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在厨房,要学会搞事情丨食话第101位讲者Pan小月

2017-07-06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220vi40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场视频▲

现场音频▼


Food Talk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但是从上大学开始,我离开杭州去了北京,到现在为止,已经离开杭州十几年了。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非常的开心,但其实也很紧张,近乡情怯嘛,我很怕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故事说出来没有什么意思。没错,我今天是来说故事的,我没有什么干货理论要分享,只是想把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讲给大家听。


我在北京上学,我的母校是中央戏剧学院,我是戏剧影视文学系的学生,就是编剧,写剧本的。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作家,没想到我现在确实是出版了很多本书,但都是菜谱书,真是世事难料。我从小就很喜欢做饭,从做方便面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煮方便面的绝技。我非常热衷于这种在厨房里鼓捣食物,喂饱自己的游戏,没错,我觉得那是一种游戏,我天生就很喜欢,有的人天生不喜欢厨房,但我是天生就很喜欢在厨房里的人。


中戏那个时候不提供宿舍,我们戏文系那一届全部都签了走读协议,所以我到北京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住,开始一个人生活,就会有越来越多自己下厨做饭的经历。那时候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到周末,一大堆人,全都跑到我家里来蹭饭,我会做一桌子菜给他们吃。我很喜欢做饭,但其实那个时候我并不怎么真的会做,但是我不害怕,什么大菜都敢做。我那些朋友也不挑剔,无论我端出来什么,他们都说很好吃,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信。当一个兴趣爱好在一个人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的时候,周围人的鼓励其实是特别重要的。我就这样一边上学,一边放学了就去买菜做饭,有时候一个人吃,有时候很多人吃,坦白讲,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学习上。一来二去我就毕业了,实际上我从大二就开始实习,实习单位通常都是媒体,像是《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国家话剧院的内刊。我那个时候还是一门心思想当作家,我觉得至少也得是文字工作者吧,不是编剧,就是记者。所以当我的同学们都在接私活,写剧本的时候,我其实是一直都在传统媒体行业积攒工作经验的,我那时候完全没有想过要以美食作为事业,我甚至都不知道以美食作为事业到底是要做什么,做厨师吗?我并不想做厨师,我觉得我没有那么会做饭。


大学快毕业,临近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我就自己开始去跑招聘会,面试进入了一家服饰美容类的杂志社工作,真的成为了一名杂志编辑。我从催稿的流程编辑开始做起,很快就有了自己负责的板块,我做生活类的栏目,就开始很喜欢做一些美食类的选题,在杂志上教人做早餐,教人做便当。那个时候觉得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到工作中,但实际上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就觉得挺神奇的,很多东西冥冥中自有天注定。我在那份杂志社工作了一年半,后来呢,我去了单向街书店,那是北京的一所独立书店,还挺小有名气的,现在改名叫单向空间了。独立书店是我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事业,所以我那个时候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那个时候单向街书店,它一楼是一个图书卖场,二楼是一个咖啡馆。我就坐在咖啡馆里工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形成了我理想中的生活的雏形。我理想中的这个生活呢,是从早餐开始,我后来经常会说,早餐是我美食之路的原点。



就在单向街工作的同一时期,我在豆瓣上建了一个早餐相册,每天往上面更新我自己做的早餐。

黑历史


一开始我用一个诺基亚手机拍照,照片特别的惨不忍睹,是这样的黑历史。


勉强能看


后来慢慢的我的早餐照片变成了这样,算是勉强能看。


越来越好


再慢慢的,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可即便就是在我照片那样惨不忍睹的情况下,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这个相册,开始管我叫早餐达人。2010年,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连新浪微博都才刚刚出现没多久,还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在网络上晒他们的一日三餐,那个时候像我这样持续更新早餐的确实不太多。所以一开始有很多媒体跑来采访我,甚至杭州本土的钱江晚报给我做了整整一个版面,说85后杭州姑娘是如何从中戏毕业却走进了厨房,如何一年365天做不重样的早餐。这些都是我那个时候没有预想到的,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叫做下厨房的网站,我也还是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以美食作为事业。


