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⑭清远湖山咫尺中——被低估的吴兴园林
播音:王然、汇哲
一说园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确实,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这苏州四大名园声名贯耳,在古典文化式微已久的今日,要垒个山、筑个园,还真的只有到姑苏城外去找师傅了。
园林,乃最高级的东方美学、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其成熟期的高峰在两宋,而当时的湖州无疑是这高峰中的高地。著名建筑与园林学家童寯在其《江南园林志》中称:“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台湾著名建筑史学家汉宝德将南宋至明末定义为中国园林的“江南时代”,湖州无疑堪当这个时代的开启者之一。
童寯《江南园林志》书影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著名文学家范成大被任命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事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是当时少有的旅游达人,从其老家苏州去广西桂林3千多里的路程,他一定是做了细致的攻略,给后人留下了《骖鸾录》一卷。骖鸾,古代指驭仙鸟云游,这位旅游达人的热情赫然纸上。
范成大像
作为当时著名的词人,也是一位玩石、赏石大家,范成大的第一站选择了湖州,他要探访当年名重海内的文人园林——叶氏石林。12月14日,石湖居士由苏州盘门出发,坐了三天的船到了湖州。17日在馆驿河头的碧澜堂,他受到当时本地知州薛季宣的热情款待,第二天主人还亲自陪同前往游览弁山石林。这一年,离石林主人叶梦得去世已24年,斯人已故,斯文尚在,斯园荒芜,范成大无限伤感:“盖棺未几,而其家已不能有,委而弃之灌莽丛薄间,游子相与徘徊,叹息之不能去。”
其实,范大人只是无数叶氏造园粉丝中的一个。叶氏生前,石林精舍已名闻天下,四方名士纷纷前来探访,成为南宋初年的一种文化意象。想当年,先生山居石林,著书释经于堂上,“四方学士闻风仰之,如璇玑景星”,“石林所在,又如仙都道山,欲至不可得”。抗金名相李纲与之惺惺相惜,多次跑来石林看望他,撰诗称赞:“翰林风度世间无,炯若清冰置玉壶。暂向霅川谋小隐,未应鲁国舍真儒。”南宋著名诗人韩元吉(1118-1187)亦专程造访,有诗称:“一醉石林岩下月,世间无复武陵桃。”
叶梦得像
叶梦得何许人也?叶梦得是处在南北宋交替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南渡词人”中辈分、名望都很高。叶梦得出生于文人世家、江南望族吴中叶氏,字少蕴;弱冠之年就高中进士,官至尚书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其父辈即钟情湖州山水,他的从祖父叶清臣就魂归弁山。北宋政和四年(1114),叶梦得葬其父于弁山南麓,同时买下弁山之阳的玲珑山开始营建自己的隐逸之所。叶梦得一边营造自己的山林,一边又与葛胜仲、刘一止等流寓本地的文人诗词唱酬,学问博洽、精于掌故,生平留下的《石林燕语》《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等诸多作品均著述于弁山石林。其后虽屡次出官,但每次都归寓于此山,他爱这山、更爱这玲珑太湖石。
面对朝廷一味妥协求和、仁人志士无处报国的衰相,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叶梦得虚年五十九岁,彻底失望的词人选择辞官闲居。这一天,他登上湖州弁山主峰,倚亭述怀,写下了《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一词,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乾隆《湖州府志》中的石林、大小玲珑洞
同治《湖州府志》中的弁山及石林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叶梦得在忧愤中溘然离世,死后还是选择安葬在大阳坞,其地在今三天门南坡的山谷中,当年与叶氏石林相邻的圆证寺至今香火还在,记得上世纪末还可以看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其22世裔孙重立的墓碑,以及墓道旁的石翁仲、石马等石像生。
弁山位于湖州城西北门外15里,为天目山余脉延伸向太湖的一组群山,主峰云峰顶,海拔521米,以“山势冠如弁”而得名。山中多奇石异峰,据南宋杜绾《云林石谱》记载,自唐代就有文人游玩、题刻。叶公是历史上有名的石迷,自号石林居士,对太湖石尤其钟爱,据说他白天常常在湖石之间徘徊、沉思、吟词,晚上有时还会“抱石而眠”。
