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 | 苦味孟郊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汇哲、王然
全文10673字,阅读约45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顾方明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大唐贞元九年(793),时年43岁的孟郊再次落第,告别长安,经朔方后向东南而行,远游湖湘,次年抵达汨罗。一如众多文人骚客,孟郊以长诗《旅次湘沅有怀灵均》凭吊起千年前自沉于此的楚国三闾大夫,诗中分明责难屈原道:


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

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元赵孟頫《九歌图》(局部)


屈原这位充满话题性的历史人物是一面多棱镜。昔日班固斥责屈原“露才扬己”“小人为儒,则矜其名”,何晏集解《论语·雍也》引孔安国语时将屈原批评为“小人儒”,千年之后孟郊这位幽怨的吴兴诗人胸中满是个人的失意与愤懑,不惜用儒家的道德标尺去衡量这位以身殉国的爱国贵族。屈原本身并非儒生,也不是孔丘及其追随者条条框框下的“君子”,逝者已矣,自是不可能在意后来者矫激的评语,孟郊的言语是孟郊面对汨罗江时借屈原之酒杯以浇胸中块垒,是那些怀着极高自我期许而始终无法抵达现实的儒生心中越陷越深的苦闷。


如之奈何?闻一多在《贾岛》一文中论述唐元和长庆年间诗坛时,将孟郊定为当时诗坛三股新势力之一:“这边老年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的咒骂世道人心。”孟郊,这位“古貌又古心”的中唐儒生,执拗地用诗歌不断咀嚼着人生的苦味,后人在他五百多篇诗歌遗存中不但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人生之寒苦,中唐藩镇割据时代的世道之离乱,亦可参见古代儒者夹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经典困局。



按《新唐书·孟郊传》载:“孟郊者,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嘉泰吴兴志》卷十三《祠庙·武康县》也记载道:“贞曜先生祠堂在县西怀安门外一里,地名孟宅保,即唐诗人孟郊也地盖其旧居。”孟郊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根据现有的资料难以考证孟郊的家世,在韩愈为孟郊题写的《贞曜先生墓志铭》中透露出孟郊年少时的艰难情状:“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先生及二季酆、郢而卒。”孟郊的父亲孟庭玢担任昆山尉,死于任上,在失去孟庭玢这一家庭经济支柱后,孟母裴氏极有可能带着年幼的孟郊三兄弟回到故乡武康,并将其抚养成人。孟郊三十岁之前的历史记载模糊无文,孟郊坚定的崇儒尚古性格极有可能是受到孟母裴氏严格的家教影响。孟郊出身寒门,贞元八年(792)他的好友韩愈在《孟生诗》中这样描写孟郊的行状: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


孟郊像


孟郊这位初入长安的江海士拙于应对周旋,即便是比小他17岁的韩愈也忍不住为孟郊往来公卿时的笨拙滑稽而付之尴尬一笑。按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悼吴兴汤衡评事》等诗歌,青年时代的孟郊在故乡湖州参与过诗僧皎然主持的诗会,是浙西大历诗歌联唱中的晚辈,孟郊的朋友圈与皎然的朋友圈高度重合,而皎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在《诗式》中所提出的“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主张也充分体现在孟郊的诗歌创作中。晚年时期孟郊远在长安感慨“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透露出其青年时代受到了彼时江南诗歌文人圈的影响。


唐二人骑马出行图模印砖(右向)藏于敦煌博物馆


在孟郊隐没于历史的青少年时代里,整个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大军十余万自幽州南下,河北诸地尽陷,玄宗仓皇奔蜀。安史之乱这场维持了七年有余的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中央朝廷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大唐迅速从“开元盛世”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中唐。在中原陷入混战之时,江南区域依然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稳定,按唐人杨夔《湖州录事参军新厅记》载:


“自兵兴十五载,事隳宿贯,守国之法制,禀朝之政令者,由关而东,郡亦无几。惟吴兴遵国经,体旧章,上下谦敬,确然不渝。”


