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奠定北大现代化学教育的湖州人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3915字,阅读约15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张凰‍‍‍‍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1958年,北京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一位82岁的老校友受邀参加校庆活动。他就是中国化学教育的开拓者——俞同奎。


俞同奎


俞同奎,字星枢,湖州德清人,少时考入福州英华学院。1892年从英华学院毕业后,祜恃双失的俞同奎无依无靠,只能远赴苏州投靠叔祖父俞樾。俞樾,湖州德清人,字荫甫,清末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在寄于叔祖膝下的8年多时间,俞同奎的国学修养有了不少的长进。


俞樾、俞陛云、俞平伯在苏州曲园合影。左一俞平伯,中间俞樾,右一俞陛云


1902年,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清皇室谕令京师大学堂复课,并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备开学事宜。1948年,北京大学校庆之际,俞同奎应邀撰写了一篇《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曾回忆当时的情形:“我那时在苏州,听到这个消息,第二年春天海河开冻后,马上由海道赶来北平。哪里知道内部虽在筹备,外面却没有招考消息。只好在东城某旗人家,暂作猢狲王,苦守好几个月,直到十月底,方有机会打进天宫,搬进那时所叫的公主府。”从上面这段回忆文字可知,京师大学堂复课的消息尚未对社会公开。俞同奎能事前得知,消息可能来自俞樾之孙俞陛云。1898年,俞陛云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被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身处朝局之中的俞陛云很可能知道京师大学堂复课筹备的消息。


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作为戊戌新政之一,创办于1898年。其初,它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复课后的大学堂由吏部尚书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设速成、预备两科,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俞同奎便是师范馆招收的第一批学员。


京师大学堂匾额


当年风气闭塞,学校程度幼稚,固无可讳言。不过张百熙先生思想甚新,他又能延揽许多头脑较新的人物,参合中外成规,编定学制,虽号称大学,是希望将来成为最高学府,当时倒不是勉强凑成班底,马上就唱似是而非的大学戏。他的宗旨,先造就一班师范人材,以储师资。年轻有志的官吏,亦容许他们接受新教育,预备青黄不接时代的任使。当时国学教师,都是海内知名之士,教科学的教员,亦慎重选聘,借用客卿,倒不是流氓商人混饭吃的一流人物,招选学生,以国学和东西文有根底者为取录标准,以便容易研究科学。校中所授学科,虽不太深,但却是择要急速深进。我虽在校短短一年,但后来到英国考进大学,亦受母校预备的益处不少。

——《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


1904年,京师大学堂通过考试选出47人出国,其中俞同奎等16名学生被派往欧洲,张耀曾等31名学生被派往日本。这一东一西的奔赴,竟成为他们今后命运的分水岭。


走出国门的学生很快形成两种趋势。


1903年11月,作为维新派主力之一,梁启超结束了长达半年的访美筹款之旅来到日本。同时暂住日本的,还有革命党精神领袖孙中山。在两种势力的影响下,留日的学生渐渐地倾向革命,竟成为推动中国革命的一股新生力量。


留学欧洲的学生因去国较远,组织分散,人数又少,故潜心向学。面对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他们也希望所学能使中国将来自强。19世纪末,德国大学集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新理念逐渐传遍欧洲各国,产生重要影响。到20世纪初,除老牌英帝国外,比利时的路矿、德国的海陆军、法国的政法、俄国的铁路等专业均为当时世界的前沿学科。而此时的中国科学尚不发达,工业落后,于是“以科学之宏力,谋中华之富强”的信念在俞同奎心中生根发芽。同一时期的留欧学生中,还涌现了一批社会与知识界的名人,如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马君武(留德)、中国地质学的创始人丁文江(留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留德)、中国社会学学科创始人陶孟和(留英)、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留英)、法学家罗文干(留英)、著名史学家冯承钧(留法)等。


北京大学第一次理科毕业师生合影,俞同奎在其中


走出国门的俞同奎先是到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几年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化学领域获得硕士学位的人。离开利物浦,俞同奎又转战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继续留学深造。在欧洲留学期间,同时攻读化学专业的,除俞同奎外,还有吴匡时、李景镐、陈传瑚等人。留学生身在异国,常通过组织团体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怀着和俞同奎一样的目的,即学习发达的西方文明新技术,以报效国家、富强中国。几位年轻人深切感受到留学生学术团体对文化交流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于是倡议成立一个留学生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事业的进步。


