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西苕溪源头:三十里峡谷高瑶坞
播音:王然、汇哲
清《浙江通志》这样形容湖州的山水,“夫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这里的山是指湖州西南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这里的水是指苕溪,有东西两源,分别称东苕溪、西苕溪,都发源于天目山。天目山的最高处在杭州临安与湖州安吉交界处,为中山区,湖州境内78座千米以上山峰均位于此,其中龙王山海拔1587.4米,是长三角的最高峰。东部和西部两侧的山地海拔略低,属低山峡谷区,安吉最西南与安徽接壤的杭垓镇高村、姚村、吴村统属原姚村乡,散布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峡谷之中。峡谷两侧群山逶迤,重岗复岭,海拔在500-800m之间,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西苕溪就发源于此。
来自天目山的涓涓细流(秦盱丰 摄)
安吉先民把这条西南自天锦堂,东至倪氏岭龙口的三十里峡谷称之为“三十里西溪坞”。西溪坞自上而下沿溪分布着高、姚、吴三个以姓氏命名的行政村,故而雅称为“高瑶坞”。峡谷尽头最高的山唤作狮子山,海拔862.3m,山麓大沿坑是西苕溪正源西溪的发源地,由西南向东北穿越整个峡谷。当地人把山间小溪称作“坑”或“溪坑”,西溪几乎汇聚了境内全部“溪坑”,形成叶脉幅聚状水系。西溪北流至沿坑口,有天锦堂、小沿坑两支小溪来汇,东北流经姚村,有菖蒲、万石坞、南车坞、北车坞等小溪来汇,流经吴村,又有文官坞、大小黄头坞等小溪来汇,流至磻溪周家山,有源出长岭岗桐坑、马头岭文岱两溪在磻溪村汇合后从左岸汇入,经松坑至杭垓。
原姚村乡地图
车一过磻溪龙口桥,就进入了西溪坞谷口,青山岭与倪氏岭在此东西相对而出,溪水深切,形成蜿蜒曲行的峡谷。西溪自吴村仙人湾流至谷口,不到4公里的流程,就走了七个U型河湾。两岸最窄处山脚相距不到30米,西苕溪源头第一大桥长丰桥处,两岸山脚相距宽度也不足50米。逆西溪而上,过仙人湾,峡谷稍显开阔,两侧山脚相距基本在100-300米之间,最宽处在从村村北,两侧山脚相距也不过500米。每条汇入西溪的小“溪坑”又形成了大大小小流水潺潺、风景秀丽的小峡谷。整个峡谷地势由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处狮子山海拔862.3m,最低处海拔200m左右,山高、谷深、水流急,耕地少。
从村村口
西苕溪是太湖流域的暴雨中心区,西溪坞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1500毫米,而太湖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大致在1100毫米左右。天锦堂、姚村经常出现在天气预报暴雨排行榜上,而且经常拔得头筹。西溪坞的广大山地,由于峡谷引起气流辐合,爬坡引起气流抬升会合,降水量随海拔高程上升而增多。一年中有两个雨季,梅雨季和台风雨季,降雨非常集中。多特大暴雨,加上山体面积大,山势陡峻,溪流纵坡大,径流汇集时间短,容易暴发山洪,汹涌直泻。民间传说,起造长丰桥就是为了锁住洪水,因此长丰桥又名镇洪桥。
西溪坞山高坡陡的自然特点,形成了悬崖峭壁、瀑布龙潭、深谷幽涧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大小瀑布星罗棋布、各具千秋,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瀑布群。小沿坑内有峡谷龙潭、玉女潭、求雨龙潭等多处飞瀑,隐身于深幽的峡谷之中,清泉与美石相遇,奏出叮咚乐曲,而那些瀑布,形态各异,或直截了当,或婉转旖旎,洞口有宽有窄,潭水有深有浅,水从高处落入潭中,激起一圈圈涟漪,在水面上荡漾开来。两侧多为灰黑色岩质的悬崖峭壁,峡谷时而宽阔明亮,时而狭窄幽暗,曲曲折折,弯弯绕绕,行走其中,颇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峭壁上青苔苍翠欲滴,绿得逼人眼。
小沿坑峡谷
继续上行,溪涧旁可见“仙人居”,这是一处岩石崩塌陷落自然堆砌形成的石洞,整个洞呈半月形。洞深10余米,高2米左右,最高处据说达7米多,洞内可同时容纳百余人。仙人居洞口正对着一处笔直的片状岩石,很像一块锯板,遂得名“仙人锯板”。还有被称为“老鹰嘴”的岩石,造型也形象生动。为了控制上游的山洪,修建了容量26万立方米的小沿坑水库,又称红峰水库,面积不大,但地处天目山深处,雨后远处云雾缭绕的狮子山倒影水面,真有点江南九寨沟的样子,有引人探幽之魅力。
小沿坑水库
