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guolei@gf.com.cn
报告摘要
按照我们的观测,2023年年初以来的资产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宏观线索定价:
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图2)、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图4-5),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图6)。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高的行业有明显定价修复(图10);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间有所摇摆(图9)。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下阶段:当前至3月“两会”前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正文
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从春节返流数据来看,居民生活半径在快速修复。1月26日(初五)-1月28日(初七)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数量同比增长高达85.9%、83.1%、75.8%。从北上广深地铁客运量来看,1月29日-2月2日日均为3080万人次,已经恢复至2022年9月底-10月初的水平。
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旅游市场恢复较快,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行、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9%、73%。餐饮消费亦快速恢复,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除夕至正月初六受访餐饮企业营收、客流量相较去年分别增长24.7%、26%,已大致持平于2019年春节。电影票房恢复明显,1月(截至28日)全国单日票房均值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7%,同比2019年增长53.7%。
春节期间,商务部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6.8%。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上年春节假期增长12.2%。这一数据同时涵盖了商品和服务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用电增速上行。国家电力调度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国家能源集团发电量同比增长8.4%。
在《聊聊春节期间的高频经济数据》中,我们对上述数据做过详细梳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和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口径类似,发电量同时映射居民用电、服务业用电和工业用电,两个指标2023年初已经完成了基数的切换,其同比中枢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地产销售没有显著变化。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4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同比下降14%(见前期报告《聊聊春节期间的高频经济数据》)。1月30城地产销售同比增长-40%,这一同比增速甚至低于2022年四季度。
因为存在春节错位,所以单纯看同比不够全面。我们以春节为坐标,观测腊月20至正月20的季节性走势,2023年春节前明显偏低(还是受疫情达峰节奏影响),春节后则中规中矩,基本处于近年季节性的中间水平。
汽车销售没有显著变化。根据乘联会数据,1月1-27日,乘用车市场零售98.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5%。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29.9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8%。
疫情期间居民部门存在超额储蓄。在《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中,我们指出:2022年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单季同比增长4.2%,而人均消费支出单季同比落到负值区间,只有-2.4%,这意味着同期超额储蓄仍在继续形成。我们用“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来代表储蓄,则“(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储蓄率。它在2017年为29%,经济压力相对更大的2018-2019年则为30%,这1个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主动储蓄;2021年作为低疫情和常态化防控的年份,31%的储蓄率可以理解为包含着1个点的主动储蓄和1个点的被动储蓄;2022年和2020年的33%、34%则分别包含着1-2个点的主动储蓄、2-3个点的被动储蓄。
逻辑上说,主动储蓄的释放要等到经济好转持续一段时期、失业率下降、收入预期改善之后;被动储蓄的释放则相对简单,它只需要居民生活半径的好转、消费场景的修复。由于被动储蓄主要由收入受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带来,被动储蓄的释放将会影响地产,汽车、白酒、化妆品等可选消费,以及部分服务业行业。
但从年初以来的数据看,“超额储蓄”释放导致旅游等领域明显超季节性,但作用于地产及可选消费的逻辑尚未得到验证。
地产、汽车在需求中占比较高。2020年商务部曾指出汽车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就业均占全国的1/10左右。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仍达23%,房地产投资全年双位数的负增长对经济形成明显拖累。所以如果地产汽车需求没有启动,后续复苏斜率会受到明显牵制。
不过目前这两个领域销售处淡季,3-4月可能会进一步清晰。我们倾向于认为后续会呈现环比好转的趋势:(1)地产汽车销售作为服务类行业,经验上和居民生活半径正相关;(2)前期政策放松,包括房贷利率的下行会存在一定滞后效应;1月PMI地产系相关分项指标已有明显上扬;(3)只要地产投资低于零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就不易匹配GDP目标的要求,对应政策的放松将进一步叠加。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
从最近的一轮周期看,美元指数自2022年10月中旬开始回落,2023年以来整体仍在下行趋势中,2023年2月3日较2022年10月14日高点贬值幅度为9.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1月初见底,2023年以来整体仍在上行趋势中。2023年2月3日较2022年11月4日低点升值7.1%。
新趋势的形成背后逻辑清晰。2021年中-2022年10月美元指数的上行主要由美联储加息预期引导,在加息周期进入尾段之后,美债利率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利差不再继续扩大,这导致美元由升值转贬值。人民币正好相反,2022年人民币面临不利的定价环境,一则中国经济处于压力期;二则美债收益率不断上行,中美利差收窄;三则疫情不确定性影响风险偏好。2023年三个逻辑均出现不同程度逆转。
美元下行助推黄金、有色金属等的反向交易,它们与美元指数在经验上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看到,2022年以来黄金、铜与美元负相关均较为明显。随着2022年四季度美元指数回落趋势的形成,金属类就整体处于一轮回升周期中。2月3日COMEX黄金较2022年10月19日低点反弹了14.8%;COMEX铜较10月19日低点反弹了22.3%。
