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经四十五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但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累积并暴露出来,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正是通过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助力经济的转型升级。无论是目前的中国,还是四十年前的美国都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民银行2018年工作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中认为“我国传统数量为主货币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亟须转向价格型调控方式”。我们也在《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中阐述,货币供给量调控方式或将让位于利率。
为何利率市场化如此重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从需求来看,利率通过影响消费与投资需求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从价格决定作用来看,市场化的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金融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利率市场化能够大幅提高金融利用效率,强化市场竞争力。但目前来看,当前利率传导机制并不顺畅,造成利率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受到影响。
因此,重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存在利率市场仍未统一,存在结构性的利率双轨和市场分割现象。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存款市场利率并不同步等问题,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为了化解堆积的金融风险,我国正在实施金融供给侧改革。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重点讲到: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年11月8日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也提到了市场化的改革。
1
中国经济到了利率市场化关键时期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经四十五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但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累积并暴露出来,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经济发展自身产生的,有些是与我国制度相冲突的。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截至目前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引进和学习海外先进生产力,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经济奋起直追。目前,中国2022年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1982年,相当于八十年代的美国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正是通过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美股的表现可以作为佐证,1980年之前美股走势与GDP增速同步波动,而之后美股走出了长期牛市,而GDP增速则进一步下降。1987年之前,美联储使用M1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后转为使用M2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到了90年代初美联储放弃了数量调控理论,改为利率调控,使用联邦资金同业隔夜拆借利率成为货币政策调节的工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股票融资占比大幅提升,资本化率(市值/GDP比重)从1990年的51.88%上升至2000年的147.36%,翻了接近两倍。直接融资占比的提升,极大推动了美国兼并收购和科技创新。
无论是目前的中国,还是四十年前的美国都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和经济升级阶段,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和消费升级,产业集聚和优胜劣汰,对金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同时以数量调控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以利率调控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要走的道路。人民银行2018年工作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中认为“我国传统数量为主货币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亟须转向价格型调控方式”。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各种金融创新、货币深化和资本开放都会改变货币流动速度、交易效率以及影响货币需求,从而造成货币供给量波动较大。如果此时仍然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调控政策,必然会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马骏和王红林(2014)的论文《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中:大量文献证明,各国在货币政策框架转轨期间都出现过货币需求不稳定。我们在《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中也已经阐述,货币供给量调控方式或将让位于利率。
2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和作用
为何利率市场化如此重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我国经济体中的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完全市场化,还有一部分仍在市场化过程中。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过程一直在推进。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已经分析过,当前利率传导机制并不顺畅,造成利率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受到影响。
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实现。从消费看,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抑制消费。从投资看,利率提高将减少可盈利的投资总量,抑制投资需求,即筛选掉回报率低的项目。利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也会产生影响,国内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提升社会总需求,会增加进口,导致净出口减少,同时本外币利差缩窄,可能导致跨境资本流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市场化的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金融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均衡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是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融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配置过程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来导向的。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资金流向,从而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
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能够大幅提高金融利用效率,促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进而降低债务率和宏观杠杆率。马骏在《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2016)中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市场利率能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贷款利率,但传导效率可能只有美国的20%-80%。并且在没有数量管制、存贷比、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政策利率传导是有效的。当加入上述体制约束时,作者还发现这些限制会不同程度地扭曲货币政策的传导,并削弱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我们在《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型》中也已经发现,消除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软约束问题,产出对利率的敏感度就会上升。
利率市场化的不足另一个特征就是竞争不足,民营金融机构较少。促进民营银行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金融市场活力、优化金融机构体系的具体举措。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2012年5月,原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6月,原银监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组建民营银行由试点经营转为常态化设立。截止到2017年底,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共17家。
3
重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利率市场仍未统一,存在结构性的利率双轨制和市场分割现象,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存款市场利率并不同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存在 “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阻碍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前进。为了化解堆积的金融风险,我国正在实施金融供给侧改革。这一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相互作用,仍需观察。
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重点讲到: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重点提到: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2023年11月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指出,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目前居民储蓄意愿强烈。自2021年以来居民的净存款(居民存款-居民贷款)已经从30万亿增加到54万亿,几乎相当于2005年至2021年累计增加的净存款。我们认为,要提高市场信心,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非常重要,而其中利率市场化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吴敬琏著作《中国经济改革进程》(2018)就提到,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灵活措施,逐步走向存贷利率的市场化。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乃至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要时期,利率市场化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250%,今年前三季度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高债务会促发经济危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控制住宏观杠杆率。我们在《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中已经研究过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成功后的十年里,M2/GDP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实现我国杠杆率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忠.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J].金融研究,2018(04):1-19.
[2]马骏,王红林.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J].金融研究,2014(12):1-22.
[3]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2018
[4]马俊.《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2016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统计口径误差;货币政策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评【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
十一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十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九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可转债月报
七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长城证券宏观二季度研究报告合集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