元钱选《贵妃上马图》(局部)。题诗曰:“玉勒刁鞍宠太清,年年秋后华清池。开元四十万疋马,何事骑骡蜀道行。”画家以后方帝王之家的一个侧影侧写出安史之乱的动荡。


虽然故乡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孟郊在青年时代免于直接的战乱之苦,但士大夫的晋升之路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冲击。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不久,一直到开元天宝中,进士在诸色入仕中并不占据优势,至少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在和平的盛唐时代里进士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以文取士”的选贤思想逐渐抬头,以诗赋起家的文士较之武功、门荫更受国家的重视,进士身份逐渐成为“士林华选”,整个社会出现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 “五言童子,耻不言文墨”的局面,这给予广大“学而优则仕”寒门子弟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也因为科举与诗赋紧密关联,才有了盛唐这样的“诗之国度”。在孟母裴氏这一代人眼中,进士科是自身家庭实现阶级跨越的康庄大道,孟郊一直到36岁才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他本人并非汲汲于名利之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重大原因之一应是回报母亲裴氏的养育之恩。随着内战日渐持久化,人们对于时局和朝廷的期待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对孟郊来说,即便故乡湖州没有受到内战的直接波及,甚至因为文人的纷纷南渡而成为一方文化胜地,但“开元盛世”已经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摆在青年孟郊面前的完全是一个破碎的北方,一个惨遭蹂躏的中原。大历年间浙西地区的诗歌联唱活动锤炼了孟郊的诗歌能力,使他能够纯熟运用诗歌格律,但孟郊并未主动去继承大历诗坛中将诗歌游戏化的做派,这位体验着底层现实的诗人性格十分严肃,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如果说诗圣杜甫是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文坛活化石,后人知晓他后期“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顿挫诗风,也了解其青年时代“一览众山小”的活泼刚健,那么孟郊这位遥远的继承者书写的诗歌浸透了世人的鲜血与泪水,完全拧干了盛唐时期那种天真浪漫、奔放进取的气息,其五古甚至流露出肃杀之气与狞厉之美。这并非孟郊故意在诗歌创作上凹造型,而是时时刻刻充斥在他眼前的现实迫使的结果。在德宗建中元年(780)孟郊前往河阳,在建中三年(782)东归时遭遇战乱被困河南,作诗纪录藩镇之乱:


孟冬阴气交,两河正屯兵。

烟尘相驰突,烽火日夜惊。

太行险阻高,挽粟输连营。

奈何操弧者,不使枭巢倾。

犹闻汉北儿,怙乱谋纵横。

——《感怀》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

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

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

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

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

——《杀气不在边》


元和方镇图


孟郊身处战乱漩涡之中旷日持久,自身的安全也不能保证,他的“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是一种切身的焦虑,相形之下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忧愁似个长”仿佛是独属于士人群体的虚无主义。孟郊对于战争的看法,当然也完全不同于初盛唐激情昂扬的边塞诗歌,他所面对的是导致国破家亡,带来无限混乱的内战。贞元十五年(799)孟郊长期来往并短暂依附的故友陆长源在汴军之乱中被士兵脔而食之,孟郊愤然以诗感慨战争的不义:


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

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

为君每一恸,如剑在四肢。

——《乱离》


正是在这样乱离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平民百姓时时刻刻充斥着忧思,性格忧郁狷介的孟郊是不可能像李白那样天真狂放地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在科场受挫时便极其幽怨地腹诽“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内战就这样消耗了诗人群体对明天的期待。



除了内战对整个盛唐大环境的毁灭性打击外,孟郊个人所背负的忧愁乃是科场的接连失利。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虽然使寒门士族有机会走上政治舞台,打破了门阀士族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这条路并不宽阔,世家大族依旧把持着实际的权柄,甚至变相操纵科场,像孟郊这样久困科场的士人不在少数。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孟郊是第一个将科场写入诗歌的人,胡震亨在《唐诗谈丛》中说:“以时事入诗歌,自少陵始。以名场事入诗,自孟东野始。”建中二年(781)孟郊旅居河阳,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来路时感慨自己的青春被读书所耽误: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