我那个时候就每天在家里美美地做完早餐,再去单向街工作,坐在咖啡香气环绕的咖啡厅里面。那个生活非常的岁月静好,太静好了,静好到杭州家里我爸妈就不太乐意了。我是独生子,他们觉得我从山好、水好、空气好,哪里都好的江南杭州,一个人跑去北漂,在一家书店工作,工资特别少,觉得我一定生活得特别辛苦,非常希望我回杭州。我们经过了一番很痛苦的拉锯战,我最后妥协了,做出了一点小小的妥协——我换了一份工作,从独立书店,去了搜狐,进入了新闻中心。兜兜转转,还是回去做了媒体,只不过从平媒,一脚踏入了互联网媒体。但是在搜狐我不开心,一方面呢,是因为搜狐离我住的地方非常远,北京交通很差,每天在地铁上挤的前胸贴后背,我完全没有时间做早餐。另一方面呢,是因为在搜狐的工作对我来说缺乏挑战,每天一成不变,那不是我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就每天都很不开心。


当我在不开心的时候,北京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两三个年轻人上线了一个叫下厨房的网站。我当时的男朋友和下厨房的创始人Tony是前同事,因为这层关系,Tony知道了我,他到网上去把我的豆瓣、博客,所有的资料全都看了一遍,拼凑出了一个Pan小月的形象,然后就觉得我的个人气质和美食生活态度,非常符合当时刚刚创建,正要招兵买马的下厨房。于是Tony就跑到搜狐来挖我,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跟我说了非常多的话,最后打动我的一句是,他说:你来下厨房吧,你能做非常多的事情,每一件事都会比你现在在做的有趣很多。我当时还是有一点点犹豫的,因为一边是非常稳定的上市公司,另外一边是前途未卜的互联网创业小团队。我当时的男朋友又出现了,他就问了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接受了这份工作,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我说,那最糟糕,可能是这个网站一两年后没做起来,倒了。他问了我第二个问题,那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你要怎么办呢?我说,那我就再换一份工作呗。他问我第三个问题,那如果换别的工作对你来说会有难度吗?我说,那肯定没有啊,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还是很有自信的。于是他就说,那不就结了吗,你还犹豫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在人生中面临很多两难选择的时候,不妨都这样,按照一层、一层递进着的关系去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可能会帮自己坚定很多答案。


我就这样加入了下厨房,从2011年开始担任下厨房的内容主编。说是内容主编,但实际上除了写代码我不会以外,别的所有事情我都做。从编辑菜谱、做新媒体、策划专题、写采访稿、品牌推广、市场活动、媒体采访,甚至卖广告,所有的事情我都做。那个时候下厨房也没有人嘛,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从2011年那个时候开始,我给下厨房写了很多文案,其中有很多直到现在还在互联网上被很多人提起,我是跟着下厨房一起成长起来的。我看着下厨房从非常文艺小清新的小众网站,发展成中文世界数一数二的美食社区,每个月有六七千万的活跃用户,下厨房团队也从三四个人,变成了上百人的公司,我手上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后来全都变成了一个单独的部门。而我自己呢,也从一个对美食只是爱好,一知半解的小白,变得越来越喜欢做饭,也越来越擅长做饭。

我在下厨房的第二年,就有出版社来找我合作图书,我也因此为契机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食谱书,同时也为下厨房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十几本书。我用我第 38 40212 38 15288 0 0 3078 0 0:00:13 0:00:04 0:00:09 3077一本书赚来的版税,升级了我的单反相机,从此能拍出更多好看的图片。于是我就一边在下厨房工作,一边不断地生产美食内容,下厨房也成为了我最好的一个平台。

