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五常通胀建议的思考
►►►核心观点
2023年12月8日,张五常先生发表了《从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看中国今天的经济情况》,提出了他的6%通胀的建议。本文也尝试着对中国消费函数理论提出几点思考,试着回答张五常先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发现中国的居民消费函数更符合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如果将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中的财富转化为长期收入的函数关系,生命周期假说可以转化为持久收入假说,就正如张五常先生文章中所言财富W与年金收入Y*的方程式,两者理论实现了转化。但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关系可能相对较弱。中国居民的防御性储蓄意愿较强,时间主观贴现因子大于1,大部分居民仍然将存款或理财作为财富的主要形式。
张五常先生将房地产市场的收缩看作是中国居民财富的收缩原因,进而认为居民在自发减少消费。但我们认为,房价上涨过程中可能并未对消费产生显著的刺激作用,在下跌过程中可能也不会成为主导。
其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越来越不显著了。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稳定性在下降。今年M1同比增速和CPI同比增速均超预期走低,都显示了传统货币需求函数遇到了较大问题。居民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受到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开始显现,虽然M2同比增速仍然较高,但已经无法有效提振物价水平。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降息对提振CPI有一定的作用,但仅凭降息较难实现6%的通胀目标。另外我们还探究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CPI的影响,检验表明,M1和M2投放增长都会在短期内带来CPI的较大波动,而M1每增长1%,长期使CPI抬升0.2个百分点左右。而M2每增长1%,长期CPI仅抬升0.08个百分点。两者差距也较大,也明显小于降息带来的刺激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提高通胀水平吗?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市场化改革,让资本回报率低的企业可以自由地被市场竞争后淘汰,让全社会保持稳定的资本回报率水平。这样货币传导机制也畅通了,货币流通速度也提高了,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进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显著提高通胀率,防止滑入长期通缩。最后,我们认为如果要通过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来给中国经济提供建议的话,重点是放在如何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上。
2023年12月8日,张五常先生发表了《从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看中国今天的经济情况》,提出了他的6%通胀的建议。本文也尝试着对中国消费函数理论提出几点思考,可以试着回答张五常先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发现中国的居民消费函数更符合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凯恩斯理论(收入倒数与平均消费倾向的模型拟合度有92%)不如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长期收入和抚养比共同作用的模型拟合度有96%),而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居民资产占比较低且对利率不敏感)。如果将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中的财富转化为长期收入的函数关系,生命周期假说可以转化为持久收入假说,正如张五常先生文章中所言财富W与年金收入Y*的方程式,两者理论实现了转化。但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关系可能相对较弱。中国居民的防御性储蓄意愿较强,时间主观贴现因子大于1,大部分居民仍然将存款或理财作为财富的主要形式。(详情参见《中国低消费之谜》,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2023.10)
2003年之后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利息和红利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实际利率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已经显现。但这并不是莫迪利亚尼所提到的负相关关系,在《中国居民消费函数》中我们测算2003年至2019年国内的实际利率与平均消费倾向的系数是正数,这反映了利率越高大家消费越高,与理论相反。背后的逻辑是中国的财富大多是存款,而非利率敏感度高的金融资产,利率走高存款收益也会走高,居民消费也会增加。
我们在《中国低消费之谜》中也发现将中国居民净资产(财富)带到消费函数中,系数居然变成了负值,这与理论也相违背。并且通过格兰杰检验,我们可以发现资产收入与平均消费倾向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这两篇报告结论都证明了一点,中国居民的资产或者财富对消费可能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张五常先生将房地产市场的收缩看作是中国居民财富的收缩原因,进而认为居民在自发减少消费。我们在《中国低消费之谜》里已经证实居民资产对消费倾向关系不显著,而房地产占比约70%,自然对消费的相关关系较小。我们认为,房价上涨过程本身并未对消费产生显著的刺激作用(如果不出售房屋,对收入的影响不大),在下跌过程本身也不会成为主导因素(主要是通过高债务率影响到收入和预期,中国户均一套住房,不会出现大面积出售房屋的现象)。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之后,尤其是2020-2022年,很多家庭和个体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财富大幅下降。影响居民消费的关键在于:伴随着房价下跌和地产产业收缩,居民对未来的房子变现收入预期变差,对未来收入预期也在下降,进而减少消费和投资,提前做了预防式的储蓄。因此稳房价也就是稳预期。我们在《两个维度看未来房地产市场》(2023.11发布)已经分析过,通过降息降低实际利率有助于稳住房价。
其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越来越不显著了。我们在《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型》(2023.12发布)中发现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稳定性在下降。在这种状况下仍然保持货币供给量的稳定增长来维持物价和产出的稳定增长,难度逐渐加大或者越来越难实现。历史经验建议是货币调控机制应该从货币数量目标转为价格目标,也即通过调控利率而非供应量来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转。