南车悬瀑是姚村林场高山脚山腰的一奇特悬瀑,是南车瀑布群十六个瀑布中海拔最低的一瀑,泉水自高山经九曲十八弯,跌宕起伏,蜿蜒而下,至此分为两股平行的清流,沿石壁欢快地流下。清澈的水流从峭壁上一泄而下,形成透明清亮的水帘。两条瀑布并行于倾角为45度的石灰岩岩壁上,丰水期水帘落差可达120米,宽1米,顺着石壁打在岩石上,流入潭池中。三叠瀑由三个跌水连接形成,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汇成一个,有“天目山第一悬瀑”之誉。
南车悬瀑
地处浙皖交界处西溪坞自然生态良好,林业资源丰富,辖区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是安吉西南山区的生态原乡。这里的山依然满目苍翠,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成片的古树。西溪坞的村落有沿溪涧种植枫杨的习惯,尤以从村和顾村最为突出,从村位于姚、吴两村交界处,历史上称崇村,村庄虽小,环境却十分秀丽。白墙红瓦的村庄半掩于葱绿的竹林之下。夏日,百年枫杨郁郁葱葱,倒映在清澈的西溪清波之中,让人心旷神怡。冬日,枫杨树张开黝黑的手臂,比满眼葱郁更有型,更有气势。
金秋姚村
西溪坞的深秋,美丽的景色从山间蔓延开来,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霜重秋愈浓,一路行走在诗意般的小道上,秋色也伴随你一起走,放眼望去,层林尽染,漫山皆秋。除了银杏、枫香等秋色树外,还与大规模山核桃的种植有关。姚村是原姚村乡政府所在地,是山核桃产出大村。山核桃主产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垂直分布高度以海拔200-1100米为宜,以200-700米为最好。姚村因为海拔、温度等气候条件优越,这里的山核桃个大量多,每年的产量超过100万斤。山核桃4-5月开花,9月果成熟。每年白露时节,也是山核桃开竿的日子,一大早,村民们三三两两上山,采收山核桃。山核桃好吃,要把它从树上弄下来可不容易。农民得沿树攀登,手举竹竿顺枝势敲打落果,然后就地集之,捡山核桃既是力气活又是细致活,平地上轻松,坡上就得费神费力了。山核桃加工比较繁琐,比较仰仗天时,很耗时间。从山上采下的山核桃带有外壳,需要放置两天才好去壳,去壳后的水籽又要晒两天太阳,得以均匀地变干燥,在后续加工中才能保证质量。
打山核桃(张卉 摄)
安吉为故鄣地,自秦汉以来为金陵至杭州要道。古代杭州往北与中原的交通驿路有多条,只有经安吉境,才是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据统计,分布在安吉天目山东、西两支山脉上的古关隘曾经多达18座,既是北方通往杭州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拱卫杭州的天然屏障。孝丰西乡杭垓素为安吉、孝丰、宁国、广德之间的重要通道,安徽铜陵至杭州驿道杭垓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有孔夫关、唐舍关,界宁国;西有分龙关(又名分岭关)、董岭关(又名铁岭关),通宁国;西北有虎岭关(又名苦岭关),界广德。这些关隘历来为出入浙皖之孔道,岳家军、太平军、新四军都在此战斗过。三十里西溪坞的最深处天锦堂村后极岩岭上就是分龙关,翻过岭就是宁国界了。
天锦堂村口迎面的石墙上,“西苕溪之源”五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1946年5月,浙江省水利局会同农林部第12工程队,对西苕溪进行勘测和制订整治计划。确认西苕溪源头为西溪坞的天锦堂。1964年10月,浙江省东西苕溪流域规划领导小组编制完成《西苕溪流域水利规划阶段报告》。报告首页《提要》中明确记载:“西苕溪上游为西溪,发源于天目山脉的天锦堂。”但后来根据流长为源的原则,狮子山山麓大沿坑略长,被认定是西苕溪正源。笼统地讲,西溪坞最上游的大小沿坑与天锦堂都可称之为西苕溪的源头。天锦堂四面山峰围抱,成一天然的谷井,所以又名天井庄。漫山郁葱苍茫,虬松古木耸立。这是在山原的极高处有这么一块开阔的平阳,峡谷之中,不见出入径路,要不是坐车进来,真不知归路何方?这是一个深山里的隐世村落,现在庄内还保存着当年的古水井、古寨墙,还能依稀见到当年的古朴和雄伟。