今天的弁山大阳坞
大阳坞天然条件优越,叶梦得非常喜欢,他在《避暑录话》称:“李翱(唐代文学家)论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者为胜。今吾山所乏者,独深潭、老木耳”。叶氏“自得此山,乐其泉石”,常常带着他的儿子叶栋、叶模和门生,策杖悠游于林壑之中,访石找泉。对隐没土中的山石往往是剔出石骨、露出石林,开径于石间,也有将从别处访得的奇石点缀布置其中,形成了万石环绕之势。
“人生不能无役,闲中种木亦是一适”是他的造园心态,闲时自己亲自带着工人栽种松、桐、杉,对极难种的橘和梅花、桃李也悉心培育,提出园圃要多种竹,尤其喜欢笔竹,广为散植,有三四千竿。他筑“石林精舍”蒐其家藏图书三万卷,根据地势陆续修建了一批堂、亭、池、轩。叶梦得可以称得上是相地、掇石、营园的高手。
“宠辱循环厌宦情,盖头茅屋手亲营”。经过他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弁山石林”终于成为享誉湖郡的“胜览之冠”。“万壑千岩不易求,壶中聊寄小瀛洲”,从他自己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自己对这块方外佳构还是颇为满意的。叶氏石林是宋代文人园林的高峰之作,童寯《江南园林志》称:“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叶氏石林,其尤著也”。
叶氏石林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周密当年见到的湖州最古老的园子,在他留下的笔记中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中华园林中一片高地的“盛象”。
周密像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祖籍济南,曾祖随高宗南渡、落籍湖州,置业于弁山之阳。周密只短暂地做过义乌令之类的小官,临安陷落后遁迹不出,以传承国学典籍及记述本朝事迹为己任,著述数十种之多,《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补正史之阙,为历代史家所看重。
周密工诗词、精鉴赏、谙音律,广为交游。宋亡之前得访湖城各处私家园林,在其晚年客居杭州时著述的《癸辛杂识》中以较多篇幅的“吴兴园圃”条目,叙述各园之总体布局,以及掇山理水、建筑植物等要素,被视为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少见的史料类笔记,后人以《吴兴园林记》单行刊印。《吴兴园林记》开篇即云,“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其后,秀安禧王府第在焉,尤为盛观。城中二溪水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
《癸辛杂识》书影
周密所游所记的36处园林,城内19处,傍城近郊17处。湖州古城内尤以东南部相对集中,这里地势低洼,墩渚湖漾错落,早在南朝梁代太守柳恽就有“汀州采白蘋,日落江南春”的佳句吟诵,颜真卿、杨汉公两任刺史先后疏浚筑亭,白居易还为之作《白蘋洲五亭记》。宋代,许多官宦文人在此筑园:宋孝宗时官至兵部尚书的沈德和的南沈尚书园,规模近百亩之巨;周密外公、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章良能的嘉林园占地数十亩,隔壁是嘉定十六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的四川人牟子才客居湖州的端明园;另外还有兵部、吏部两部尚书倪思的倪氏园,新安郡王赵师夔的宅园、后归赵孟頫父亲赵与訔赵菊坡园,赵氏莲花庄、李氏南园、月河王氏园等。
城北奉胜门附近的北沈尚书园是户部尚书沈作宾的园子,名“北村”,深得当时著名文人叶适的称许;同在奉胜门内的丁氏园是续得原来万元亨的南园、杨氏之水云乡重修而成的。清源门内的有熙宁六年进士丁葆光的丁氏西园,号“寒岩”,为当时名士作诗唱和之所。临湖门俞家漾口有宋光宗朝大理少卿俞子清的俞氏园,初创于其先祖北宋屯田郎中俞汝尚。
同治《湖州府志》碧浪湖图
近郊的园林多分布于傍城的山水之间。岘山旁碧浪湖畔是湖州历代的风景清丽处,这里有赵与訔的苏湾园、倪思的玉湖园、南宋权相韩侂胄家族的韩氏园等。弁山乃湖城的主山,历代为理想的隐逸之所,除了叶氏石林,还有赵氏小隐园、沈氏赛玲珑、章氏水竹坞等。南宋早期著名思想家、官至吏部尚书的徽州人程大昌,在城东南河口筑有程氏园。
除了上述所录,稍早于周密的南宋著名文臣学者倪思《经鉏堂杂志》提到的当地园林风景有三四十处之多,嘉泰《吴兴志》等地方史籍所记湖城园囿之胜也不下十来处。
明 宋旭《吴兴十八景》之弁山黄龙洞
湖州一直算不上是江南中心都邑,为什么会成为当时文人园林的高地呢?
