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陈礼清】股债性价比择时的宏观改进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陈礼清 博士
chenliqing@gf.com.cn
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报告摘要
第一,常见的股债轮动择时范式有两种,一是胜率思维:基于宏观指标,主动对宏观基本面风险进行刻画,以美林时钟、货币信用时钟等资产配置框架为代表;另一种是赔率思维:直接利用股债两者的性价比来进行择时。市场中两种思维的择时策略通常是割裂使用的;本篇中,我们尝试从兼顾“赔率”与“胜率”的视角,将原始的股债性价比进行中枢调整,并且与宏观时钟类指标进行融合;即在前者给出“位置感”的基础上,利用后者提高投资的边际胜率。
报告简版
第一
常见的股债轮动择时范式有两种,一是胜率思维:基于宏观指标,主动对宏观基本面风险进行刻画,以美林时钟、货币信用时钟等资产配置框架为代表;另一种是赔率思维:直接利用股债两者的性价比来进行择时。市场中两种思维的择时策略通常是割裂使用的;本篇中,我们尝试从兼顾“赔率”与“胜率”的视角,将原始的股债性价比进行中枢调整,并且与宏观时钟类指标进行融合;即在前者给出“位置感”的基础上,利用后者提高投资的边际胜率。
“宏观时钟”类的股债轮动策略是“胜率”交易思维,理念在于“资产价格是宏观基本面的映射→资产价格走势取决于宏观面的边际变化”;基于“股债性价比”的策略更像是“赔率”交易思维,理念在于“估值有中枢、均值往复有规律”。正是由于估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向相对稳定的中枢回归,不需要对股债价格进行事前的预判,直接通过计算股债性价比运行的历史分位,选择当下性价比高的资产进行超配。
单纯依赖股债性价比择时存在两点局限性,一是该策略前提是经济增长中枢稳定,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二是单一依据股债性价比策略并没有考虑估值变化背后的原因。我们尝试克服这两点局限性,对赔率指标(如股债性价比)进行中枢调整,并且在其给出“位置感”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指标提高投资的边际胜率。
第二
常见的股债性价比指标有两类,一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息率”,二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市盈率倒数”。两种衡量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国债利率表征无风险利率,股息率或市盈率倒数表征股权回报率,两个轧差在理论上即为股票相对债券的风险溢价。因为经济存在周期往复的规律,股债性价比的波动在经验上也有均值回复的特征。
第三
从经验数据来看,股债性价比指标突破±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都是小概率事件,特别是后者。股债性价比具有一定择时意义。历史数据也显示一些基本规律,一是股债性价比对债券的配置信号意义强于股票;二是观察股债性价比自身的拐点可发现,自2005年以来,“触底回升”时期,股牛债熊占大多数;“登顶回落”时期,股熊债牛占大多数;股债呈现“同向波动”的时段占比为22%。
极值点角度,股债性价比指标突破±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都是小概率事件,特别是后者。并且,股债性价比对债券的配置信号意义强于股票。在9次股债性价比向上突破(或逼近)+1倍标准差后,做空股票的胜率为56%(5/9),做多债券的胜率为89%(8/9);在10次股债性价比向下突破(或逼近)-1倍标准差后,做多股票的胜率为90%(9/10)、做空债券的胜率也为90%(9/10)。
拐点角度,18个“触底回升”阶段和18个“登顶回落”阶段中股债运行呈现跷跷板效应的时段占比为78%。22%的时段,股债呈现“同向波动”。“股债双杀”仅在股债性价比自低点向高点运行过程中发生,并且次数较少,只有3次;“股债双牛”在股债性价比自高点向低点运行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共有5次。
第四
基于股债性价比择时存在两点局限性。一是,股债相对估值均值往复的前提假设是经济增长中枢基本不变。而经济现实中存在增速下台阶的可能性,股债收益差也会相应下台阶。此时,股债性价比的历史分位点对择时的指导意义可能打折扣。二是,股债性价比是股债相对估值变化的结果,而没有体现最底层的经济驱动逻辑。比如,股债性价比在其上下行周期中所体现的股债跷跷板效应实际上由经济基本面驱动。当货币流动性因素驱动力量较大时,股债可能会表现“同向波动”。
第五
单纯使用股债性价比的择时策略效果如何?我们选择以万得全 A(除金融、石油石化)指数代表股票资产,以中债新综合指数(净价指数)代表债券资产,策略区间为2004 年 5 月-2023 年 10 月,策略以月度频率进行调仓。从历史回顾看,如果在股债性价比 0%~10%区间买入股票,并持有 1 年,股市的平均收益为 51.8%,在股债性价比 90%~100%区间买入债券,并持有 1 年,则债市的平均收益为 0.8%。利用性价比历史分位进行股债权重设置,该策略总收益为 453%,年化收益为 9.42%,最大回撤为 30.6%。年化收益明显高于股债固定权重 50/50、40/60、20/80 策略,最大回撤也相对较小。股债性价比择时策略已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内生缺点进一步进行优化。
第六
由于存在局限一,传统依赖于股债性价比历史分位来确定股债权重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性价比指标自身在2014年后中枢下台阶的影响。我们利用二次重估后的历史分位构造策略,策略收益为508.2%,年化收益至10%,同时最大回撤进一步减少至26.15%。
第七
