南宋理学家朱熹讨论颜真卿和曹操书法更是上升为“唐之忠臣”与“汉之篡贼”的区分。然而,因“深于礼乐”而受到朱熹称赞的姜夔,则在《续书谱》中独树一帜,关注书法的本体,进行美学和风格的批评。四库本《续书谱》共有二十则,分为总论、真书、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书丹、情性等,从名目上显见是从艺术立论的书论。在他的视野中,人与书法的相关性并不从他的道德人品出发,而是从孙过庭《书谱》中挖掘出“情性”这一关键,沿着韩愈的书论《送高闲上人序》“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的道路,发出“艺之未始不与精神通”的论述,在讨论书法的立意上书者创作时的主客观条件。姜夔没有直接否定前人“以人论书”,但他在《风神》一则极大丰富了评判标准: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多宝塔碑(局部)


他在突破道德决定论的束缚时,标举了“风神”这一内涵多元丰富的书法美学范畴。与此同时,当欧阳修高举“书之盛,莫盛于唐”、苏轼推崇“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时,姜夔在一开始就从批判科举干禄之风批评唐人楷书过于平正入手,高举抑唐崇晋的论调: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


姜夔又在《草书》中评论“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表达自己对个性与自然的尊重。在书法这种无言而自我的领域内,姜夔试图保持一个独立的坚硬的我,表达了一个儒生行狂狷之路的倾向,他在《用笔》中谈到:


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赵孟頫 《小楷禊帖源流卷》(局部)


今天当我们去博物馆中比较清朝大臣的奏折与一些宋朝文人的信札,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姜夔所言“中行”与“淘洗俗姿”的差异。姜夔在倡议书法中表现个性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没有放下对书法技巧的钻研,按《齐东野语》中“单炜丙文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姜夔应该初学唐人笔法,后师从单炳文转学晋代“二王”笔法,姜夔存世笔墨不多,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可以看出他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流而清新脱俗。嘉泰二年(1202)十月,僧人了洪携带着当年春天发现于稽山的黄閍《晋王献之保母李意如志》墨本来见,不久钱清王千里携志砖及曲水小砚入到杭州,姜夔得以借观累日。姜夔在《跋王献之保母帖》中详细地记录了他对该帖的考察结论,足见其对书法钻研之深入。姜夔的钻研劲同样也在对五字不损本禊叙的考察中体现,他的收藏铸就了赵孟坚“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的逸闻,使得这份书法瑰宝留存于世,让赵孟坚手不释卷把玩了整整三十年,而姜夔对于《兰亭序》的判断,在存世历史资料稀缺的古代里,无论支持或者否定,都成为后人研究《兰亭序》绕不开的关键,明人书法家丰坊更认为赵孟頫在书法上有师法姜夔。


《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元赵孟頫


姜夔在人生的落幕也与湖州有着一份特殊的因缘。这位才华横溢、孤高清雅的布衣词人在嘉定十二年(1219)年与湖州人吴潜初遇,成为忘年之交。姜夔青年时代的朋友圈中有一位“金陵吴公”,那是吴潜的父亲吴柔胜,后来在嘉兴又再会这位世交后辈,最终姜夔病逝西湖后吴潜又出资殡葬。吴潜在致敬姜夔的《暗香》词序中怅然回忆道:


犹记己卯庚辰之间,初识尧章于维扬。己丑嘉兴再会,自此契阔。闻尧章死西湖,尝助诸丈为殡之。今又不知几年矣。《自昭》忽录示尧章《暗香》《疏影》二词,因信手酬酢,并赓潘德久之诗云。


吴潜是有宋一代最后的状元,他对姜夔代表作《暗香》《疏影》的致敬应和表达了后来者对前辈的敬意,白石道人虽然驾鹤西去,然而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就像吴潜题赠给姜夔的诗句一样:“人生浮脆若菰蒲,四十年前此丈夫。拟向西湖酹孤魄,想应风月易招呼。”无论姜夔生前有着怎样漂泊孤寂的遭遇,后来者仰望艺术群星璀璨的天空时,终能够穿越时间的束缚,寻到白石道人这一颗澄澈耀眼的明星。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戴若瑜

编辑:顾方明、张加凡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胡峰 制作:杨书志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