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一生“铸舰”寄深情
播音:王然、汇哲
2023年10月8日,湖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潘镜芙院士逝世。他为国铸舰数十载,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心明如镜、察微自省、一生平安”,这是外祖父庄幼先为潘镜芙取名之意。诚然他一生都谨记于此,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纯洁高尚的理想信念,践行着一位学者对知识不懈的好奇和探索,也践行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斯人已逝,但他的光辉业绩与精神风骨将被永远铭记和缅怀。
潘镜芙
1930年,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1935年,年仅5岁的他便在父母的支持下,进入南浔中学附属小学读书,开始了求学生涯。1937年,为躲避战乱,7岁的潘镜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外地。炮火连绵的年代,东躲西藏已是常态。1938年,潘镜芙全家又乘上了一艘木船,从水路前往上海去投奔亲戚。
潘镜芙回忆说:“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
儿时的潘镜芙
当时的黄浦江上,常年聚集着大量的小舢板、蒸汽船、机动船和大轮船,成百上千艘船在黄浦江上起起伏伏。潘镜芙和家人乘坐的木船在江边慢慢划过,一艘艘日本军舰和大大小小的外国巨轮神气十足、连绵不断地驶过黄浦江。忽明忽暗的灯火映衬在水面不断变化的涟漪中,是那样光怪陆离。然而,在自己国家的江中却始终看不见一艘中国军舰,这给了儿时潘镜芙强烈的刺激。
就在此时,父亲咬着牙说了一段令他终生难忘的话:“这么多的军舰和巨轮,就没有一艘是我们中国的。看到了吧,那就是小鬼子的军舰,就是它毁了咱们的家呀,儿子,将来你有种也去造军舰,为中国老百姓争口气!”
“船”成了那段艰难岁月里逃难的工具,也成了那时藏身的栖所。童年的苦难让“有船才能生存”的信念深深地扎根他的心底,这也成为潘镜芙“造舰梦”的起点。
看到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肆意横行,潘镜芙内心受到深深触动。“家破、逃难、避祸、小船、舰艇”,一个个画面在潘镜芙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从此,读书造舰的志向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小时候的潘镜芙喜欢文学,身上有一份不同常人的书卷气。“初中时,国语老师教诗词教得特别棒!从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再到大部头的《资治通鉴》和《史记》,我都要看。”潘镜芙回忆道。
对文科的痴迷,导致他对理科一时忽略。而进入高中以后,他发现物理这门学科很有意思,一转念,他就做了文学的“小逃兵”,去读理科了。
这一观念的转变基于一堂物理课。“同学们,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质量大些?”物理老师问。“一样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错了!”老师详细地讲解说,“空气里称是一样重,因为空气有浮力,而棉花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若在真空中,应该是棉花质量大一些。”老师接着说:“这就是物理。现在再留几个问题供你们思考,飞机为什么能飞在空中?船那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上?”
那一年,潘镜芙上高中,这个关于“船”的提问,使他萌生了新的想法。
在名师讲授和良好校风的影响下,潘镜芙勤奋好学,文理科成绩均优良,他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1948年,他又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1年,潘镜芙到东北抚顺石油总局和抚顺机电厂实习。热血青年目睹了祖国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深受鼓舞。大四下学期,潘镜芙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这年夏天,学校党组织安排了毕业班的学生一起到江边去观看钱塘潮。在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澎湃而至时,风华正茂的潘镜芙下定决心,坚决服从国家的统一分配,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的发展潮流。
潘镜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
读书时代潘镜芙最喜欢的格言是: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这让他铭记一生并为此实践。潘镜芙说,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像建筑金字塔一样,打下宽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再逐渐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向高处和尖端发展。丰富而紧张的四年学习转瞬即逝,1952年夏,潘镜芙完成大学学业。
1952年,潘镜芙毕业后进入华东电工局工作。
彼时,刚成立的新中国尚无能力去建造千吨级以上的作战舰艇,只能向欧洲发达国家购买退役舰艇或高价定制。但因受制于人,购买价格不仅昂贵且过程颇为曲折。“当时高价买来的舰艇都属于比较小的驱逐舰,后来就慢慢退休了。因为只能打鱼雷,没装导弹,只能称为雷击舰。”潘镜芙回忆说。
1954年,中国开始筹建驱逐舰部队,专门成立了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潘镜芙进入产品设计分处工作,担任扫雷舰的电气负责人。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国外就把图纸发给中国,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翻译和技术校对,有问题就问国外专家。图纸是人家的,但是造的话,就是咱们自己造。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由我们自己去解决。”潘镜芙说。
当时的潘镜芙才刚开始接触造船。“虽然看了不少资料,但对造船怎样安装设备、龙骨、珩板等还是不清楚,没有什么概念。”当年10月,潘镜芙被派到武昌造船厂配合施工。当时扫雷舰正在建造中,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消磁,二是电磁扫雷器。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潘镜芙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扫雷舰电气部分的基础知识。
