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搅着搅着牛奶,我的人生就改变了丨食话第94位讲者刘阳

2017-05-09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1tq030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场视频▲

现场音频▼



Food talker

刘阳,布乐奶酪创始人,世界奶酪行会中国分会主席。他创办了国内唯一一家纯正法式手工奶酪作坊,但希望融入更多北京风土人情。在他看来,以工匠之心让大众有机会接触更纯正、多元的味蕾体验,让奶酪的饮食文化更具开放和包容,也许将燃起人们对发酵食物全新的认知和热情,甚至远离对付、将就的生活。



大家好,我叫刘阳,我是来自北京的一个奶酪匠。我奶酪做了7、8年,但是我做的不是老北京的宫廷奶酪,不是云南的乳扇乳饼,也不是奶豆腐,我做的是那种欧式奶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外国的“臭豆腐”,是那种长了毛,发了酵的那种东西,所以很贴切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发酵食品。


我其实原来最早也不是做食品出身的。我最早在中关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一些POS机的硬件维护,也经常去修修打印机这些东西。一直做做做,就这一个事做得很无聊。做到我喜欢闭着眼睛拆POS打印机,我同事跟我说你学盲人学得太像了。后来做得很无聊,那时候赶上留学潮,我就出国去了。我也不知道怎么着就选中了法国,可能是跟法国比较有缘。法国人比较浪漫,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国度。你不去之前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样,你去了之后你真的发现法国是一个又浪又慢的国家,非常适合我。因为我本身很慢,我做事特别慢。而且我不喜欢电脑前的工作,我特别喜欢做手工,这也可能是因为这个我那时候修打印机,修得特顺手。我去法国之前其实对奶酪也是一无所知,我就在超市买过那种再制奶酪。大家知道再制奶酪吧?就是那种小方块小三角啊锡纸包的那种,那个不是纯奶酪。


我吃过那个但是法国的天然奶酪我并没有吃过。一去之后就把我这么一个奶酪的小白,空降到了一个奶酪王国里边。我第一次吃奶酪是这么一个场景,我们大学校方举办了一个冷餐会来迎接那些国际新生。当然这个照片不是那个时候的,我借用一下。一大桌子的当地的手工奶酪给这些留学生吃。



我当时吃哪一个都觉得很新鲜,没吃过这种味道。我们原有的中国这套食物里边的东西都不是这个味。那个时候我吃它,我觉得纯粹是为了营养。我那时候特别喜欢健身,1米8,80公斤,天天去健身房,一周去5次。我就特别喜欢这种东西,当然那个时候对食物还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一定要吃美食什么的。我就觉得这个一吃就很有营养,吃了之后很舒服又没有特别多的那种负罪感,也很好消化,我就吃了很多。后来在法国我一共待了6年,慢慢地接触了很多的法式奶酪,越吃越多,也越来越习惯。但是我真正地接触手工奶酪是我在法国的第5年。我前4年只是偶尔地吃一吃超市奶酪罢了。



第5年的时候我去了科西嘉岛,拿破仑的流放岛大家知道吧,风景如画。科西嘉人有这么一句话形容他们的岛有多美。他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科西嘉人,还有一种是想成为科西嘉人的人。我去了之后体验了一把法国的乡村生活。因为当时报到的时候去迟了,大学城已经满了,我就有幸住到了这么一个小山村里面。这个就是我当时住的那个小村子。村民们干什么的都有,有开肉店的,做面包的。我的邻居是个做奶酪的。这是他的奶酪坊。我那时候课不多经常看到他们做奶酪我就去帮帮忙,搅搅牛奶。这是兄弟俩他们叫Cezari,一辈子就是做奶酪。



我帮忙搅牛奶翻奶酪,我就觉得这个工作做起来很顺手很有意思。搅着搅着牛奶,人就发呆了,然后不断地搅搅搅。后来我找到了一个特别优雅的词叫“冥想”。我觉得说白了叫“发呆”,但是那个状态很舒服。我就觉得这个状态比电脑前工作要舒服多了,我一到电脑前我就头晕,我就头疼。我的眼睛就胀,但是做这个的话我特别舒服。因为那时候在大学里读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已经快毕业了,我当时就在想回国做什么。是回国带一个项目回来做,还是去找工作?其实我最早去法国上学的目的也是为了镀镀金,拿个文凭然后回来找一个好点的工作。白领更高的话有金领,到了金领可能还有更好的,高管什么的。但是我搅了牛奶之后,我的想法就变了。



“搅牛奶这个状态太舒服了,我要是真的回来做奶酪多好。”有一天搅着搅着,就突然有这么一个想法到了我的脑子里面。回国做奶酪,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人做手工奶酪,这是一个空白的领域。中国人也不太知道怎么吃这种法式奶酪,怎么欣赏它们,所以我就开始在脑子里酝酿这个想法。逐渐地这个想法就变得越来越强烈,然后我就跑到当地的一个奶酪学校去学习去了。