由于存在局限二,仅仅利用股债性价比进行择时只利用了估值变化的结果,而没有反映估值变动的原因。我们尝试在“赔率”和“胜率”的双轮框架下,融合重估后的股债性价比与宏观因子指标。而由于股债性价比本质上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性价比发生误判或者股债负相关性减弱,呈现同向变动的时段多数是货币金融周期层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我们分别选择M1同比、DR007利率以及中长贷余额增速表征广义流动性、狭义流动性以及信用情况进行融合。融合后的策略收益为555%,年化收益率为10.4%。
第八
站在当下,传统的股债性价比已处历史极低分位,约9%附近,靠近-2倍标准差。但如前述框架,传统性价比的低位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中枢整体下移带来的,中枢改进后,8月以来的历史分位实际上在14%~19%徘徊。这可能也是自23年5月开始传统股债性价比反复提示强烈的多股空债信号,但市场并未按极值点去反应的原因之一。不过目前这个位置对股票来说,也已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国内经济好转、海外无风险利率下行的信号已经出现的背景下,市场可能会逐步修复。
风险提示:一是策略回测模型构建基于历史数据,样本外结果可能会受到极值点干扰;二是模型仍有待将各类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高策略的稳健性;三是宏观各层面多因子的指标择选仍有待稳健性检验。
目录
正文
PART1“赔率”与“胜率”的融合常见的股债轮动择时范式有两种,一是基于宏观指标,主动对宏观基本面风险进行刻画,以美林时钟、货币信用时钟等资产配置框架为代表;另一种是直接利用股债两者的性价比来进行择时。
前者是一种“胜率”交易思维,理念在于“资产价格是宏观基本面的映射→资产价格走势取决于宏观面的边际变化”,这是一种相对主动的投资范式。策略核心是通过宏观因子的构建来预判未来股债涨跌,如我们前期报告《M1、BCI、PPI与宏观择时》。
但市场中两种思维的择时策略基本是割裂使用的。单纯依赖股债性价比择时存在两点局限性,一是该策略前提是估值中枢稳定,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二是单一依据股债性价比策略并没有考虑估值变化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在中长期维度上,单一依据股债比价的方式进行资产配置确有一定的超额收益,因为股债性价比在历史上具有对股债拐点较好的预示能力。但单一股债性价比是一种较为低频的择时方案,只考虑了估值运行是否到达了极致位置,而并没有考虑估值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即基本面“价”、“量”以及“流动性”边际变化。换言之,单一依据股债性价比的策略收益主要来自于股债各自赔率较高时候给出的正确信号,但无法反映中短期内股债胜率信息带来的收益。
因此,我们从兼顾“赔率”与“胜率”的视角,将股债性价比进行中枢调整,并且与宏观时钟类指标进行融合。在赔率指标(股债性价比等)给出“位置感”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指标提高投资的边际胜率。赔率指标上,我们选择股债性价比,这本质上反映了股债市场对经济基本面“价”、“量”的预期,因而在融合宏观主动择时指标的改进方案中,我们以融入“货币—信用”类指标作为尝试。
(一)常见的两类构建方式
最常见的股债性价比指标有两类,一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息率”(简称为“DIV_Spread”),二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市盈率倒数”(简称为“PE_Spread”)。无论哪一种衡量方式,本质上都是股债市场对经济预期的体现,即国债利率表征无风险利率,股息率或市盈率倒数表征股权回报率,两个轧差在理论上即为股票相对债券的风险溢价。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息率”以“股息率”作为股市收益率。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这一指标。一是从单纯的比价角度看,两者是股债市场预期收益率之差。当指标至低位接近-2倍标准差时,意味着债市收益率已经下行至低位或股市收益率已经至高位,或者两者同时发生,背后指示股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已释放至极值点位置,此时债市收益率继续下行可能性较低,而股市基本已经调整到位,下一阶段股息率将从高位回归正常区间,股市此时的配置价值更高。反之,则当指标运行至+2倍标准差时,意味着债市已基本调整到位,或股市上涨行情接近尾声,债市此时的配置价值更高。另一个角度是从股市风险溢价水平的角度理解。基于戈登模型,股票资产价值是未来股利的永续流入,即股息率其实是股市潜在收益水平的一个表征指标。从推导公式可以发现,股债性价比是股市对长期经济的预期、股市预期回报以及风险溢价的集合。由于风险溢价前为负号,股债性价比高于+2倍标准差意味着股市或对经济预期很高,或对未来回报预期很高、或预期风险溢价很低,三类情形均对应股市在统计意义上已至情绪的高位,此时债券的性价比显现,而股市性价比回落。相反,这一指标接近甚至低于-2倍标准差,则意味着股票市场对经济预期、股市预期回报已经定价很低,或者预期风险溢价已经行至高位,下一阶段很难再进一步释放悲观预期,因此对应着股市的配置性价比凸显。“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市盈率倒数”由美联储(FED)提出,常被称为“FED溢价模型”。相比第一类指标,其是一个简化版本,忽略了股息支付率的影响,直接用市盈率倒数来表示股市收益率。市盈率倒数可以理解为利润与市值的比值。如果该指标位于高位,意味着股市收益率明显小于10年国债,以市盈率倒数表示的股市单位盈利小于10年国债给到的利息回报,表明此时债市的性价比明显,而股市的投资价值较低。