1907年12月24日,异乡的圣诞氛围之中,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在法国巴黎成立。留法学生连续召开了三天的会议,制定会章,选举领导人,确立学会的工作重点。学会选举俞同奎为临时书记,并选举了会长、评议员、副会长、秘书长等核心成员。自此,更为积极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留学生中开展起来。1908年7月至8月,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年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这次年会为化学名词的中文命名和开展化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会上,决定出版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季报,俞同奎、陈味轩等8人为主笔人。另外,会议还讨论了编译教科书以及推广支会、振兴国内化学事业等问题。当时,在完成异常繁重的学校功课之余,俞同奎和李景镐、陈传瑚等留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化合物的性质、音译,确定中文化学名词的字形、读音,对化学名词的命名和统一提出过许多方案和建议,编写的化学名词手稿达两千多页。回国后,俞同奎负责中国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根据相关研究推断,今天中学生必背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文版翻译很可能就是俞同奎们的经典成果之一。


1907年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在法国巴黎成立时发起人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同奎


1909年5月,第七次万国实用化学应用会在伦敦召开,大会董事会特意邀请中国留学生俞同奎、吴匡时两人参会。能参加这样的会议,也使两人很振奋。会上,俞同奎代表中国作了题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现象及后来之发达》的宣讲。


此次宣讲引起了各国代表的重视,一些媒体报道了俞同奎的宣讲内容。


富国之道,舍化学莫属……窃愿鼓舞雄心,集合群力,养成化学人才,遍设化学研究会。此外则于各省府县,设试验室、调查所,研究天产,开辟工场,而卫生、农业、练矿数事,尤须三致意焉。夫然后可振起神州,杜绝外侮,而我祖宗遗留之聪明才智,亦得著令闻于天下矣!


这次国际盛会像一支火把,点燃了俞同奎心中的精神火种。1910年,俞同奎载誉而归,参加学部举办的留学生考试,列最优等。同年,他回到京师大学堂任理科教习,成为第一位来北京大学化学门任教的中国教授。


面对理科学长夏元瑮“若何引起研究所趣味之问题”,俞同奎曾以公开信的形式回应。在仪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他建议从抓专门实验室开始推进有关学科的建设,“有实验而后研究之问题可解决,研究之问题有解决之希望则研究方有兴味”,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日后发展成为颇具实力的王牌学科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北京大学办有一份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北京大学月刊》,由各学门研究所主任轮流担任主编,创刊号上有一张编辑的姓名和收稿地址表,俞同奎被排在第二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4年,北京大学成立教科书编委会,俞同奎任化学教科书主编,还任北京大学教务长,主管学校各科的教学工作。期间,他亲自编写和参与编写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化学教材。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立学校权力机构——评议会。其成员由各学科的著名数授组成,俞同奎被选为评议员。1919年,废“门”改“系”,各系成立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俞同奎被聘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和教授会主任,对化学系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工作亲自进行规划,并筹建化学实验室,购置化学仪器、药品等。1920年,俞同奎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后改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校长,兼任有机化学教授。这期间,除在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外,他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定量分析等课程。


俞同奎:今后研究化学之趋向(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1卷第3期)


那些京师大学堂传承的理想,像蒲公英的种子,在俞同奎的课堂上散播开来,影响一代代学人。他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难得的学习机会,担负起发展祖国科学、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为培养人才,俞同奎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经常备课到深夜。他治学严谨,被邀到别的大学讲课,从不用过去的讲义,都是重新备课,以适应该校学生的需要。每逢有课,他提前十多分钟到教室写板书。授课时,黑板上已写满了化学公式,学生们说:“上俞先生的课,没有人再好意思迟到。”


走出教室,还有一大堆社会工作等着他。1922年,俞同奎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缉,自此,中国有了第一个化工界的学术团体。学会的成立,为早期我国化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化工人才的汇聚及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相关知识的传播,推动了化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中国化学工业会第一次年会。第三排左二俞同奎


俞同奎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和学术团体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后来虽患严重胃病,但他仍坚守在教学一线,有一次竟晕倒在讲台上。


俞同奎生活俭朴,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他常常拿出自己的积蓄为祖国培养人才。著名的机械学家陈继善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就住在俞同奎家,并在俞家得到了十多年的培养,直到他清华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公安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沈规徵大夫,也是由俞同奎从中学培养到大学毕业。俞同奎的几个远房亲戚上学时遇到经济困难,也是因为得到他的及时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


1954年在北京中山公园合影。左八为俞同奎


“以科学之宏力,谋中华之富强”始终是俞同奎终身坚守的信念。在大学任教时,他远离名利,一心为国培养人才,并表示当“穷教书匠”乐在其中。从其萌芽之初,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担负了富国、强国的重任。以俞同奎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扛起科学教育的使命担当,为后来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他们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正逐渐开始与世界的脉动产生共鸣。虽然历史的指针已走过百余年,但在一代代人不断的擦拭中,科学强国的理想依旧可以照亮未来。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

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

第127期|第128|第129期|第130期

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第137期|第138期

第139期|第140期|第141期|第142期

第143期|144期|第145期|第146期

第147期|第148期|第149期|第150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马羚、梅菁晶‍‍‍


喜迎亚运‍‍


来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亮

湖州名人辈出!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