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乘数估算
►►►核心观点
财政政策是经济运行当中重要的经济政策,在各国经济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对债务观点有一定分歧,对财政政策在未来经济中所起作用观点不同,财政乘数可以一定程度上量化财政政策的作用。在财政乘数的讨论中,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财政政策乘数的测算结果也不同,部分学者认为财政乘数在1-2之间,也有学者认为财政乘数小于1。
而IS-LM模型推导得到的不含挤出效应的财政乘数公式为1/(1-MPC),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于消费倾向一般是小于1的,因此财政乘数的理论值应该大于1。根据我国1995-2021年边际消费倾向测算,我国财政乘数理论值为2.67,文中所列学者测算值均小于该值,原因可能是中国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为了更好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多个模型测算财政乘数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一:IS-LM模型测算财政乘数
我们根据四部门的IS-LM模型测算中国1995-2022年的财政支出乘数为1.67,且该数值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显著,但仍小于理论值2.67,说明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在《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的观点。另外,财政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效应就越大。
方法二:VAR模型测算财政乘数
我们基于VAR模型来构建包含经济周期、财政周期和货币周期的三变量模型用于测算财政乘数,时间跨度与方法一相同。为了计算财政乘数,我们需要对VAR模型做脉冲响应。我们将响应期限数设为50(年),测算结果显示,财政赤字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长期总乘数就会累计达到0.3个百分点,相当于财政乘数为1.4。与IS-LM模型测算结果略有差别。
结论:
(1)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在【0-1.67】之间,这取决于M1和M2的比重。
(2)利率市场化不足造成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关系不显著,尤其是M2。
(3)M1基础上的预算平衡乘数小于1,挤出效应大约为37%。
(4)消费倾向影响经济乘数,因此提振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我们建议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有利于提高政府支出乘数,减少挤出效应;降低居民储蓄意愿,有利于提高M1占比,提高政府支出乘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利率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财政政策是经济运行当中重要的经济政策,在各国经济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大流行,各国债务率普遍升至历史新高,经济理论也进入新的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对债务观点有一定分歧,对财政政策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观点各有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财政政策乘数的测算结果也均不同。
郭庆旺(2004)测算的中国财政乘数为1.49-1.75之间;王国静和田国强(2014)构建 DSGE模型测算的政府消费乘数为0.8,政府投资乘数为6.1;IMF(2017)采用传统估计模型来估算中国的信贷和财政乘数,结果显示2001-2008年间财政乘数均值为0.75,到2010-2015年提升至1.4,提升幅度接近一倍;陈登科和陈诗一(2017)基于金融摩擦和“超低利率”视觉,发现两者均可提升财政乘数,最高可以达到3.44。陈诗一和陈登科两人(2019)又利用SVAR模型重新测算了中国财政乘数,结果显示在1995-2013年间的经济繁荣期和低迷期分别为0.37和0.85,均小于1,与前文差距较大;张开和龚六堂(2018)同样构建DSGE模型来研究不同汇率制度下政府消费和投资的乘数效应,发现无论是消费性支出还是投资性支出,贸易部门的短期乘数都是0.8左右,长期乘数会下降,非贸易部门远远小于贸易部门;王志刚(2021)测算结果显示在2002-2017年间只有0.58-0.67。
在凯恩斯理论中,财政支出乘数被定义为每单位财政支出对GDP产生的拉动作用大小,IS模型推导得到的标准公式为1/(1-MPC),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一般都是小于1的,因此财政支出乘数一般都是大于1的。比如西方国家的财政乘数一般都大于1。
1995-2021年间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值为0.625,该时间段内财政支出乘数理论值为2.67,但各学者测算结果均低于这一理论值,并且相互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学者测算结果大于1,有的小于1。为了更好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多个模型测算财政乘数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1
IS-LM模型测算财政乘数
我们基于IS-LM模型测算中国1995-2022年的财政支出乘数、转移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货币扩大倍数(为了区别基础货币乘数的概念,本文用货币扩大倍数来表示M1对GDP的影响大小)。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四部门经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四部门经济IS模型可以由如下方程组推导出:
可推导出商品市场均衡时:
而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等于流动性需求,则LM模型可以由如下方程组推导得出:
可推导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联立(1), (2)式可以得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表达式,如式(3)。
上述各式中所涉及的符号含义如图表3.