我一开始去的时候人家不收。说你先回去吧等消息。因为他们没有收过外国人。我就又去,又没消息。又去,他们最后把我给收了。他们觉得可能这个中国人再不收了的话就天天来骚扰他们,他们受不了,然后我就成为了这个学校里面唯一一个外国人。我的同学都是一些奶酪世家的子弟,他们是去学一些奶酪的理论知识,都带着问题去的。我是这个课堂上的一个白丁,什么都不懂,他们提的问题我觉得都很高深。很多单词,奶酪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我就拿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记笔记,抄笔记,然后课下复习,就这样我在那儿学了几年。这是我们的同学们,我到同学的家里去做实习后来。我在那儿学了三种科西嘉的奶酪,绵羊奶酪。但是后来我回国并没有做这个科西嘉的绵羊奶酪,因为咱们的绵羊不产奶,咱们这儿绵羊也不撸奶都是撸毛。


我这里稍微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科普,奶酪都怎么分类。是不是大家到超市买奶酪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困惑,这是什么奶酪?我买的到底是什么奶酪我都不知道,怎么吃?奶酪可以这么分,有一种叫再制奶酪,就是那种小方块小三角,它不是纯奶酪,还有一种叫天然奶酪。天然奶酪包括有鲜酪、白酶软质、洗皮软质奶酪、蓝纹奶酪,压质奶酪和山羊奶酪。那么这6种奶酪,你到超市里边去买的时候都逃不过它们,天然奶酪里就这几种。


还有一种分法,我把它分成中国奶酪和欧洲奶酪。大家知道最早的奶酪的食物原形是在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的。也就是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是有奶酪了。《世说新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就说那时候,魏武是曹操,有人给了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就吃了一口。没舍得都吃,给大臣们吃。然后杨修说曹操是让咱们一人吃一口啊,一个“合”字。也就说奶酪这个东西我们的历史上早就有了,但是是一个很精贵的东西,王公大臣也只能吃一口。但是奶酪这个东西在西方太流行了,那么今天我们的这个食物体系里面也慢慢地融合了这种西方奶酪,也慢慢地变成流行,那么得知道它应该怎么吃。



我们看看奶酪的分类。这种就是再制奶酪,大家都很熟悉,它里边的奶酪含量可以看看它的配料表就知道。中国的食物标准里面原制奶酪并不多,15%就够了。那么欧洲可能要达到70%,美国是50%。



鲜奶酪,马苏里拉奶酪是一种鲜奶酪。上面这种白奶酪,还有那个希腊酸奶奶酪这种简单发酵的东西或者不发酵的这种,叫鲜酪就是新鲜的意思。



奶酪家族里特别重要的一种,是一种白皮的奶酪。那个白皮其实是一层蘑菇菌丝,白霉菌菌丝。这个菌丝可以帮助奶酪发酵水解其中的蛋白质、脂肪,把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啊多肽,脂肪变成小分子的脂肪,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奶酪的营养价值就在这里。它不是大分子的它是小分子的,而且它含丰富的活性物质。



有一种叫洗皮软质奶酪,这类奶酪的特点就是表面通常是这种橙色的,非常的重口味,气味上我们说臭臭那种味道,奶酪中的“臭豆腐”指的就是这种,叫洗皮奶酪。



压质奶酪就是我们俗称的硬质奶酪。硬质奶酪的意思就是说在它的制作过程中要加压,以压榨出更多的水分,这个奶酪获得的干物质会更干。它很像我们做豆腐中的豆腐干的制作方法。那么软质奶酪跟硬质奶酪的区别,你可以理解成豆腐和豆腐干的区别。后来豆腐长毛了就是毛豆腐,那就是白霉奶酪了。



还有一种山羊奶酪,也有人管它叫天然皮层奶酪。这种奶酪通常表面长着的霉菌叫地霉,通常是用山羊奶来做的所以也就叫山羊奶酪。



还有一种就是特别有名的蓝纹奶酪。蓝纹奶酪是霉菌内部熟成的奶酪,它的青霉菌长在了奶酪的内部。那么就是这几种。


2007年我回国了,我就带着这些霉菌设备简单的东西我就回国。我在法国待了6年。回国之后我就说爸爸妈妈我要做奶酪。那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这个,你还是找工作吧。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奶酪没有市场,他们也吃过奶酪,觉得不太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你做这个肯定没戏。我也听了他们的话去找了一个临时工作,晚上的时候我就在家自己实验做奶酪。



我一共实验了一年,2008年的时候奥运会期间我跟法国电视台做个翻译工作,晚上我就自己实验。但是做这个翻译工作它也帮助了我,我认识了很多在北京的法国人。我就跟他们说我做奶酪,我给他们尝了我的奶酪。他们吃了之后非常高兴,他们说你既然会做这个,那你还找什么工作呢?