相反,如果该指标走低至-2倍标准差的极值点位置,则表明债市的利息回报已经明显减弱,而股市调整到位,未来盈利相对股价的回报将有所提升,此时债市开始不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而相应地,股市配置风险明显更低。(二)股债性价比的核心驱动因子无论何种方式,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均是决定股债性价比走势的核心因子。通常,对经济预期乐观,则股市估值提升,市盈率上升、股息率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此时股债性价比将上行,收益差走扩;反之,对经济预期悲观,则股市估值下降,市盈率回落、股息率提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低,此时股债性价比下行,收益差收窄。我们以非金融非石化的万得全A作为股市代表,分别以股息率法和市盈率法下的股债性价比为例,发现其走势都与名义GDP增速、制造业PMI有较高的相关性。
(一)极值点择时的有效性
由于基于股息率测算的股债性价比更稳定并且与国内名义增长、制造业PMI等基本面信息更吻合,我们主要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息率”(DIV_Spread)作为股债性价比的衡量指标进行复盘,辅助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市盈率倒数”(PE_Spread)。
从整体的历史走势看,这一股债性价比(DIV_Spread)基本上在正负一倍标准差内波动。在2005年至今的226个月度数据中,有28个月股债性价比(DIV_Spread)向上突破+1倍标准差,概率仅为12.4%,而向下突破-1倍标准差的月份有64个月,概率为28.3%。月维度没有发生过向上突破+2倍标准差,而向下突破-2倍标准差有4个月,概率仅为1.8%。由此看,股债收益差(DIV_Spread)突破±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都是小概率事件,特别是后者。此外,可能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中枢的中长期趋势是下降的,向下突破的概率相对更大。
一种择时效果的观察视角是基于股债性价比与其滚动标准差的相对位置。正是由于±1、±2倍标准差以外的股债性价比波动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可以在股债性价比(DIV_Spread)突破±1、±2倍标准差时确认其拐点,即向上突破+1、+2倍标准差时,做空股票,做多债券;向下突破-1、-2倍标准差时,做多股票,做空债券。
事实上,股债性价比运行至极端点位时具有择时意义有一个重要前提——股债相对估值具有向稳定中枢均值往复的规律。而这一规律的前提假设又是经济增长中枢基本不变。而经济现实中存在增速下台阶的可能性,股债收益差也会相应下台阶。此时,股债性价比的历史分位点对择时的指导意义可能打折扣,单纯依据序列±2倍标准差作为轮动标尺的传统方式是需要有所修正的。现实中,我们认为,经济的周期轮动规律和经济的结构变化是交叠的。股债性价比既会随着经济周期均值往复,也会跟随经济潜在增速的变化而调整。
(二)局限性二: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另一个股债性价比的缺陷在于,股债性价比是股债相对估值变化的结果,而没有体现最底层的经济驱动逻辑,即其只是基于历史估值相对位置进行的线性外推结果,而没有反映估值变化的原因。比如,股债性价比在其上下行周期中所体现的股债跷跷板效应实际上由经济基本面驱动。当货币流动性因素驱动力量较大时,股债可能会表现“同向波动”。
(一)简单策略:基于传统历史分位
在进行股债性价比策略改造之前,我们先展示简单直接利用性价比的传统历史分位进行股债配置的策略效果。股方面,我们选择的标的为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债方面,我们选择中债新综合净价指数。策略区间为2004年5月至今,以月度频率进行调仓。每个月月底可以获得当月的性价比指标,因此在每个月的月初进行调仓。策略思路分两步:
(二)改进策略:重构中枢、重估历史分位
由上文局限一可知,传统依赖于股债性价比历史分位定股债权重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性价比自身在14年后中枢下台阶的影响。无论是单纯的逐期滚动历史分位还是滚动3年的历史分位都在2014年后出现中枢明显下移。换言之,如果不对14-15年后的股债性价比指标本身进行改造,那么历史分位趋势性的下移会对基于此的策略判断造成误导,因为此时性价比的低点既包含了股性价比高于债的信息,也包含了整个利率中枢下移的信息。
M1上行,无论幅度如何,都提示广义流动性正在改善。我们将M1_TTM按照上下行趋势划分为两个象限,交乘性价比指标的四个区制之后,一共构成8种情形,即融入M1的策略方案改进如下:
1. 如果调仓日Q≤10%,且M1_ttm上行,则股票权重为100%(看多),债券权重为0%(看空);若调仓日Q≤10%,且M1_ttm下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
2. 如果调仓日10%<Q≤50%,且M1_ttm上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若调仓日10%<Q≤50%,且M1_ttm下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
3. 如果调仓日50%<Q≤90%,且M1_ttm上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若调仓日50%<Q≤90%,且M1_ttm下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
4. 如果调仓日90%<Q,且M1_ttm上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若调仓日90%<Q,且M1_ttm下行,则股票权重为0%,债券权重为100%。
