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京华楼饭庄
菜单设计上当日和甄师傅也简单交流了一下,现在的这版菜单设计有不少可以精进的地方,首先是因为传统菜品名很多和食材关系不大(比如熏鱼儿),可以备注菜品主副食材(同时也是对特定食材过敏或者禁忌食客的体恤);菜品后的诗词和菜品的关联性很弱,不如更换为菜品的历史,讲究与典故,传统京菜中可插入文化输出的点太多了。这些内容的积累和梳理还可以用于前厅服务人员的培训,未来可以更容易把餐厅和菜品背后的故事讲好。现在酒单还是传统中式菜单附录的形式,未来可以考虑单独做一份酒单。 食材体现很少在传统京菜餐厅中看到,但细看很多老菜其实在食材品类产地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且传统京菜中也有很多追逐时令食材的不时不食的理念。当然全部替换地理标志食材对供应链管理和成本上的压力会很大,但其实不妨可以考虑开发一些特种食材导向的季节限定菜品并做重新定价,比如胜芳蟹,贝子庙口蘑,上方山香椿,这些环京地区的优秀食材口味和故事性兼具,产量虽然不大,但挖掘一下还是有渠道入手的。 菜品创新和融合在现在的京华楼中占比还很少,但我想功底上甄师傅一定不输旁人,毕竟有掌勺康乐餐馆期间练就的闽,滇,苏菜品技艺,未来京华楼要想真正做到八大楼外又一楼的话,需要能够做到:品牌做旧,产品创新,前者是为了增加品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后者则需要推出更适应现代食客且符合整体风格的产品。北京烤鸭的创新之路便是这样走来的,当中的优胜劣汰,异胜同汰的很多案例都有参考价值。传统和创新并不是永远站在对立面,就像城市对待古建的态度一样,除了修旧如旧,还可以建新如故,而后者需要可以把菜系灵魂贯穿始终的宗师技艺,之所以现在菜品创新上面雷区众多,往往是因为背后那位二把刀,年轻主厨没有耐心去熬过三年零一节的学徒生涯就敢于大刀阔斧搞起菜系融合,中西合璧,最后只能生产一群缝合怪,横行世间。而真正有能力的大师们,要不已经远离庖厨,要不还是恪守传统,对开宗立派之事或无力或无心,实在可惜。 服务环境上整体掀掉了聚德楼的天花板,也让这家店有了更高的可能性,但就像老北京讲究个有里儿有面儿一样,除了光鲜的前厅之外,洗手间的体验往往是餐厅档次的分水岭,不需要多么豪华,但是安静和整洁很重要,尤其是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