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湖州四季风俗志:春轧蚕花秋祭防风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汇哲、王然

全文6178字,阅读约28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天目太湖之间的湖州自然资源丰富,得天时地利之佑,生态环境良好。域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原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生长。湖泊池塘甚多,水网系统完整,水面境域宽阔,适宜养殖淡水鱼和种植菱藕之类的水生植物。在稻、桑、渔、樵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十分丰富的民俗活动。水稻和蚕茧丰收与否,与农民生居关系极大,因此就产生了祈求田蚕茂盛的种种仪式,春轧蚕花、夏抬猛将、秋祭防风、冬舞百叶龙,真可谓“自古江南风俗美”。这些民俗活动以各种形式至今仍流传于南太湖畔,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采桑、养蚕、缫丝、织绸及其传说习俗构成了桑蚕文化,与稻作文化一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蚕桑丝织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自古以来,湖州就是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核心区域,湖州各地形成了许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每年从腊月十二蚕花娘娘诞辰“送蚕花”开始,腊月二十五“照田蚕”,除夕夜“呼蚕花”,一直要到清明“轧蚕花”达到一个高潮。清明过后到小满就进入了繁忙的蚕月,一直到“蚕罢”“谢蚕花”,亲戚之间走动“望蚕信”。
1991年含山蚕花节热闹非凡的水上表演。(王璐 摄)
清代《吴兴蚕书》记载了湖州乡间送“蚕花”的习俗:“俗于腊月十二日,二月十二日,礼拜经忏,谓之蚕花忏。僧人亦以五色纸花施送,谓之送蚕花。”腊月十二日是蚕花娘娘生日,湖州一带祭祀的蚕神是“马头娘”,在民间被尊称为“蚕花娘娘”,又被唤作“马鸣王”或“马明王菩萨”,湖州乡间寺庙供奉的蚕神形象常为一女子端坐,身旁依傍一匹白马。蚕花并不是真的花卉,它是用彩纸、蚕茧、绸帛制成的作为蚕娘头饰的一种假花。蚕到大眠时,蚕农就要把它捉出来过秤、记数,待到采茧之后,再将蚕茧过称。如果1斤大眠蚕采1斤茧,叫一分蚕花,以此类推,蚕花就成了衡量蚕茧丰收的标尺,人们见面互祝“蚕花廿四分”那是最美好的祝愿。
蚕花特写(项飞 摄)
含山蚕花节上卖蚕花的老人。(项飞 摄)
含山轧蚕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庄严的祭蚕神仪式。(沈勇强 摄)
“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嘉湖蚕乡的广大蚕妇有簪戴蚕花的习俗,不仅在祭祀时要戴,而且在整个养蚕季都要戴,相沿成习。湖州风俗,腊月二十五“照田蚕”,正月半“烧田蚕”。吃过年夜饭,小孩子要手提灯笼“呼蚕花”,“猫也来,狗也来,蚕花宝宝跟伢同介来。天上落下蚕花来,水上泛起鱼花来……”春节和清明期间还要“扫蚕花地”,表演者身着红袄红裙,头戴蚕花,左手托住铺有红绸、缀满蚕花的小蚕匾,右手执手柄上饰有蚕花的道具式“扫帚”,边舞边歌,表演各种养蚕动作:掸蚕、采桑、饲蚕、捉蚕、上山。2008年,德清扫蚕花地蚕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含山紧贴京杭运河,是东部平原唯一的小山,是杭嘉湖的蚕花圣地。(沈勇强 摄)
湖州有“清明大如年”之说,每年清明节蚕农竞赴附近寺庙祭拜蚕神,俗称“轧蚕花”,“轧”为吴方言,是“挤”的意思,越是轧得闹猛,蚕气就越旺。蚕农们一方面祈求蚕神保佑蚕花大熟,另一方面借神嬉春,进行民间狂欢,庙会结束后人就该开始春耕育蚕了。含山位于湖州与嘉兴两府交界处、京杭大运河畔,是一座海拔60余米的小山丘。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含山的喜气把方圆几十里的蚕农都吸引过来。除了当地及附近桐乡、德清境内的乡民,更有大批从杭州、湖州、嘉兴及江苏吴江等地,纷纷从水路涌向含山,含山由此成为嘉湖蚕乡的“蚕花圣地”。
含山蚕花节表演拉丝绵。(屠旭东 摄)
含山清明“轧蚕花”活动始于唐代,在明清时达到鼎盛,清道光诗人沈焯的描述含山清明轧蚕花的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2008年,“含山轧蚕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德清新市看过“村歌社舞更风流”的蚕花庙会。新市的蚕花娘娘是西施,相传,西施去越适吴时,途经新市,把蚕花分送给蚕妇,带来了蚕茧丰收。每年的清明节,新市人都要在觉海禅寺的蚕神殿祭拜“蚕花娘娘”,寺前弄就成了“蚕花弄”,姑娘们插戴蚕花,都要去弄里挨挨挤挤,以博个好彩头。含山轧蚕花时西侧含山塘里大船小船摩舷撞艄,表演各种水嬉节目,有“打拳船”“踏拔船”“标杆船”等,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划“踏白船”与端午赛龙舟赛极为相似,但划“踏白船”是致敬蚕花娘娘,祈祷田蚕茂盛的。德清塘泾也保留着清明划龙舟的习俗,一边划船一边用船桨将河水泼向蚕农手举的蚕匾,祈求丰收。
新市蚕花庙会选出来的蚕花娘娘撒蚕花。(谢尚国 摄)
德清塘泾泼水赛龙舟,祈求蚕花廿四分。(施立农 摄)
湖州方言中“蚕罢”就是“养蚕结束”,是一种古语的典雅表达,“头蚕罢”是湖州人最为重要的时节。蚕茧卖得好价,都要“谢蚕神”,称为“端午谢蚕花”,姑娘们则在水边“豁蚕花水”,以欢悦心情来庆贺丰收,亲戚之间也要相互走动“望蚕信”。“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繁忙的江南农事还在后头呢。