人民币走强助推外资流入。我们以“陆股通当日净买入额”作为观测指标,其本轮趋势性上行也差不多处于2022年10月底至2023年1月底。与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周期基本吻合。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全球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似乎有明显定价修复;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之间有所摇摆。
欧洲经济2022年四季度边际好转。欧元区19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于10-12月连续回升;欧元区PMI于10月触底,11-12月回升。美国四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环比2.9%,高于市场预期的2.6%,为2022年连续第二个季度环比正增长(见《美国四季度GDP超预期,经济放缓速率仍可控》)。1月新增非农就业数据、失业率数据显示就业市场强劲。
强劲的经济数据对应紧缩风险有所上升。1月非农数据公布后,Fed Watch数据显示2023年3月和5月各加息25bp的概率分别为99.6%和62.2%,即市场对3月加息的预期几乎确定、5月继续加息的预期有明显上修,对美联储终端政策利率的预期亦从2月2日的4.89%上升至2月3日的5.02%(见《如何理解超预期的非农数据》)。欧洲央行2月2日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并强调将继续保持货币紧缩步伐。
2月3日紧缩预期进一步上升之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40上行至3.53,美元指数从101.7跳升至103.0,全球主要股指有不同程度调整。COMEX黄金价格从1930.80美元/盎司回落至1876.60美元/盎司;COMEX铜价实际上从2月1日已经开始调整,2月3日的4.06美元/磅较1月31日的4.23美元/磅回落幅度达4.0%。
海外经济韧性的另一影响是对于外需下行斜率和持续性的担忧缓和。从2023年初以来中信一级行业的表现来看,计算机、有色金属、汽车、电子、通讯、机械排在前六,其中多数属于外需占比较高的行业。如果出口订单在快速下滑过程中,这样的市场结构应不会出现。所以市场的反映过程应是前期已经基于出口下行,对于高出口占比行业下修;而年初以来又基于外需的预期缓和进行上行。我们以机械行业为例观察,历史上它与出口走势基本一致;年初以来尚无出口数据,但行业指数走势相对积极。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去年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复合增长率、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名义增长率是股债的最终定价锚。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算起,2005-2021年名义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WIND全A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7%(《曲线右半边:2022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
以2019年底为基数,本轮WIND全A三年复合回报率的低点是2022年10月31日的1.9%。与同期名义GDP相比,市场定价明显被低估。
至2022年底,权益市场已经有一定程度修复。在报告《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中,我们再次做了一个测算:2019-2022年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速为7.0%;同期WIND全A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7%,对应彼时权益市场理论空间为(7.0%-3.7%)*3+2023年名义GDP增速。
2023年以来市场仍在继续上涨。截止2月3日,WIND全A三年复合增长率、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
下一阶段是当前至3月“两会”前,其间较为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数据“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融资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超预期,二次感染风险对经济的扰动超预期,海外关于加息的表态超预期,海外经济下行超预期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11月经济数据探底:背景和后续趋势【广发宏观郭磊】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政治局会议精神理解【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11月的出口
郭磊:对当前经济和资产的认识——在WIND秋季策略会上的分享
【广发宏观郭磊】经济数据及市场预期兵器谱:一份手写的宏观学习框架
【广发宏观郭磊】年内通胀风险弱化是一个积极信息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增速放缓凸显需求缺口
【广发宏观郭磊】从四组数据看资产隐含的定价逻辑【广发宏观郭磊】8月经济低位企稳【广发宏观郭磊】7月经济放缓的原因【广发宏观郭磊】通胀斜率未超预期【广发宏观郭磊】回思本轮出口【广发宏观郭磊】政治局会议的七大关键词【广发宏观郭磊】PMI:大宗调整叠加疫情反弹导致去库加速【广发宏观郭磊】政治局会议的七大关键词【广发宏观郭磊】短期宏观逻辑有无变化【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二季度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偏强支撑疫情扰动下的基本面预期【广发宏观郭磊】增长的三个维度【广发宏观郭磊】关于通胀短期斜率的担忧缓和【广发宏观郭磊】港口秩序恢复带来出口反弹【广发宏观郭磊】PMI初步回升
【广发宏观郭磊】“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中期投资率的平衡
【广发宏观郭磊】从经济学逻辑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长期影响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预算报告有哪些关键信息【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政策的空间【广发宏观吴棋滢】2021年最后一份财政数据解读与2022年漫谈【广发宏观吴棋滢】以项目申报视角观测基建投资
【广发宏观吴棋滢】11月财政支出进一步加速
【广发宏观吴棋滢】关于2022年专项债:国新办吹风会有哪些信息
【广发宏观吴棋滢】奋楫,笃行:2022年财政政策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土地出让金降幅继续扩大【广发宏观吴棋滢】土地出让金与短周期经济增长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12月经济初窥【广发宏观贺骁束】如何看印度小麦出口禁令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项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社融超预期扩张【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广发宏观钟林楠】剩余流动性与资产表现【广发宏观钟林楠】新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广发宏观钟林楠】8月社融的两点增量信息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重心从负债端转向资产端【广发宏观钟林楠】首套房贷利率调整进一步打开稳增长政策空间【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4月的低社融与高M2
【广发宏观郭磊、钟林楠】2021年宏观杠杆率解读与2022年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钟林楠】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历史复盘与当前位置
王丹篇
陈嘉荔篇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