工作中的潘镜芙
从图纸发过来到翻译校对,再到发往船厂去造,从陆上试验再到航海试验,潘镜芙参与了每一个过程,紧盯扫雷舰建造的每一个细节。
“1956年夏天,造好的扫雷舰开始在舟山定海试航,我也一直跟着试航,直到最后交船。”在看到试航成功的刹那间,潘镜芙欣喜若狂。
参与扫雷舰的试航,是潘镜芙首次较长时间地经历海上生活。国外专家在舰上对他说:“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你是中国舰船设计部门中唯一参加了舰艇全过程的同志,这段经历对你今后一生搞造船都将是十分有用的。”确实,造船实践的锻炼,让他在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方面的技术能力和协调能力都迅速提高。
从一个电机专业的毕业生到两代驱逐舰的总设计师,此后50余载的春秋,潘镜芙和“船”、和“海”再也没有分离。
20世纪60年代后期,潘镜芙出任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最难的是怎样才能拿到设备资料。因为一艘舰上的设备很多,设计单位、生产单位很多,要把这些资料都拿到,协调起来很难。”潘镜芙回忆道。潘镜芙带领研究人员到北京、郑州、青岛等地的系统设备研制单位收集装舰资料,进行技术协调,有关问题最终陆续解决。
他首次在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从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时,四发四中靶船,这拉开了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一代驱逐舰
第一代驱逐舰是国内第一个从单个武器装备发展成系统装备的舰艇,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能力,实现了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新型驱逐舰和改进型驱逐舰开始研制,潘镜芙再次担任这两型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在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他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强调全舰各系统间有机协同,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形成,使舰艇作战指挥和控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协调相容?潘镜芙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一条条进行测试,终于在数百条的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经过研究调试,他们成功实现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同时开机、互不干扰。
052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二代驱逐舰
1997年,潘镜芙设计的新型驱逐舰哈尔滨号跨越太平洋,首访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四国五港。2002年,他设计的驱逐舰青岛号遨游三大洋,环绕地球一周,历时4个多月,航程三万多海里,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在潘镜芙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第三代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一步一个脚印,使中国导弹驱逐舰真正跨进了国际先进行列。
潘镜芙1995年在江南造船厂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付海军;2019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2022年,航母福建舰下水。各种型号的驱逐舰纷纷编队入海,成为航空母舰的“带刀侍卫”。
眼见这一个个“移动的军港”被自己钟爱一生的驱逐舰守护着,潘镜芙欣慰不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海军和舰艇,我们的航母编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
潘镜芙曾常说,他有三个孩子,儿子叫伏波,女儿叫丽达,军舰就是他的“老幺”。
“从1966年到1992年,我和妻子几乎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过年我会回家探亲。每次离开家的时候,女儿都要大哭一次。”潘镜芙一走,妻子就一人撑起整个家。“我就是觉得对她、对孩子真的很愧疚。那些年,我和妻子、孩子就是通过写信互相支撑。”在女儿潘丽达的记忆中,这几十年的日子,不过是“送爸爸”和“等爸爸”这两部分时光的拼接。“我6岁的时候,我爸离家,爸爸回来,我已经41岁了。但从小到大,爸爸再忙,也会每周给我写一封信。”
20世纪80年代在故乡湖州南浔拍的全家福
2010年,潘镜芙的夫人许瑾离世,他把夫人的照片摆在书桌上,把她生病时用过的移动病床放在自己床边。每次晚饭后,他都要在这里坐一坐。书桌前,还有他最爱的驱逐舰模型。
以前,潘镜芙时常随身携带一只口琴,吹得最多的是《送别》,吹出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后来,口琴中飘出的音乐变成了《军港之夜》,那些军舰上的岁月必定是潘镜芙最难以割舍的深情。
潘镜芙伏案学习
后来的潘镜芙已经不再负责船舰的设计工作,而是担任驱逐舰设计的顾问。他像一位满怀期盼的父亲,目睹了国产军舰首次远航出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武汉舰和海口舰穿越印度洋,长驱亚丁湾劈波斩浪……他的“幺儿”,如同海上钢铁长城护卫着国泰民安。
如今,长城已筑先生千古。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将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循着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坚持锲而不舍的攻关钻研精神,淡泊名利,勇攀高峰,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新一代力量。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马羚、金臻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个
缅怀,致敬
↓↓↓