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千百年前仙人洞上的“留言板”都写了啥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4191字,阅读约21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梅松‍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2023年8月6日,安吉县文物部门对外公布了“安吉发现唐宋明三代纪年摩崖石刻”的消息,并辨认出天宝、会昌等年号。笔者和同道一起对安吉县域内历史遗存、古民居、民俗等相关文化资源进行调研,对位于仙人洞中的唐宋明三代纪年摩崖石刻文字进行审读,并综合相关信息,梳理出六朝至明的12个年号:元嘉、天宝、会昌、咸通、乾符、大观、大中、太和、广明、中和、天顺、崇祯。虽然这些纪年石刻文字并非名家所题,但当我们面对千百年前古代先民的手迹,还是感到兴奋和愉悦。


仙人洞所处交通位置



清代《浙江通志》这样形容湖州的山水:“夫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这里的山是指湖州西南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天目山脉北支,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至杭垓镇境内,该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峰有5座,其中位于高村村的狮子山,海拔862.3米,是西苕溪发源地之一。


杭垓镇位于安吉西部,西与安徽宁国市毗邻,北与安徽广德市交界,东临安吉孝丰镇,东南与安吉报福镇为邻,南与安吉章村镇接壤,是安吉通往宁国市、广德市的重要通道。仙人洞原名仙神洞,位于杭垓镇董舍村(现属吴村村)的仙人湾,其旁有仙神庙。民国《孝丰志稿》载:“仙神庙,县西董舍村。庙左有仙神洞,俗传通角图银场。洞口有‘小洞天’三字,左有‘溪山深秀’四字,均为清邑侯等所题。”明嘉靖《安吉州志》载:“松子洞,去孝丰县五十五里,西山下。”清光绪《孝丰县志》载:“董舍庄,周家边,距城五十五里。”从方位和里程数来推算,松子洞位于董舍庄,也就是现在吴村村的仙人洞。至于董舍庄之名,在清康熙以前还没有,首见于光绪《孝丰县志》。西山很有可能就是现在地图中所标注的西坞岭。通过相关记载推断,仙人洞在明代称为松子洞,清代称为仙神洞。


通过地图等工具,我们不难发现,经芜湖市、宣城市、宁国市等地到太湖流域,仙人洞是一条峡谷中相对平坦的捷径。而且,仙人洞附近关隘众多(如孔夫关、千秋关、唐舍关、古铁岭关、苦岭关等),也说明了从宁国市、广德市入安吉县,仙人洞是一条交通要道。唐代诗人周朴《题董岭水》诗云:“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董岭,即古铁岭关。诗中周朴将董岭关称为安吉的西大门,非常形象贴切。清代施元任《古铁岭关记》中就讲出了古铁岭关作为浙皖边界的重要性:“古铁岭关者,创始于季唐。宋元以来建置如旧,故曰古也。今附关村落皆董姓,俗昧铁岭名,群称之曰董岭关。以关设于岭,岭西则皖省之宛陵境,岭东则吾原乡境。烽烟直逼皖境,而浙东三郡以吾邑为隘口,吾邑则又以是关为隘口,相依唇齿,不得不复为是关也。”明代在松坑村(今属杭垓镇)设立天目杭垓巡检司,也间接说明这里作为安吉西部交通主动脉的作用。


仙人洞自然环境


流经仙人洞的西溪发源于狮子山麓的天锦堂,纳大小沿坑诸水汇合而成,是西苕溪的源头。光绪《孝丰县志》有记载:“西溪,其源始县西七十五里天井庄,接龙潭水,曲折三十里,经宫图十三村,至霅口庄、磻溪庄之间达霅河。”龙潭水,出自龙潭山,《孝丰县志》载:“县西六十里小沿坑。罗《志》:由龙王祠进,有小潭日净身潭。侧有大石,高数十丈,相倚如交戟。半里许有洞道可行,涧尽,有小滩。滩左有石巷,左右夹以峭壁。入巷,轰然如巨雷奔壑。巷穷即潭,其水汹涌作风雨声变怪,倏忽色殊澄碧。上有大石环飞瀑,从环中俯注潭内,如龙下垂青海。潭顶复有小龙潭。从净身岩入潭,上有石桥,天然玉琢,如天台石梁。从石梁口更进,有金鸡石,夜半、日初起时,有鸡时鸣。又有解石岩,石裂如锯,过岩为石屋,屋内有支机石。从山顶行二里许,两山如股,有大石梁跨其上,不由人力,尤奇观也。”龙潭,是古人求雨处,据说颇为灵验。龙潭山,因潭而名,它和仙人洞所在的西坞岭,均是天目山余脉。