湖州有着丰富多样的乡土信仰,乡村祭祀的主题永远是“田蚕茂盛”,祭祀活动都是以总管庙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在湖州地区,这些供奉金总管的庙,或称“总管庙”“总管祠”“总管堂”,或称“随粮王庙”“安乐王府”。在湖州乡村,女神就是蚕花娘娘,男神是金总管和刘猛将,他们统一被供奉在总管庙里,共同接受村民的香火献祭。湖州的村庄一般都以一个总管庙为中心划分,总管庙具有维系村落归属认同的价值和意义。每个总管庙都有着自己管辖的“庙界”,比如杨溇庙管“七只角”,思溪庙管三十六社等。祭祀和庙会都是以“庙界”为单位,日本汉学家滨岛敦俊曾总结过:“总管祭祀仪式一般都源于个别巫师家族的神,以后就被用来当做周围一带村庄的保护神。”每个村的总管庙会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日子,几乎每个村都要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那就是七夕的青苗会,这是稻农们敬畏大自然,期望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祈祷活动。
青苗会上的祭品很有夏秋的时令特点。
太湖胡溇青苗会社戏演出。
古代七夕节就有观天河、祈五谷的风俗。据说七夕的天河,可预示当年的收成,天河明亮,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南宋戴复古的《舟中夜坐》云“独坐观星斗,一襟秋思长。天河司米价,太乙照时康”。行“青苗会”,祈祷天河明亮,牛郎与织女能鹊桥相会,正好寓意着“田蚕茂盛”的美好祝愿!

独市总管庙又称安乐王府,始建于元末明初。庙里的银杏树有600年的树龄。
独市青苗会上的长桌祭祀。
七夕正值夏秋之际,正是青苗成长的关键时候,也是各种田间害虫多发的时节。青苗会又名青虫会,行青苗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虫。青苗会的主角是金总管和刘猛将。刘猛将的神格,历史文献记载是驱蝗神,清代官府也是把它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秋祭猛将称为“青苗会”或“青苗社”,农家在田里插五彩三角纸旗,称作“猛将令箭”,表示猛将下令驱除害虫。行走在湖州乡间,经常会遇到形式多样的总管庙或安乐王府,殿内端坐的神像称“护国随粮王”,姓金,俗称总管老爷。
钱山下总管庙会行会
潞村总管庙会行会
夏秋之际是江南最青黄不接之时,同时也是江南台风多发季节,形成的秋汛最凶猛,一旦成灾将颗粒无收。相传很久以前,金总管下江南征收解送军粮,途经江南恰遇严重水灾,金大人决定甘冒死罪将军粮就地赈灾,使方圆数百里的百姓受益,民间传说七月七是金总管投河自尽的日子。金总管牺牲自己施米惠农民的事迹,是江南“总管信仰”的核心内容,成为保佑农村田蚕丰茂的民间信仰。从“随粮王”这个封号可以看出,金总管这位水神与漕运有关,金总管能够拯救溺水之人,保护航运,甚至控制水消除灾难,是带来财富的神职,在太湖流域以水为主的地理环境下,恰恰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
新兴港是宋代兴起的古村落,每年青苗会都要抬刘猛将行会。现在改三轮车载出巡了。
湖州地区每年行青苗会的时间都在七夕节前后,行会以庙脚下所属村子为单位的,行会的费用由大家共同负担,常有请草台班演戏酬神,会期一般为三天。最后一天抬着金总管和刘猛将出巡,叫“出会”也称“走会”,走村串户,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摆香案迎候。行青苗会要走遍庙所属各村,各村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另外行会还必须到桑地稻田里去行一圈,祈求他们驱除农作物的病虫害,祈求风调雨顺。
太湖义皋的青苗会行会
太湖溇港的义皋兴善寺从吴越国建寺至今已经1000多年了,每年七月七的青苗会都是从这里出发,各自然村接力环绕着义皋走上一圈。庙会年复一年延续着,但变化还是悄然地发生着,让总管老爷坐上了电动三轮车巡游,祈祷的内容由“田蚕茂盛”慢慢地变成了“生意兴隆”了,背后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变迁,但祈愿美好生活的初心和初衷并没有改变。