鉴于国内利率市场的不完善,为了更好的体现市场利率的变动,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均采用两阶段利率替代。货币利率中,1995-2007年用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年平均值计算,2008-2022年用3个月SHIBOR年平均值替代;投资利率中,1995年-2007年用1-3年中长期贷款利率年平均值计算,2008-2022年用一般贷款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所有利率为真实利率,均经过GDP平减指数调整。
在IS-LM的基础上,分别用Y对G、Tr、T、Y求偏导就可以得到财政支出、转移支出、税收的乘数和私人投资乘数,用Y对M/P求偏导就可以得到货币扩大倍数。
从乘数方程式可以看出,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关键是要看各参数的大小,我们基于IS-LM方程建立简单回归模型求解各系数大小。其中由于2022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未公布,我们采用1995-2021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最终消费来测算得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作为b0(参照《中国居民消费函数》),为0.625。其余参数可以通过进口方程、投资方程和税收方程回归求解得到,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取1995年GDP平减指数为1,并对每个经济数据进行价格调整。各方程回归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
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支出乘数是明显大于1的,而且该数值在发达国家中也处于较高水平,与美国相差不大。同样这一水平是基于1995-2021年的居民消费倾向平均值测算的(2022年的住户可支配收入未公布),实际上如我们在《中国居民消费函数》发现,居民消费倾向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如此我们可以得到每一年的财政乘数和货币扩大倍数。图(1)显示,财政支出乘数和货币扩大倍数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且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从四部门政府支出乘数的决定方程可以看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效应就越大。
我们测算1995-2022年财政支出乘数为1.67,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显著。但仍然小于理论值2.67,说明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在《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的观点。假设政府增发1000亿国债用于财政支出,对GDP的直接影响可能会达到2670亿,但由于挤出1000亿,GDP可能相应净增加1670亿,扣除政府支出的1000亿,只剩下670亿。我们以平均财政乘数1.67作为2022年财政乘数,假设2022年政府支出增加1万亿,GDP大约会增加0.9%。
本文在使用M1和M2分别作为货币供给量进行推导测算时,发现M2的利率需求弹性为正,与理论相违背;M1的利率需求弹性为负,与理论相符合。因此我们选择M1作为货币供给量。但这样会造成M1低估了整个货币供给量,高估了财政乘数。M2比M1多出的部分主要是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我们在《中国的低消费之谜》和《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等多篇报告中已经分析,中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较强,时间主观贴现因子大于1;中国融资结构为间接为主,造成M2与利率无直接关系。为了检查M1和M2统计口径对财政乘数的影响大小,我们再选用另一种测算方法。
2
VAR模型测算财政乘数
我们基于VAR模型来构建包含经济周期、财政周期和货币周期的三变量模型测算财政乘数,其中经济周期用产出缺口来衡量(详情见报告《再议中国潜在经济增速》),财政周期用广义赤字率来代表,货币周期用M1/GDP来表示。为了让变量均通过ADF检验,满足平稳性;又不失其内在联系,三变量均进行了HP滤波处理,GDP产出缺口选用趋势值,赤字率和M1/GDP选用周期值。模型滞后阶数根据AIC建议采用4阶的常规设定。样本区间同样为1995年-2022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财政部、WIND。
1995年至今,中国产出缺口正好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周期走势,1995年至2001年产出负缺口不断扩大,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产出缺口逐渐回升,顶峰在2008年之后出现。2012年之后产能和资本过剩问题突出,产出缺口再次回落,持续至今。(详情见报告《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在这期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表现出较为明显且一致的逆周期特征。
通过实证可以发现,VAR三模型很好的拟合了中国过去二十五年的经济周期波动,并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均显著。为了计算财政乘数,我们需要对VAR模型做脉冲响应。我们将响应期限数设为50(年),测算结果显示,财政赤字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长期总乘数就会累计达到0.3个百分点,相当于财政乘数为1.4。与IS-LM模型测算结果略有差别。
如果我们用M2代替M1,可以得出如下结果:财政赤字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长期总乘数就会累计达到0.03个百分点,相当于财政乘数为0.14。由此可以看出,M2货币的失效造成财政乘数的大幅下降。
3
总结
我们通过经济学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两种方法测算1995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支出乘数,结果显示在M1货币基础上的乘数效应显著,但M2货币基础上的乘数效应不显著。根据测算过程,我们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在【0-1.67】之间,这取决于M1和M2的比重。
(2)利率市场化不足造成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关系不显著,尤其是M2。
(3)M1基础上的预算平衡乘数小于1,挤出效应大约为37%。
(4)消费倾向影响经济乘数,因此提振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我们建议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有利于提高政府支出乘数,减少挤出效应;降低居民储蓄意愿,有利于提高M1占比,提高政府支出乘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利率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乘数模型设定不够完善;财政乘数理论值与现实不符;统计口径误差;财政政策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评【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九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可转债月报
七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长城证券宏观二季度研究报告合集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