仙人洞位于群山掩映之中,这是一处岩石崩塌陷落自然堆砌形成的石洞。整个洞呈半月形,洞深10余米,高2米左右,最高处据说达7米多,洞内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在距其不远处的石壁上,有清雍正年间的孝丰知县黄云题“溪山深秀”四个摩崖大字。西溪两岸,不独群峰耸翠,且古木参天,到了秋冬之际,色彩斑驳,尤为引人入胜。仙人洞口也有黄云所题“小洞天”三字,可惜已残损不清。仙人湾对面的南车坞,南车悬瀑是姚村林场高山脚山腰的一奇特悬瀑,是南车瀑布群十六个瀑布中海拔最低的一瀑,泉水自高山经九曲十八弯,跌宕起伏,蜿蜒而下,至此分为两股平行的清流,沿石壁欢快地流下。清澈的水流从峭壁上一泻而下,形成透明清亮的水帘。两条瀑布并行于倾角为45度的石灰岩岩壁上,丰水期水帘落差可达120米,宽1米,顺着石壁打在岩石上,流入潭池中。三叠瀑由三个跌水连接形成,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汇成一个,有“天目山第一悬瀑”之誉。古往今来都是风景打卡地。


孝丰知县黄云题“溪山深秀”


因仙人洞地处分龙关至杭垓古道中心、西溪岸边,周围风景优美,很容易吸引来往旅客驻足停留,或赏景,或避风雨,或夜宿。石壁上布满的古今文字,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仙人洞纪年题名石刻文字,目前共发现12处。考虑到洞内坍塌被掩没等因素,总数估计远不止这些。其中南朝题名石刻一处:“元嘉二年(425)十月二日,□元曾过此看山。”元嘉是宋文帝年号。宋文帝是南朝历史除梁武帝之外,在位时间最长、颇有政绩的一个皇帝,其统治期间有“元嘉之治”的美誉。


南朝宋元嘉二年


唐代题名石刻有八处:“天宝十载(751)□□。”天宝是唐玄宗年号,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发动兵变,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大和二年(828)正月人日,此□长□□□。”大和是唐文宗年号,“正月人日”,即正月初七。宝历二年(826),沧景节度使李全略之子李同捷窃取兵权,以承袭父职为由造反,朝廷举兵讨伐。大和二年,李同捷投降,持续近两年的“沧景之乱”平定。“会昌二年(842)拾贰月廿三日,董釴、金龙、俞□□□□。”会昌是唐武宗年号。“吴光□,大中五年(851)二月十一日。”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吴元位,咸通二年(861)到此记之。”咸通是唐懿宗年号。“乾苻(符)五年(878)正(月)廿日记,□顶所吴顶□□。”乾符是唐僖宗年号,乾符五年,黄巢起义爆发。“吴昭威,广明贰年(881)正月十二。”广明也是唐僖宗年号,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称帝,国号齐。二年(881),唐军与起义军围绕长安展开激战。“中和元年(881)十二月,□□吴士崔来此洞。”“中和元年”,即“广明二年”,唐僖宗广明二年七月改元中和。由此可见,虽然唐末天下动荡不安,但朝廷的政务信息传递还是颇为顺畅。中和四年(884),黄巢兵败被杀,战争结束。据有关家谱记载,寓居西溪沿岸天锦堂的金氏、磻溪的潘氏都是自唐代就已迁到安吉的古老家族,想必和分龙关至杭垓古道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出现的晚唐时期年号,我们可以推断,唐末战争期间,这条古道很有可能是一条交通要道、移民通道。