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叹命》


德清余不溪畔孟郊像


一直到贞元七年(791)秋,孟郊于湖州举乡贡进士,旋即赴长安参加进士,期间写下了《湖州取解述情》:“霅水徒清深,照影不照心。白鹤未轻举,众鸟争浮沉。因兹挂帆去,遂作归山吟。”从这首诗歌里面很难看出孟郊对初次科考拥有多少信心,但一番写景中所渗透的“比德说”却足以看出孟郊儒家式的道德自我标榜。单从孟郊在家乡湖州取解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孟郊是一个缺少门路的老实人。唐朝士人参与科考可以“投牒自应”,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省试诸州的登第人数与发解人数逐渐失衡,举子为了增加登第机会或者逃避应举资格限制,便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应举,也有州县举子附籍国子监取解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冒籍”。“冒籍”的行为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很常见,开元年间更是家常便饭,蒲州进士王维就是与其弟同游长安,希望取得京兆解,而《唐才子传》中王维在歧王的指点下假扮伶人博得公主青睐的故事从考取功名的角度来看是一番惊艳的操作。等到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削弱后,户籍制度紊乱,“冒籍”的行为更加常见,吴兴人沈亚之就公然宣称自己“凡三易郡”。从后来的《会昌五年举格节文》规定来看,浙西道每年所送进士不过十五名,相比于京兆解实际上每年解送数十人乃至愈百人,则孟郊初次下第的客观缘由有着地方考试资源不均衡的因素。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题刻

贞元八年(792)孟郊在长安初试受挫后抑郁难平,这位漂泊京城的游子算是看明白了世态炎凉,用诗歌揭露所见的诸种不平,也不避讳自己的艰难情状: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莫。

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灞上轻薄行》


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

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

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

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长安旅情》


听乐别离中,声声入幽肠。

晓泪滴楚瑟,夜魄绕吴乡。

几回羁旅情,梦觉残烛光。

——《长安羁旅》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秖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长安早春》


这一期间孟郊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对门第社会的激烈批判,对交际迎合的难堪,对前途未卜的迷茫,对江南故园的思念,诸种强烈的生命体验,都被孟郊捶打到自己的五言之中。他不断用诗歌来抨击当时艰难的世道的风格,与诗歌中对不公平的愤怒,正如韩愈在后来《送孟东野序》一文中的开场宣告:“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像,出自《历代圣贤半身相册》

清乾隆本《韩昌黎文集》卷一《孟生诗》页书影


等到贞元九年(793)孟郊再往长安应进士第时,韩愈、李观等好友已中进士,李观上书左补阙梁肃盛赞孟郊道:“孟之诗,五言高处,在古无二,其有平处,下顾两谢。”京师的文人集团业已形成,对科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梁肃正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作家,彼时正辅佐兵部侍郎陆贽主持贡举事宜,按《唐会要》卷七六记载:


“贞元七年,兵部侍郎陆贽权知贡举。时崔元翰、梁肃文艺冠时,贽输心于肃,肃与元翰推荐艺实之士,升第之日,虽众望不惬岁,然一岁选士才四五,数年之内居台省清近者十余人。”


韩愈《李观墓志铭》


或许因为李观推荐,孟郊自己也写了一首《古意赠梁肃补阙》,表示“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然而这次踌躇满志的考试再次以失败告终,孟郊所表达的痛苦也就溢出纸面,更加直白露骨: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再下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落第》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傍。

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

——《赠崔纯亮》


孟郊像,出自《历代圣贤半身相册》


也就是这次落第后孟郊开启了自己的湘楚漫游,他心中的诸种痛苦甚至影响了他看待自然景致的态度,当他巫山巫峡时写下了风格诡谲的诗篇《峡哀十首》,试摘录其中片段:


峡乱鸣清磬,产石为鲜鳞。

喷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闪众异,饿剑唯待人。

老肠未曾饱,古齿崭岩嗔。

嚼齿三峡泉,三峡声龂龂。

——《其四》


峡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辉。

物皆斜仄生,鸟亦斜仄飞。

潜石齿相锁,沉魂招莫归。

恍惚清泉甲,斑斓碧石衣。

饿咽潺湲号,涎似泓浤肥。

峡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其七》


巫山巫峡的景致在孟郊的笔法下突出一个“冷峻险怪”,有着浓郁的恐怖氛围,盛唐诗歌中那一番阔大的天地,被巫山巫峡的山势给硬生生切断了,“峡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辉”,诗人用细致的笔法勾勒沿途山川的险峻,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同时不由得脊背发凉。孟郊便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对屈原求全责备的。


等到贞元十一年(795)再次回到长安时,孟郊已经45岁了,那时候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通过广泛的社交努力打通“关节”,以韩愈为首的友人为其举荐,终于在次年二月登进士第,兴奋之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生平第一快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诗意图


在人均寿命不到60岁的唐朝,孟郊在46岁才成功登第进士科,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韩愈在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时年25岁,元稹在贞元九年(793)登明经第,时年仅15岁,相形之下孟郊真是用尽一生才成为进士。《登科后》开篇“昔日龌龊不足夸”那种欲言又止的态度,足证孟郊心中对过去两次下第的煎熬与痛苦,同时一朝登第又给孟郊带来了强烈的晕眩感,正所谓“今朝放荡思无涯”,使孟郊恨不得快马加鞭,在二月冷峭的春寒之中仿佛也要在一日之中疾驰游遍偌大的长安城,去看遍城中似锦繁花,“长安花”不仅是写花卉,也指代了倾城而出的长安名门女子,可以想见放榜当天的热闹场景。彼时孟郊兴奋与自豪也就在这种强烈的晕眩感中喷薄而出。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中肯评论道:


“(孟郊)至登科后诗,则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一日看尽长安花。’议者以此诗验郊非远器。余谓郊偶不遂志,至于屡泣,非能委顺者。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天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宜哉。”



即便进士科在清望官员的地位日渐崇重,在元和年间吏部郎中有“大凡中人,三十成名,四十乃至清列,迟速为宜”的中肯评价,但进士及第后并不会立刻踏入仕途,需要有三年左右乃至更长的守选期。彼时科举制的发展虽然为寒门士族打开了向上晋升的一条道路,门第在社会中依然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门第与科举兼备是当时最受人青睐的路径,单纯的科举出身参选困难,才气纵横如韩愈也曾“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乃至于先后三次向宰相上书,方获释褐。安史之乱后科举选士与铨选成为士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按照大历年间洋州刺史赵匡《举选议》的论述,士人及第后按照等级依次分授中、紧、上、望、畿五个级别的县尉,同时在授官时兼顾门荫的优待政策。士人们对此并不都买账,十年寒窗苦读断不能只换来一个普通僚吏的职位,心中怀有清浊之别的士人都眼巴巴地盯着最高等级的畿县尉,并希望迅速进入京官队列。像开元末期李揆进士及第,在京师向一算命先生问卦,得到河南普通县尉的答案后,“负才与门籍”的李揆“颇忿而去”,恐怕其心中所念是河南府的畿县尉。而孟郊在中进士闲置四年后,终于在贞元十六年冬应召赴铨选,并在次年经洛阳赴任溧阳尉,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母亲裴氏接到溧阳,正是在此时,孟郊创作了名垂千古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意图


