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博禹: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粤规划 Author 丁博禹 满德如等

全文字数 | 7410

阅读时间 | 23 分钟

2021年9月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邀请了优秀论文作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丁博禹,做题为《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的宣讲报告。

本文收录于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经作者授权,转载分享,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并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丁博禹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新时期,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目标之一。诸如五峰县等偏远山区乡村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农户生活水平较低。农户生计水平的高低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而产业振兴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因此对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区而言,其乡村发展能力与农业产业紧密相关。


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文章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对五峰县96个行政村进行多维解析,通过对不同发展类型的村庄解读,对该地区乡村农业产业要素进行提炼总结,采用AHP与Delphi法构建“5+37”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基于对乡村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对研究区域村庄进行分级分类,最终制定出“农业+电商”、“农业+文旅”、“农业+资本”和“农业+交通”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规划;山区农业县;农业产业要素;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村关系呈现曲折变化的过程。相比城市地区,乡村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更大,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试图推动乡村产业重构与空间重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的具体要求,指出产业兴旺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关乎乡村的命运。


根据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度,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未来仍将有60%的空心村彻底消失。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在未来将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3]。对于诸如五峰县的偏远山区农业县而言,目前仍普遍存在空心村、老龄化、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浪费、乡村发展无序化及乡村产业同质化等乡村发展问题,此类地区乡村发展亟需破题。

研究主体内容评述

1

“乡村农业产业”研究综述

乡村农业产业的培育环境是由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先天条件,也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等后天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周阿密(2018)指出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塑造地域特色来打破农业产业发展内在条件的束缚。余侃华(2019)等通过对乡村产业组织结构和模式、空间演变过程以及动力机制的基础研究,提出了乡村地区农业产业要走提升转型的适宜性发展路径。廖留文(2019)指出在农村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双重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农业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转型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2

“乡村发展能力”研究综述

以物的发展能力为衡量标准,乡村发展能力体现在村庄资源承载力和现实条件下的可开发程度上。乡村的物质资源基本三要素为人、土地、资金,三者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组织是决定乡村内在发展能力的关键。杨秀(2019)基于内生动力和外部效应的双重视角进行乡村发展能力研究。通过“目标-分类-要素-指标”体系构建,对研究样本的乡村振兴发展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价。卓蓉蓉(2019)等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5-2014年的乡村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研究,利用熵权法解析了乡村发展能力。把握特定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对于地区全域统筹规划至关重要,但乡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广泛且不稳定,需要有效动态大数据的支持。因此合理的数据库、评价体系及分析模型的搭建,有利于推进多学科交叉在乡村规划领域内的综合应用并强化乡村规划的落地性和科学性。


乡村发展能力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模式在乡村演变历程中发生了延伸和拓展,既包括传统农耕经济,又包括庭院经济、农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产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农业等产业模式。在本文的研究范畴内,依托于农业发展起来的新农旅、农业工业园、互联网+农业等相关产业都在农业产业要素的研究范围之内。

3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位于历史上长期属于深度贫困地区的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其一,通过对五峰县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工作,收集了有关当地乡村发展的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县、村各级部门的接洽,获得了县域及相关村庄的各类基础资料;

其二,通过政府网站以及与政府进行资料汇总,收集了研究区域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农村发展统计年鉴;

其三,通过五峰县国土部门以及自然资源局的数据共享,收集了研究区域的“三调”国土空间数据。

研究框架体系构建

1

五峰县农业产业要素识别

——基于10个村的调查

目前,我国的乡村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一视角分类法和复合视角分类法。相对于复合视角分类法,基于单一视角的乡村分类方法有利于对乡村系统的某一侧面进行详细研究。依据文章以乡村农业产业要素和乡村发展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情况,结合研究区域的特征,基于经济发展模式视角的乡村分类法更适用于以农业产业和相关附属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山区乡村地区,也更契合于乡村发展能力研究。


农业产业要素的布局特征由空间分布、组织模式与作用机制共同体现。其中,要素组成是基础,组织模式是过程,作用机制是结果。乡村研究要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对村庄的农业、副业、经济贸易、宗族关系进行多维调查,研究县域层面的乡村发展能力也应如此。为探求五峰县各类乡村的农业产业要素种类及构成,笔者深入五峰县10个村庄实地调研,分别对“国道经济型”、“特色农业产业型”、“乡村旅游合作社型”、“传统农业型”四类主导经济发展模式的村庄进行剖析。