可以说这两年的中国货币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今年M1同比增速和CPI同比增速均超预期走低,都显示了传统货币需求函数遇到了较大问题。居民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受到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开始显现,虽然M2同比增速仍然较高,但已经无法有效提振物价水平。M2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在疫情之前的九年里平均值为1.6%,2020年至今三年里上升至3.7%,目前在7%左右。虽然央行仍然控制着M2增速并保持其稳定,但反映实体经济交易和活力的M1同比增速已经与M2出现差异,CPI走势也是跟着M1变动,而非M2。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货币调控机制就应该如我们在《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型》中所预言,从数量目标转为利率目标。我们认为降低实际利率,能够把M1同比和居民活期存款增速给提振起来,进而把CPI同比增速提振起来。
为了探究降息对提振CPI的效果,我们构建1995-2022年关于CPI,贷款利率和M1的VAR模型,并对其进行脉冲检验。其中,贷款利率参照《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型》使用两阶段利率构成。一阶差分后的CPI,贷款利率和M1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ADF检验,表明数据平稳。我们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CPI, M1和贷款利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3个协整关系,体现三者在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VAR回归结果如上式。脉冲响应检验显示,贷款利率变化给CPI带来的冲击将在第20期左右降为0。从累计冲击效果看出,每下降1%的贷款利率会在1年内带来通胀0.05%的上升,在5年内带来通胀0.7%的上升,在降息的15年后,CPI将会稳定上升0.6个百分点左右。总结来看,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降息对提振CPI有一定的作用,但仅凭降息较难实现6%的通胀目标。
假如我们把上述模型中的M1换成M2,重新进行脉冲检验。为了数据的平稳性,我们对M2进行二阶差分。结果表明,每下降1%的贷款利率会在5年内带来通胀0.52%的上涨,长期带来通胀0.14%的上涨,显著小于M1下的通胀上涨幅度,这也表明M2与通胀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弱于M1。
接下来我们探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CPI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度量M1和M2的投放量和对序列平稳性的考虑,我们对M1,M2取对数。差分后各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ADF检验。脉冲响应检验表明,M1和M2投放增长都会在短期内带来CPI的较大波动,而M1每增长1%,长期使CPI抬升0.2个百分点左右。而M2每增长1%,长期CPI仅抬升0.08个百分点。两者差距也较大,也明显小于降息带来的刺激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提高通胀水平吗?货币数量论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但在我国创造货币的机制下,货币供应量不会突然上升。央行通过提供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存款创造M2。这其中有不断周转反复的存贷款过程,并且受制于个人或企业的贷款意愿、存款定期化等影响,货币的派生过程是在不断衰竭。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降准方式提高货币乘数,但货币流通速度变慢、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都将使派生存款被储藏而非交易,放大了对货币供给量的需求,降低了金融效率。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市场化改革,让资本回报率低的企业可以自由地被市场竞争后淘汰,让全社会保持稳定的资本回报率水平。这样货币传导机制也畅通了,货币流通速度也提高了,在这种经济状态下进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显著提高通胀率,防止滑入长期通缩。
刺激通胀的另一个方法是货币贬值。央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进美元或其他货币,释放人民币,增加了货币供给,但这种方法会促使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贬值。虽然对于其他成熟发达国家来说,货币的对外贬值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宏观调控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中国条件还不成熟,并且目前人民币贬值也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最后,我们认为如果要通过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来给中国经济提供建议的话,重点是放在如何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上。这既涉及到居民资产如何增加减轻防御性储蓄,又涉及人口政策来稳定人口结构,同时就是通过企业市场化制改革来稳住资本回报率进而稳定居民长期收入水平。
附录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统计口径误差;货币政策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模型假设与真实情况有出入;模型测算结果可能与现实不符;模型预测有偏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评【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年内GDP无虞,私人需求仍待提振——11月经济数据点评
M1增速继续下滑——11月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结束,降息仍需要等待——美联储12月会议点评稳中求进——2023年中央经济会议点评
低通胀趋势不改——11月通胀数据点评仍在求平衡——12 月政治局会议点评财政再次发力,助力经济回升——8月财政数据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十一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十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中美分化,政策相背——四季度经济展望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九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可转债月报
七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长城证券宏观二季度研究报告合集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