中唐以后,富庶湖州逐渐成为外放官吏和隐逸文人流连寄情的“水晶宫”“山水窟”,张志和营造的“西塞渔隐”意境自中古以来不断地被膜拜、重构和演绎。南宋朝廷偏安杭州,湖州为京畿要地,又擅富庶安逸之名,很快成为宋朝王公贵族的后花园,作为宋孝宗父兄封寓之地,《吴兴园林记》提及的赵氏宗室园林就有12处之多。苍弁苕霅之间山水清远的自然特质与文人宁静致远的心境与其清空简净的审美意境高度匹配,深得文人推崇,这里既可避世修身、又便于和外界交往,十分契合文人出世、入世的境遇转换,一大批士大夫流寓湖州。仅是南宋初年,如福建人张元干、丹阳人葛胜仲、徽州人胡仔、饶州人汪藻、洛阳人陈与义、婺州人方勺、扬州人张侃、衢州人江参等文臣士子,会集湖州者以数十计。
自宋徽宗兴“花石纲”筑艮岳,园林叠石造山蓬勃兴起,《宣和画谱》有“湖石出卞(弁)山者最为奇秀”之语,以造园垒石为业的山匠许多出自湖州。如此有利情势下,众多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造园之中:这其中既有沈德和、沈作宾、倪思这样的本籍士人,丽水人章良能、四川人牟子才、徽州人程大昌那样的客居湖州的文臣,更有叶梦得这样的玩石填词大家、俞子清那样的拥有“一等家数”山水画家亲历亲为,将妙造自然的文人山水画意境引入营园实践,最终成就了江南小城“文人园林高地”之地位。
白居易提出的“中隐”思想到了宋代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普世价值。苏东坡《灵璧张氏园亭记》:“开门而出仕,则硅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这是对两宋文人园居生活的精妙概括——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唐宋之际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崛起,“出则治国平天下、入则修身养性情”成为文人士大夫普遍的精神追求。魏晋以来士族阶层生活享乐型的庄园别墅和隐逸高士避世型的山野林居,经历了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等先驱的探寻,“仕隐合一”的文人园林于两宋达于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湖州园林正处在其高光时刻。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有《洛阳名园记》传世,记述了洛阳最有名的19处园林,是宋代北方园林的代表。无论是北方还是江南,私家园林发展到两宋转而趋向内敛而精致,空间体量较前代大为缩小。受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园林山水的形态从写实向写意方向转变,叠山理水技巧的成熟、手法的多样,使得园林空间旷奥交替、变化丰富,山水花木无不蕴含着文人的审美情趣;禅宗的兴盛也让佛教“芥子纳须弥”的观念影响着园林的构筑,“咫尺山林”成为宋代文人园林之精神内核,也为明清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长兴太湖石博览园展示的太湖石
山者,天地之骨也,造园须有山,无山难成园。人工堆筑假山古已有之,然在唐代以前、乃至北宋初,园林假山以土山为主,那个时候奇趣精美的石头还多半是文人贵族收藏赏玩之物,自艮岳大兴,文人赏石之风逐步向掇石筑山转向,湖石假山逐渐成了中国园林的主流。