类型一:要素集+国道经济

农业相关基础设施配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本地区农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依赖交通、区位条件实现经济发展的村庄,其农业及衍生产业的相关要素在空间分布上聚集特征显著。五峰县腰牌村与洞口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典型的国道经济型,村庄依靠G351的交通动脉优势,连接县域南北两大区域,其农业产业要素在长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顺应了发展趋势,形成了与农业相辅相成的衍生产业模式。

腰牌村航拍图(左)与沿街建筑(右)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不过,乡村国道经济的发展要避免一些误区,五峰县县域内部分村庄存在盲目跟风,沿国道建设“火车皮”式的集市,容易导致服务业发展过于饱和,造成资源来浪费,并且增加了行人过街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村镇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通过样本村庄的解读,明确了五峰县国道经济型乡村发展所对应的农业产业要素有:


① 基础要素:建设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密度、建筑质量、道路两侧建筑密度、房屋利用率、乡镇辐射强度。


② 相关要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村庄社会秩序、村干部素质能力、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类型二:要素集+特色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突出对比优势,五峰县制定了“一茶两种三园”的农业产业总体布局,打造的特色农业产业类型主要以茶叶、烟草、中药材、花卉、林果以及蜜蜂养殖为主,凸显了地域特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五峰县采用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政策实施,积极引导和帮助返乡创业人员通过土地租赁的模式,自筹资金或者引入社会资金进行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基地建设。


通过对茶园村等样本村庄的解读,总结出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所对应的农业产业要素有:


①基础要素:耕地、园地、海拔条件、土壤性质、水资源、气候以及地质条件。


②相关要素:劳动力、技术人员数量、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家庭经济、金融支持、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类型三:要素集+乡村旅游合作社

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典型形式,是当前农旅融合发展趋势下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助于拓宽地区农户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目前,鄂西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多采用“村委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土地+合作社”等发展模式。以五峰县栗子坪村为例,近年来村集体委托设计部门进行多次的乡村规划与旅游规划,打造村庄农旅名片,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文化、旅游和营销为主的农旅产业链条。

栗子坪村乡村风貌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对栗子坪村等样本村庄的解读,明确了五峰县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所对应的农业产业要素有:


① 基础要素:森林覆盖率、气候适宜度、旅游资源、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建筑风貌。


② 相关要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少数民族人口、劳动力、村庄社会秩序、村干部素质能力、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合作社经济水平、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类型四:要素集+传统农业

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村庄大都以农业为主,属于传统农业型村庄,大部分农户家庭采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家庭中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年长者留村务农。五峰县部分村庄已借助区位及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发展,但仍有部分村庄受制于自身条件,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农业型为主,且劳动力外流加剧,村庄面临着“空心化”和“老龄化”的严峻局面。


五峰县历年的农业经济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时间维度上来看,从1956年到2014年,五峰县农业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传统农业中诸如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等产值均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结构逐渐由粮食主导型转变为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共同主导型,体现了五峰县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趋势。

五峰县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万元)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维度上来看,在五峰县农业相关产业用地类型中,以林地占比最高,其他占比较高的用地类型依次为:农村道路用地、河湖水面、草地、园地。

县域农业产业相关用地面积统计情况

(单位:公顷)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整体来看,县域内森林资源优势显著,耕地与园地的面积导致种植业开发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农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需要通过空间重构和产业重构来重新组织农业产业要素,通过特色创新和技术改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通过对罗汉淌村等样本村庄的解读发现,在传统农业型村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中,农业产业要素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① 基础要素:耕地、土壤性质、牧草地、水资源、气候以及地质条件。


② 相关要素: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合作社、家庭经济、金融支持、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基于样本案例研究的要素集构建

地理学家们致力于告诉人们如何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空间结构。基于五峰县的样本村庄进行中微观分析,通过对农业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和优化,本文构建起“5+37”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系统、居住与城镇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5类一级指标(准则层),平地比、缓坡比等37类二级指标(指标层)

山区农业县乡村农业产业要素集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的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评价

从大量数据中归纳出反映规律的模式,即概括为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类型,这是古典和现代区位学学者们的共识。乡村发展能力的评判存在复杂性、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例如对A村村干部素质能力的权重赋值和价值判断上,我们通过民意调查进行研判,但鉴于村民意见难免会带有主观成分,因此纯粹的定量测算或定性测算都是不全面的,需要结合乡村工作业绩等定量指标综合评判,增强科学性。鉴于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差异性,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需对所选定性指标通过层次划分法进行定量识别。文章将其划分为四个标准进行打分,基于评价因子相关性较强的指标进行强弱程度判断,并赋予对应分值。