宋代题名石刻一处:“天宁寺僧了曾到此久坐,同吕老君。时大观改(㞶)元年(1107)题。”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㞶”当是“改”的误写。天宁寺,位于安吉县附近的玉磬山下。明嘉靖《安吉州志》载:“昆山寺,初在昆山乡,唐乾元元年移落石山下,赐额天宁报恩光孝万寿寺。前有石幢三所,仅存其一。又有放生池。”“上方寺,宋天禧五年赐额,初在金钟山中,元末移建天宁寺址。”落石山,又名玉磬山。唐乾元元年(758),昆山乡的昆山寺迁到落石山下,改赐天宁报恩光孝万寿寺,元末金钟山中上方寺又移至天宁寺旧址,可见天宁寺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代诗人施肩吾有《安吉天宁寺闻磬》一诗:“玉磬敲时清夜分,老龙吟断碧天云。邻房逢见广州客,曾向罗浮山里闻。”从这首作品看,早在唐代,天宁寺除了吸引施肩吾这样的知名诗人,也吸引着来自广州的香客。僧了曾等人竟然因为这条题名石刻,而未被时间淹没,也算是“三生有幸”。 



明代题名石刻两处:“天顺(1457-1464)□□”“崇祯丙子年(1636),生耿含阳游□□。”天顺是明英宗(1427-1464)年号。刚刚经过“土木堡之变”的朱祁钰经过“南宫复辟”,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号天顺,也有人将“天顺”释为“大顺”,但并不正确。“天”字上一笔横画刻划清晰可辨,当是“天顺”无疑。崇祯是明思宗年号。丙子,即崇祯九年(1636),崇祯元年(1628),陕西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九年七月,高迎祥兵败被俘而死,而张献忠、罗汝才部下则陆续攻克四川的大批州县。不久,李自成又卷土重来,并于十七年(1644)攻克京师(今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虽然明末天下动荡,这条古老的通道依然承载着移民的作用。


离仙人洞不远处,有一座仙人桥,仙人桥就是大名鼎鼎的长丰桥,长丰桥位于杭垓镇吴村村董舍自然村,又称董舍桥,始建于明(1368-1644)中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系单孔石拱桥,长35米,宽5.87米,跨径达17米。两端各有石阶11级,顶端两侧有石条筑栏。在1957年黄麻线未开通之前,长丰桥是高、姚、吴三个村百姓到杭垓集镇的必经之路。



仙人洞纪年题名石刻文字表明,至少从南朝开始,这条沿着西溪蜿蜒曲折的古道,就是皖浙两地往复来回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这些石刻文字均为随手书写、镌刻,所以稍显草率。与古砖上的石刻文字相似,这些文字具有民间书法的特征,并不一定规范。通俗地说,也就是古人随手刻下的“到此一游”题记,虽然没有书法价值,但却为后世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献信息。


历史上,安吉是一个移民县。安吉的移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08),移越人于馀杭、故鄣等地。此后,在安吉历史上至少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移民热潮:一次是南宋时期。如南宋初期迁入的南渡王氏,是宰相王旦后裔;山川赵氏,是宋宗室后裔;杭垓梅氏,是岳飞裨将梅将军的后裔。另一次是清末民初时期。太平天国战争、饥荒和瘟疫,造成安吉人口损失惨重,为恢复当地人口和经济,政府实行招徕政策,通过接纳数量众多的外来移民,充实当地人口、发展经济。另外,永嘉南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明清易代、军阀混战等历史时期,安吉都有过移民活动。这批石刻文字的发现,反映了安吉因自然和社会环境吸引外来移民驻足、安居,也佐证了县志、家谱的有关记载,更再一次印证了汉灵帝赐名“安且吉兮”的本意。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

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

第127期|第128|第129期|第130期

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第137期|第138期

第139期|第140期|第141期|第142期

第143期|144期|第145期|第146期

第147期|第148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马羚、童冯雯


喜迎


来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个,点亮

在阅读中回味历史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