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安吉诸氏兄弟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


全文7883字,阅读约31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徐惠林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近年来,随着海派作品在艺术品市场的日渐“吃重”,民国艺术文化研究已呈“显学”之势,对第一代海派开创人物赵之谦、第二代重镇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研究已走向更深入。如今,学界已经开始瞩目吴昌硕弟子为主的第三代海派画家,这其中,安吉诸闻韵、诸乐三作为吴昌硕的“嫡传弟子”对海派的传承、发展与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贡献,也随着蒋宝龄《墨林今话》、杨逸《海上墨林》作品等渐渐浮出历史地表,走入大众的视野。


诸闻韵(左)与诸乐三(右)



发源于浙北鸿蒙绵延的天目山之西苕溪,沿安吉五峰山一路奔泻,支流环绕村庄西北,引来无数仙鹤和麂鹿栖息,故名鹤鹿溪;所在村庄也就被称为鹤鹿溪村。“鹤鹿有灵,耕读传家”,它们的出现的确给这里带来了丰饶富足,村子越来越大,出现了好些大户人家。


鹤鹿溪诸家“耕读传家”门楼


清晚期,诸姓大户在鹤鹿村尤显。《诸氏宗谱》载,诸代世居淮阴,宋靖康年间,尚书公诸尚三子诸季奉父命迁徙安吉。次年吴昌硕的祖先吴谨也迁徙安吉,与诸氏同村而居,时称“诸吴村”。至元代,诸氏从诸吴村迁出,先后住过梅溪、昆铜等地,明代迁到鹤鹿溪。


诸氏一门向以耕读传家,蔚然成风。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诸氏主人诸献庄成为秀才。他奉承耕读传家祖训,为人忠厚,性情恬淡,雅好诗文,擅长书画篆刻。他在自己家里开设私塾,名谓“九房书厅”,聘请乡野名流梁漱石老先生执教,常年学生总在八九人之多,前后加起来有百多人。


诸乐三、诸文艺、诸文华昆仲合影


诸献庄有八个孩子,其中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中,老大诸闻蔚,读书非常用功,记性也好,课文背诵如流,他先为县立中学国文教师,后成为税务精英,擅诗文。老二诸文韵,即为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之一的诸闻韵。老三诸文艺,小时受伤,有所不便,读书却爱不释手,尤喜作诗,一日一首,吟以为乐。他是潘天寿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号称“天北诗人”。诸文艺1941年出版《艺桔园诗钞》一册,1957年自整理部分诗稿请郭沫若评阅,郭复书称诗“火候颇深,五言比七言好,质朴有唐人味”。1973年又自整理81篇124首诗稿,并作自序《艺橘园诗集》。老四诸文萱,即诸乐三,初学中医,后随仲兄学画,成为享誉遐迩的一代名家。老五诸文萃,亦以文为生,从事教师职业。老六诸文华,自幼聪明,抱负远大,考入黄埔17期,抗战时从事邮政工作。大女儿文蕙(生在文萱之后),嫁到梅溪村,小女儿文兰(生在文萃后),高中毕业后出嫁,随夫到杭州。老五老六以及两个姐妹,也都或多或少有诗画才能。在诸氏旧居的门楣上,至今仍存有青砖刻成的“耕读传家”四个雄劲大字,乃姻亲吴昌硕亲笔手书,正是对其家学文脉极好肯证。 



以地缘、姻亲、师承而观,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无疑是吴昌硕最纯正的弟子,也是发扬光大昌硕艺术的传灯者。


诸氏兄弟与吴昌硕同是安吉孝丰人,也是昌硕表侄孙——吴昌硕之子东迈之妻王微青是诸氏母亲的表妹。


吴昌硕达摩图


诸闻韵小吴昌硕51岁。他自幼受家学熏陶,沙盘习字、诵读诗文、雕竹刻木,涉笔成趣。为了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正规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夯实深厚文化根基,他先后入私塾、公立吴兴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凭借聪慧天分和勤奋努力,在文学功底、书画才能方面已闻名乡里小有成就。1915年21岁时他受聘任原孝丰县的王氏小学图画教师。


民国初年吴昌硕从苏州移居上海后,声名大显,成为海派巨擘。家乡亲友引以为荣,收藏其不少作品,诸闻韵有幸得以拜赏,眼界大开,便生赴沪拜师之念。《诸闻韵年表》里说:“1915年乙卯21岁秋……未几,因其诗画得姻亲吴昌硕赏识,旋赴沪担任吴府塾师。拜吴昌硕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诸闻韵之子诸天觉在《吴昌硕与诸闻韵》一文中写到拜师细节:“装香叩拜、行大礼拜昌硕为师,当时大师急曰:‘不可!不可!吾从不收徒弟,如此大礼不堪领受,还是兄弟相称、无拘无束、相互商议、论诗作画岂不自在’。”诸闻韵遂成为吴昌硕的首位入室弟子。住在吴家,任吴昌硕孙女棣吟、孙子长邺等的启蒙老师。