山区农业县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定性指标评分标准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首先,考虑到本评价体系选取的评价指标同时包括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因此采用AHP和Delphi法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各指标权重较为科学合理。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评价指标的影响力程度进行判断矩阵运算,最终确定每个指标权重值。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1)

此公式中,中的 i 是指标权重,m 是专家人数,指的是第 j 位专家对第 i 个评价指标的打分值。


其次,通过Delphi法构建准则层判断矩阵。用公式(2)对判断矩阵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

再次,将归一化判断矩阵依照每一行的结果进行求和,可以得出向量的值,继续把向量进行归一化可以得出特征向量的结果。依据公式(3),代入到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中进行运算。

(3)

最后,运行一致性检验,把有关数据运用公式(4)进行计算,可获得值。依据AHP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可以得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是否通过,由此验证评价指数具的科学性,并通过权重调整优化评价体系。

(4)

通过评价指数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乡村发展能力,文章依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对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现实情况对研究区域提出对应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标准和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分级评价标准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基于发展能力评价的五峰县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依据评价标准将乡村发展能力共分为五个层级,

1级(乡村发展能力巨大)

2级(乡村发展能力很大)

3级(乡村发展能力一般)

4级(乡村发展能力较小)

5级(乡村发展能力不足)

并对五峰县96个行政村的乡村发展评价结果统计分类。其中,4级乡村发展能力村庄数量最多,1级和5级数量最少。

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分级数量统计图(单位:个)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此可见,大部分乡村处于增长和提升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创新活力来为乡村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同样需要对乡村进行产业重构,增强产业融合力度,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水平。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五峰县新、老县城周边以及靠近宜昌市区的仁和坪镇周边村庄整体发展能力评分较高。

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分级空间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此可见,五峰县乡镇整体经济水平与区位优势对乡村发展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依据评价结果,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整体上呈现“两核一带”的发展结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这种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对乡村进行侧重发展。本文通过对五峰县乡村发展能力及各影响系统分级分类,提出相应乡村发展模式。依据评价结果,五峰县的96个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可分为“农业+电商”、“农业+文旅”、“农业+资本”和“农业+交通”四大类。

1

“农业+互联网”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农业+互联网”是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对五峰县来说,采用“农业+互联网”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辅助以农业+物流、农业+服务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农业产业与互联网建立起“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能够将交通基础十分薄弱的村庄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连接,增强信息沟通能力,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独特的物产和文化向外输送,形成经济效益。


针对诸如栗子坪村此类乡村发展能力较好、支撑系统评价较高的村庄,实施“农业+互联网”的产业发展路径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具体实现路径有:


① 依托互联网的数据可视化与市场可视化监测特点,使生产产量可控,实现精准农业。


② 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


③ 借助网络打开农资产品销售空间,纵向拉长产业结构。

2

“农业+文旅”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农业+文旅”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指以旅游资源和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农业与文化、休闲与康养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具体包括五种开发建设类型,分别是: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古村落、旅游景区以及新农村建设。五峰县属于湖北省重要生态保护区,具有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生态观光的地域功能。以休闲农业、特色民俗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农业+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是该地区创新农业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


针对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较丰富、服务设施配套较完善、特色文化保存完好的村庄,适合采用“农业+文旅”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主要发展建议有:


① 用全域景区化的理念谋划村庄旅游产业发展。


② 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产业业态,将村庄打造为集风景观光、乡村康养,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③ 加强传统民居改造,打造村寨特色。

3

“农业+资本”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农业+资本”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适用于自然生态资源较丰富但是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技术人才及开发资金的村庄,五峰县此类村庄较多,乡村产业单一,缺乏统一管理,需要通过资本介入和人为活化来充分发掘村庄潜力。


此类村庄发展建议有:


① 制定合理政策支持返乡创业与社会资本投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② 依托国家政策,整合村庄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合作社的方式推动村庄产业发展。


③ 积极引进新技术,拓展乡村产业链,促进多产融合发展。

4

“农业+交通”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对于整体交通条件较差的五峰县而言,该地区交通便捷度较高的村庄相对较少,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挥路网支撑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依托村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产业发展的高速公路。


“农业+交通”的产业发展路径适用于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相对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能够作为周边村庄进行产品交换和能量流通的枢纽和支点村庄。主要发展建议有:


① 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拓展产业类型,促进产业融合。


② 控制服务业建设规模,避免出现服务设施配置过饱和现象。


③ 积极发展农村物流,增强外部效应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力。

研究展望

1

构建鄂西武陵山区乡村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研究

乡村规划与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是一个动态导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下一步,笔者将对整个鄂西武陵山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继续收集整理11个县市区乡村发展基础情况,构建鄂西武陵山区乡村数据库。通过统计数据、基础情况整理搭建数据平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数据更新,能够随时对乡村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规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助力鄂西武陵山区乡村在后脱贫时代快速发展。

2

对其他地区(平原地区、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不同地区的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与主导产业类型存在差异。区别于农业山区县,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水平普遍更高,产业类型相对更加丰富,其乡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要依据其地域特色与基础情况进行构建。在未来从事乡村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将通过实践经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进行对比研究。


1. 叶超,高洋. 新中国70年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及其态势[J].经济地理,2019,39(10):139-145.

2. 于思文.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 李培林.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

4. 周阿密,黄柏权. 山区县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以五峰县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3):64-67.

5. 余侃华,祁姗,龚健.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乡村产业振兴及空间规划协同路径探新[J].生态经济,2019,35(03):224-229.

6. Liuwen Liao,Hualou Long,Xiaolu Gao,Enpu Ma.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rural ag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s farming area: A perspective from changing labor employing quantity in the planting industry[J]. Land Use Policy,2019,88.

7. 杨秀,余龄敏,赵秀峰,王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潜力评估、分类与规划引导[J].规划师,2019,35(19):62-67.

8. 卓蓉蓉,余斌,曾菊新,郭新伟,李瑞瑞. 地域主体功能导向的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2019,39(05):171-180.

9. 费孝通. 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10. Richardson Kojo Edeme,Nelson C. Nkalu,Janefrancis C Idenyi,Winnie O. Arazu.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 ECOWAS Countries[J]. Sustainable Futures,2020.

11. 贺雪峰.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J].中国乡村发现,2018(05):79-83.

12. 陆大道. 一部富有开创性的力作——评李小建教授新著《农户地理论》[J].地理学报,2010,65(04):507-508.

13. 李小建. 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费孝通. 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文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撰稿 | 丁博禹、满德如、宋彦杰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51. 陆学:集中资源、有限作为——论精准规划:一种高效实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2021学术报告】

150. 林明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2021学术报告】

149. 厉新建:云和梯田价值释放与乡村振兴【2021学术报告】

148. 陈杜军:新时代三峡库区乡村村庄规划策略探析——以重庆奉节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

147. 杨培峰: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发展特征与乡村规划对策【2019学术报告】

146. 邓心宇:对话式介入与场所营造【2019学术报告】

145. 潘裕娟:强化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背景下珠海村庄规划建设探索【2019学术报告】

144. 刘璐萍: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2021学术报告】

143. 李永浮:多中心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横渡镇乡村规划为例【2021学术报告】

142. 郑伟平:区-镇-村-专业队伍多方联动营造粤北地区城乡融合武江样板【2019学术报告】

141. 宁志中:乡村民宿——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2019学术报告】

140. 许晶: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施评估【2021学术报告】

139. 田瑞丰:韶关市乡村建筑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2019学术报告】

138. 施瑛:唤醒历史,复兴乡村——坪石乡村中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2019学术报告】

137. 郐艳丽:乡村治理的制度基因、逻辑与走向【2019学术报告】

136. 陈荣:乡村产业策划——从空想到务实【2019学术报告】

135. 陈天:灾后重建山地村落规划的检视与再治理策略【2019学术报告】

134. 周珂:游走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间的村庄规划与实施【2019学术报告】

133. 李京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空间——微观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索【2019学术报告】

132. 郐艳丽: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留【2019学术报告】

131. 顾守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上海乡村规划

130. 冷红:东北地区乡村的现实与未来【2021学术报告】

129. 杨毅:魁阁学理与西南未来乡村规划建设【2021学术报告】

128. 汪兴毅: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与发展【2019学术报告】

127. 汪劲柏:乡村振兴的空间经济原理思考【2019学术报告】

126. 焦正:乡村振兴与美丽海湾建设【2021学术报告】

125. 冷红:地域气候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特征【2019学术报告】

124. 敬东:乡村振兴中“流与留”的再思考【2019学术报告】

123. 栾峰:大都市地区的未来乡村——畅想与行动【2021学术报告】

122. 但文红:基于成本分析的乡民社会、乡村规划与设计【2019学术报告】

121. 张尚武:面向2035——乡村振兴的若干规划议题【2021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20. 程堂明:文化认同下的皖南地区乡村风貌形成内因与塑造机制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9. 余压芳:西江银饰天下知·麻料古村银匠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8.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