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午夜危信
(该文较长,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少人能看完全文)
前日深夜,大约在晚间11点左右,我收到了一封初带高三的年轻老师的微信。内容如下:
姜老师您好,很抱歉打扰您,我有个关于教高三毕业生学生的问题要问一下:现在有个困惑,就是当学生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部分基础知识没问题)上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讲课本理论的时候。这时我可能做的最多的就是跟学生一起做题,但我觉着这个过程好像课下也可以做,课上好像有点浪费时间,但不做题又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姜老师,我能力有限,您说,这时我应该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成绩呢?很困惑。姜老师 麻烦传授点经验[呲牙][呲牙]谢谢姜老师。平时上课,除了串知识点之外,会有随堂练习,但是有些学生基础不错,课本知识不需要再花费太多时间,这个时候,我选择的是:找各地测试题做。之前落实课本知识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辅之以练习题巩固知识点。以前山东卷时,比较顺手。但现在全国卷 ,有时感觉练习题不知道怎么讲。这是关键。尤其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经济生活不会做大题。我深知:教学是门学问,快高考了,学生提成绩迫在眉睫,[呲牙]就想着找有经验并有建树的老师问问,深知这种能力不是说说就行的。
年轻教师(当然我也正年轻)能够在午夜还能够操心高三毕业生的成绩实为难得,一来能看出该老师的紧迫感,而来也能感受到全国卷对山东地区的冲击和影响远非你我想象的那样平静。
无独有偶,青岛二模前我有机会去了几个学校调研高三学情,了解到了如下情况;
学生吐槽说:老师上课主要就是对于知识的检查和背诵。我当即提问:如果你把知识都掌握好了那老师还继续做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没有学生能够把所有的知识都背过。
学生的回答是真实的,因为四个模块的知识量仅靠三年的学习很难一网打尽,就算是老师也不能完整背过四本书的知识量。既然如此,老师还让学生挑战这个“不可能”。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背过了四个模块的知识,对于突破全国卷还是没有直接意义的。
基于此,很多老师把这个不能实现的伪命题当成孩子高中三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好像是拉磨驴子前面的拴着的香蕉,无论驴子怎么努力都够不着香蕉,然后就由这根够不着的香蕉引导者驴子(孩子)继续拉磨。拉着拉着孩子就毕业了。这个状态下老师也有无穷的工作要做,学生也有够不着的香蕉要争取。就这样,师生双方就陷入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传统圈圈里。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领导不会批评老师不敬业,学生在哇哇的背诵知识,老师也不会埋怨学生不勤奋。
其实,这样的“敬业”和“勤奋”,只是没有质变的循环往复,没有提升的可能。这样的工作状态就像一位家庭妇女做了一辈子家常菜也不能满足老公的口味一样,终生没有进步。这样没有开动脑筋,不思精进的学习场景随处可见。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只是局限在“敬业”和“勤奋”上了,至于科学性几乎毫无思考和顾及。因此,每当遇到全国卷试题的时候,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上知识”,用幻灯片一片一片的上。
至于科学性,今天上午课堂上我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原形是这样的:
学生自主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学生开始翻看课本记忆理解,复习知识。按照传统的看法,教室里哇哇的背书声足以让任课教师感到欣慰和满足了。但是,为什么孩子们背的慢,忘得快,理解上苦难重重呢?我注意观察了他们的学习状态:
大部分学生,看了一遍某知识点后,就把书放下,把头抬起来,哇哇哇哇的开始死记硬背了,接着就是简单的把这个观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阅读,读一遍,读十遍,读二十遍,然后生吞活剥的把知识刻在脑子里。这样的学习状态,怎么能让学生有所精进呢?后来我举例给学生讲解如何科学的学习:
比如对观点: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对这句话首先应该从形式上进行分析性认识和概括性认识。
分析性认识:该句子有“国家财政”和“资源合理配置”两个组成部分。
概括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具有促进后者的功能。
以上仅仅是形式上的学习,接下来还有内容的解读。
学生简单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读是无济于事的,这仅仅是对字面意思(名字)的把握,其实孩子每次学习大多数就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在这个层面上的努力绝对是低品质的,无效的。那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继续看看在内容层面该如何学习。
除了把握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还需要伸入到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中,这样问题就丰富为了解“国家财政”的内涵和“资源配置”的内涵之间的多层关系,接下来进行理论论证和事例论证就可以了,其实课本也是这样编写的。
总之,学生应该把时间消耗在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思考上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对字面意思的简单重复阅读,死记硬背上。
学生的学科能力不是死记硬背出来的,应该在有限的知识量中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探讨,培养孩子求真、公正、反思、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意识。而不是老师自我陶醉在“一桶水”里,也不是学生非要喝完“一碗水”。
作为教师,其实是教不了学生任何知识,我们能教会孩子们思考的规则和意识就是很成功的教育了。但是,眼前的一幕一幕只能说是在让学生咀嚼(死记硬背)前人思考的结果,而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
思考本身并不一定是有力量的,必须具备逻辑和科学要素的参与才会有力量。或者说不符合认知规律和不能科学思维的思考似乎在浪费时间。至于学生的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什么思维含量,即使暂时记住了很多知识,顶多也是背着书的驴子。
我们再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这次我们只谈谈两个方面,一是视野对孩子理解能力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而是对知识批判性思考是理解对象的进一步工作。
现在的游学活动很热门,对于见多识广的孩子而言对一些课题的理解更加迅速和深入,因为他们的脑袋中有更多的感性素材做支撑,便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但是,仅仅有感性素材也是不够的。鼓励孩子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好处多多。
这第二点就是,要对学习的知识(信息)进行安排审查,就像我们做长途车外出要接受安检一样,孩子需要对知识也进行安检,孩子通过对其思考认同、批判、反对等多角度的筛选,如果认同了就会融入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如果不认同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最终达到认同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于面对的学习对象不假思索,不论读错,没有任何思考就死记硬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徒劳的。这样的知识最终也不会成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这样的忙碌仅仅是在打发珍贵的青春。
【推荐以下链接 品读原创精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