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不能完胜全国卷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该文较长,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少人能看完全文)
2017年高考在即,孩子们正处在结束一模奔向二模的苦行中。不光是学生苦行,老师们大多也是如此。所以,高三的老师甚至有的学校要求高一高二的老师也东奔西跑的到处寻名家听讲座。怨声载道不说,关键是钱也花了,专家也找了,讲座也听了,回来后还是在原先圈圈里打转。用一句话来解读:迷信知识和方法的结症在作怪。
这个话题我在原先的文章里论述了很多,不再赘述。那么面对这样火急火燎的情况,高三的学生该怎么应对呢?
我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全国卷考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知识考察是末端是末流。
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能从迷信知识和方法的圈圈里跳出来,那么学生累死也不能完胜全国卷。很多老师埋怨试题太难,在一线的教学中无法应对,或者新瓶装旧酒,用应对山东卷的老路子应对全国卷。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学生一代一代的入学毕业,一代比一代聪明,从这个简单的逻辑来看,试题也应该是逐步提高难度的。但是,这个难度绝不是加大知识量,总结归纳出更多的做题方法,而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加强大。
此文中说到两次“科学思维方式”了,此文重点先向大家介绍两种:分析思维和概括性思维。
这个时候很多同行立刻会说:一些枯燥的理论谁都懂谁都会,有啥用呢?基本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所有个性化试题一定是在普遍性原理指导下来完成的。如果每次做题和思考缺失了科学思维的支撑可以说就是在胡搞瞎搞,尤其是在教学科研和学生考试学习中尤为如此。这好比,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课堂设计必须得有相对科学理论和共识来支撑。那学生的复习、考试当然也得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保驾护航。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了解下“分析思维”。何为分析思维?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的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这是个普遍性的定义。也许你会问:这是就这个分析思维的定义有啥用啊?能用来解决数学题吗?还是能解答物理题?我可以告诉你,都不能直接解答。我要指出的是:存有上述的想法就是个根源性的错误。但是,要想很好的解答出各科试题,科学思维方式是必须参与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简单的试题还能凭直观的现成结论进行解答,但是拉开差距的难题就很难胜任。
各位朋友,你也许不知道吧?孩子在考试审题时,尤其是面对很难的试题的时候,比如一个长句子不理解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不懂了,然后在读一遍,还是不懂,就在再读一遍,这就是落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中了。可见我们的教育功能是多么的无助。真正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能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指导,来安慰。我们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和途径,让我们的教育科学一些。这句千古名言也成为很多老师信奉的真理。面当面对孩子们这样审题的时候,我总是很无奈。好一点的会引导孩子:要画画关键词,找找关键句子。这就很不错的了,但是,找完了关键词、关键句就算是审题结束了吗?更可笑的是:很多老师让学生依据关键词在不看设问限定性要求的情况下得出后面的选项的句子。
大家请注意:刚才的话语中有两处一线教学的不足
1、关键词能推理出选项中的句子。极其严重的错误!大家想想一个词怎么能推理出一个句意呢?举例说明:通过材料中的“水”这个字只能把它定位为“资源”,这种概念性的定位,但是绝不能得出“优化合理配置资源”,这个句子的的选项。
2、分析完了之后的概括性认识往往被忽视,结果会是神马?就是漏要点呗。
还有很多学生对一段话语的理解,一上来就是概括性认识,而缺少了前提性的分析性认识,那审题的结果当然是丢三落四,不科学不完整的了。
为啥要用“分析思维”,很简单。因为复杂试题或者简单试题都是以整体的方式书写在试卷上的,我们要向囫囵吞枣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逐一逐点的认识,才会最终形成对试题的整体把握。下面我普及一下分析思维几种常见的角度:
一、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我们要认识某一对象,首先要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质,才能把它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定性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二、事物不仅有质的区别,还有量的差异。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三、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四、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原因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相统一的度,对度的把握往往需要人们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至于我说的这些内容到底管啥用,等靠各位读者悟。能悟到的就是小道理,悟不到的就感觉是空洞的大道理。各位随意。)
大家翻翻试卷看看吧,尤其是全国卷政治试题,通篇都是科学思维的论述和考察。
何为综合思维?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固有联系连接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性认识主要在判断核心问题对错时使用。
因为孩子在考场上很多时候处于无意识状态,如果孩子是处于不明确问题的思考过程,那接下来的深度思考或者说扣题思考就不能完成。就是说连门都入不了,怎么审题?怎么做题?
如何检测孩子是否在扣题思考?很简单的检测方法:当孩子思考问题时,你突然打断他,问问他在考虑什么问题。他有时回答不出自己在思考什么专业的问题。这个环节必须得让具备科学思维的教师来审视,一般的老师和家长未必能解读出孩子告诉你的问题是不是扣题。注意:这和心理学上通过训练让孩子开口说话不是一回事,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思考某学科的专业问题,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也不会让孩子无师自通的学会或回答某学科的专业问题,如果你不同意就是认为心理学可以代替其他所有学科的价值和地位。再简单点说,孩子的心理再健康,如果不通过其他专业的学科学习和训练,最后也就只能落得个心理健康的状态,对于专业问题的思考也是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一线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把所有的试题都潜意识的归为“体现类”的试题,并且判断某选项选不选的时候,往往是在思考一个“不完整的问题”。这样基础下的判断就会产生片面理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训练孩子要思考一个完整的问题,是个句子,不是在思考一个半截子话,或者不是思考一个关键词的对错。因为一个字词本身无所谓对错。还有一类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教导学生,看到政府、人大、政协这些字眼就一股脑的把背过的知识全部都写上。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犯了根源性的方向错误。
【往期作品回顾】敬请点击以下链接品阅转发分享原创作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