这首诗歌属于乐府杂曲歌辞,与孟郊《峡哀十首》那样最具创造性却显得冷僻孤峭的诗歌不同,《游子吟》是孟郊追慕汉魏古风的佳作,言约义丰,宛如童谣朗朗上口。诗人用简练到极致的诗句描绘了游子临行前慈母为其缝衣的场景,刻画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游子出门远行的共同命运,将至纯博大的母爱浓缩在最朴素的日常生活之中,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熔于一炉。仅这一首诗,便足以使孟郊名垂青史。“游子”是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一首悠久而忧愁的主题,从《诗经》的“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到《古诗十九首》的“不惜歌者若,但伤知音稀”,游子漂泊在外的各种情绪在中国古代诗歌发轫时便得到充分的表达,孟郊的人生历经了诸种苦味,但他的《游子吟》宛如夜间的烛火、清晨的朝阳一般温柔地投射在读者心间,使背井离乡的游子想起故乡望眼欲穿的母亲,有谁能不在心中流下泪来?


《游子吟》中“寸草心”本是用草木的茎干比喻子女的心意,与比喻母爱的“三春晖”对举,极言母爱之深,但跳出《游子吟》本身,联想起孟郊所经历过的“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混乱时局,“寸草”的比喻颇让人联想起乱离错尽的时代里人命恍惚中只如草芥一般,或许母亲裴氏对孟郊无私的爱是这位游子一人行走世间最牢固的支持。同时,“寸草之心”实际上又有谁会真的去关心呢?恐怕唯有“寸草”与“三春晖”了。


日本五山版《唐才子传》孟郊页


孟郊并没有在政治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才干,按《唐才子传》孟郊“性介,少谐合”,这位狷介孤傲的诗人在实际工作中与胥吏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中唐诗人陆龟蒙在《书李贺小传后》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孟郊担任溧阳尉的逸闻:


孟东野,贞元中以前秀才。家贫,受溧阳尉,溧阳昔为平陵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南八里许,道东有故平陵城,周千余步,基趾坡阤,裁高三四尺,而草木势甚盛,率多大栎,合数十抱,丛筱蒙翳,如坞如洞。地洼下积水沮洳,深处可活鱼鳖辈。大抵幽邃岑寂,气候古澹可喜,除里民樵罩外无入者。东野得之忘归,或比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经蓦投金渚一往。至则荫大栎,隐岩筱,坐于积水之傍,苦吟到日西而还。尔后衮衮去,曹务多弛废。令季操卞急,不佳东野之为,立白上府,请以假尉代东野,分其俸以给之,东野竟以穷去。


孟郊徜徉山水之间,苦吟到日西而还,导致曹务多废去,让县令急得向上级报告,请求一名“假尉”代替孟郊办公,并分去孟郊一半的薪酬。这一则逸闻中孟郊颇有隐士的风范,《旧唐书》《新唐书》及《唐才子传》都以陆龟蒙写的这则逸闻为本事,但韩愈的《贞曜先生墓志铭》并没有孟郊真的“辞官家居”的说法,他应当是在贞元二十年(804)前后才辞去溧阳尉。考虑到孟郊作为一名进士上级恐怕不会轻易同意县令的请求,加上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期贫寒的生活状况与入仕意愿,孟郊大概率是在任期满后离任溧阳县尉,但逸闻中所表现出的孟郊艰难的际遇恐怕不假,孟郊在贞元十八年(802)写下了《溧阳秋霁》: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集雅斋藏板《唐诗画谱》李翱《题乐药山高僧惟严》页


孟郊倾尽一生的努力而没有实现儒家入世的理想,反而愈加明白了“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社会结构性矛盾,凝结成他诗歌愈加悲凉的底色,甚至让他在晚年时“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寄希望于自身心灵的调节。



孟郊诗歌存世五百余首,以短篇五言最多,不追随潮流去取巧研磨律诗。艺术上不因袭陈言,或精思苦炼,或擅长白描,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韩孟诗派的基础,同时也是韩孟诗派的中流砥柱。后世在评价中唐元白韩孟这四位诗人时候,常常低估孟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讨论韩孟诗派时,出现了将韩愈的贡献盖过孟郊的局面,但事实上元白韩孟四人中真正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诗歌实践与开拓创新的唯有孟郊一人而已。孟郊在自身诗歌中所倾注的丰富而痛苦的生命体验,也远超其余三人,由于孟郊人生的苦味是如此力透纸背,乃至宋人严羽有“孟郊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元人《至圣先贤半身像》中的韩愈像