南宋私家园林的太湖石主要还是采用独置、群置为主的垒石方法,也有将湖石散立于土阜之上而成峰,或多块峰石巧妙搭配罗列,文人山水画的皴法似乎被巧妙地引入造园,无疑为园林写意山水的创作开拓了思路。湖州坐拥优质湖石资源、兼得能工山匠之优,更有文人士人的参与,而成两宋园林叠石造园的勃兴之地,为中华园林的文人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胸中有丘壑”才得园林山水妙趣。叶梦得爱石、痴石,佛学音律、书画金石素养高洁,他是最早将山石之趣融入造园实践的文人之一。他依弁山自然山势,借大阳坞山景,既有剔出山中天然湖石、以其玲珑空洞而成石林奇观,也有将收罗的数十株太湖石错落置于各庭院之中。《江南园林志》对此的评价是:“自宋以来,私园以叠石著者,首推吴兴叶少蕴园”。叶公以其文人圈的影响推动了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中地位的凸显。
关于叠石为山,周密对临湖门外的俞氏园评价最高:“余平生所见秀拔有趣者,皆莫如俞子清侍郎家为奇绝”“假山之奇,甲于天下”。俞园中大大小小的太湖石有一百多块,高二三丈的巨峰傲然独立,众多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不是如餖钉般堆叠在一起,而是罗列成涧壑,众峰林立,宛如“玉树”,营造出“穷山绝谷”的独特意境。园主俞澄,字子清,出身湖州本籍官宦世家,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也是“湖州竹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造园之妙源自“胸中自有丘壑”,这应该是文人造园的最高境界。
南沈尚书园以大面积的水景造势,池中有蓬萊小山,池南特置高达数丈三块太湖石,秀润奇峭,为当时名石。后被权相贾似道得到运去绍兴,转辗流传,得了个“石妖”之名。韩氏园太湖石三峰各高数十尺,是韩氏全盛时,役千百壮夫移致于此,后来归了参知政事章良能,传给了其外孙周密所有。赵氏瑶阜、赵氏蜃洞、毘山钱氏园则多利用太湖石的玲珑剔透构筑岩洞秀奇之景。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随着造园中心的南移,水景运用更加娴熟,江南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水景逐渐成为园林中的主景、甚至成为统领全园的重要景观。湖州双溪夹流、汇为湖漾、城在“水云间”,宋代湖州城内及六城门附近的每处园子都是傍水而筑、依水布景,或为溪漾环绕、或开渠引水入园、或凿池为沼,水体形态曲折丰富,呈现溪、渠、沼、池、涧、潭、泉等多种形式,颇得阔远、深远、迷远的水之“三远”精髓。
重建后的莲花庄
众园之中,尤以北沈尚书园水景之秀称绝。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宋叶适,世称水心先生,他的《北村记》详细描述了其充满野趣的园景:“北村亩余三十,中涵五池,大半皆水也……洲藏渚伏,濠港限隔,非舟不能通道,相为市者,皆鱼虾之友,菱茨之朋,而冠带车马之来绝矣……惟对湖台高不逾丈,具区前临,湖心远峰,明晦灭没,近而后溪、凤凰、毗弁诸山,往往凑泊于溪山亭之下,殆或天与者”。水景山影相映成趣,水心先生“胪回棹转”、徘徊园中,与主人对坐赏乐,不由生出了“寄吾身于一壑之内而游于天地之外”的感觉;同时,这位出生滨海小城瑞安的大学者,不禁想起了曾遁逸啸歌于此的范蠡、张志和等高隐名士,对湖州“渟止演漾,澄莹绀澈”的清远湖山羡慕不已,作出了“天下山水之美,虽质文变态各异,而吴兴特为第一”的极高评价,“常恨不得生长其地而尚友其贤豪”。园主人沈宾王将园圃命名为“自足”,个中意蕴十分契合他本人“冲约有清识,以天趣得真乐”的秉性。
俞氏园虽以石取胜,却将掇石与理水结合具天作之妙,“于众峰之间,萦以曲涧,梵以五色小石,旁引清流,激石高下,使之有声,淙淙然下注大石潭……潭旁横石作杠,下为石渠,潭水溢,自此出焉。”居然呈现出动静交呈、影声相谐的意境。
赵氏菊坡园面向大溪,水中堆土为岛,岛与岸间修堤筑桥连接,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水景空间。王氏园,充分利用城中两溪交汇,将亭与水结合,且利用“苕清霅浊”的独特气象而成观赏水景之佳处。
《避暑录话》书影