然后我们就一块办了两次品鉴会。第一次是在法国文化中心,第二次是在一个叫Little Saigon的一个法餐馆。两次品鉴会下来一共我手头上收了七八十份订单。每一个吃的人都说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结果突然我就有了很多客户。那么我的小厨房里边已经做不下了,那怎么办?我就去开了一个店。他们这么说的,他们说Yang, Allez!Foncez!意思就是阳,你冲吧我们买。当时这句话特别鼓舞我。我就开了一个店叫北京布乐奶酪坊。


当时在一个破菜市场里边,两边都是那些中餐馆,中间夹着一个法式奶酪坊,当时里边的装修是这样。开了一个店之后,我就琢磨我应该做什么奶酪。当时我的第一款奶酪叫北京灰,灰色的灰。我后来又做了北京蓝,所以北京的天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我当时做奶酪那个想法那个愿望特别冲动。因为我做了北京灰之后那么受欢迎,然后我就想想我能不能做别的。我就实验别的奶酪,山羊奶酪、硬质奶酪、蓝纹奶酪,然后鲜奶酪。除了再制奶酪没有做,其他的6大家族的奶酪我都做了。在这8年里我越做越多,每年大概有3种奶酪问世,到现在我们一共有27种奶酪。



2010年的时候,奔驰公司要做一个A-class的上市广告,他们来采访我。我就当时说了一个特别狂的一个话我说,很难想像我自己不做奶酪,而去实现别人的梦想。我必须随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我那时候把我这个做奶酪的梦想跟别人的梦想分开了。因为别人没有想做奶酪的。所以我当时就是一门心思地想把这个事做好。当时我想我不能只做那么几种,如果我的奶酪坊只做两三种奶酪的话,它绝对不会成为一个特色,不会成为有代表性的一个地域性的奶酪。现在的消费者如果去我的奶酪坊买东西的话,他可以买到所有6大家族中的奶酪,而且一共有27个产品,有山羊奶的有牛奶的。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奶酪拼盘。所以我这8年里一共做出了这么多种奶酪,软的硬的什么都有,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尝一尝。2015年的时候,我就带着我的奶酪去法国参加了一个世界比赛,在法国的图尔有27个国家的700多款奶酪参赛。大会一共颁发了50个金牌,我们的北京蓝和牦牛多姆奶酪获得了其中的两枚金牌,这个也是中国奶酪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参赛并且获得了金奖。



这么多年做奶酪,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布乐奶酪像法国的哪种奶酪的味道,以及你是不是会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奶酪?其实我觉得布乐奶酪的特色,就是在于它的北京制作的奶酪。它是北京地区周边的牛,吃了可能是张家口的牧草,在北京的这个气候条件下去发酵,体现的是北京的水土风土的奶酪。我们讲红酒讲风土,奶酪同样讲风土。那么这个风土恰恰就是北京奶酪的特色。它没有必要去追求任何一种法式的奶酪的特色。又有人问我会不会做甜的奶酪,以适应某些人的胃口。其实我觉得中国人对食物的包容性是非常强,没有中国人不吃的。你说外国人的哪种食物过来我们不吃的?没有。我只听说过外国人不吃中国的臭豆腐。但是中国人能吃外国的“臭豆腐”,这是没问题的。



天上长翅膀就不吃飞机,地上四条腿只不吃板凳。这就是中国人的食物的包容性,这是中国人的一大美德我觉得,什么都敢尝试,能吃的我们都可以试一试。所以我相信其实西方的奶酪跟我们只有那么一个门槛的距离。


布乐奶酪现已加入风物馆

扫码直达

小花提示:奶酪属于发酵食物

没有尝试过的小伙伴们请慎重选择



责任编辑丨食小花


点击名字,查看食话分享大会现场视频

陈立 锡芹 叶文侃 路易 桃二 周大宝

滕军康 Roman 刘益平 琪琪 林珂 韩省华

庞颖 Alex Mok & Briar Hickling 倪进庄 大瞿 LuLu | 徐征洋

潘兴祥 老波头 寺尾千佳子赵博 朱华夏

徐嘉 管家 董定珠 Franck Pecol 王令凯 张新宇

张岳 Julia Zotter 郑斌 卢丹 汪一昕 林国平

Gerald Furtado | 小鱼 陈旻 食家 成爱国

唐建军 阿彬 老童 毛晨雨 张卫星 滨斌

左壮 | 林琪 谌涛 林家驹 王小冬 | Davide Croatto & 张雷

安峰 | 王勇 | 顾勇 | 冯文 |  | 马坤山

王建荣 夏琛 林勇 阮浩耕 Yoga 张士康

Erica Huang | 伯恩 | 张如愚 | 知其白 | 王婧 | 童启华

张江海 | 宁博 | 雷启迪 | 蔡蔡 | 王一 | 念灿华

叶杭胜、罗卫东、宋小军|王保善、薛焱|方俭、邹志忠

胡方|阿财|Charles|张轶|忻苏昊|Cloc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