东苕溪沿着山麓一路逶迤北去太湖,沿途有很多湖漾湿地,德清防风山下的下渚湖就是其中之一。唐《元和郡县志》载:“有封山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封、禺之山为防风国故地也。”防风氏是夏禹同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他带领众人筑堤坝、挖沟渠,把洪水排入太湖;还就地挖湖,蓄水排涝,这就是遗存至今的下渚湖。按《国语·鲁语下》说法:“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当禹得知防风氏迟到是因赴会稽的途中,适逢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防风氏忙于救人,而误了会期时,后悔不已。于是大禹敕封防风氏为防风王,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神像,祠成大禹还亲临祭祀。
德清下渚湖舞龙祭防风(谢尚国 摄)
防风山又名风山、封山、风渚山,海拔125米,山上有神奇的“大蝙蝠洞”,雅号“封公洞”,“洞中广容百席”,相传为防风王居所。登防风山远眺,只见碧波粼粼的下渚湖,大小河港与农田相间错落,星星点点的村落环列下渚湖畔,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味道。进入湖中,尤如入“迷宫”,在沿湖山体下可感受“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而进入主体湖面时,又豁然开朗,水天一色,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下渚湖里赛龙舟祭防风
数千年来,防风氏的故事一直流传在防风故国的土地上。据说大禹亲赴祭祀之日是八月廿五,于是百姓们每年自发地在这一天在风山前举行隆重集会,祭奠防风。古人的祭祀都离不开舞蹈,人们专门创造了一种舞蹈,叫作“防风舞”。南朝梁任昉编写的《述异记》中对这种舞蹈有最早的记录:“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德清元宵灯会龙舞(谢尚国 摄)
做熏豆茶是湖州人的传统,加上各种佐料就成了“防风神茶”了。(沈勇强 摄)
为了纪念防风氏,人们把他尝过的一味治疗感冒的草药叫作“防风”,还说这是防风氏生命的化身。人们还把当地世代相传的熏豆茶称作“防风神茶”,这是一种咸茶,由青熏豆(烘青豆)、嫩茶叶、橘子皮、胡萝卜干、白芝麻、卜子(紫苏)等组成,具有生津止渴、润肠、理脾健胃之功效。相传防风氏治水,当地老百姓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解乏,并备烘青豆作茶点。他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乡风。
秋祭防风社戏娱神更娱老人。
防风氏早已成为湖州封禺之地的庇护神。最早的防风庙是1700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初年,武康县县令贺循建造的。吴越国王钱镠封防风氏为“灵德王”,新建风山灵德王庙,并立石碑纪念。如今古石碑还立于祠前,这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碑之一。之后,防风庙屡毁屡建,每年农历八月廿五举办防风庙会一直是下渚湖的民间传统习俗,防风祭典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防风传说早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你跨入防风庙正殿的门槛,高大威武的防风氏神像就呈现在眼前,神像前两边的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五千年藩分虞夏,矢志靡陀,追思洪水龙蛇,捍患到今留圣泽;一百里壤守封禺,功垂不朽,试看崇祠俎豆,酬庸终古沐神庥。”48字概括了远古英雄防风氏治水的丰功伟绩。秋祭防风为农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吸引四乡八邻赶庙会,庙会期间,不仅会举行祭祀典礼,还有舞龙灯、划龙舟,连演三天的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熏豆茶”,祭防风,说防风,喝防风茶,祈祷田蚕茂盛,灾难永绝。
庙会其实是村里老人的大聚会
龙舞也称“舞龙”,是湖州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湖州龙舞各具特色、千姿百态,长兴的百叶龙、安吉的竹叶龙、吴兴的稻穗龙都是南方龙舞的典型代表。长兴百叶龙是最多姿多彩的一条。“百叶龙”表演时,首先出现的是一幅祥和的江南水乡胜景:祥云朵朵,彩蝶成双,荷叶荷花在碧波中摇曳。惊诧间,突然雷声爆响,灯光骤暗,一阵急促的锣鼓声起,演员手中的瓣瓣荷叶化作龙鳞,朵朵荷花变作龙身,那颗最大的荷花成了龙头,彩蝶成了龙尾,一条粉红色的巨龙突然冲出荷塘,腾空跃起。整个变龙过程在不到10秒时间内完成,百叶龙欢腾地舞蹈着,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长兴舞龙者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把龙舞舞入了化境。渐渐高潮退去,嬉戏的两龙蛰伏下来,蓦地,龙消失了,舞台又恢复成满池荷叶。