弁山等处的山地园林则多巧引溪涧之水,汇渊潭、凿涌泉、叠水瀑,深得疏源察水之妙。叶氏石林,恨水泉不壮,因此少蕴公花了很大精力寻泉引水,终成东、西二泉,东泉“伏流决为涧,经碧琳池,然后会大涧而出”,西泉“蓊然澹而不流,其来若不甚壮,汇而为沼,才盈丈”,有一年遇上40余天的夏旱,唯此二泉不涸,两汪泉水还是难得的宜烹茶酿酒的甘泉(《避暑录话》)。
白雀山后的赵氏小隐园,引涧泉而筑“流杯亭”,亭内有曲水流觞,供文人墨客诗酒唱酬。
有园必有林。江南气候适宜,水土优良,植物资源丰富,花木栽培技艺又得全面提高,南宋时期吴兴园林的花木园艺亮点纷呈。很多园林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甚至以之为主景:如莲花庄中有满塘莲荷,菊坡园夹岸植芙蓉垂柳数百株、中岛种菊一百来种,章氏北山别业以水竹取胜而名水竹坞。
竹石为文人最爱,叶梦得为爱竹之人,他在《避暑录话》中特别强调“山林园圃但多种竹,不问其它景物,望之自使人意潇然”。吴兴园林中也多见竹与湖石搭配布置的园林小品。
南沈尚书园中果树繁多,一种果实似小号苹果的本地果树“花红”(林檎)尤其盛名,厅堂建筑旁则遍种观赏花卉。牟端明园的大梨树、赵府北园的梅花、兰泽园的牡丹也多是当年园中胜景。
这其中尤以俞氏园的花木植物最得妙趣,它在峰石曲涧之间用巨竹、寿藤荫蔓掩映,潭中养文龟、斑鱼,旁植名药、奇草、薛荔、女罗、菟丝,花红叶碧,一派苍寒茂密的意境。
与林木花卉占有较大面积相比,南宋的园林中除少数具宅居或宴飨功能的主体建筑外,园内建筑普遍疏朗质朴,多为依地形水势而构筑的观景之所,远未达到明清时期园林那样繁杂和讲究,更没有连廊盘桓其间。建筑形式有楼、堂、台、阁、亭、轩、榭等多种,书院、藏书楼在湖州许多园子中成为重要构筑,仅《吴兴园林记》提到的就有八处之多,彰显本地文事繁荣、“湖学”昌盛的特质。
建筑低调质朴,但对园内构筑物的景题命名却一点都不含糊,嘉林、怀苏、知止、跻云、怀泯、兼山、岩居、承诏、寒岩……这与园林主人多文士出身有关,凸显文人怡情养性、涵养品格、超俗自适的人格追求。
园林的功能除了文人闲居、读书、自省,也是园主人邀嘉宾良朋游园登台、集饮唱和之所。宋代文人园林是伴随士大夫阶层的崛起而兴盛的,他们的主人无论是在“出士”的高光时刻,还是“退隐”的闲居日子,总有形形式式的文会雅集在园子里上演,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汴京的“西园雅集”,在湖州郡署的园圃中,宋代也有前后“六客会”名传后世。因为著名词人的一幅画,一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南园六老会的故事被后世传诵。
南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庆历六年(1046)夏日的某一天,到任近一年湖州太守马太卿晏集当地有名望的六位老人,集会地点在南园。园主人张维作为一个游居乡里的91岁老人,自然对在他宅园的这次雅集非常看重和自豪,因此作《吴兴太守马太卿会六老于南园》七律诗记之:“贤侯美化行南国,华发欣欣奉宴娱。政绩已闻同水薤,恩辉遂喜及桑榆。休言身外荣名好,但恐人间此会无。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
张维(956-1046),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年家贫,靠辛勤耕种维持生活,以吟咏诗词为乐,一生不仕,父以子贵,获赠尚书刑部侍郎的虚衔。当时教授湖州州学的胡瑗安定先生为雅集作序,诗序刻石园中,园废、石亦不存。假如没有他儿子张先,这首诗连同那场集会也许就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清末民初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书影