诸闻韵(1895-1939)


作为“开门弟子”,诸闻韵一直得到吴昌硕格外关爱。先生常带闻韵出入“海上题襟馆”,后引荐正式加入该馆,以文会友切磋金石书画。晚年的吴昌硕,享誉卓著,众多的书画馆社会员及一大批中外著名人士、师友、弟子如陆恢、王一亭、黄宾虹、于右任、经亨颐、章梫、刘海粟、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等前来拜访,而昌硕自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用于诗、书、画、印创作,其子藏堪(涵)、东迈(迈)也应接不暇,他就充分信任闻韵,让他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应酬、接待工作。


对于诸闻韵的“成长”,吴昌硕也是积极推介。1920年初,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为加强国画教学邀请吴昌硕去教画,缶老(吴昌硕)却说:“我年纪大了教不动,我给你推荐一个年轻的,我的学生,你看怎么样?”此后诸闻韵得担重任,被聘为艺教系主任,有了更大的舞台。


诸闻韵在上海美专国画为学生授课


耳提面命、亲自指点,诸闻韵的才学、品格与艺术日益精进,吴昌硕给予肯定、赞赏。一般情况下,吴昌硕吟诗作画时不喜欢有旁人观看,但诸闻韵例外,可在一边观摩、学习。有时才思泉涌,诸闻韵把拟好的题跋待先生画毕再呈上说:“公公侬看好不好!”吴昌硕看后常是击节叫好,有时略加修改就落笔题在自己画中。吴昌硕长孙吴长邺回忆:“仰头见到闻韵先生总是站在一旁,将在纸上拟好的题跋交给我公公,经略加修改后就落款在画上。先生聪明、思路敏捷、格调创新,甚得我公公赞喜、厚爱。”


吴昌硕绘红梅图


兴尽处,吴昌硕还与诸闻韵“唱和”,将新作相赠。1920年6月一次作画后,闻韵笑对昌硕师的题诗说:“公公侬写错了,应该是老夫四十年画梅。”先生不但不生气,反而写下“老夫画梅三十年,闻均诗人笑笑”,并将此老梅图赠予闻韵。图画中,梅干老辣虬结,骨力深厚,梅花如雪,全以大篆草出之。同年仲秋,昌硕又以猎碣文对联一幅赠闻韵:“抱有弓矢简邋户,棕迪鰋鲤识渔舟。”既称赞其才学,又鼓励他的创造。


1922年夏,79岁高龄的吴昌硕赠闻韵行书“金笺扇面”,其自谦款曰:“闻韵老兄嘱录幸教我。”扇的反面是诸闻韵题诗,正面是大师的长集古诗:


疽不背发瘫患头,运较亚夫高一筹;

亚夫已矣我独活,痛定未定还蹙额; 

针锥炮烙坐默受,权当鹿台临暴纣; 

纣与不纣今勿谈,大义抹去仇北南;

聋已吾衰且蜷舌,岁莫移灯卧雨雪;

雨止雪快晴海色,天糜平舞我不要;

月影若青莲并风,虚蹑八方雪疾从;

缶击不与斗撞同,胸无芥蒂即是口;

特健药那识愤王,气概乃有虞八方;

舞帐雅嘶风自信,得天独厚生甲龙;

今夕何夕酌我酒,邪念歌吹筌靡不有; 

闻道寿翁七十九。七十九纪壬戌,荼熟馀诗祭毕,圆顶上光诵波罗蜜,仅尔百千万幻云来吾褒一。


——年事已高的缶老,对年轻的后辈、弟子闻韵坦露心扉,娓娓道来身体疾病之苦,长诗字里行间,溢荡着真挚而诚厚的师生情谊。


吴昌硕题赠诸闻韵字


学艺多年,吴昌硕对诸闻韵的进步相当高兴,赞曰:“汶隐聪敏,画得极妙。” 1923年后,晚年的吴昌硕更是多次在诸闻韵画作上题款以赞赏鼓励,如为其《晓露》中题词云:“闻韵写竹,涉笔成趣,家法流传,于此益见,曦庵看知必大笑曰:吾道大行矣!癸亥春仲八十老人大聋。”又有:“郁勃纵横、风格如露、如篆如隶、如金错刀,板桥、复堂无此能力也。渎竞书之,闻韵知音……”。诸闻韵还特地在《晓露》一幅中盖上了一方“苦铁观喜”之印。