百叶龙舞台表演
“百叶龙”以舞蹈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在江南秀美的荷塘中诞生的故事:很久以前,长兴天平村里有一亩荷塘,荷塘边住了两户人家,一家有个儿子叫百叶,一家有个女儿叫荷花。百叶和荷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相亲相爱,结为夫妻。荷花生下一个男孩,腋下有龙鳞,人们都说他是龙种。族长得知后抢走荷花,杀死百叶,还举刀砍向孩子。就在这时,孩子化作小龙腾空而走。从此以后,每逢干旱,小龙就会赶来耕云播雨,天平村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感激小龙,就从池塘中采来荷花荷叶,精心制作成一条龙,取其父名,称为“百叶龙”。村民们舞起“百叶龙”,祈求国泰民安,幸福美满。天平村人以舞龙为荣,延续已近200年,村里男子都会舞龙,而舞龙头者最受尊敬。
制作百叶龙并不容易,光龙头就有130多道工序,80多种材料,由一朵特大荷花精心构成,至于龙的眼睛难度更大,不仅能使龙眼有神,且开闭自如,眼珠又能转动,舞龙时,静则睡态可掬,动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龙鳞由900多片粉红色花瓣缀结,龙躯由81朵斗大荷花分9段层层联结延伸,每段9朵荷花,每朵用63片布或透明的双条彩绉制成的花瓣叠成,龙躯长16米。整条百叶龙的各个部位都具双重性质,既是龙躯龙头又是荷花,使“百叶龙”更具江南神韵和独特意境。2006年,百叶龙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龙灯唯美龙头
安吉上舍化龙灯
百叶龙从田头走向舞台,舞进中南海。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百叶龙”进京,被邀到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们的演出引起毛主席的注意,他请王任重带口信说:“多扎两条百叶龙,到天安门广场演出去!”1958年国庆,长兴组织了10条百叶龙,舞到了天安门广场。1980年,百叶龙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又一次进中南海进行汇报演出。农民电影制片厂专门为“百叶龙”制作了《泥土的芳香》的艺术纪录片。2009年国庆60周年群众联欢晚会,两条长60米的百叶巨龙再次舞动天安门广场。1957年百叶龙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出席世界青年联欢会,最近10多年来,新西兰惠灵顿、法国尼斯、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瑞士巴塞尔、英国爱丁堡、卡塔尔多哈、埃及开罗……都有百叶龙舞动的曼妙身影,百叶龙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金字招牌和保留节目。
移沿山稻穗龙在桂林国际山水旅游节上的表演


百叶龙腾法国埃菲尔铁塔
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吉上舍化龙灯和百叶龙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两个村是“老亲”,清末上舍村曾赠送天平村化龙灯一条,启迪和推动了百叶龙的丰富和发展。化龙灯由26盏花灯组成,表演时化龙灯可分可合,分为串花灯,合为舞龙灯,已有200多年历史。由化龙灯衍化出“动则变、变则化”的竹叶龙,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龙之气势。如今,竹叶龙也是省级非遗项目,2008年舞进了北京奥运会,2010年舞到了上海世博会。吴兴移沿山村的稻穗龙很朴素,但也通过小龙嬉闹、荷花盛开、稻穗欢腾、稻穗变龙、群龙戏珠、群龙翻腾嬉戏、飞龙冲天的舞蹈过程,表达了江南水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

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

第127期|第128|第129期|第130期

第131期|第132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顾方明、童冯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作者:李潇潇 卢丞权 卢霄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