到了2014年,下厨房做了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我们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租了一个小院子,开了一家私房菜工作室,叫做山川与湖海,山川与湖海是下厨房办公室里养的一只猫和一只狗的名字。这是一个完全预约制的私房菜馆,我们每天只能接待一桌客人,最少四个人,最多十个人,两百元一位,后来涨价到了三百元一位,没有菜单,不能点菜,但我们会根据你的口味喜好来为你设计菜单。这样一个私房菜馆是完全不可能盈利的,我们做它其实真的很像是一个很任性的实验项目,非常奇葩的一个餐厅。但是我们真的做得非常用心,我们不计成本的去使用最好的食材,特别舍得花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整一个院子就只有我和一个年轻的厨娘,两个人,我们一起打理。最开始的时候我和厨娘每接待一桌客人,需要花整整四天的时间去准备,从精心设计搭配菜单,到满北京地去采买食材,很多食材可能还要从农场里去预定。到熬高汤、烤蛋糕,做当天的甜点,一直到客人来的当天,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环节万无一失,给客人一个非常棒的就餐体验,对我们来说每一桌饭,都像是一桌年夜饭,或者是一桌婚宴这样来对待。

在山川与湖海的日子,可以说是我和厨房最紧密联系的日子,我和厨娘两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厨房里,也是我们最纯粹地和食物打交道的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不管不顾地去做着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下厨房为这个院子交房租,还给我们发工资,甚至不要求我们盈利,听起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对吗?他让我们两个人在这个院子里做天马行空的食物想象,想怎么运营这个空间就怎么运营。山川与湖海有趣的事情实在是说不完,所以我和厨娘写了一本书讲这个院子的故事,如果顺利的话,今年秋天就会出版。

在这个院子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人和事,有人在我们的院子里求婚,有人在出国之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在我们院子里喝醉,有人第一次来的时候是挺着大肚子,下一次再预定来的时候是推着婴儿车来的。我就常常觉得,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仿佛以某一种方式见证,甚至是参与了他们的某一段人生,这种感觉非常的奇妙,每次想起来我都觉得很感动。


我在这个院子里待了一年,一年之后下厨房开始做电商,也就是大家可能在下厨房APP能看到的市集那个版块,我就从山川与湖海回到了下厨房的办公室里,一头扎进了从前没有接触过的电商领域,也算是为我后来自己创业打下了一点小小的基础。当我手上没有任何需要我亲自去执行操作的工作之后,我站在下厨房新装修完的两千平米的大办公室里。

这个是下厨房的办公室里的厨房,光这个厨房就有六十多平。我站在二楼,看着满满一屋子的人,我觉得我在下厨房的阶段性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成了,我就想要出去做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于是我创业了。


我做了一份生鲜食材包,叫三刻 321COOKING。我们提供每周一次的原创食谱组合,加上切配好、调好的所有的原料和酱汁,配送到用户的家里。我们的菜式很洋气,又不至于那么不接地气,比如说像西班牙海鲜饭、日式寿喜烧、泰式冬阴功、韩式部队锅,都是我们食材包里曾经出现过非常经典的菜。为什么要做食材包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看到,现在那些想要进入厨房去做饭的人,他们会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说不会做、做得不好吃、没有时间做、不知道该做什么,为每做一顿饭都会浪费许多用不完、剩下的食材。另外一方面呢,我们也意识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厨房,不再是出于果腹的需求,而是出于兴趣,出于仪式感,出于对自己、对家人和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下厨房去做饭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所以我们的食材包不仅仅是帮人把菜洗好、切好那么简单,我们提供的是每周一次源源不断的、新鲜的、从没有尝试过的食谱,把烹饪这件事里所有复杂的部分都提前替你解决,只要你享受烹饪本身的乐趣,提供日常餐桌的一种新鲜感。



食材包这件事情很难做,在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在国内所有之前做过的人全都失败了。我们吸取了非常多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路,关于我的创业项目本身不多展开说,我其实更想分享的是创业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改变。首先一个最大的改变,是我越来越胖了,我以为创业之后我会瘦,没想到过劳肥。我每天需要试吃很多研发团队做出来的食物,而且真的没有什么时间锻炼,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新陈代谢都变慢了,就瘦不下来。所以大家如果有什么不需要控制饮食,还能不花时间运动的减肥方式,请务必要告诉我。