对孟郊诗歌成就评价的分歧始于苏轼,这位达观开朗的北宋士大夫在书斋中创作了《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蟛蚏,竟日持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赵孟頫绘苏东坡像

清姚廷谦撰《东坡诗抄》卷一《读孟郊诗二首》页书影


然而苏轼前脚才表示孟郊的苦语食之无味,完全不想把人生的大好时光浪费在“听此寒虫号”上,后脚转念一想品出了孟诗的滋味,表示“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赞叹孟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并认可了孟诗虽苦,但依然有《铜斗歌》这样让人垂青的民歌。或许这两首诗歌是苏轼显示自己的才华而一体两面地去评价孟诗,但他对孟诗的差评影响深远,后世“推尊退之而鄙薄东野至矣”。唯有少数博学的后来者能够跨越苏轼这座大山,给予孟诗以中肯的评价,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加入读者视角给予了公允评价:


“郊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自苏轼‘诗空螯小鱼’之诮,始有异词。元好问《论诗绝句》乃有‘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之句。当以苏尚俊迈,元尚高华,门径不同,故是丹非素。究之郊诗品格,不以二人之论减价也。”


《四库全书》《孟郊集》序言


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评价孟郊这位诗坛前辈兼好友道:


“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摇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惟其大玩于词,而与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独有余。”


北宋李公麟 《苦吟图卷》


孟郊是有扎实的诗才,韩愈夸赞孟郊“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在《送孟东野序》中,更是夸赞孟郊“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将孟郊放置在有唐以来的诗歌传统中推定其诗歌史的地位。至于后来者将孟郊与贾岛相提并论为苦吟派的开拓者,有“郊寒岛瘦”之评语,实在是模糊了孟郊与贾岛二人“苦吟”的差异,识者只要看到孟郊与韩愈等人的联句,就能明白孟郊绝不是手慢的诗人,孟郊的“苦吟”与其说是像贾岛一样“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对诗歌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下苦工,不如说是他将自己人生遭际之中的苦都刻化为诗,化为“不平则鸣”,才有严羽《沧浪诗话》中“孟郊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的评语。同时,当孟诗作为案头读物呈现在后代士大夫眼前时,书斋里的士大夫往往会忽视孟诗蕴藏的人民性,因为这些文化贵族极少能像孟郊一样体验过“杀气不在边”的内战与彻骨的贫寒,难以引发艰难时刻的心理共鸣,“郊寒岛瘦”的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孟诗文字背后喷薄的生命体验。


清乾隆本《韩昌黎文集》卷五《城南联句》页书影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对孟郊外在的刻画完全一位儒家长者,与他最初见到孟郊时所描述的“骑驴到京国”“作诗三百首”而“古貌又古心”的孟郊在精神内核上一直都秉持着儒家的道德仁义,同时张籍在孟郊生前夸赞他“立身如礼经”,在孟郊去世后私谥其为“贞曜先生”。韩、张二人的行为或许隐含着其鼓吹儒学的现实需求,但孟郊本人对儒家道德仁义的坚持实在是一以贯之,他的整个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他的这种骨气让韩愈自愧不如。孟郊对道德仁义的坚贞构成了他诗文的精神核心,他在《上常州卢使君书》中开宗明义地大声疾呼“道德仁义,天地之常也。”在《又上养生书》中畅谈其奉行的人生哲理:“君子之道岂易哉!”这种坚贞的品质使得孟郊的诗歌显得骨鲠多气,甚至很多时候孟郊为了表达道义不惜牺牲诗歌的艺术性: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