诸闻韵作品《晓露》吴昌硕题款


可以说吴府十年是诸闻韵艺术的成长和成熟期,吴昌硕一步步引领他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先生高尚的人品和深厚的学养也给了他最直接的熏陶。


同为追随昌硕大师的嫡传弟子,在父亲、二哥影响下也喜爱书画的诸乐三,1920年转学到了上海进中医专门学校读书,与诸闻韵同住在吴昌硕家。其时吴昌硕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诸乐三略懂医道,对昌硕先生周全照料。吴昌硕对这两兄弟器重非常,亲自为他们制订了“鹤溪仙馆润例”。


诸乐三(1902-1984)


1920年到1924年间,诸乐三与吴昌硕朝夕相处,得到大师诗书画印全面系统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才艺大进。1924年夏,81岁的吴昌硕作《水仙佛手图》赠乐三,并题诗一首:“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鹿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对于乐三的勤奋善学,灵性喷涌,不落俗套,昌硕先生夸赞道:“乐三得我神韵”。


诸乐三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较深,早年即显露其艺术天赋,且能求艺于吴昌硕门下,怡养熏陶,艺业日进。诸乐三步入艺坛,表现独具,艺术才华引人注目。同门师弟王个簃有诗句:“前数师曾 (陈衡恪)后到君。”


1923年秋是吴昌硕八十寿大庆,诸闻韵邀老友潘天寿合作《吴昌硕八十寿像图》,为之纪念。画作中,吴昌硕面部为炭笔画,披衣为紫砂画,其余蒲团为水墨画。画左侧,潘天寿题曰:“缶庐先生八十大庆为合作寿者相,祝之,时癸亥新秋、孝丰诸文蕴、宁海潘天授同客海上”。


潘天寿、诸闻韵《吴昌硕八十寿像图》


1927年11月29日一代宗师吴昌硕去世,社会各界特别是同道齐声哀悼,悲痛不堪,闻韵哀恸尤深。铭记恩师的提携和厚爱,他提议创建“昌明艺专”,以培养美术人才,光大吴氏艺术、传承昌硕风范。


总体而言,在对待老师吴昌硕的吴派艺术上,诸氏兄弟全面继承了大师所倡导的文人画精髓,所谓师承、托传衣钵。但毕竟,时代在发展,无论是年龄、禀赋、自己人生之际遇,诸氏兄弟与老师都必然的不尽相同。“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文化,在美术上,已向西方、向现代张开了吐纳之怀抱。因着办现代美术学校,诸闻韵受派去日本,所见所学所采集所感触,已有了大不同于缶老所在时代所涵纳的“应有之义”。虽则英年早逝,但诸闻韵在边教学边社会活动之时创作的作品,也已有新的气象、内涵与神采。诸乐三,早年更得缶老精神,但鉴于吴昌硕“写气不写形”的美学理念很难表现自然世界的情趣和意境,更无法和新社会创作要求相适应,故自上50年代起,他也逐渐放弃了吴派的程式,把写生的对象应用到创作中。他在后期创作中追求造型相似和描绘对象的深入,都是对“金石画派”绘画性弱势的弥补及发展。可以说,诸乐三在中年后的创作中追求的形质与神韵兼顾,且将艺术引向自然、步入生活的理念,为吴派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诸闻韵擅长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博古,尤喜画竹,而且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而更突出的贡献,则还应包括他在上海这个与“西方”、与“现代”接通的前沿阵地上对中国现代美术学院教育之推动,应归结在筚路蓝缕第一波的开创者之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的中国画教授、系主任,后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教系和国立艺专中国画系教授。他与潘天寿共同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先创立国画系,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画学校教育的基础。


诸闻韵在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的照片


1920年,在大师吴昌硕的引荐、推动下,诸闻韵应刘海粟校长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及艺教系主任。1922年冬至1923年春,赴日本进行艺术教育考察,回国后及时向校长汇报,拟创办我国首座国画系。他向缶老禀告,甚得大师赞识与支持。年轻、生气勃勃的诸闻韵,一边兼负吴府塾师工作,同时又竭尽全力与俞寄凡、潘伯英和刘质平等同道筹建创办新华艺专,并推荐潘天寿入上海美专任教。是年,在刘海粟校长的支持下,正式筹建了上海美专中国画系,诸闻韵首任系主任。国画系教学课程重点强诗、书、画、印全面发展,开设了中国画论、画史、书法、篆刻及诗词题跋等课。从此,中国画美术教育开创了自己独有的教学体系,打破了当时美专学校以西画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上海美专建成国画系后,诸闻韵除了系主任的行政工作外,亲自讲授多门课程,还竭尽全力培育了如吴茀之、张书旗、张振铎、李可染、顾坤伯、黄葆芳、肖龙士、于希宁、来楚生、陈大羽、彭友贤等中外著名画家,诸闻韵等人堪称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诸闻韵于中国画教学有着独立思考,他在《国画漫谈》一文中专辟一节《国画与篆刻书法之关系》云:


吾以为研究国画之线条,必须从研究篆刻、书法入手。……篆刻、书法功深之辈,其练气也厚,其运气也浑。一笔着纸,郁勃纵横,其风格时露,如篆、如隶、如金错刀,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俱极自然。


诸闻韵画作(滑动)


诸闻韵的论述反映了在中国画教学中高度重视篆刻、书法的作用,同时强调中国画家所必备的修养。又说:“篆刻、书法与国画有直接关系。且篆刻学最高深,书法次之,绘画更次之。盖能画者未必能书,能书者未必能篆刻。反言之,篆刻家书法必佳,以篆刻书法家学画,未有不事半功倍而出人头地者。良以篆刻书法之笔,为绘画上线条之最有价值者也。”这篇《国画漫谈》发表于1935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15届毕业纪念册》上,虽是谈国画,但其中关于篆刻与国画的关系,他已将篆刻课的教学目的表述得十分清楚。


白社


1930年,与王一亭、吴东迈于在上海创办了昌明艺专后,诸闻韵亲任教务主任。1932年,在潘天寿的倡议下,他与张书旗、吴茀之、张振绎等五人共同创办“白社”。所谓“白”,一是因为此字五笔,代表五人;二是因为白者非官,五人均为教书先生,意在自勉清白处事、忠诚教育。立社之日,诸闻韵被一致推举为社长。“白社”活动频繁,同仁曾在浙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办画展,出画册,影响日壮,社员不断增加。因其始终以“发扬传统精英,独创自己格局”为宗旨与努力方向,由此20世纪中国书画艺坛名震海内外的潘天寿、张书旗、朱屺瞻、诸乐三等书画家都出自“白社”。上世纪80年代后期,“白社”创建人唯一健在者张振铎回忆说:“60年后回首往事,当时一个十分平凡的小结社,造成了后来极不平凡的影响,确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其中文人相亲、献身艺术的精神是很值得后人师范的,这一点,闻韵先生又是很好的表率。”由此可见,诸闻韵在当时书画界中声誉非同一般。在绘画理论上,他也极有研究,曾著有《画竹法理》,并有《闻韵画集》行世。


1935年白社成员在西泠印社合影(左起吴茀之、张书旂、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张振铎、郭沫汶)


1933年,诸闻韵还与黄宾虹、王济远、吴梦非等发起创立“百川书画会”,并被推举为理事。所谓“百川”,意即“学艺虽经纬万端,其归则一,如百川分流,同归于海”。书画界认为此会是当时上海最重实际的书画艺术团体。1935年,诸闻韵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学。1937年日军侵华,他抱病随国立艺专内迁,辗转于浙、赣、湘等地。诸闻韵边教学,边避难,既要照顾学生安全,还需关心食宿,身处逆境而病重缺医,致使他无奈与胞弟乐三同返故里,三年后病逝于故居鹤鹿溪村。


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宋代已有皇家画院,虽说当时的画院也招收学生进行培训教育,但远远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不了有规模的专业学校。而真正能将美术教育进行学院式的规范教学,可以说是20世纪前期的创举。诸闻韵既是近代书画艺坛的积极倡导者,又是我国美术学院教育的先行者,其一生功绩不可低估。他治学态度严谨,身体力行,办校授课,深得同道好友及学生的敬佩与尊重。诸闻韵画品、人品始终如一。他也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情感,日军侵华期间,他曾作蟹一幅,款题“看尔横行到几时”,以寓憎恨藐视之意。


诸闻韵绘螃蟹,题字:看尔横行到几时


对于诸闻韵的外貌、人格、品德、性情与书画艺术成就,也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曾组织“题襟馆”书画活动的曹家达在《题闻韵先生画册》做了很好的“概括”:


天生万物含动气,眼前悉数不可既。

胸中结想存崖略,山川竹木并嘉卉。

更有人为万物灵,亭以成质毒成形。

毛虫羽虫附属耳,跂行嚎息尤奇零。

天目山民具神术,一一阑入生花笔。

图成积岁拨其尤,删之剔之成巨帙。

君家形貌臞而长,怀抱高节凌清霜。

君能鱼竹竹同体,森然化出璆琳琅。

嗟予识君十六载,教人艺术终不怠。

向来知心有大聋,指顾桑田变沧海。

回忆当年久服膺,私淑何必非师承。

独留微妙在毫素,大聋以后君代兴。


《闻韵花卉画册第一集》出版于1932年10月,由上海金城工艺社出版发行。封面为经亨颐题签,内页图画为精美的珂罗版。


而胞弟诸乐三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努力,也初始于上海。1922年,因仲兄诸闻韵赴日考察,诸乐三代其在上海美专授课。他以其博学广引的艺术功底,现场示范的教学方法,得到校长刘海粟的认可,并深受学生喜爱。不久成为上海美专最年轻的中国画系教授。1930年他与王一亭、诸闻韵、王个簃共同筹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教美术。在此前后,他还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等。并加入以诸闻韵为社长的“白社”,与书画同道切磋技艺,出版《白社画集》。从1933年9月起至1937年1月,诸乐三担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篆刻教授,兼授国画、书法、画理等。1936年担任篆刻课时,有《希斋印存》刊行。



抗战期间,因避难,诸乐三携妻儿返回故里,在孝丰的浙西第二临时中学、浙西第二临时师范任校医、国文和美术教师。他还常为乡人施医治病。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美专执教。


1946年秋,诸乐三受潘天寿之聘,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 (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他在美术教育里的新天地。新中国建立,他精神振奋,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在长达60多年的书画艺术教育中,桃李遍及海内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美院中国画艺术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诸乐三画作(滑动)
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诸乐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艺术要多向传统学习,多向生活学习,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发展进步,充满生命力。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诸乐三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要求,美院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有机地将生产与教育、艺术创作相结合,另一方面诸乐三自己也积极主动与师友一起写生积累,收集素材,寻求新的创作源泉。其迄今遗存有近300幅写生画稿,题材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切体现着老一代艺术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新生活的讴歌与赞美。
诸乐三与黄宾虹
这些写生、创作,有对笔墨的锤炼。在用笔上的疾徐、起收、力度、刚柔以及用墨的韵致、虚实、层次上,更加考究与精致,如作品《玉米红蓼》,就是1958年他以海宁荆山社写生稿进行创作的。他以饱满、大气且水墨淋漓的用笔画出玉米叶子的穿插与翻转,又以精致、细腻的笔触画出滋润、劲挺的蓼花,将气魄与精致有效地统一在一个基调中,成了那个时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且从这些写生稿中可以了解,诸乐三更加注重了对对象的描绘,手法上有双勾、大写意、兼工带写、积染等。他曾画过一幅《棉花图》,棉花是白色的,而中国画不画背景,怎样才能表现这白茸茸的“花朵”呢?他思索一会,打下腹稿,采用了淡墨侧笔,用笔略加顿挫,略带粉白,又用淡墨在外大笔烘托,将棉花描绘得虚实有效,酣畅淋漓,充满诗情画意。诸乐三的写生,体现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变化。他的写生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黄宾虹的美学思想,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感受,表现特点为“生活与艺术”、“多样与统一”、“繁复与简约”的不同追求。诸乐三不但自己经常外出写生,也带学生在大自然中“放眼”、“练手”,师生同行同写,点拨、砥砺、共进。
1972年,诸乐三(拄杖者)与美院同事在西湖龙井合影
1955年,诸乐三与潘天寿、吴茀之等重创中国画系,不辞劳累,四处奔波,为中国画系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又筹办书法篆刻专业,倾注满腔心血,首开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担起导师的重任,培养了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一批书法篆刻的中坚。他相继担任西冷印社副社长、浙江省美术协会副主席、西冷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晚年诸乐三
艺界一般评价,诸乐三花鸟画成就最高。作为吴派艺术的重要传人,他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名家。但事实上,他的绘画题材不仅仅局限于花鸟,从他的写生稿里,我们能看到题材的多样与开拓:除了梅、兰、竹、菊等传统文人题材、“符号”,还出现了如棉花、水稻、向日葵等大量的农作物。上世纪50年代起,他也开始创作探索山水画。仅黄山写生画稿就多达80余幅,每张写生极其深入,构图相当完备,可直接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粉本,也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资料。大量动物素材的搜集,也是其写生的一个重点和课题。他有意识地写生了大量的禽鸟、昆虫、家畜、走兽以及水生动物,为教学及创作做了大量的积累工作。此外,他对人物画也有所涉猎,特别是1957年在桐庐画了多幅劳动人物的速写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楼挺

编辑:顾方明、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刘朝伟 制作:朱熙挺 高飞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