在清代南溪为正源,西溪被当作支流记载为横溪,溪上古桥众多,很多都保存至今,甚为可贵。从杭垓出发往西、西北、西南总计有五处关隘、五条古道连通安徽的宁国和广德,沿途都是由一座座古桥串联。其中从松坑桥分支,至分龙关穿越整个西溪坞,途经计6座桥梁,“自松坑桥东首西少南行至此(青山岭)一里二分;自青山岭西南行折而西北至此(仙人桥)二里五分;自仙人桥西北行折而西南至此(阆宅)四里一分;自阆宅西南行至此(北车桥)五里二分;自北车桥西行至此(高村桥)四里六分;自高村桥南少西行,折而西北至此(顾村桥)二里一分;自顾村桥北行折而西南至此(分龙关)五里六分,岭高三十一丈,与安徽宁国县分界”。《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记载从宁国入境开始:“分龙关,横溪自此发源,东少北流过顾村桥,至高村桥六里四分,有菖蒲岭水自西边来注之;自高村桥东流至此(北车桥南)四里三分;自北车桥南口东北流至此(横山村)三里;自横山村东北流而东过仙人桥至此(青山岭西麓)七里七分,南有黄段坞(现有大小黄头坞)水自南来注之。”
仙人桥就是大名鼎鼎的长丰桥,大黄头坞桥是一座小淡竹掩映的卵石拱桥,环境优美,位于坞口,桥下溪涧汇入西溪。长丰桥位于杭垓镇吴村村董舍自然村,又称董舍桥,始建于明(1368-1644)中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系单孔石拱桥,长35米,宽5.87米,跨径达17米。两端各有石阶11级,顶端两侧有石条筑栏。在1957年黄麻线未开通之前,长丰桥是高、姚、吴三个村百姓到杭垓集镇的必经之路。在长丰桥残存的碑文中有“高村:高炳文,名鼎南”等字,在当地的《高氏族谱》中记载有“重建长丰桥高村协办董首”高鼎南的相关信息。高鼎南,字炳文,生于雍正庚戌年二月十三日未时,卒于乾隆乙卯年八月十六日酉时,享年六十有六。称赞高鼎南“出则负耒,入则横经”,说他背负农具,出门就能耕作,农闲之余就读书、教导孩子学习,家里的女主人则是贤良之妻,夫妻美德名声在外,可见炳文公在当地享有较高的赞誉。作为德高望重的炳文公,对邻近造桥自然毫不吝啬,不仅个人拿出银两资助,而且还牵头筹办造桥事宜。长丰桥采用产自当地的黑色石材,乡民们还用它来盖屋顶,形成了独特的石片屋。雨后的长风桥沉郁得黝黑,显得特立独行,特别有沧桑感。
西溪坞以石为瓦的石片屋民居很有特点,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地村民因地制宜,从山上采下一种特殊的岩石——页岩,层层剥离出状似屋瓦的石片,覆盖于屋顶之上,遂成一种极具特色又别具风情的石片屋。现如今石片早已被现代琉璃瓦代替,剩下为数不多的石片屋均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建筑,但人们没有忘记“石片”作瓦的功绩,为晓喻后人不忘先人的智慧,如今姚村特地建起了石片屋传统建筑陈列馆。
风月无边石刻
紧邻纪念馆后山的崖壁之上,有一处摩崖石刻,自左至右横向并列四方石刻。第一方石刻为“天然洞”三个大字,字体颇有生气,无落款。意为洞天福地也,指此处是名山胜境,风景秀丽之处。第二方刻“鐘山”二字,有正文数十字,有题款和刻凿的年代。第三方额首镌空刻“缜跋”二字,意在慢慢地登山考释,也配有正文和题款。最后一方最有意思,刻“䖝二”二字。“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所得,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幽美。左上题有小款。摩崖“虫二”石刻全国知名的有两块,一块在山东泰山,一块在杭州西湖湖心亭。没想到在三十里西溪坞也有此同类石刻,清代当地望族俞姓后裔们有多人在朝为官,每逢回家省亲祭祖时便结伴登山观景,沾沾自喜地即兴在悬岩峭壁之上随意涂鸦,以颂家乡之美,祖先之荣。家人便请工匠镌刻其上,于是就留下了这么一处珍贵难得的文化遗存。
姚村村口公路旁的山崖上,还有一方石刻,记载了一个传颂已久的故事。清朝雍正年间,时任孝丰县令黄云,有一天,带着随从去姚村游览观光,当看到石刻“䖝二”二字,说“风月无边”不过是下联,还缺了上联。黄县令回程时走到姚村村口,只见一座山梁北向南延伸,犹如一把巨锁,将整个姚村村紧紧锁住;一堵岩壁垂悬如门,远看好像一座墙;小溪沿山嘴东下,清澈的山泉翻过石坝,飞瀑如帘,发出清脆音乐声,如琴如瑟;数棵古柳、红枫封住村口,将村庄与外界隔开。回望姚村,村中古木遮荫民宅参差不齐,烟云袅绕,白墙石瓦的古民宅在轻雾白云中忽隐忽现。黄县令灵光闪现,提笔写下“溪山深秀”四个大字。“溪山深秀,风月无边”,用这样的对联来表达对西溪坞美景的赞叹,是再恰当不过了!“溪山深秀”就刻在了村口那堵岩壁上,为姚村增添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可惜的是,那堵岩壁为山乡公路建设让路,永远地消失了。所幸的是,“溪山深秀”四字被村里人拓下保存了下来。近年,姚村人在营造“美丽乡村”中又将这幅墨宝重新镌刻在村口的巨石上,与村后的“风月无边”遥相呼应。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戴若瑜
编辑:顾方明、童冯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