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

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静女吟》


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

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

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

平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

——《游侠行》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

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择友》


清席启寓编《唐诗百名家选》《孟贞曜诗集》卷首页书影


在中唐藩镇割据、朝纲紊乱的情况下,孟郊的这种坚持不免显得天真迂直、格格不入,一个品质高尚且诗才非凡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行政能力,或许正因为如此陆长源才和孟郊这位故友长期保持来往而并没有重用这位诗人,即便孟郊提前预判到了汴军上层核心的矛盾而遁去,但这也并不能代表他拥有政治才能。于是乎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缺乏求生手段的诗人必须要与贫寒困厄的生活相伴:


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答友人赠炭》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借车》


贫寒并非只与孟郊一人相伴,他的好友卢仝比他更为穷苦,他在《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自嘲道:“贫孟忽不贫,请问孟何如。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孟郊的好友卢殷、刘言史也纷纷在困厄的生活中倒下,孟郊的《吊元鲁山》分明是顾影自怜。最悲惨的是元和三年(808)孟郊在洛阳痛失幼子,“病叟无子孙,独立如束柴”,他悼念幼子的《杏殇九首》在洛阳城广为流传,一时间“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次年正月孟母裴氏逝世,于是乎孟郊身边只有老妻相伴,其中苦味只孟郊自知。


清乾隆本《韩昌黎文集》卷一《答孟郊》页书影


自己奉行的道在人世间寸步难行,一开始孟郊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坚持去寻找自身的用武之地,但是饥寒交迫、功名不遂这铁一般现实使得孟郊在晚年心生懊恼,不禁怀疑起自己坚持的诗歌:


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

抱山冷殑殑,终日悲颜颜。

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

前贤死已久,犹在咀嚼间。

以我残杪身,清峭养高闲。

求闲未得闲,众诮瞋虤虤。

——《懊恼》


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

一生空鷕气,非谏复非讥。

脱枯挂寒枝,弃如一唾微。

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

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

诗饥老不怨,劳师泪霏霏。

——《送淡公 其十二》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

零落雪文字,分明镜精神。

坐甘冰抱晚,永谢酒怀春。

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

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

——《自惜》


清乾隆年间的东野古井碑


然而,孟郊至死都抱着入世的态度,没来得及完成入佛或者入道的转变:元和九年八月,孟郊受山西到节度使郑余庆辟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欣然领命,自洛阳往兴元,行次河南阌乡,暴疾而卒。孟郊艰难苦恨的一生到此便画上了句号,但孟郊那拥抱空山的诗歌在他身后散发出无限的光芒。孟郊是一位能够直面生活的勇士,他敢于去探讨内心的真实,去挖掘外在事物带来的新奇感觉,敢于剥去诗歌浪漫的外衣,用诗歌去审视大千世界的丑怪,自觉而勇猛地去开拓盛唐之后诗歌的新领域。


即便是在古淡的山水诗歌中,孟郊这位贫寒的诗人很少得到心灵上的宁静,他不像一般诗人一样将自然山水当作世外桃源风景并赋予柔和唯美的滤镜,发出沉湎其中的自在悠闲,而是将世道的艰险与心灵的苦痛揉进诗歌,读者阅读他的山水诗譬如《寒溪》时,可以立即感受到一种残酷的真实与狞厉的美感: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中,一个年迈孤独的旅人行走在寒风呼啸的深山峡谷之中,陪伴他的是一匹病马,面对的是荒山枯骨、饥鸟枯叶、悬崖狂流等奇险、苦涩、血腥的景致。


“白首忽然至,盛年如偷将。清浊俱莫追,何须骂沧浪。”晚年孟郊逐渐放下了青年时代的执念,绝不会再做出责备屈原为“小人儒”的举动,他将他所直面过的疾痛惨怛的人生锤炼进了自己的诗歌里,刻下诸般苦味任后人咀嚼,而孟郊这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醇厚而富于力量的时刻被他用最简单的诗记录了下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

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

第127期|第128|第129期|第130期

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顾方明、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来源: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