我们发现,在“赔率”和“胜率”的双轮框架下,基于新的二次重估后的股债性价比融合M1_TTM的策略收益较单一股债性价比策略进一步改进,好于任何单一依赖股债性价比的策略,策略收益提升至556%(基于二次重估的股债性价比为508%、基于简单的普通股债性价比为453%,基于50/50固定权重为194.38%),年化收益率进一步提升至10.4%。此外,策略最大回撤则进一步下降至23.3%(基于二次重估的股债性价比为26.15%、基于简单的普通股债性价比为30.6%,基于50/50固定权重为43.5%)。
(二)改进二:融入DR007
因此,我们融入狭义流动性的策略方案与融入M1_TTM的方案类似:
1. 如果调仓日Q≤1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上行,则股票权重为100%,债券权重为0%;若调仓日Q≤1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下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
2. 如果调仓日10%<Q≤5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上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若调仓日10%<Q≤5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下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
3. 如果调仓日50%<Q≤9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上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若调仓日50%<Q≤90%,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下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
4. 如果调仓日90%<Q,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上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若调仓日90%<Q,且DR007_ttm的一阶差分下行,则股票权重为0%,债券权重为100%。
在二次重估的股债性价比基础上,融合狭义流动性信号的策略也较单一股债性价比策略有所改进,策略收益进一步改进至587%,年化收益率提升至10.7%,较融入M1_TTM的策略收益556%也有所提高。但该策略的最大回撤也有做增加,回撤有34.3%。
(三)改进三:融入企业中长贷
在考虑了广义和狭义流动性因素之后,我们思考股债性价比仅仅表征名义增长,可能也会忽视货币金融环境中的信用端情况。但由于社融和信贷总体情况存在口径变更、反映间接的影响,我们自行估计了与经济活动关系更直接密切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
由于企业中长期贷款自2007年2月才开始有当月值,我们利用2007~2015年期间企业中长贷占中长贷比例稳定在56%附近,反推出自2002年1月以来的企业中长贷当月值。同时利用2002年1月的中长贷余额得到当月约占比56%的企业中长贷余额,最终得到企业中长贷余额以及余额同比增速。从自估的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与股债性价比的走势来看,两者在2012年之后具有一定同步相关性。我们将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上行视为企业端的信用扩张信号,因而对股市是积极提示,对债市则是偏消极的提示。
1. 如果调仓日Q≤1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上行,则股票权重为100%,债券权重为0%;若调仓日Q≤1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
2. 如果调仓日10%<Q≤5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上行,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若调仓日10%<Q≤5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
3. 如果调仓日50%<Q≤9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上行,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若调仓日50%<Q≤90%,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
4. 如果调仓日90%<Q,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上行,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若调仓日90%<Q,且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行,则股票权重为0%,债券权重为100%。
在二次重估的股债性价比基础上,融合企业中长贷的策略跑赢单一股债性价比策略。策略收益改进为579%,年化收益率为10.6%,较融入M1_TTM的策略收益556%有所提高,但略低于融入DR007_TTM一阶差分的策略。
PART7“赔率+胜率”框架下的多因子合成策略
我们尝试将三类宏观货币金融因子进行综合,构造了宏观货币金融得分:如果广义流动性(M1_TTM)、狭义流动性(DR007_TTM一阶差分)以及信用扩张情况(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中任何一个因子较上月上行,则记为+1;其中任何一个因子较上月下行,则记为-1。因此,宏观货币金融得分存在四种可能,±3代表三项因子共同提升或共同下降,±1则代表三项中有两项提升或两项下降。我们构造的综合策略如下:
1. 如果调仓日Q≤10%,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说明广义流动性(M1_TTM)、狭义流动性(DR007_TTM一阶差分)以及信用扩张情况(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三者中至少有两项释放利多股票的积极信号,则股票权重为100%,债券权重为0%;
如果调仓日Q≤10%,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说明广义流动性(M1_TTM)、狭义流动性(DR007_TTM一阶差分)以及信用扩张情况(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三者中至少有两项释放利空股票的消极信号,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
2. 如果调仓日10%<Q≤50%,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75%,债券权重为25%;如果调仓日10%<Q≤50%,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
3. 如果调仓日50%<Q≤90%,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50%,债券权重为50%;若调仓日50%<Q≤90%,且
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
4. 如果调仓日90%<Q,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25%,债券权重为75%;
如果调仓日90%<Q,且宏观货币金融得分≤-1,则股票权重为0%,债券权重为100%。综合策略结果显示,二次重估股债性价比与宏观三因子融合的策略收益为555%,年化收益率为10.4%,与单纯融入广义流动性(M1_TTM)的策略收益相当,略弱于单纯融入狭义流动性(DR007_TTM一阶差分)、信用扩张情况(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的策略。但该策略仍明显跑赢单纯依赖于股债性价比这一层面进行的择时策略。我们还将这一策略与普通性价比融合三因子的策略进行对比,发现,如果不对股债性价比进行改造重估,则即便融入宏观因子,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策略。普通性价比融合三因子的策略收益仅为254.3%,年化收益率为6.9%,仅略高于股债权重固定的50/50策略。
风险提示:一是策略回测模型构建基于历史数据,样本外结果可能会受到极值点干扰;二是模型仍有待将各类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高策略的稳健性;三是宏观各层面多因子的指标择选仍有待稳健性检验。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视角下的三个可能机会【广发宏观郭磊】对2023年的通胀数据来说只需确认两件事情【广发宏观郭磊】怎么评价前两个月的出口【广发宏观郭磊】对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理解【广发宏观郭磊】PMI和BCI均指向经济景气度高开【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广发宏观郭磊】1月通胀数据的中观细节【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PMI、BCI与同期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郭磊】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
【广发宏观郭磊】本轮出口下行和历史上几轮周期的区别【广发宏观郭磊】待确认的PPI底【广发宏观郭磊】制造业投资的三因素框架【广发宏观郭磊】12月PMI的四个特征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吴棋滢】三季度财政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8月财政数据简评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10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新一轮化债对货币环境的影响【广发宏观钟林楠】9月社融尚可,年内有望继续修复【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降准【广发宏观钟林楠】8月金融数据对资产定价环境的两个意义【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近期流动性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5年期LPR利率为何没有调整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6月LPR报价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吴棋滢】地方政府债务九问【广发宏观钟林楠】信贷强势开局【广发宏观钟林楠】年初以来流动性环境的三个变化
王丹篇
【广发宏观王丹】PPI触底带动企业利润增速修复及名义库存企稳
【广发宏观王丹】原材料行业、计算机电子行业引领PMI边际改善
陈嘉荔篇
【广发宏观】美国就业数据降温缓和风险资产压力
【广发宏观】美国非农、PMI数据及其对宏观面的影响
【广发宏观】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小幅回落
文永恒篇
【广发宏观】数据要素化及其中长期影响
陈礼清篇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