张先(990-1078),字子野,与欧阳修为同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北宋著名词人。18年后的1064年,张先75岁致仕家居,翻阅父亲的遗作,被其中的十首诗所吸引,特别是第一首的最末两句“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深深触动,于是以这十首诗为题创作了画卷。
北宋 张先《十咏图》(局部)
画的开首部分便是吴兴南园一角,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左边是攒尖顶的水榭,曲折蜿蜒的雕栏将两座建筑围起,桑榆、玉蝴蝶花等花草树木掩映,庭院内、雕栏边,有仙鹤信步闲啄。楼阁内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正在专注地对弈,另一位老人正面对画面坐于案台兴致勃勃地观战,身后是一幅山水屏风。左右各有侍从侧立,亭柱间一女子抚琴助兴。一老人正弯腰缓步拾级而上,身后一青衣侍从抱琴跟随而至。邻水的亭中,有二老正在扶栏远眺,谈笑风生,悠然自得……这是一场风流儒雅的集会,轻松愉快,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南园临水而建,湖对岸远渚汀洲,村庄茅舍,树木葱浓,群山耸翠。画卷右幅“会六老诗”“庭鹤”“玉蝴蝶花”展示出界画写实技巧,左幅对另外七首诗作弱化、以写意手法描绘吴兴山水意境。
张先退休以后最后的14年时光多数应该是在南园度过。图绘成8年后,他请新任吴兴太守孙觉为自己的画作作序题跋。孙太守乃胡瑗弟子,他将此画定名《十咏图》,并细述张维生平及性情——这是关于《十咏图》的最早的重要文献。
《齐东野语》书影
《十咏图》散出张家后为周密的父亲周晋所得,周密在《齐东野语》中首次著录了该画。1250年,当时的目录学大家陈振孙主修地方志,偶尔在周密家见到了此图,视如拱璧,他以严密考据,确证了南园六老会是“吾乡衣冠之盛事”,太守马寻宴聚的六位老人是郎简、范说、张维、刘余庆、周守中、吴琰,平均年龄约84岁。
《十咏图》于1995年重回故宫宝藏,徐邦达鉴定称:“论书画虽然张先的作品没见过第二件……其为北宋人之笔无疑。”启功先生连声说“值得”。《十咏图》可能是张先留下的唯一墨迹,孙觉、陈振孙等人的序跋也都是各自仅存的手迹;此画更为湖州文化史、园林史保存下十分重要的物证。然而,有关张家南园兴废变迁留给我们许多谜团:关于它的位置园主并无记录,后来数百年中本地以南园为名的园林或地名不绝于史,一直至今,“南园”已然成为了这座江南水乡名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和人文地标。
《十咏图》上陈振孙题跋(局部)
初刊于1201年、谈钥主编的宋嘉泰《吴兴志》“园囿”条记载:“宋宝元中,安定门内有南园,今者是园废为庾廪矣,为居宅矣,为招提矣……城南旧有南沈尚书园,今有万侍郎南园”。该志之“碑记”录有宋庆元二年(1196)焕章阁学士洪迈的《南园记碑》:“南园,在郡定安门内横塘,隶本县(归安)界,沮洳夐隔,仅有慈感寺。吏部侍郎万钟,家世钱塘,有为司农卿时,卜宅于其傍,开拓浸广,号曰南园,台阁亭榭四时花卉俱,富为诸园冠”。其时,陈振孙对“南园六老会”的解密尚在49年后,谈钥可能并不清楚张家与南园的故事,自然不知志中所记“南园”的过往。
周密的笔记中说,他外祖父的嘉林堂原是宋绍兴年间进士沈清臣的晦岩园,“其地本郡志之南园,后废出售于民,与李宝谟者各得其半,李氏者后归牟存斋。”李宝谟即李寅仲,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经周家的周旋,牟存斋又从李家手中购地、建牟端明园,这个时候嘉林堂已为周晋、周密父子继承。周密笔记认定嘉林堂、端明园所在就是嘉泰《吴兴志》中的南园,但没有说明南园的确切位置。