说正经的,其实创业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需要学习许多新东西。我是一个文科生,而且还是一个艺术生,我看到身边有非常多的创业者都是海归,动不动就是从哈佛、斯坦福,各种常春藤名校的商学院毕业的,一张嘴全是专业术语,我其实内心是有一点惶恐的,我觉得我太本土了。像我这样一个金融商业的门外汉,似乎是不能创业的,所以我只能给自己树立信心,给自己树立信心的方式呢,就是不断地梳理和坚定自己的优点。我是扎根在厨房里的人,我真的了解在中国做饭的人需要什么,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优势了。而我身上原本知识储备里不存在的、欠缺的环节,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我必须去看很多的书,上很多的课,我必须让自己变得喜欢去和投资人聊天,不怕漏怯,敢于提问。有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找我去做一个节目,我其实经常去录他们的节目,但是以前来找我的都是文艺之声,我们会聊一些关于烹饪的话题。但是那次来找我的是经济之声,节目的内容是现场和投资人联线聊项目,那一刻我才真的强烈地意识到,我的身份真的不一样了,我从前是下厨房主编,是美食达人,但我现在是一个创业者,是一个管理者,我真的把美食从爱好做成了事业。


然后就要有人问我这个经典的问题了:把兴趣爱好变成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我来说,毫无疑问,百分百是好事。这件事情如果我对它没有兴趣,那我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我还在下厨房的时候有一次接受采访,别人问我说,你觉得你做过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说我觉得我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我把兴趣爱好变成了本职工作,还能以此赚钱养活自己。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又能更进一步了,我不光把兴趣爱好变成了本职工作,我还把工作变成了事业。唯一的苦恼就是,我现在越来越没有时间做饭了,我很喜欢做饭,我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喜欢上做饭,自己变得没有时间做饭。



我现在只能每周做一次饭,用我们自己的食材包做,这些都是我用我们的食材包做出的菜。我会把食材包里的材料跟我冰箱里现成的库存,灵活地搭配,组合出更多不一样的菜,这个是高阶用户的玩法。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高阶用户是长期包月订购我们的食材包,每周收一次菜,然后会把它做成一整周不重复的工作便当,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玩法。

当你的面前有许多条路时,选看起来最难走的那一条,这或许就是我在厨房里作的方式。三刻食材包的英文名是321cooking,我想要营造一种倒数3秒立刻开始做饭的感觉,321cooking ,But Not Ending。厨房成就了我的美食事业,我不知道这份事业的终点到底会在哪里,但是我需要步履不停。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的发言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食话】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丨食小花


点击名字,查看食话分享大会现场视频

本期分享大会讲者:AmyLinda


陈立 | 锡芹 | 叶文侃 | 路易 | 桃二 | 周大宝

滕军康 | Roman | 刘益平 | 琪琪 | 林珂 | 韩省华

庞颖 | Alex Mok & Briar Hickling | 倪进庄 | 大瞿 | LuLu | 徐征洋

潘兴祥 | 老波头 | 寺尾千佳子赵博 | 朱华夏

徐嘉 | 管家 | 董定珠 | Franck Pecol | 王令凯 | 张新宇

张岳 | Julia Zotter | 郑斌 | 卢丹 | 汪一昕 | 林国平

Gerald Furtado | 小鱼 | 陈旻 食家 | 成爱国 | 汪姐

唐建军 | 阿彬 | 老童 | 毛晨雨 张卫星 | 滨斌

左壮 | 林琪 | 谌涛 | 林家驹 王小冬 | Davide Croatto & 张雷

安峰 | 王勇 | 顾勇 | 冯文 |  | 马坤山

王建荣 | 夏琛 | 林勇 | 阮浩耕 | Yoga | 张士康

Erica Huang | 伯恩 | 张如愚 | 知其白 | 王婧 | 童启华

张海 | 宁博 | 雷启迪 | 蔡蔡 | 王一 | 念灿华

叶杭胜、罗卫东、宋小军 | 王保善、薛焱 | 方俭、邹志忠

胡方 阿财 Charles | 张轶 | 忻苏昊 | Clock

都星炜 |刘阳 |饶平凡 |黄开松 |吴勇 |老潘


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