1245年,南宋端明学士牟子才(字存斋)卜居湖州,其子牟巘在《陵阳集》卷17的《题施东臯南园图后》记载其事:“先父存斋以淳右丙午卜居霅川定安门内马公桥,旁乃庆历间郡守马寿宴六老于南园处也。越明年,丁未冬,先父以言事杵时宰,告归,始奠居焉。尝赋五绝,其一曰:贡家喜傍水晶宫,正在南园故址中。我欲筑堂名六老,换回庆历太守风。盖纪实也。”陈振孙重修郡志也说牟存斋所居就是南园。
九八医院内的园林故址
牟巘的图记将自家园子的位置说得很具体:定安门内、马公桥,而且就是南园故址。“定安门”即湖城南门,“马公桥”乃小河头(原朝阳巷一线)这条小支流入霅溪处的小桥,原址在今九八医院东北面;南街状元坊与编箕弄之间一段历史上名“马公桥直街”。《齐东野语》卷15“张氏十咏图”载,“南园(即牟端明园)故址在今南门内,牟存叟端平所居是也。其地尚为张氏物,先君为经营得之”。那么牟、周所指南园的位置似乎是在霅溪西岸、今天九八医院这一片。
而嘉泰《吴兴志》记载南园在定安门内横塘,“横塘”是安定门内霅溪最南端东侧的一条支流,该支流向东、折北,再汇入霅溪,大体流过今天的原湖中北侧、于原沈氏义庄处北转今横塘路一线,也就是说郡志中的南园、万氏南园位于霅溪东岸、横塘以西一带。
谈钥《吴兴志》中还有句话:“今者园废为庾廪矣,为居宅矣,为招提矣”,庾廪指旧时的官仓,南门内霅溪东岸为归安仓、西岸有乌程仓;招提即寺庙,可能是宋建炎三年(1129)迁建于定安门霅溪东岸的慈感寺。学者赵华先生认为郡志中的南园故址在定安门霅溪东岸、横塘西侧、慈感寺南面。
乾隆《乌程县志》中的定安门及马公桥
那么,牟氏父子提到的定安门内马公桥又作何解呢?牟子才筑端明园时离那次庆历六老会过去已近200年,或许是因当年盛事故址湮灭已久、未及细察,或只是他老人家怀有对庆历年间文化风气追思,稍加附会、将马公桥对岸的郡志中的南园说成“旁”边亦或未可知?另外一种可能则是:牟、周所指张氏南园本就在霅溪西岸,与谈钥《吴兴志》所指“南园”并不是同一处。
南宋晚期的湖州城南还有赵氏南园、南宋参政李凤山的李氏南园,位置不详,此二南园与彼南园有无牵连,不得而知。
月河漾西南、横塘东岸原来有北宋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同科进士的莫君陈的莫郎中园,直至南宋初仍为莫氏后人所有,叶梦得当年舟行城南曾登门叩访。南宋中后期成了赵氏莲花庄,与赵孟頫父亲的菊坡园、赵氏南园均在南城下,并称赵府三园。
莲花庄在归安县县学(后来的南园小学)南,大体相当于原四面厅南、今莲花庄小区中东部偏南区域,西北隔河与赵家府宅相望,相传是赵孟頫早年读书的地方,中年也不时来此小憩,老年致仕归里也闲居于此,与其友善的文人名士诗词唱和、切磋书艺。
赵孟頫继承自家别业后,重加疏浚修葺,据传他访得一峰玲珑剔透、状若莲花的太湖石安置在园中,手书“莲花峰”三字镌刻石上,稍晚于赵孟頫的文人沈梦麟以“魏公池上玉芙蓉”誉之。园中水面广植莲荷,湖石、莲花与四陂环水相映成趣,“莲花庄”名传后世。
莲花峰与潜园五老峰
赵孟頫父亲赵与訔与牟子才、周晋交往密切,赵孟頫与稍长的周密、以及牟巘牟应龙父子是好朋友,月河与城南的园林别业中,文人士子的交游雅聚还在不断地延续,元代湖州私家园林,其趣味、意匠实为两宋之一脉相承。
明末,莲花庄为乌程县儒学训导莘野(字叔庚)所居;明万历年间,御史朱凤翔退休后居朱家漾口,建书带草堂,莲花峰为其所得。大约250年后陆心源购得草堂废园,重新构筑亭台楼阁,光绪初年(1874)建成潜园,莲花峰成了其中的五老峰之一;稍晚,清末湖州商会协理沈镜先修葺扩建横塘东岸的原鷖亹别墅而成沈氏义庄。
1986年,建设部门整合沈氏义庄(时为青年公园)、朱家漾、潜园和子昂别业故址一部分建成现在的莲花庄,这时候垒石筑园惟有请来苏州的工匠,好在颇得明清园治个中三味,特别是当时一大批书画名家怀着对先贤的敬意,在亭台楼阁间留下的沐手恭敬书撰的楹联匾额,为故园新生赓续了千年文脉,也算是向湖州文人园林千年辉煌的致敬。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竹青
编辑:顾方明、陈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